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防治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识介绍及防治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灾害影响各种自然灾害会破坏人的生存环境,打乱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
如出现旱灾时,干旱会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的皮肤粘膜受到损伤,为Nm侵入人体打开了门户。
气候干燥,尘土飞扬,有利于Nm在人群中散播。
在非洲脑膜炎带内,流脑流行就是发生在干旱季节,进入雨季后流行终止。
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震时,大量的房屋倒塌,灾民居住条件拥挤以及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条件也差,这些都会促使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
此外,还有大批灾民向非灾区转移,大量人群流动,可能会传入流脑传染源,使易感人群被感染而发病。
1966~1967年在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人群大流动,导致发生了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发病率为403/10万,死亡16万多人。
灾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均很差,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这些疾病将会降低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易被Nm感染而发病。
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对15岁以下儿童注射流脑菌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流脑的预防实践中国际上所用的菌苗是Nm A群或C群单价、(A+C)群双价、(A+C+Y+ W135)群4价荚膜多糖菌苗以及C群荚膜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菌苗,目前我国仅有A群和C群Nm荚膜多糖菌苗。
1980年国内研究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准应用,共注射1 312万人,对其中的127 044人进行了流行病学效果考核,保护率为93.6%。
该菌苗在我国应用十几年已经控制了由A群Nm引起的流脑流行。
★流脑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一)流行前期的预防措施1.在流行前期有计划地开展几次群众性卫生运动,清扫周围环境和室内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勤晒衣被和儿童玩具,可以预防此病传播。
流脑预防和控制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做为确 诊病例。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 肾行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 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在本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 时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密切接触者调查
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 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 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人群带菌率>20%,提示可能发生流行;流行期间人群带菌 率可达50%。
疾病简介
传播途径
带菌者和患者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 传播。
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3月龄以上婴儿有发病者,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
内容提要
流脑疾病简介 流脑流行情况
流脑的监测 预防控制措施
内容提要
流脑疾病简介 流脑流行情况 流脑的监测 预防控制措施
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 (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 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 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 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另1份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
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监测内容
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1)执行职务的医务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 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 情报告人。 (2)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监 测病例时,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城市必须6小 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告。 (3)已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 网络质保工作。,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 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 卡,及时报出。
流脑的培训计划和总结

流脑的培训计划和总结一、培训计划1.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流脑的病因、症状、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提高对流脑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应对流脑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2. 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2天,每天8小时,共计16小时。
3. 培训内容(1)流脑的病因和传播途径;(2)流脑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流脑的预防措施;(4)流脑的应急处理流程;(5)流脑疫苗的接种和副作用;(6)流脑疾病知识问答。
4. 培训方式采取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5. 培训对象医务人员、学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关注流脑预防和应急处理的相关从业人员。
6. 培训地点选择适宜的场地设施作为培训地点,以确保培训质量。
7. 培训人员邀请流脑专家、公共卫生专家和急救培训专家作为培训师,具有丰富的流脑防治经验和教学经验。
8. 培训评估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将进行培训后的知识测试和实际操作评估。
二、培训总结本次流脑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总结如下:1. 培训内容丰富本次培训内容涉及流脑的病因、预防、诊断、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涵盖了流脑防治的方方面面,使学员全面了解了流脑疾病。
2. 培训形式多样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使学员们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掌握了流脑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培训师资雄厚本次培训的师资力量雄厚,邀请了多位流脑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作为培训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流脑防治经验和教学经验,为学员提供了高质量的流脑培训。
4. 培训效果显著通过培训后的测试和实际操作评估发现,学员对流脑的相关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掌握情况良好。
他们在培训后能够正确识别流脑的症状,掌握预防流脑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处理流脑发生时的应急情况。
总之,本次流脑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学员们对流脑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了应对流脑发生时的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流脑防治服务。
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举办此类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流脑、预防流脑,为控制流脑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流脑1

普通型临床表现
4.普通型 恢复期 (1-3周) 体温下降; 1.上呼吸道感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染期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 2.败血症期 3.脑膜炎期 好转;
4.恢复期
暴发型
分型: 1.休克型 2.脑膜脑炎型 3.混合型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 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临床表现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 皮肤深部溃疡
普通型
临床表现
3.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 (1)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 征阳性 脑炎症程迁延 血培养可阳性。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 多发性关节疼痛为特征。
慢性败血症型临床表现
慢性败血症 型皮疹 散在
分布的斑疹、丘疹、 瘀点
病原菌
鼻咽部
隐性感染
无症状携带者
上呼吸道炎症
上感期 血液 败血症期 败血症 菌血症
脑脊髓膜
脑膜炎期
脑脊髓膜炎 炎症吸收好转 恢复期
病原治疗
青霉素首选☆ 仍为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 显的耐药。 炎症时仅透过10%-30%,需大剂量,成 人每日20万U/Kg /日,儿童20-40万 U/Kg/日,连续 5-7天。尤适于败血症 患者。 为什么需大剂量?
病原治疗
氯霉素 疗程5~7days。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再障,不作首选!
4.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 5.其他 核酸检测 LLT
并发症
继发感染: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 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和眼内炎等
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肆虐,给人们的健
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流脑疫情,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在未来的防治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应对流脑疫情。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
流脑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流脑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及时就医。
同时,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流脑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及时准确地监测疫情动态,对流脑病例进行及时
报告和隔离,是有效防控流脑疫情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再次,加强疫苗接种。
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
要加强对流脑疫苗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确保疫苗的供应充足,让更多的人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有效防控流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流脑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共
同应对流脑疫情。
在疫情监测、疫苗研发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脑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总之,流脑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
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疫苗接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为有效防控流脑疫情做出努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战胜流脑疫情,让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流脑

(二)监测
流脑的监测包括对病例的监测与主动搜索,
健康带菌者监测,病原学监测,特殊人群监测
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及时 送实验室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开展 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和药敏实验。
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收集流脑病例的脑脊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防治指南(试行)
一、报告与监测
(一) 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 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 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当出现暴发或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定义的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 逐级上报。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测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 的传染病。当出现一例流脑现症病人时,标志 着周围人群的带菌率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由 于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 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综合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及时对流行和暴发预 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 括病例的核实诊断、病例的个案调查、流行病 学现场调查等内容。
武汉市1993~2004年流脑报告病例数
发病数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 93 年 19 94 年 19 95 年 19 96 年 19 97 年 19 98 年 19 99 年 20 00 年 20 01 年
103
17
22
25 17 15 13 16 7
20 02 年
7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以儿童多见。
流脑在我国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建国后曾发生了3次全国性大流行。
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A群流脑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来发病率一直徘徊在0.2/10万左右的较低水平,但近两年来在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流行的隐患,流脑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一些省份C群菌株引发的病例增多,流脑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加强流脑的防控工作,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控工作方案。
一、疫情报告与监测管理(一)疫情报告流脑作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
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认真、及时做好网络直报工作;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报出。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要对所有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流脑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
小学流脑防治紧急预案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脑在学校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控制流脑疫情,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2. 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因病休学、死亡等不良后果。
3. 提高全校师生对流脑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师生员工,包括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
四、组织机构1. 成立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卫生室主任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卫生室工作人员等。
2. 成立流脑防治工作小组组长:卫生室主任副组长:校医、班主任代表成员:各班卫生委员、生活委员等。
五、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1)加强流脑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流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流脑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知识。
2. 疫苗接种(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学生进行流脑疫苗接种。
(2)对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补种。
3. 环境卫生(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通风换气。
(2)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消除细菌滋生条件。
4. 疫情监测(1)建立流脑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六、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向学校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2)学校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 隔离治疗(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2)确诊患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治疗。
3. 疫情调查(1)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
(2)对病例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进行调查,查找可能的感染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脑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
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二、流脑是如何感染的?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飞沫直接在空气中传播。
三、流脑的症状
流脑的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起病初期常有发热、头痛、咳嗽、流鼻涕、嗓子痛、打喷嚏、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
几天后病情加重,突然高烧、寒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皮肤有出血点或出现瘀斑等。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人很快发生抽搐、昏迷,24小时内就会死亡。
存活者,少部分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痴呆、瘫痪、语言障碍等。
四、如何预防流脑?
1、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2、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4、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
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
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5、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
6、接种流脑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流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