精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14-A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a课程设计

机械基础a课程设计

机械基础a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基础概念,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其功能。

2. 学习并识别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

3. 掌握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原理,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基础的机械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提升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能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基本的机械图纸,表达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机械设计在生产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需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

2.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机械基础知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 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运动及其基本形式。

2. 常见机械传动方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传动- 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螺旋传动等常见机械传动方式的原理及其应用。

3. 简单机械系统设计-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设计基础- 内容: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步骤、常用机械零件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机械基础知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及基本运动形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对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涉及的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核心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技能,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设计,对工程领域产生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明白机械设计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机械设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涉及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核心知识。

2. 机械设计CAD软件应用:介绍CAD软件的基本操作,教授如何利用CAD 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

- 教材章节:第3章《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列举:CAD软件的安装与基本操作、二维绘图与编辑、三维建模与渲染等。

3.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 教材章节:第5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内容列举:传动系统设计、减速器设计、联轴器设计等。

4. 机械设计实践:分组进行机械设计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中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基本概念;2. 学习并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3. 掌握简单机械系统中的力学分析方法,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机械系统中的摩擦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受力分析,计算机械效率;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摩擦、磨损与润滑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协作;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机械系统优化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原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机械基础,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机械原理有初步了解,但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机械原理第14章 摩擦、磨损与润滑- 14.1 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 14.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4.3 磨损的类型与原因- 14.4 润滑原理及其应用- 14.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课时1: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时2:磨损的类型与原因,润滑原理- 课时3:润滑的应用,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课时4:实验操作与观察,分析摩擦、磨损与润滑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课时5:综合练习与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3. 教学内容详述:- 通过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度、压力等;- 介绍磨损的类型(如磨料磨损、粘着磨损等)及原因;- 深入阐述润滑原理,包括液体润滑、固体润滑等;- 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如减小摩擦、优化机械结构等;- 结合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磨损与润滑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通过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14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中齿轮、滑轮、杠杆等基本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2. 学会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力的传递;3.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制作,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改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机械对环境的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解、实验、制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的设定,便于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研究齿轮、滑轮、杠杆等基本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学习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力的传递,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设计并制作简易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升重物、改变力的方向等;4. 探讨机械在生活中的作用,分析机械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介绍齿轮、滑轮、杠杆等基本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分析应用实例;第二课时:学习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力的传递,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第三课时: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进行练习;第四课时:分组讨论,设计并制作简易机械装置;第五课时: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学习收获。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zl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zl型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并解决zl型机械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zl型机械设计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zl型机械设计的示意图和详细图。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zl型机械部件的组装和调试。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析软件对zl型机械设计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实际,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价值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基础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1. zl型机械设计原理:介绍zl型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性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设计原理内容列举:zl型机械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力学分析。

2. zl型机械结构设计:讲解zl型机械结构设计方法,包括部件设计、装配关系、强度计算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结构设计内容列举:zl型机械部件设计、装配工艺、强度校核。

3. zl型机械设计CAD软件应用:学习运用CAD软件进行zl型机械设计的绘图和仿真。

教材章节:第四章 CAD软件应用内容列举:CAD软件基本操作、绘图技巧、三维建模、运动仿真。

4. zl型机械部件组装与调试:介绍zl型机械部件的组装工艺、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部件组装与调试内容列举:组装工艺、调试步骤、故障排除。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了解各种机械零件的性质和用途,并能进行合理的选型和设计。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备的创新设计和改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计算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械设计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械设备的创新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流程和方法。

2.机械零件的设计:包括轴承、齿轮、联轴器等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3.机械设备的创新设计:介绍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2. 学习并了解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工作原理及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3. 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样机制造等环节。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2.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制图,提高制图速度和准确性;3. 能够运用仿真软件对机械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工程,对机械设计产生浓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心;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循机械设计规范,关注工程伦理和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

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力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制图等,涉及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

2. 常见机械零件设计:包括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零件的设计方法、工作原理及应用,涉及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内容。

3. 机械设计流程: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样机制造等环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涉及教材第七章内容。

4. CAD软件应用: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制图,提高制图速度和准确性,涉及教材第八章内容。

5. 仿真软件应用:运用仿真软件对机械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涉及教材第九章内容。

6.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涉及教材第十章内容。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材料科学、机械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机械设计项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材料科学、机械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机械设计的方法:包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设计原则等。

3.机械设计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机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设计任务书 (3)2 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3)3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4)4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9)5 轴的设计计算 (19)6 低速轴的强度校核 (21)7 滚动轴承的选择及其寿命验算 (26)8 键联接的选择和验算 (28)9 联轴器的选择 (29)10 减速器的润滑及密封形式选择 (30)11 参考文献 (30)1 设计任务书1.1 设计题目 :设计胶带输送机的传动装置1.2 工作条件:1.3 技术数据:2 电动机的选择计算2.1 选择电动机系列根据工作要求及工作条件应选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封闭式结构,电压380伏,Y 系列。

2.2 滚筒转动所需要的有效功率kWFv P W 32.4100024.0180001000=⨯==传动装置总效率 卷筒轴承开齿轮闭齿轮联ηηηηηη522=根据表4.2-9确定各部分的效率:联轴器的效率 99.0=联η闭式齿轮的啮合效率 级精度)(闭齿轮897.0=η开式齿轮的啮合效率 95.0=开齿轮η 滚动轴承的效率 99.0=轴承η 卷筒的效率 96.0=卷筒η 则传动装置的总效率卷筒轴承开齿轮闭齿轮刚联弹联ηηηηηηη52=96.099.095.097.099.0993.052⨯⨯⨯⨯⨯=80.0= 2 80.0=η 22.3 确定电动机的转速滚筒轴转速 min /5.114.024.06060r D v n W =⨯⨯==ππ 所需的电动机的功率 kw p p w39.582.032.4===η查表4.12-1,可选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Y132M2—6 型 ,额定功率5.5kW, 同步转速1000r/min,满载转速960 r/min 。

同时,查表4.12-2得电动机中心高 H=132mm ,外伸 轴段 D ×E=38mm ×80mm 。

3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3.1 分配传动比3.1.1 总传动比 48.835.119600===W n n i 3.1.2 各级传动比的粗略分配查表4.2-9 取6=开i 减速器的传动比 91.13648.83===开减i i i 减速器箱内高速级齿轮传动比33.491.1335.135.11=⨯==减i i 33.41=i 减速器箱内低速级齿轮传动比21.333.491.1312===i i i 减 21.32=i 3.2 各轴功率、转速和转矩的计算3.2.1 0轴(电动机轴)39.50==r p p 39.50=pm in /9600r n = min /9600r n =m N n p T ⋅=⨯⨯=⨯=62.539601039.555.955.93000 m N T ⋅=62.5303.2.2 Ⅰ轴(减速器高速轴)336.599.039.51010=⨯=⋅=ηp p km p 336.51=m in /9600101r i n n == m in /9601r n =m N n p T ⋅=⨯⨯=⨯=08.5396010336.555.9155.9311 m N T ⋅=08.531 3.2.3 Ⅱ轴(减速器中间轴)12.597.099.0336.512=⨯⨯=⋅=闭齿轮轴承ηηp p km p 12.52= min /7.22133.49601212r i n n ===m N n p T ⋅=⨯⨯=⨯=9.2307.2211012.555.9255.9322 m N T ⋅=9.2302 3.2.4 Ⅲ轴(减速器低速轴)km p p 02.599.099.012.523=⨯⨯=⋅=闭齿轮轴承ηη km p 02.53= min /1.6921.37.2212323r i n n ===min/1.693r n =m N n p T ⋅=⨯⨯=⨯=4.6921.691001.555.9355.9333 m N T ⋅=4.69223.2.5 Ⅳ轴(传动轴)km p p 92.499.099.002.534=⨯⨯=⋅=联轴轴承ηη km p 92.44= min /1.6911.693434r i n n ===m in /1.694r n = m N n p T ⋅=⨯⨯=⨯=97.6791.691092.455.9455.9344 m N T ⋅=97.6794 3.2.6 Ⅴ轴(卷筒轴)km p p 63.495.099.092.445=⨯⨯=⋅=开齿轴承ηη km p 63.45= min /5.1161.6945r i n n ===开 min /5.115r n = m N n p T ⋅=⨯⨯=⨯=9.38445.111063.455.9555.9355 m N T ⋅=9.38445各轴运动及动力参数见下表3.3 开式齿轮的设计3.3.1 选择材料小齿轮:QT500-3,调质处理,齿面硬度230--270HBS ; 大齿轮:QT500-7,正火处理,齿面硬度180--200HBS 。

3.3.2 根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确定模数初取小齿轮齿数205=Z则大齿轮齿数12062056=⨯==开i Z Z 查图5-18得a F MP 2105lim =σ,a F MP 1906lim =σ 取4.1min =F S 计算应力循环次数8451099.1)2830010(0.11.696060⨯=⨯⨯⨯⨯⨯⨯==h jL n N785610317.361099.1⨯=⨯==开i N N查图5-19得0.165==N N Y Y , 又0.165==X X Y Y ,取0.2=ST Ymin F S =1.4由[]X N F STF F Y Y S Y minlim σσ=得[]25/3000.10.14.10.2210mm N F =⨯⨯⨯=σ[]a F MP 4.2710.10.14.10.21906=⨯⨯⨯=σ查图5-14得 20.2,8.265==Fa Fa Y Y 查图5-15得 81.1,55.165==Sa Sa Y Y 则[]0206667.07.030055.18.2555=⨯⨯=F Sa Fa Y Y σ[]02095789.07.027181.120.2666=⨯⨯=F Sa Fa Y Y σ取[]02095789.0}][,][max {666555==F Sa Fa F Sa Fa F SaFa Y Y Y Y Y Y σσσ 取2.0,1.1==a t t Y K φε则76.420)16(2.00205789.06550001.14][)1(4323254=⨯+⨯⨯⨯⨯=+≥F Sa Fa a Y Y Y Z u KT m σφε所以取m=5mm3.3.3 齿轮5、6的主要参数 Z 5=20, Z 6=120, i=6, m=5mmmm mZ d 10020555=⨯==mm mZ d 600120566=⨯==mm m h d d aa 11050.121002*55=⨯⨯+=+= mm m h d d aa 61050.126002*66=⨯⨯+=+= ()mm m c h d d f 5.87525.00.12100)(2**55=⨯+⨯-=+-=()mm m c h d d f 5.587525.00.12600)(2**66=⨯+⨯-=+-= mm d d a 3502600100265=+=+=mm a b a 703502.06=⨯==φ取mm b b 76870665=+=+=97.9320cos .55==d d b 82.56320cos .66==d d b则小齿轮转速为362.010601.6910014.310603345=⨯⨯⨯=⨯=n d v π0724.010020362.01005=⨯=vz ,由图(5-4a )得0.1=v k ,由表(5-3)取0.1=A k由图5-7a 按b/d 5=70/100=0.7,考虑齿轮悬臂布置2.1=βk ,由图5-4得 2.1=αk计算载荷系数44.12.120.10.10.1=⨯⨯⨯==αβk k k k k v A32.31110969.93arccos arccos555===a b d d αα44.22610816.563arccos arccos666===a b d d αα714.1)]2044.22(120)2032.31(20[21)]()([21....6655=-⨯+-⨯=-+-=tg tg tg tg tg tg z tg tg z a a πααααπεα 688.0714.175.025.075.025.0=+=+=αεεY99.0688.044.1=⨯=εkY与0.1=t t Y k η相近 ,无须修正。

4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4.1 减速器高速级齿轮的设计计算4.1.1 材料选择小齿轮:45 锻钢,调质处理,齿面硬度217--255HBS (表5-1);大齿轮:45 锻钢,正火处理,齿面硬度162--217HBS (表5-1)。

计算应力循环次数9111021184.2)283008(19606060⨯=⨯⨯⨯⨯⨯⨯==h jL n N891121011.533.41021184.2⨯=⨯==i N N查图5-17,05.1,0.121==N N Z Z (允许一定点蚀) 由式5-29,0.121==X X Z Z取92.0,0.1,0.1lim ===LVR W H Z Z S由图5-16b ,得a H MP 6901lim =σ,a H MP 5502lim =σ 由5-28式计算许用接触应力[]a LVRW X N H H H MP Z Z Z Z S8.63492.00.10.10.10.169011min1lim 1=⨯⨯⨯⨯==σσ[]a LVR W X N H H H MP Z Z Z Z S 3.53192.00.10.105.10.155022min2lim 2=⨯⨯⨯⨯==σσ因[][]12H H σσ<,故取[][]a H H MP 3.5312==σσ 4.1.2 按齿面接触强度确定中心距小轮转矩mm N T ⋅=530801 初定螺旋角ο0=β初取0.12=t t Z K ε,由表5-5得2/8.189mm N Z E = 减速传动,26.4==i u ;取4.0=a φ 端面压力角οο.20)20()(===tg arctg tg arctg n t αα基圆螺旋角ο0=b β 5.2.20sin .20cos co 2sin cos cos 20s =⨯==οοοt t bH Z ααβ 由式(5-39)计算中心距a[]mmZ Z Z Z u KT u a HE H a t 26.1280.5508.1895.226.44.02530800.1)126.4(2)1(32321=⎪⎭⎫⎝⎛⨯⨯⨯⨯+=⎪⎪⎭⎫ ⎝⎛+≥σφβε取中心距a=140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