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Cd迁移规律概述

合集下载

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分析

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分析

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分析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承担着重要的环境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决定了土壤中重金属的起源和含量。

不同岩层中的矿石含有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当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等过程,矿石中的重金属就会进入土壤中。

例如,富含铁的岩石中的铁和镉、铅等重金属元素可能会被释放到土壤中,而岩石中的铝和钾等元素则一般不容易溶解和迁移。

其次,土壤类型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颗粒组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能力不同。

例如,粘土质土壤对于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强,而沙质土壤的吸附能力较弱。

此外,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离子交换能力等因素也能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过程。

酸性土壤中,重金属与酸性离子结合较多,易溶解于土壤水分中,增加了其迁移转化的风险;而碱性土壤中,重金属一般以沉淀的形式存在,不容易被植物吸收。

此外,土壤水分条件对重金属迁移转化也有一定影响。

水分可以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可溶性,进而影响其活性和可移动性。

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重金属往往以团聚体或粘结体的形式存在,对植物吸收不易;而水分过多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随水分的流动而迁移。

生物因素也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能力,可以通过吸收、转运、和降解等途径减少重金属的残留。

例如,一些具有重金属耐受性的植物,如金合欢、桤木等,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并将其转运至茎和叶部,从而减少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

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

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 化1.1 汞的迁移转化汞是一种对动植物及人体无生物学作用的有毒元素 土壤中汞的重要特点是能以零价(单质汞)形式存在,还有无机化合态汞和有机化合态汞 除甲基汞 2Hg Cl 、23)(NO Hg 外,大多数为难溶化合物 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毒性在含汞化合物中最强。

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1. 土壤中汞的氧化 - 还原 2. 土壤胶体对汞的吸附3. 配位体对汞的配合 - 螯合作用4. 汞的甲基化作用 1.2镉的迁移转化由于土壤的强吸附作用,镉很少发生向下的再 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层 在降水的影响下,土壤表 层的镉的可溶态部分随水流动就可能发生水平迁 移,进入界面土壤和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而造成次生 污染 土壤中水溶性镉和非水溶镉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相互转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的酸碱度 氧化- 还原条件和碳酸盐的含量。

与铅 铜 锌 砷及铬等相 比较,土壤中镉的环境容量要小得多,这是土壤镉 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

1.3 铅的迁移转化铅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 土壤中铅的污染主要 来自大气污染中的铅沉降和铅应用工业的 三废 排放 土壤中铅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空气 水等介质 形成的二次污染 铅在土壤中主要以二价态的无机化合物形式存在,极少数为四价态 多以 2)(Pb OH 、3PbCO或243)(PO Pb 等难溶态形式存在,故铅的移动性和被作物吸收的作用都大大降低 在酸性土壤中 可溶性铅含量一般较高,因为酸性土壤中的 H+ 可将铅从不溶的铅化合物中溶解出来植物吸收的铅是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铅 绝大多数积累于植物根部,转移到茎叶 种子中的很少。

植物除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铅以外,还可以通过 叶片上的气孔吸收污染空气中的铅。

1.4 铬的迁移转化铬是人类和动物的必需元素,但其浓度较高时 对生物有害 土壤中铬的污染主要来源于铁 铬 电 镀 金属酸洗 皮革鞣制 耐火材料 铬酸盐和三氧 化铬工业的 三废 排放及燃煤 污水灌溉或污泥施用等 土壤中铬通常以四种化合形态存在,两种三 价铬离子 +3Cr和-2CrO ,两种六价铬阴离子 -272O Cr和-24CrO.其中3)(OH Cr 的溶解性较小,是铬最稳定的存在形式,而水溶性六价铬的含量一般较低,但 六价铬的毒性远大于三价铬的毒性 土壤中的有机 质如腐殖质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能很快地把六价 铬还原为三价铬,一般当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2 时,六价铬就几乎全部被还原为三价铬[7-9] 由于土壤中的铬多为难溶性化合物,其迁移能 力一般较弱,而含铬废水中的铬进人土壤后,也多 转变为难溶性铬,故通过污染进入土壤中的铬主要残留积累于土壤表层 铬在土壤中多以难溶性且不能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形式存在,因而铬的生物移作用较小,故铬对植物的危害不像 Cd 、Hg 等重 属那么严重 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从土壤溶液 吸收的铬,绝大多数保留在根部,而转移到种子 果实中的铬则很少[10-12]。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元素是指原子量大于200的元素,具有毒性、放射性和腐蚀性,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植物和动物等进入土壤,对生物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研究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热因素。

首先,物理因素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的结构、粒径、含水量、温度和风向等,它们对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有显著影响。

例如,土壤结构的孔隙结构和尺寸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渗透,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

其次,化学因素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pH值、离子交换容量、有机质和无机盐等。

pH值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酸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较高,离子交换容量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有机质能够结合重金属元素,并将它们沉积到土壤中,减少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第三,生物因素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它重要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分、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结构、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含量以及地表面积等。

其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比于粗颗粒,细颗粒更容易吸附重金属元素,而有机质及其表面电荷的存在增加了重金属元素的吸附程度,也就是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最大。

另外,土壤水分也是影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当土壤水分过多时,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和迁移性增加,从而使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加速。

然而,当土壤水分过少时,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和迁移性降低,从而使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减缓。

此外,温度过高会加速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而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质体流动
• 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
•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 (1)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土壤黏土矿物的含量 (4)农药的种类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农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应用品种、数量最多的是 非离子型农药,如有机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
• 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 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1.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 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 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2.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 六六六较DDT易挥发,可随水蒸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 污染;
• 六六六易溶于水,可从空气或土壤中进入水体,造成水 质污染;
• γ-六六六在各类植物体内积累较少; • 与DDT相比,具有较低的积累性和持久性,但还是应尽
量消减其使用量,并尽量使用纯品γ-六六六。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3.2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pus pesticides,0Ps)
• 不同植物的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是不同的; • 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不是一个普遍耐性机制。
即:不是所有的耐性植物都表现为将金属离子固定在细 胞壁上。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酶系统的作用
• 耐性植物中的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 维持正常水平;
• 同时还可以激发另外一些酶,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 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的代谢。

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

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

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和土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其中,土壤中的污染物有些是天然因素造成的,但绝大部分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严重的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十分有必要。

一、污染物的种类在研究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包括:1. 重金属:包括铅、镉、汞、铬、锰等。

2. 有机物污染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氯化烃等。

3. 氮污染物:主要包括氨、硝酸盐等。

4. 磷污染物:主要包括磷酸盐等。

以上污染物的种类虽然不多,但其中的化学成分却极为复杂。

二、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布面积、深度分布、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

1. 分布面积:土壤污染物的分布面积主要取决于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性质。

一般来说,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等会导致土壤污染范围扩大,但农业污染源和自然因素则会限制土壤污染范围的扩大。

2. 深度分布:土壤污染物的深度分布主要受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沙质土壤的深度分布较深,而粘土质土壤的深度分布较浅。

同时,土壤层次越深,土壤质量也越低。

3. 空间分布: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源的距离、污染物的性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4. 季节变化:土壤污染物的季节变化主要与气候条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雨等因素有关。

在降雨较多的季节,土壤中的污染物容易被冲刷到地下水中。

三、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土壤-植物界面迁移、土壤-水界面迁移和地下水迁移。

1. 土壤-植物界面迁移: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吸附作用较强,因此,土壤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界面处会产生迁移作用。

植物的吸收作用主要依赖于植株的根系,因此,根系的长度、分布与根系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作用有直接关系。

4.2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2)

4.2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2)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不同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各异,同种金属的环境化学和生物效应与其存在形态有关。

例如,土壤胶体对Pb2+、Pb4+、Hg2+及Cd2+等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强,对AsO2-和Cr2O72-等负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弱。

对土壤水稻体系中污染重金属行为的研究表明:被试的四种金属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Cu>Zn>Cd>Pb;元素由土壤向植物的迁移明显受共存元素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元素吸收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d>Zn>Cu>Pb,与土壤对这些元素的吸持强度正好相反;"有效态"金属更能反映出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效应。

●汞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为0.01~0.15 μg/g。

除来源于母岩以外,汞主要来自污染源,如含汞农药的施用、污水灌溉等,故各地土壤中汞含量差异较大。

来自污染源的汞首先进入土壤表层。

土壤胶体及有机质对汞的吸附作用相当强,汞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往往积累于表层,而在剖面中呈不均匀分布。

土壤中的汞不易随水流失,但易挥发至大气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汞的挥发。

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在正常的pE和pH范围内,土壤中汞以零价汞形式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汞可以相互转化。

进入土壤的一些无机汞可分解而生成金属汞,当土壤在还原条件下,有机汞可降解为金属汞。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能发生Hg2+===Hg2++HgO反应,新生成的汞可能挥发。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汞可以任何形态稳定存在。

在厌氧条件下,部分汞可转化为可溶性甲基汞或气态二甲基汞。

阳离子态汞易被土壤吸附,许多汞盐如磷酸汞、碳酸汞和硫化汞的溶解度亦很低。

在还原条件下,Hg2+与H2S生成极难溶的HgS;金属汞也可被硫酸还原细菌变成硫化汞;所有这些都可阻止汞在土壤中的移动。

当氧气充足时,硫化汞又可慢慢氧化成亚硫酸盐和硫酸盐。

模块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模块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模块一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砷的迁移转化
含砷废水
土壤表层:大部分以难容性化合物存在 微气在 生条土 物件壤 下嫌 , 二甲基砷
难溶性As2S3 累积在土壤的表层 生物体内
砷结合的有机基团越多,其毒性越小。无机砷毒性最大,甲 基砷、二甲基砷毒性较弱,而砷甜菜碱、砷胆碱几乎无毒性。
模块一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模块一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二)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
1.镉 土壤环境中的存在形态:
水溶性镉:Cd2+、CdCl+、CdSO4, CdHCO3+.
非水溶性镉: CdS(水田)、CdCO3(旱地)及胶体吸附 态镉 注意:土壤对镉的吸附能力很强,土壤中呈吸附交换态的镉所 占比例较大。土壤胶体吸附的镉一般随pH值的下降其溶出率 增加,当pH= 4时,溶出率超过50%,而当pH= 7.5时,交换吸附态的 镉则很难被溶出。
3.铬
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 两种三价铬离子Cr3+和CrO2-,两种六价铬阴 离子Cr2O72-和CrO42-. 大部分以Cr(OH)3形式存在。Cr(OH)3的溶 解性较小,是铬最稳定的存在形式,而水溶性六 价铬的含量一般较低。
模块一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铬的迁移转化
含铬废水 土壤表层:以Cr(OH)3等难容性化合物 存在,小量以可溶性六价铬存在
腐 殖 质
Cr6+还原成Cr3+ 累积在土壤的表层 生物体内
模块一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4.砷
砷是类金属元素,但是我们通常把它当作重金
属(从环境污染效应来看)来研究。
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正三价和正五价存
在于土壤环境中.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水溶性砷、吸附

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其影响

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其影响

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其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

而重金属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减少重金属污染的解决方案。

一、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金属通常在自然界中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如矿石、岩石和土壤中。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也会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

例如,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废弃物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当这些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重金属就开始迁移。

重金属迁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土壤-植物系统、水体-生物系统和食物链系统。

首先,土壤是重金属污染物最常见的堆积地。

当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中时,它们会被吸附到土壤颗粒或有机物上,或者被植物吸收。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过渡器”,它们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如重金属,从而将其迁移至地上部分。

其次,重金属还可以通过水体进入生物体内。

原因是水体是生态系统中另一个主要的过渡器,它将重金属污染物从源头远离,同时又向上游迁移。

当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它们会被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吸收。

最后,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迁移。

当一个生物体吃另一个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体时,重金属就会在食物链中传递。

这种迁移过程还可被称为生物富集。

二、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重金属迁移之后,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首先,它们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并且阻止植物吸收养分,从而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同时,重金属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也会危害到生态系统的其他层次。

例如,水中的藻类受到重金属污染后,生产的氧气减少,从而危害其他水生生物。

另一方面,重金属还会直接危害生态系统的某些层次,如鱼类。

当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摄入了重金属,就会导致它们的生殖能力降低,并且影响到它们的生命活动。

三、减少重金属污染的解决方案为了减少重金属的污染,许多解决方案已经被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重金属Cd迁移规律概述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工农业的迅速成长,人口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日俱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不断的加剧,而且重金属相对稳定并难降解。

其次工矿企业的发展导致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重金属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

这些农产品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在人或动物体富集,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是社会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

2014年4月18日,环保部、国土部两部门联合发布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其中排名前三的无机污染物依次为镉、汞、砷。

其中镉的毒性较大,1817年,德国的F.Stromeyer 从不纯的氧化锌中分离出褐色粉,使它与木炭共热,制得镉。

由于发现的新金属存在于锌中,就以含锌的矿石菱锌矿的名称Calamine命名它为Cadmium,元素符号定为Cd【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镉(Cd)是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强,移动性大,毒性持久,容易对人和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长期暴露会造成嗅觉丧失症、牙龈黄斑或渐成黄圈,对人体具有三致(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1-2】,能诱发肾衰变、关节炎、癌症等病。

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痛痛病”。

世界卫生组织(2003)和美国环保局(1994)规定人体Cd的最大允许摄人量(ADI值)均为1 μg·kg-1·d-1【3】。

20世纪初发现镉以来,镉的产量逐年增加。

镉广泛应用于电镀工业、化工业、电子业和核工业等领域。

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用在电池、染料或塑胶稳定剂,它比其它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所吸附。

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找到合适的镉污染土壤防控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Moreno C J,Moral R,Perrez E A ,et a1.Cadmium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ucumber plant[J].Plant Nutr,2000,23(2):243—250.[2]Moriarty F.Ecotoxicology:the study of pollutants in ecosystems[M].London,Academic Press,1999:29—35.[3]宋波,同斌,袁明,等.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8):1343—1353.2 土壤中镉的主要来源2.1成土母质土壤母质本身含镉量较少,不同母质,母岩形成的土壤其含汞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据估计,全球每年约1.0×1010t的各种岩石风化成土,在世界围一般土壤中镉的含量为0.01~2.00 mg/kg,中值含量为0.35 mg/kg[5] , 日本和英国土壤的镉背景值分别为0.413 mg/kg 和0.62 mg/kg , 我国土壤的镉背景值平均只有0.097 mg/kg[6]。

土壤中镉的来源主要归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种来源,来源于岩石和土壤本底值的镉会在土壤中发生一些变化,使其含量出现相对较大的差异【我国土壤镉污染及其修复研究】。

【5】许嘉林,居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M].:中国环境科学, 1995.[6] 孟凡乔,史雅娟,吴文良.我国无污染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研究进展[J] .农业环境保护,2000 ,19(6):356-359.2.2 大气中镉的干湿沉降土壤中的镉有一部分是大气环境沉降下来的,多是周边环境离工厂较近。

大气中镉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如有色金属的冶炼、煅烧,矿石的烧结,含镉废弃物的处理,包括废钢铁的熔炼,从汽车散热器回收铜,塑料制品的焚化等。

工厂工作是,使其中的含镉废气进入空气中,进入大气的镉的化学形态有硫酸镉、硒硫化镉、硫化镉和氧化镉等,主要存在于固体颗粒物中,也有少量的氯化镉能以细微的气溶胶状态在大气中长期悬浮。

形成的固体颗粒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沉降在周围的土地中,有时会飘散到较远距离沉降【10,11】。

[1O]Lindstrom M.Urban land use influences on heavy met al fluxes and surface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f smalllakes[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1,126:363—383.[11]Nicholson FA,Smith SR,Alloway B J,eta1.An in ventory of heavy metals inputs to agricultural soils in England and Wales[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 vironment,2003,311(123):205—219.2.3 水体污染源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我国农田镉污染很多是由于引用工业污水灌溉造成的,在工矿和城郊区,污灌农田无一例外都存在土壤镉污染问题。

【我国土壤镉污染及其修复研究】。

据估计,过去50年中全球排放到环境中的Cd达到2.20×104 t.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多数是由于引用工业污水灌溉造成的.据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219.5亿t,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3.3万km,平均污灌农田年接纳工业污水6645 t/hm 。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年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400亿t,用这些工业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占污灌总面积的45%,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14】。

何电源等在1987-1990年间对省的农田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田镉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在各类镉污染农田中,5%~10%的面积减产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镉污染多数是由于灌溉用水不当造成的,如引用工业污水。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污灌农田已扩大到1.4×106hm2,由于引污灌溉,致使6.3×105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镉污染耕地达1.3×104hm2,土壤镉含量为2.5~23.0mg/kg,其中士灌区有1 067 hm2的土壤平均含镉3~7mg/kg,最高达9.38 mg/kg,在重污染区表层土壤镉含量高出底层土壤几十甚至一千多倍【15】.14]星辉,晓阳.稻田镉(Cd)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2007(2):67—69.[15]王凯荣,格丽.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治理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6(4):359—374.2.4 农业污染源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不可少,这不仅容易造成土地板结,土质下降等问题,也使得土壤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

有研究表明,施用磷肥会使土壤中的镉含量大大增加[5]。

含镉的肥料主要是磷肥和一些含镉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中镉污染物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加以解决, 而磷肥的生产以磷矿石为原料, 磷矿石除含有营养元素磷、钾、钙、锰、锌和硼等以外,同时也含有砷、镉、铬和氟等元素, 其中又以镉含量最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湿法磷肥加工过程中, 磷矿石约70%~80%的镉最终会被转移至磷肥中。

从技术上虽然可以将其中的镉除去, 但从生产成本上考虑,包括发达国家在,目前还没有任何生产厂商采用这些工艺。

我国磷肥生产所需磷矿石以、和三大磷矿为主, 这三大磷矿镉元素的含量, 平均分别为0.7~4.0 mg/kg。

我国磷矿石中镉元素的含量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 但由于我国磷矿石普遍含磷量不高, 品位较低, 因此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磷肥。

据西方国家估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贡献中磷肥占54%~58%, 全球磷肥平均含镉量7 mg/kg,给全球土壤带来66 000 kg的镉[7] ,可见长期施用含镉磷肥会给土壤带来极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5】任顺荣,邵玉翠,高宝岩,王德芳.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学报.2005,19:96-99【7】高志岭,建玲,廖文华.磷肥使用与镉污染的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90-99.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农药和污泥的大量施用,工业废水的排放和重金属的大气沉降的日益增加,农田重金属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镉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我国镉污染的土壤面积已达20万km,占总耕地面积的1/6【13】.在大田作物中,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类,其中以镉最为突出。

土壤镉污染造成我国水稻、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下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3】。

2000年农业部环境监测系统对l4个省会城市2 110个样品的检测表明,蔬菜中重金属镉等污染超标率高达23.5%;郊区18个检测点青菜叶样分析表明,镉含量全部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最多超过17倍。

土壤作物受镉污染的地区还有:、、广西、等地部分地区【18-19】。

因此,如何降低土壤环境中镉含量,减少其对农作物产品的污染,保障生态系统尤其是人类健康已成为土壤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交叉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和难点.3]宋波,同斌,袁明,等.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8):1343—1353.[13]玉浸.集约化农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M].:中国农业,2001:57—82.【18]利锋.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微量元素科学,2004,11(8):22—26.[19]曾咏梅,毛,永梅.土壤中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大学学报,2005,20(3):360—365.3 重金属元素镉对生态的危害镉是一个相当稀少且分布十分分散的元素,它在陨石中的平均含量是2.4mg/kg,地壳中平均含量是0.2mg/kg,土壤和水体中都有微量镉。

据有关资料省土壤镉的背景值是0.06~0.12mg/kg,但有镉的成矿作用发生及被工业污染的地方,土壤中的镉会高出背景值100余倍到数千倍[5]。

土壤和水体中镉的可溶部分,一般称可溶态或可交换态,它能被植物吸收,且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当其超过一定限量时,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1对植物(农作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如使水稻在生理生化过程中的光合强度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失绿,返青分蘖推迟,根系短少[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