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辛德勒的名单》特写分析

合集下载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充满感动和震撼的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大量犹太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和善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运用了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历史场景,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期间的紧张氛围中。

他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和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恐惧和绝望,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利亚姆·尼森饰演的奥斯卡·辛德勒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伟大善举,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让观众对这位英雄产生了深厚的共鸣。

同时,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冯·扎克也让人印象深刻,他那种冷酷和残忍的形象与辛德勒的善良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思考。

《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让观众思考了人性和善良的力量。

在战争的极端环
境下,人们的善良和勇气能够战胜邪恶和恐惧,这种力量让人感到震撼和敬佩。

同时,影片也让人深刻反思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让人对和平和人道主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总的来说,《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充满感动和震撼的电影,它让我对人性和善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和平和人道主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刻思考的作品。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一集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一集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一集截了这么多片子,发现摄影师对空间的运用极为纯熟,这就不单单是近大远小的空间感,或者营造多重空间,而是很短的一个镜头,很简单的情节,三下两下就改变了空间感,好像是重新布景了一样,这一点是在截图看的时候才发现的,越看越佩服。

这四张是开头。

两名德军士兵,站台上的两位列车员,中间是为犹太人登记名单的书记员。

影调极美,要素齐备。

假如这是如同雷尼布里拍片似的,同一场景连拍了四张,最终发表,要选哪一张?请各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也借鉴借鉴。

记得胡子老师讲过“张力”,提到两只手将握未握的时候,最有张力,其中第二张就是将握未握,而第三张是握上了,确实第二张的感觉要好一些。

第四张两人在相互敬礼,那么假如我们在第二与第四张中间选,那么哪一张更有“张力”?最终会选哪一张?第二组:书记员准备纸笔墨水的图就不贴了,其实截下来都是很好的小品。

这四张连续起来看。

第一张是近景,二三四人们走近。

虽是与第一组相同的地方,但是这四张的空间感变化非常明显与巧妙。

背后有德军站岗。

而这几位犹太人走近书记员。

大胡子无疑是画面的中心,是一家,或不是一家,有群体,也有了主次。

对电影而言,即使有原型,这大胡子也无疑是设计出来的形象,这就又涉及到犹太人的典型形象问题,关于犹太人的典型的形象,我推荐大家去看维希尼克的片子,很多犹太拉比的确是有着大胡子的,对电影要考虑如何设计,对纪实摄影要考虑如何去抓这一“典型”的形象。

再上一小段。

犹太人在车站报名登记。

第一个镜头仍然是这位名叫“所罗门”的大胡子。

下面这个镜头是连续的,并没有广角或者长焦的效果,很平实,但我在这里很佩服摄影,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个独立的场景,描绘出很多犹太人被不同的书记员登记名字,但是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又似乎有所联系,你能在下一幅里看到上一幅中的人物。

第一张里的小女孩和母亲在第二张里清晰起来,成为主体。

第二张里的白色领围的老者第三张里成为了主体。

第三张里的戴三角帽的女士在第四张里到了右侧,左边出现一个接人的牌子,前景是德军军官。

影视音乐分析《辛德勒的名单》

影视音乐分析《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一曲人性交响曲之前看《辛德勒的名单》是好奇究竟什么让它荣获诸多的奥斯卡奖项,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名气还是别的什么的因素。

看完之后,我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影片中的音乐为影片的完整诠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将我带到那个战火四起气氛凝重的时代。

影片主要讲述了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他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

1994年,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著音乐七项大奖,然而它的伟大并不在于这几个奥斯卡,而在于它以全新的角度重现了一段悲惨的历史、传达了一种伟大而高尚的精神。

这部电影不容分说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

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

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

在我看来,音乐在该电影情感表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完电影,那段经典的小提琴主题让我久久不能自拔。

我想作曲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之前一定完全理解了这位犹太导演的心境,将他要表述的那种犹太人凄惨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共同诠释着旷世之作的每一个镜头。

主题音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不沉重也不阴暗,反而是干净简单的曲调,婉转却柔和,不像是在诉说如此沉痛的历史,却给人更加无力的悲伤感。

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苦难,更听到了希望;听到了谴责,更能听出一种救赎。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二战
时期的残酷真相,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良的力量。


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其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让
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的
悲惨遭遇,令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二战时期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影
片也展现了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的善良和勇气,他不顾一切地保
护犹太工人,最终挽救了大批生命。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和深刻理解,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其次,影片的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斯皮尔伯格以细腻的镜头
语言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电影中的
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震撼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被
吸引和感动。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利亚姆·尼森、本·金斯
利和拉尔夫·费因斯等一众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让影片的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充满人性温暖和情感共鸣的电影,它让观众在震撼和感动中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善良的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令人深思,更让人感受到了希望和勇气的重要性。

它将永远被铭记在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五集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五集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第五集辛德勒亲自面试自己的秘书。

这一组片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和工人的位置以及墙上的光斑结合起来看的时候。

斯坦说,你必须选择一个,辛德勒却说自己不知道怎么选,因为她们都很“合格”。

最终的结果。

辛德勒找到自己的黑市生意伙伴,四处采购紧缺的礼品,水果、葡萄酒、巧克力。

这两张是正在交易,选这两张,还是为了比较“张力”。

辛德勒给军官们送礼,以获得军方订单。

这两张是不是有点形式至上了?辛德勒顺利获得军方订单,事业蒸蒸日上。

妻子从家乡来看望辛德勒,却发现辛德勒与情妇同居。

妻子原谅了辛德勒,但没有留下。

在辛德勒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位独臂老人也成为了辛德勒的工人。

还是看握手。

犹太工人离开聚居区,去辛德勒的工厂上班。

德军强令犹太人铲雪,损失一天产量的辛德勒去找他的军官朋友抗议。

发现一个将注意力引向主体的方法。

或许对胡子老师不在话下,不过这种方法虽然以前听过,但这是我第一次验证。

德军发现了这位独臂老人,不相信他是“有用”的工人,将老人拉出队列:独臂犹太人,双倍无用。

后边的两幅有点让人承受不了。

伊萨斯坦因为没有带工作证,被德军抓走,辛德勒来到车站寻找。

犹太人被装上火车,并被告知不要携带行李,写明地址和姓名之后,行李会随后被运到。

列车已经开动,辛德勒焦急地寻找斯坦。

第一张的手很重要,第二张就过于直白了。

选这一张纯粹是为了光影效果。

其实行李根本没有被运走,而是直接被打开分拣了。

犹太人们上了火车,前途和命运就未知了。

行李在这里被打开,分类。

犹太首饰匠被选来做一些分类和修配的工作。

有人给了他一包金牙。

金牙的主人命运如何?犹太人聚居区里的生活。

哪一张更好些?集中营的最高长官在挑选女佣,海伦成为了阿蒙哥特的女佣。

来一张阿蒙哥特的特写。

演员是拉尔夫费因斯,好莱坞的很多令人难忘的演员都是英国人,例如肖恩康纳利(老一代的007),皮尔斯布鲁斯南,还有在《沉默的羔羊》中的吃人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

演员拉尔夫费因斯把这个角色演得太绝了。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辛德勒的名单》声音分析《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

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七项大奖。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向观众传递信息,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与画面一样有着重要的审功能,甚至可以表现出画面所不能表现的领域。

《辛德勒的名单》是揭示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兽性、宣扬人道主义的优秀影片,黑白为主、彩色黑白混用是其主要特色,卓越的声音处理也是其特色之一。

该影片用贴近画面情节又游离于此情节的声音(音乐、语音、音效)来做情节转换的纽带,联接前后情节。

电影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邓三大类,语言、音乐、音响以其自身及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本文将从语言、音乐、音响的运用以及来简要的分析该影片的声音特色。

一、语言的运用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或者角色运用的有声语言的总称。

影视语言的作用有:深化和升华主题,将形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可以抽象概括画面,将具体的画面表现为抽象的概念;语言可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语言还可以衔接画面,使镜头过渡流畅;语言还可以省略画面,将一些不必要的画面省略掉。

电影画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声与有声的结合就会有更加神奇的效果。

《辛德勒的名单》开篇,在一个火车站登记的一场戏,开始镜头前只有一张桌子,一只手放下一瓶墨水,一支钢笔,一个大印,一个印台……四周一片寂静,一队人向这里走来,一个登记员坐下喊了一声“name ”之后,寂静立刻就被打破了,镜头猛然切换到拥挤着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群上,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报着自己的姓名,无数打字机噼里啪啦地响着。

这组镜头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让我们在仓促中走进了那个另人不安的年代。

视听语言的心理接受功能研究——以《辛德勒的名单》与《南京南京》为例

视听语言的心理接受功能研究——以《辛德勒的名单》与《南京南京》为例

一、色彩“视觉场”的建立电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其基本元素是色彩化的视觉形式,这种元素取决于三个因素:1.纯视觉形式;2.节奏,形式的运动和变化;3.色彩。

色彩对于影片的动态表现与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黑白灰纪实风格的视觉场《辛德勒的名单》与《南京南京》的画面都进行了黑白艺术处理,既是对历史事实重塑庄重性的表现,同时也符合“梦”的释义。

梦作为人潜意识的生理重塑,存在许多想回忆而又不愿意回忆的理由,因而深埋在心底。

这两部电影无疑是对人类噩梦的深刻回顾,通过生理的“场”与心理的“场”交互作用,产生异质同形的审美联系。

黑白灰色调的间离效果,旁观审视的第三者视角,形成了进入与逃脱的交叉体验。

黑色与白色是灰暗的色彩,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带给人压抑的感官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作为关照对象的客体总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立场。

黑白色彩在人的视觉上产生单调色彩枯燥的力与影片故事内容给人心理上产生压抑沉闷的力交互共鸣,产生直觉联系。

黑白风格与压抑的故事内容营造出悲怆的“心—物”场,产生受众的审美直觉与历史的悲怆性的交相互动结果。

(二)点染彩色引发新意两部影片不都是黑白的色彩表现,对于色彩的特殊表达上都选择了红色。

黑白色彩之中的一点红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抨击。

首先在《南京南京》中,小江腿上的红绳脚链,表明她风尘女子的身份。

这也是最后在一堆被抛弃的尸体中,识别她身份的唯一标志性物件。

她流于风尘却在灾难前挺身而出,原本的妓女生活是灰暗的,但她的牺牲使她的生命有了色彩,变成热烈伟大的红色生命。

红色脚链出现在拉车上一堆女性尸体里,隐喻告知了小江的死亡,在狼藉之中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其次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上帝视角下的红衣女孩,独特的色彩表现也是将红色突出,产生刺激的视觉生理场,与其代表的热烈的生命内在直觉场相互作用,暗示女孩命运的悲剧性,引导观众直觉延伸向悲怆性。

细节表现是女孩躲进床底那一刻,生命的红色消失,变为灰色,也预示女孩的悲剧性命运。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的拍摄特色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的拍摄特色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的拍摄特色作者:王祎楠来源:《采写编》2017年第01期《辛德勒的名单》是导演斯皮尔伯格获得奥斯卡最佳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运用了有历史沧桑感的黑白摄影,更加真实,更加凝重。

影片充分展现了摄影者对空间的驾驭,在表现一个大场面的时候要有主次,用合适的手段表现出来,组图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各自拿出来都能够作为单幅的好的纪实作品,又需要图与图之间有某种形式上或者内在的联系,可见拍摄技巧的高超。

具体推敲来看: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同机位的跳切这部影片的镜头内容衔接上让人印象很深,尤其杂乱无章没有时空联系的两个镜头之间的逻辑连接,这其中的逻辑可能是用某个奇怪的声音,也可能是一束光:比如辛德勒在舞会交际场所中的镜头是使用了在场观察者的主观镜头,一系列的转移调焦、移动跟拍,最终成为观察者的正面镜头,表面看起来辛德勒似乎是一夜成为会场红人,但事实上,影片用相机的强闪光灯来连接,将辛德勒在不同会场的夜晚串联,四次闪光灯的闪烁交代的很清楚;对于环境场景的切换,在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烛光,犹太人在祷告,烛光渐渐熄灭,随后烛火熄灭成的一缕青烟转换成了火车烟囱的浓烟,很巧妙的完成了切换。

以辛德勒招聘秘书这部分为例,这部分展示的就是同机位拍摄的跳切画面,辛德勒和每个前来应聘的人位置永远不动,包括连应聘者进场出场都没有,只是变换后面的粉刷匠和太阳射进来的影子的位置变化来体现时空上的变化,影片中阳光在墙上的影子由高变低,而粉刷匠的位置从上午的左边移到了右边,这样的切换手法无疑是在中间留出了空白,省去了一些不必要去转换的场景。

二、画面的整体色彩没有色彩可能就是最具色彩的表现,整个影片从头到尾几乎都是黑白灰的暗调,的确,在反映回忆、屠杀等残暴景别的时候,黑白无疑是表现的最好方式。

影片在1小时07分45秒的时候出现过一处红色,是条鲜艳夺目的红裙子,镜头跟着辛德勒的视线转过不同的街区,红色本该是代表着活力希望,但在这部影片中的一抹红却是要逐渐走向死亡,被黑暗吞噬,在影片2小时07分48秒的时候,这个红裙子再一次出现,只是这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已经躺在运尸车上了,这样也就更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经的丧尽天良,更揭露了法西斯纳粹的残暴无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德勒的名单》中特写镜头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

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将辛德勒由一个好色、会享受且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中的坚定分子到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的英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该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

其中饱含的思想高度,优秀的摄影艺术,色彩的合理搭配,具有高度感染力的配乐以及精妙的后期剪辑技术自是不言而喻。

而这里我主要想要介绍下《辛德勒名单》中的特写镜头。

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西部特征的一个景别。

人物出场首先使用特写,可以制造悬念,给观众深刻的第一印象。

而《辛德勒名单》中的特写镜头无疑使人印象深刻。

在辛德勒出场的段落里混合了酒杯、西装、纽扣、领带、胸章、钱等一系列关于辛德勒动作的特写完成了辛德勒这个人物的交代,将主人公凸显出来,并增加了他的神秘感。

后来根据摄影机随着侍者运动,才“隆重推出”主人公。

一个即将参加重要活动的纳粹党人,而非纳粹军人,但其身份尊贵,富有权势,同时也是一个擅长玩乐的花花公子形象。

尤其是拍摄辛德勒吩咐侍者的那一幕,通过景深的运用,侍者成为镜头中的主体,而辛德勒却成为背景,且只看到辛德勒的嘴和耳,尤其是嘴,表明了辛
德勒是“幕后”操控者。

导演没有提醒就从一个地方跳到了另一个地方,没有让观众得知辛德勒的人物全貌和房间里摆设的具体坐标。

但是,这些标签式的说明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使得观众主动去感知到“画框”以外的空间,而这些标签也为人物打上了个人烙印,为后面的叙事做好铺垫。

再细说开篇的第一个镜头,黑暗中一只手点亮了一个蜡烛,寓意着点亮了生命之光,再到后来,人去桌空,独留一直残烛缓缓的变暗直至熄灭,产生轻烟渺渺。

暗示着一个生命的悄然消逝。

随后紧接着下一个画面,由蜡烛的渺渺青烟转为火车呼啸而过的浓烟滚滚,又表达了从一缕愁思转至现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历史的滚滚车轮在不断地行进之中。

有时候,特写镜头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或者特定的情感,还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当影片开头第一次出现名单时,打字机打出的名字的特写与各个犹太人的肖像的近景不断穿插,简洁明了的将人物与名字联系在一起,可见导演的画面设计之精巧,为后文名单的作用做了铺垫,而观众亦是观看十分的清晰,引人入胜。

名单还在之后的剧情中不断地出
现,在纳粹军将犹太人赶去奥斯维辛做工人时,多次被辛德勒解救下的斯特恩也用借用他的力量解救了更多了犹太人。

同时也是侧面介绍辛德勒开始用自身的物品救人的开端。

画面的构思却表现的十分精巧。

运用多个特写镜头,前一幕还在辛德勒手中的打火机,香烟,手表等刚刚递到斯特恩的手中,下一幕就变成了在撰写名单的人的桌面上或者纳粹军的身上,然后紧接着名单上变多了一个名字,根据之前刚要被纳粹杀害的人物及后来再满怀欣喜地跟在辛德勒身后,可以推断斯特恩用辛德勒的物品贿赂写名单的人,而每写上的一个名字即代表着多解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再有就是电影的结尾处,已经老去的犹太人携带者家人前来祭奠辛德勒,名单依旧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就此连串了电影全篇。

同时,电影末尾处同样出现了开头的蜡烛,特写镜头清晰的表现其正在顽强的燃烧着,此时的蜡烛代表了生命之火的延续,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