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答案解析
2011年浙师大教育技术真题及答案

科目代码:
622
科目名称:
教育技术学
适用专业:
077001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专家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程序,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在面临不同问题情境时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决策。
2、“经验之塔”理论把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称作学习途径,是一种关于学习经验分类的理论模型。
5、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WebQuest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WebQuest中,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或自然界的实际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协作交流的学习,基于资源共享的学习,所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利。WebQuest可划分为2个水平层次,短期WebQuests。这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们。较长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要求学习者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一般情况下,WebQuest由简介、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

一、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10]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萨特等。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观点: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消极与不足: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最终破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教学策略[10]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监生历事制度[10、11、13]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创立了历事制度。
明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
除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杜修水利等。
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
建文时(1399—1402年)确定考核方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仁涌,下等者回监读书。
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因此,明朝的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各个学校333教育综合真题

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活动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教学直观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中的体现,其中体现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2.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这种说法对么?说明你的道理。
抱怨:我给了他们机会,可是他们不珍惜,只好我自己报了答案,我也没有办法。
问题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问题2.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89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完整版(BY耗子)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 语文 2、副板书 3、助读系统 4、发展性评价 5、理解性阅读
根据材料分析杜威的教育思想
德育原则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四川师大2013年教育学综合(333)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教育,合作学习,教学相长,苏格拉底法,多元智力,学习动机
简述:
1.孔丘的教学思想
2.几种代表性的教育起源理论
3.影响创造性学习的因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
论述题: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记
2.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内容。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的相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综合333真题汇编——史上最全版

全日制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真题汇编2010--2015目录一、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四、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七、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十、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二、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五、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八、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0年十一、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三、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六、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九、西南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0年十二、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十三、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一、北京师范大学333历年真题2015年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课程标准3、教学评价4、学校管理5、社会性发展6、学习策略二、简答题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2、孟子的教育思想3、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三、论述题1、陈鹤琴的活教育2、终身教育思潮3、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014年一、名词解释1、教育2、苏湖教法3、进步主义教育4、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5、最近发展区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二、简述题1、德育的基本途径2、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3、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4、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三、论述题1、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2、夸美纽斯关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观点3、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4、教育的社会功能2013年一、名词解释1、京师大学堂2、三舍法3、美国《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4、洛克的白板说5、心理健康6、学习动机二、简答题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2、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3、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观点4、教学的任务三、论述题1、蔡元培的基本思想2、材料:《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两本著作中,针对传统派和浪漫派进行批判的若干观点,如:学生不是一块白纸,可任由老师涂抹,美国面临可怕的二元论,杜威所进行的阐述。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一、名词解释1. 学习动机答案: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2. 知识答案: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用一定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
从总体来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
3. 苏格拉底方法答案: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
产婆术把教学过程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4. 城市学校答案:城市学校是西欧中世纪后期兴起的,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在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其中包含着不同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学校,包括城市拉丁语学校、写作和算学学校、歌祷堂学校等。
城市学校的出现,体现了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
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卷)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卷)
科目代码: 445 科目名称: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适用专业: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苏州大学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人的发展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3.终身教育4.元认知5.骑士教育6.有教无类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教师角色的冲突有哪些?如何解决?2.比较孟子与荀子人性观及他们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
3.学生认知的差异有哪些表现?为此,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就此谈谈你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2.试论隋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论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加以评价。
4.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影响及其贡献。
苏州大学2011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狭义的课程2.终身教育3.鸿都门学4.元认知5.白板说6.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梁启超“新民”的教育目的观。
3.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4.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结合现实分析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2.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内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现实意义。
3.在外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你喜欢哪一位教育家,并就此阐释喜欢的原因。
4.联系当前实际,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2012苏州大学名词解释:学习策略学制太学恩物教育教学简答题: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不同之处?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记不得了,抱歉4、记不得了,抱歉论述题: 1、试述有教无类2、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3、永恒主义教育4、教师专业发展2013苏大名词解释题1.教育家 2.双轨制 3.稷下学宫 4.爱弥儿 5.恩物 6.倒摄抑制 7.心智技能 8.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题1.简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点模糊)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有?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有点模糊)5.简述一下创造(还是创新)型心理结构的特征?(有点模糊)论述题1.根据教育过程的性质,阐述一下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根据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作用,论述下孔子“庶,富,教。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

个人本位论[10]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萨特等。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观点: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消极与不足: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最终破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教学策略[10]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监生历事制度[10、11、13]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创立了历事制度。
明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
除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杜修水利等。
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
建文时(1399—1402年)确定考核方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仁涌,下等者回监读书。
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因此,明朝的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