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人礼简介
成人礼

服 就 。 是 西 服 了 , 也 有 人 会 穿 和
动 型 精 子 人 妆 心 都 在 至 ! 容 盘 会 成 于 甚 好 把 人 男 至 优 自 仪 孩 到 雅 己 式 子 指 的 打 上 , 尖 发 扮 , 正 , 型 得 许 式 都 , 最 多 的 惊 从 完 女 服 艳 发 美 孩 装 ,
成 人 礼
成人礼,就是为刚刚结束少 年阶段、进入青年阶段的年轻人 举行的仪式。
中国古代男子加冠(guàn)礼
我国汉族历史上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由主持仪式 者给冠礼者戴三次帽子,称“缁(zī)布冠”、“皮弁 (biàn)”和“爵(jué)弁”,分别象征着冠者从此具有 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资格和参加祭祀(sì)活动的资
少女时代,可以谈婚论嫁了。
国 外 成 人 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德 国 和 日 本 为 例
德国:
在德国,年满14岁就算是成人了,便要举行成人礼。
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国满14岁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
长、亲友陪同集合在当地的文化之家。地方政府负责人首先致 辞,勉励他们遵守社会公德,报效国家。然后,师长、亲友和 低年级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和鲜花。中午, 全家聚餐以示庆祝。晚上为他们举办舞会,时间还可以破例延 长至夜里10点钟。
召 集 到 一 起 , 举 行 成 人 仪 式 。
个 街 道 村 庄 都 会 将 新 成 人 们
是 日 本 的 成 人 礼 。 这 一 天 各
日 每 年本 一:
月 的 第 二 个 星 期 一
谢谢观赏!
格。
男子二十岁行了冠礼后,就表示成年了,但是由 于还没到壮年,所以称为“弱冠”。
中国古代女子及笄(jī)礼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成年礼仪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们都强调成年男子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此进入社会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古代,成年礼仪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冠礼:冠礼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成年礼仪之一,通常在男子年过二十岁时举行。
冠礼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标志着男子从此进入成年阶段,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冠礼的具体内容包括戴冠、系带、穿衣等。
2.筮礼:筮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成年礼仪,通常在男子年过十三岁时举行。
筮礼是一种占卜仪式,旨在祈求神灵保佑男子健康成长,并标志着他从此进入成年阶段,可以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3.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成年礼仪之一,通常在女子年过十二岁时举行。
婚礼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标志着女子从此进入成年阶段,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除了以上三种成年礼仪,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成年礼仪,比如筮礼、冠礼、婚礼等。
这些成年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成年男子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古代中国,成年礼仪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形式。
通过成年礼仪,男子和女子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
同时,成年礼仪也加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
归属感。
【古代】古代男女成人礼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纪。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
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
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
“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
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成人礼

笄礼的仪式
笄礼的仪式与冠礼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1.主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宜于堂室。 2.行笄礼就是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结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 住,随即以髻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 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3.三加的不是缁布冠,幞头等,而是发笄,发簪,钗笄,有条件的可加凤冠。 发笄是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发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 的一种长针,钗笄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首饰。
折18岁,是人生的一个里程 碑。18岁洋溢着青春的豪情; 18岁是最富光彩的年龄。 而如今,我们都年满十八,我 们都是成年人了,所以我们要 肩负起更多,更大的责任,让 我们一起加油吧!
谢谢大家! Thank you
3.行礼时所穿的服装不同
以前举行成人礼时所穿的服装必
须是正统的传统汉服.可是现在行 礼时都只需穿着一件主办大会所 派发的衬衫就可以了.
4.行礼的过程程序的不同
以前进行成人礼时的 程序是非常繁复的.现在的 成人礼 都是由地方行政长 官主持,在市政府等地举 行,包括地方长官讲话, 宣读成人誓约,到神社祈 祷,赠送纪念品等程序, 过程庄严隆重。
冠礼仪式进行的程序:
1. 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 候宾客。 2. 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 人就座于观礼位。 3.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
单致辞。 4. 就位:冠者走至场地中,面向 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5. 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6. 初加:正宾跪坐下为冠者梳头 加巾。 7. 一拜:冠者面向父母亲,行正 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 父母养育之恩。 8. 二加:正宾为冠者着帽。 9. 二拜:冠者面向正宾,行 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 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 三加:正宾为冠者着幞头。 11. 三拜:冠者面向国旗,行正 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 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成人礼是什么

成人礼是什么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中国古代汉族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
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奉行的男性成人礼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
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既切断所谓的裙带关系——象征性地表示童稚“已死”。
玻利尼西亚(Polynesian) 的提冠皮恩人(Tikopian) 会在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身上涂满像血一样的姜黄和椰子油的混合液,以象征男童“已死”。
第二天,男孩的亲属开始服丧。
在这期间,他们会为“死去的”孩子不断地哭喊。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
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
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割礼或其它形式的身体改造,如锉牙或纹身等。
非洲以游牧为生的库族(Kung) 的年轻人必须分别杀死一只雄性和雌性的大型动物才可获得认可,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动物被杀死之后,还要分别在青年的胸口、背部和手臂上割开一道垂直的伤口。
然后从被杀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油脂,与草药混合,涂抹在伤口上。
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伤痕便成为成年男性身份的永久象征。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
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
在塞拉利昂的门德族(Mende),当年轻男子获准参加神秘的坡罗(Poro) 会时,一位女性官员会用一根绳子拉拽他,象征着将他从孩提时代笼罩在他四周的坡罗精灵那里解脱了出来。
这样的仪式象征着重生,也象征着青少年时期与成人时期的争夺战。
这就是由男孩变成男人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轻松。
中国古代礼仪:成年礼

中国古代礼仪1、了解中国古代礼仪2、知道礼仪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规范了古代人们生活3、知道什么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教学过程冠礼:冠,是帽子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子。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
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
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
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
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
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弱冠、及笄——古代的“成人礼”

加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后即以“加冠”指男子年满20岁。
弱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的句子。
相关成语、典故、名句:弱冠之年;及笄(jī)之年;成家立业;豆蔻(kòu )年华;青梅竹马。
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jī)礼,这个传统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明朝。
国学知识卡男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冠礼”,女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笄礼”。
男子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
成人礼的目的,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成年意识,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要懂得怎么样担当各种社会角色。
男孩子的成人礼为什么要叫“冠礼”呢?因为在古代,未成年的儿童是不戴冠的,“冠”是成年男子的象征。
所以要用加冠的方式,来表示成年。
古代的冠礼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的。
选定吉日,邀请德高望重的嘉宾,准备冠礼用的三个帽子——缁(zī)布冠、皮弁(biàn )、爵弁,依次给冠者戴上,并发表训诫之词。
女孩子的成人礼叫“笄礼”。
笄是插在发髻上的簪子。
在笄礼上,女孩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古代的“冠礼”和“笄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取“字”。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或号。
小孩生下来满了三个月,要有取名的仪式。
母亲把孩子抱到父亲那里,父亲给他起名。
这个“名”,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
到成年了,周围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因为在古代,只有长辈、天子、国君才能直呼他人之名。
为了社交的方便,就在姓名之外再取一个“字”(或称“表字”),供彼此称呼时使用。
“字”与“名”之间,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杜甫(“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字子美;苏轼(“轼”是车前的扶手,可供眺望),字子瞻。
中国古代成人礼简介

• 在注重礼乐教化的古代中国,成人礼是为 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 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 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而言,作为 中国古代礼仪中最基本的冠礼在古代中国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帮助个体顺利 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与意义。
• 二加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 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 吟颂祝辞。赞者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 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 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 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 三加 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 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赞者为 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 起身。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 回到东房,去房内更换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 袖长裙礼服。
• 醴宾、送宾归俎:冠礼结束后,主人用醴(甜酒)
酬谢宾,并赠给宾一束帛和两张鹿皮作为酬谢。把宾送 出大门,并派人把醴宾用的牲肉送到宾家。
三、女子的笄礼(Hair-Pinning)
• “女子十有五岁许嫁,笄而字‛ •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 之,称字。‛ •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女子的成年礼叫及笄,即其母亲或者长 辈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
• 参礼人员
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主人、正宾、赞者、 赞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
• 筮日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 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 筮宾、戒宾 即确定参礼人员,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 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以笺纸书写请 辞,行礼前三日,派人送达。行礼前一日再次恭 请正宾。遣人以书致辞。 参礼人员: 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 (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 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 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 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 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 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 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 • • • • • • 彝族地区行换裙礼。 纳西族女子、男子则分别行穿裙子、穿裤子礼。 纳布朗族行报告礼。 傣族行漆齿和纹身礼。 瑶族行‚度戒‛礼。 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 台湾高山族男子16至19岁举行的成年 礼仪。包括斋戒、长老训示,举行赛跑、 歌舞,宴会等活动。台湾东海岸、中央山脉 高山族各支系都有此俗,但仪式的内容、年 龄各有差异。
二、男子的冠礼(Capping)
•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 《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 •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 字。‛又《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 之道也。‛ • 《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 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 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 立。‛
1.先将头发梳成马尾, 拿紧即可,不要用 皮筋固定
2.向一边扭头发,这 时右手一定要带紧
3.顺着一个方向继续 扭头发,使其成为 一个圆形
4.将辫梢藏进发髻里 面,同时可以旋转发 髻调整到一个合适的 位置,一般来说使其 最粗的部分位于上部 比较牢固
5.从斜下部插入发簪 即可
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在这个过程中, 主宾每次加冠时 都要向冠者致不 同的祝辞,皆为 劝勉与祝愿之意。
• 宾醴冠者:向冠者敬酒的仪式。三加后,主人 与赞者(助手)设筵席于室门西边、堂正中, 冠者将首次得到成人的礼遇。宾揖请冠者即席, 面朝北向冠者授觯(饮酒器),宾赞者向冠者 进上脯醢(干肉和肉酱),冠者祭食、祭酒, 以感恩的心祭祀先人,表示不忘本。宾则以成 人之礼与冠者相互拜揖,表示冠者已成人。 • 冠者见母:冠者带上干肉从西阶下堂,到东墙 那边,从北头的闱门出来,面朝北拜见母亲, 并献上干肉,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 母亲又拜。
成年礼
一、成人仪式
• 起源:
远古氏族社会时代,曾流行过一种‚成丁礼‛。 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 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 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 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 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 成丁礼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 看到了它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为‚冠礼‛, 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仪礼》有 《士冠礼》一篇,详细记载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 细仪节。《礼记》有《冠义》一篇,说解冠礼的 含义。 发展到后来,它的本意变成了表示对成年 人婚姻资格的一种承认。
彝族——沙拉洛
·由受礼者的女伴为其举
行,长辈和局外人不得 参加。
·主要内容: 女伴们为她梳妆打扮, 换群改饰。 将‚童女‛打扮成‚新 娘‛。
壮族——度戒仪式
1 烧香 2 度戒 3 度师公戒
4 度道公戒
五、成年礼如今的演化
• 各朝各代的成人仪式都不尽相同,明清 以后就被废除,而加冠,上头大多演化 至婚俗礼仪中。 • 古典的冠礼衰落了,并不等于成人仪 式消亡了,在近代民间,成年仪式一 直以其他形式的习俗盛行, 重要的有: 1、开锁2、还愿3、还俗 4、完灯 5、理发 • 这些仪式一般在孩子12岁时举行,因为 12岁曾是天子诸侯加冠的年龄。
冠 礼 准 备 工 作
•筮日: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卜的形式来选择 吉日,不能够随意决定。 •戒宾:作为冠礼的主人,即冠者的父亲,要提前 三天通知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 。 •宿宾 :人选一经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 家中作特别邀请。 •赞者:用占卜的方式为主宾选择一位助手,即帮 助主宾行冠礼的人。 •为期:在举行冠礼的前一天黄昏,约定举行冠礼 的具体时间。
三、女子的笄礼(Hair-Pinning)
• ‚女子十有五岁许嫁,笄而字‛ •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 称字。‛ •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女子的成年礼叫及笄,即其母亲或者长辈替她 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
笄 礼 准 备 工 作
• 行礼年龄
笄 礼 具 体 流 程
• 迎宾
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 西面台阶下 ;
• 开礼
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
• 笄者就位
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 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 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 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冠 礼 主 体 部 分
冠礼的主体部分
• 三加:始加、再加、三加。主要是三‚加 冠‛、三‚易服‛和三‚祝辞‛。 • 主宾依次将三种不同的冠给冠者戴上,冠 者随之要更换与冠相匹配的三套礼服,这 称为‚三加‛。
• 冠者即席入坐,赞冠者(助 手)用栉为他梳头、挽髻、 加笄,用缁(黑缯)缠住 发髻。主宾从有司手里接过 缁布冠,向冠者致祝辞然后 为之加上缁布冠,冠者起身 回到房中换上玄端服,系上 赤而微黑色的蔽膝,出房面 南站立向宾客展示。此为初 加。 • 再加加皮弁,冠者回房换白 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白 色蔽膝,出房面南站立, ; • 三加加爵弁,冠者回房换熏 裳,系上赤黄色的蔽膝,出 房面南站立向宾客展示 。
• 二加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 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 赞者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 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 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 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 三加 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 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赞者帮笄者 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去房内更换 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 字笄者 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 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笄者向宾 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 笄者揖谢 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 谢。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 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 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 礼成 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 者宣布笄礼已成,至此,笄礼结束。
• 宾盥
正宾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 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 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初加: 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 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然后跪坐 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 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 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 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 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 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 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冠礼的流程
• 冠礼的仪式包括: • (1)行礼前准备:筮日、戒宾、筮宾、 宿宾、赞者、为期; • (2)三加:始加(缁布冠)、再加(皮 弁)、三加(爵弁); • (3)宾礼冠者; • (4)冠者见母; • (5)宾字冠者; • (6)后续仪节:冠者见兄弟、姑姊、国 君、乡大夫、乡先生,礼宾、酬宾、归宾 俎。
-------------END-------------
• 参礼人员
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主人、正宾、赞者、赞 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
• 筮日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 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 筮宾、戒宾 即确定参礼人员,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择 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以笺纸书写请辞,行 礼前三日,派人送达。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 人以书致辞。 参礼人员: 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 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 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参考资料】
[1]《仪礼注疏》,鄭康成、 陆德明[M]。吉林出版集团, 2005年版, 卷一、卷二、卷三-士冠礼第一。 [2]《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M]。中华书局。 [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4]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陈华文,《民俗学刊》2002年4月 [5]古代冠礼的一种变异──庆号习俗,陈华文,《东南文化》1990.1~2期 [6]杨华:中国古代成人礼及其现代意义——《儒风大家》杂志的采访记录 [7]中国古代成人礼与现代青年教育,李爽[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年第11卷第3期。 [8]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杨明,汤海艳][2011年3月31日],论文网. /thesis/2011/22604.html
• 宾字冠者:取字是冠礼重要而特殊的仪节,因为在
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称,除 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称字,以示尊 敬。冠者拜见母亲回来,面朝南于西阶东边站立, 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此即为《礼记•曲礼上》 所谓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者见兄弟、宾赞者,然后 出庙门、入寝门,拜见姑姑、 姐姐,仪节与见母亲一样。 冠者回家后更换服装,脱去 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 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 膝,拿着雉先去拜见国君, 然后再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 乡先生。 醴宾、送宾归俎:冠礼结束 后,主人用醴(甜酒)酬谢 宾,并赠给宾一束帛和两张 鹿皮作为酬谢。把宾送出大 门,并派人把醴宾用的牲肉 送到宾家。
冠礼当天—开始前
• 加冠的当日清早,主人要陈设冠礼过程中 所需要的盥洗之器、冠服、梳妆用具和盛 酒礼器等。陈设完毕后,主人、加冠者的 兄弟、摈者和冠者都各即各位。 • 摈者向主人报告主宾及其助手的到来,主 人从大门左侧出来迎接,导引他们进庙。 在这个过程中,每走到拐弯处,主人与宾 都要互行揖礼,走到庙门前,主宾要互相 揖让后再进庙门。 • 进入庙门后,主宾在行进中要相互揖让三 次,在升阶时,主宾又三揖三让后升阶升朱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