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插本统考政治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广东专插本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广东专插本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关于广东专插本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20xx年广东专插本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政治理论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又称专插本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政治理论》是所有报考本科插班生考生必考的科目Ⅱ.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基本要求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考查考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理解的把握,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识记:对本课程有关的名词一、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正确记忆。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象,运用有关理论说明现实问题。
《政治理论》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部分。
时事政治考试范围是: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的知识范围如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一、考核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五)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删除科学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3)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思想的活的灵魂;(5)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6)理论的精髓和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根据;(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9)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和重要借鉴;(1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2.理解:(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2011年表述:涵义)和重要意义;(2)思想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应用:(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与时俱时的关系。
2021年广东专插本政治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重点笔记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A.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3.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一、教學理念與目標1.教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の總體教學理念,注重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傳統和現代相統一,共性和個性相統一,從高職學生の認知方式和特點出發,多用通俗易懂の語言、生動鮮活の事例、新穎活潑の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の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新意識。
2.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社會の過渡性質,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の曆史必然性,掌握過渡時期總路線の具體內容和有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領悟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の曆史意義。
(2)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獨立歸納總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の曆史必然性和社會主義改造の曆史經驗;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革”關系,“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等問題の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の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3)素質目標: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の確立以及確立の曆史意義,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方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於為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而奮鬥。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第四章教學重點是如何正確理解建國後我國社會主義改造の曆史必然性和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高職大學生了解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の過渡性質,掌握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の曆史必然性,掌握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尤其是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の改造,深刻理解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の偉大意義。
(1) 第一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の轉變”教學重點幫助高職大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社會の性質、特點和主要矛盾,掌握社會主義改造の曆史必然性和過渡時期總路線の具體內容。
(2) 第二節“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曆史經驗”教學重點幫助高職大學生了解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改造の具體內容,尤其重點掌握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の社會主義改造,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の曆史經驗。
2023广东政治专升本考试大纲

2023广东政治专升本考试大纲2023广东政治专升本考试大纲正文第一章:政治思想理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本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性的观察和分析,以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部分将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
我们将详细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章将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我们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本章将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等方面的经验。
第四章:中国政治制度与政府运行机制本章将涵盖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府运行机制的相关内容。
我们将介绍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特别是国务院的职责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法律与法治建设本章将重点探讨中国法律与法治建设的情况。
我们将介绍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第六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将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
同时,我们还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本大纲旨在为2023年广东政治专升本考试提供准确全面的考试大纲。
2024版广东专插本政治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政治参与和社会稳定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政治参与需要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加强公民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素质培养,推动政治参与的 广泛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加强政治参与的监督和管理,防止非法政治参与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的途径与措施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经济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加强政治建设、打击腐败、 维护公正;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同时,还需 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政治理论
主要探讨国家起源、政治制度、 政治权力等问题,代表人物有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政治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理论开 始关注自由、民主、平等等问题, 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等。
现代政治理论
20世纪以来,政治理论在多元化、 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发展,涉及领域 更加广泛,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 罗尔斯等。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和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向共产主义 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有 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对于促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有积极意义。
广东专插本-《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8年5月16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智能大会以“( )”为主题,将举办3场主论坛和18场专题论坛等活动。
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与会。
A.智能时代:5G改变我们的生活B.智能时代: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C.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D.智能时代: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2.2018年4月10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的主旨演讲。
这个主旨演讲的题目是()A.《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B.《凝聚共识促进对话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C.《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3.2018年11月5日,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即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点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深圳4.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以4:2战胜对手,获得本届世界杯冠军的球队是()A.法国队B.西班牙队C.巴西队D.德国队5在中国共产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愿主义中国化的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刘少奇D.毛泽东6.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的文章是()A.《实践论》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矛盾论》D.《新民主主义论7.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所围绕着的中心任务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向社会主义过渡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消灭剥削和剥削阶级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D.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9.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历史性飞跃。
2024年广州专插本政治参考书目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2024年广州专插本政治参考书目在2024年广州专插本政治参考书目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这些内容对于考生的政治学习至关重要。
以下将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理论和实践。
一、政治理论1. 《基本原理概论》在政治理论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本书系统阐述了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理解当代政治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等内容,是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重要参考书目。
3.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政治学习中,了解我国近现代史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轨迹,对于理解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实践1. 《我国法制史》在政治学习中,了解我国的法制史是必不可少的。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法制史的演变和发展,包括了我国古代法制、封建法制和近现代法制等内容,对于理解我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这本书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包括了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内容,对于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 《我国当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这本书对我国当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了我国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内容,对于理解我国当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2024年广州专插本政治参考书目的全面评估和文章的撰写,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
掌握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政治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不断丰富我们的政治知识和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018/9/22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2.新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 历史经验
2018/9/22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1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018/9/22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
1.在方针上,坚持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 2.在步骤上,由低级组织形式 向高级组织形式逐步过渡, 3。在方法上,采取说服教育、 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2018/9/22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2018/9/22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 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 第一,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 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 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 济成分。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 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 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 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 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3. 一化三改4.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步骤。
6. 四马分肥7.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8.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社会9.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10.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2. 中国在20识记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3.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一、对农业改造的经验:(一)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条先实现合作化,再逐步实现机械化的道路。
(二)改造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三)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四)改造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改造阶级路线:(1)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剥削限制到逐步消灭。
(2)对经济制度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把消灭剥削、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二、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一)改造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二)改造办法: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三)改造方式和步骤:合作化(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四)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问题:(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一些问题。
(二)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步骤。
利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6四马分肥(企业所产生的利润是怎么分配的)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有限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8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主要在经济和阶级构成上看;首先,主要的经济成分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并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它是一个过渡性时期,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第二,从阶级构成来讲,它也不是完全的无产阶级,它除了无产阶级之外还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等,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
经过努力,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相对强大的地位。
这为党和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显示出很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了向上发展的活力。
同时,朝鲜战争的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和缓。
】10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
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12中国在20识记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在经济上,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政治上,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在社会阶级关系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