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进行一节高中语文说课,我选择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利用21世纪航天技术,前往月球上的一个岩浆区。
在那里,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为人类的进步感到骄傲。
通过描写月球上的情景,文章探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多少?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去月球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对一些重点词汇和词组有所了解。
我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预习,并填写一个预习表格。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抽查几个小组进行表格答案的分享,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3. 理解阅读(35分钟)通过整体阅读、细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静默阅读课文后,回答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
(2)细读: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3)理解: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航天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开展一些相关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5.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词汇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的特点和优点。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
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文特点
本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 选中荣获一等奖。学习本文,一是有助于新闻知识的
梳理与掌握,二是能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
05
03 说教学目标 及重难点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 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 基本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新闻中运用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 相融合。
的意识。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新闻事实与背
景材料完美融合的写法。此环节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
20
探究二
合作探究(重点)
1、教师点拨新闻的“零点原则” 2、学生讨论,筛选文中作者的主观评价, 讨论新闻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此部分由课堂时间决定,不必面面俱到)
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 有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
06
04 说教学方法
朗诵法 点拨法
说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发法 交流讨论法
从读中学、问中学、动 中学、练中学来达到乐 学、会学、善学、志学 的目的,以便更好的提 高和巩固自身的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7
06 说板书设计
说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对比 细节
19
谢谢聆听
“ 不 列 颠 尼 亚”
主体
(2—10 段 )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结尾 (第11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 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速读短新闻、筛选出 有用信息的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第四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 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2.课件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2019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2)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3)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板书设计:
概念
新 闻 结构 广义 狭义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现实与历史交叉 今昔对比 细节描写
写作 特色
谢谢观看!
(七)说拓展训练和作业(2分钟)
根据学以至用的原则,我要布置的作业是 让学生回去写一篇关于澳门回归的新闻特写, 500字左右。希望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 知识,让所学知识最终回归于实践。
依据:
①毛泽东:“学习目的全在于运用。” ②《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2、板书设计 及其依据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依据: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教学 目标:
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知识 ;品味文章中的 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训 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而且对于 新闻这种文体比较熟悉。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鉴赏缺乏探究 意识,阅读过程大多表面化,肤浅化。因 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 与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设问和引导 3、讨论交流与合作 4、自主探究 5、因材施教
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 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 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 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
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
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年。
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
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所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
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
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
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掌握新知(多媒体展示)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
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关于新闻的结构以提问形式明确。
(三)、独立阅读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三个重要场景。
(多媒体展示)
(五)、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
1、新闻事实在篇幅上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是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二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学习的重点:那就是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大部分笔墨在书写背景上,有自然环境的,更有厚重的历史背景资料。
既渲染了当时交接仪式的氛围,突出英殖民者离港时的悲痛。
又用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增强文章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的喜悦感。
适时的把德育教育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汹涌起来。
这样,本文的重难点就都被突破了。
2、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
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选点重敲情景再现
最后,教师再一次选点重敲,感受本文重点内容:历史背景。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历史图片,既突出厚重的历史,又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当学生看到香港由被占领到回归,再到回归后的繁荣,内心已被爱国情感浸透,此时,结束这一节课。
五、说板书及作业: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分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作业:为了体现师生合作共赢,我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节,并适时给出作业:学以致用:试关于校园生活写一篇消息,并适当运用背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