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专项复习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复习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入海取沉水喻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选自伽斯那百喻经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④直:通“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方.得一车方:才2以.其贵故以:因为3亦复如是.是:这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运到集市上去卖,只卖了不到半车炭的价钱;3.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附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木;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并认为这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他看到有人卖木炭,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像这样;二孙晷乐善好施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选自晋书·孙晷传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恒.往来告索恒:总是2欣所逾.甚逾:通“愈”,更加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亲朋故旧中有几个人穷困年老,总是前来诉苦索要物品,人们大多厌烦怠慢他们;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孙晷见到却避开,等到那人离开才出现,接着自己割下稻谷送给这人;3.文意理解;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多厌慢之”,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欣所逾甚”;用文中原句作答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示例保护他人的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附参考译文:孙晷见到有人受饥受冻,一并都周全地给予扶助、供养,乡里人因感激而赠送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有收下;亲朋故旧中有几个人穷困年老,总是前来诉苦索要物品,人们大多厌烦怠慢他们,但是孙晷见到了,欢喜的态度比以往更甚,冷了与他们共享被子,吃饭时则与他们在一起吃,有时脱下自己的衣服、拿出自己的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年成不好,谷价昂贵,有人把孙晷家还没成熟的稻谷割下,孙晷见到却避开,等到那人离开才出现,接着自己割下稻谷送给这人;乡人邻居既感动又觉得羞愧,没有敢侵犯他家稻谷的人了;三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曰:“魏郎弄戟④多少”收惭,遂折节⑤读书;夏月⑥,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⑦,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终以文华显;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①魏收:字伯起,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戟jǐ:本指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兵器,文中泛指所有兵器;⑤折节:改变志趣行为,向别的方面发展;⑥夏月:夏季;⑦讽诵:背诵;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一处魏郎/弄戟多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随父赴边及:等到2欲.以武艺自达欲:想要3遂.折节读书遂:于是,就4终以文华显.显:闻名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荥阳郑伯嘲笑他说:“魏郎你用的兵器多重啊”2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他读书的精力却不减;4.面对郑伯的嘲笑,魏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虚心接受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收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个心胸宽广、头脑冷静的人;附参考译文:魏收十五岁时,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嘲笑他说:“魏郎你用的兵器多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改变志趣,开始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在树荫下背诵书;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他读书的精力却不减;后来他凭借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四指南针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②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以芥子④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方家:方术家;②指爪:指甲;爪,指甲和趾甲的通称;③纩kuànɡ:丝棉;④芥子:芥末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方家以磁石磨针锋.锋:针尖2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碗唇:碗口3运转尤.速尤:尤其4缀.于针腰缀:联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然而指向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是正南方;2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3.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分别是什么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4.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①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②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③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附参考译文:方术家用磁石磨针尖即磁化,就可以指向南方,然而指向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是正南方;把针放在水上常摇摆不定,放在手指甲上或碗口也都可以,运转速度很快,但这些表面坚硬光滑容易滑落掉下,比不上悬挂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独的缕茧丝,用芥末粒大小的蜡块粘好,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针就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指向北方;我家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五郑苏仙梦至冥府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①,见阎罗王方录囚②;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冥府:迷信中指人死后鬼魂所在的地方;②囚:指去世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但:只2植.木偶于堂植:树立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A.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B.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C.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D.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这个官吏听了又辩解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2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4.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廉政廉洁,更要勤政务实;每空不超过4个字解析:从文中“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说明为官应廉洁;“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体现出为官要做实事;附参考译文:北村有个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罗王正在登记刚去世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昂首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水,现在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嘲笑说:“设立官制是为了造福百姓,为官者都是按照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的官员就是好官,那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个官吏听了又辩解道:“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阎罗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有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没有功劳就是有罪啊;”官吏大惊,非常不安,凌厉的气势顿时减弱了;。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初三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集锦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集锦◆(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天又雨,公将焉之?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做人要诚信、守时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给。
②宣王说.之:通“悦”,喜欢。
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2)及.孟子长。
及:等到。
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⑤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注)①况:况钟,字伯律,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
②府治:府街。
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灾。
④砾:小石,碎石。
⑤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悉:(2)舍:(3)过: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2)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毗引裾①帝②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
”帝曰:“吾不与卿议也。
”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
”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
裾:衣服的前后襟。
②帝:魏文帝曹丕。
③厕:安置。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实(_____)(2)俱(_____)(3)诚(_____)5.将中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专项复习(十)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十)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2)广问其故.故:(3)既饮而疾.疾:(4)沉疴顿愈.愈:2.下列加点的“之”与“意甚恶之”的“之”用法不同的项是()A.下车引之.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择其善者而从之.D.曲肱而枕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选自《艺林伐山》)【注释】①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
②跌日:形容眼睛闪闪发亮。
③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形容马蹄大而方正。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蹄如.累麴如:像B.略.与相同略:大概C.伯乐知.其子之愚知:知道D.不堪御.也御:守护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
3.对于文中伯乐之子的表现,有人认为他很愚蠢,有人认为他很聪明。
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三)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①《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②,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③。
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帮
真题帮
一、[2021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3分)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 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 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 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 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日:
·
(2)余谒公私第
谒:
·
(3)更不复顾惜
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对书没有不读的。朱熹探问蔡元定的学问,大吃一惊,说道:“这是我的老朋 友,不应当在弟子之列。”
【乙】王廷相,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王公的府 上去拜见他。王公邀请(我)进门入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走在道路上, 一个吏卒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经过长安街,(他)都挑着(干净的)地面踩,战 战兢兢,唯恐弄脏他的鞋子。后来进入京城,泥泞渐渐多了起来,一不小心,浸 湿了鞋子,反而就不再顾惜了。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倘若一失足, 将没有什么不做的。”我退了出来,佩服王公的这番话,一辈子也不敢忘。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拏.一小舟拏:(2)雾凇沆砀..沆砀: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梁衡评价此二文为“秋月冬雪两轴画”。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苏轼、张岱是如何描绘秋之月景与冬之雪景的。
4.这两篇短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弛.担持刀弛:(2)意暇.甚暇:(3)屠暴.起暴:(4)乃悟前狼假寐.寐: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少时.学而时.习之B.一狼径去.相委而去.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二、『方法指津』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
“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
②以注释解题。
③以文旨解题。
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三、『典型例题』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杨子之邻人亡羊亡:(2) 既反反:2.补出省略成分。
(2分)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分)译文:。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解析:1.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的题型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2)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4)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
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本题考查实词“亡”的意义,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思考词语“亡”的意义,例如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之义;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是逃跑之义;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④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
本文中的“亡”与③④中的“亡”意思相同都是丢失之义。
第二题本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
通假字的识别应当从掌握通假的规律入手。
构成通假的前提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具体而言,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道题中的“反”通“返”,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2.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
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
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
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C.省略宾语。
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D.省略介词。
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省略成分的补充,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此句中省略的是“杨子邻人”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参考答案: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参考答案:歧路亡羊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四、『巩固练习』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二)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王恒林『教学目标』继续研读课外文言文。
第二类:名人轶事、文史类一、研读例文,把握阅读方法例文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③食不给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④乃至被谗受贬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每以天下为己任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①dàn;吃。
②zhé;往往,总是。
③jǐ;供应。
④Chán;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例文二、[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于无日。
”董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3分)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Y(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2)a 或问“三余”之意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