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污染物也集中在此层。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1.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大气卫生标准是保护环境以及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检查大气卫生防护效果等的法律依据。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大气卫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大气卫生卫生学意义臭氧层约在25~35km处,厚度约为20km,能吸收短波紫外线。
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290nm的射线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避免了宇宙射线、短波紫外线等有害射线对地球表面生物的杀伤作用。
紫外线紫外线C(波长200~275nm)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也是严重的。
紫外线B(275~320nm)有部分能到达地表,对机体有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这段波长的紫外线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作用最大。
紫外线A(波长320~400nm)的生理意义较小,主要是产生色素沉着作用。
紫外线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照射过度可引起日光性皮炎、眼炎、甚至皮肤癌等疾病。
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例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
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正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负)离子。
轻离子每个阳离子或阴离子均能将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阳离子(n+)或轻阴离子(n-)。
重离子轻离子再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水滴等相结合,即形成直径更大的重阳离子(N+)或重阴离子(N-)。
空气中有一定浓度的阴离子能起到使机体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等良好的作用。
阳离子则相反,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的作用。
但如果浓度超过106/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
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N±/n±)不应大于 50。
大气的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1.(人为)大气污染来源工业企业1.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中燃烧燃料,是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来源。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是探讨人类生存环境与卫生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整理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期能够提高大家对环境卫生学的了解和掌握。
一、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卫生效应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体系。
环境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环境噪声、辐射卫生、室内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危害1.环境污染的种类①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卫生标准,对人体造成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危害。
②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③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体,被破坏了原来的性质和结构,不再适用于种植等农业用途。
2.环境危害的程度环境危害被分成轻微、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微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的威胁程度非常轻微;中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造成一定的危害,但不是致命的;重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和身体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可能致命。
三、卫生工程1.卫生工程的定义卫生工程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净化、消毒和处理,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指标的一种技术体系。
2.卫生工程的组成①环境清洁:包括道路、街道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个人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
②生活用水:卫生工程中点重点处理的是饮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或还可以再利用的废水。
③生活污水:卫生工程中的生活污水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废水所组成的污水,包括洗澡水、洗碗水、洗衣水等。
④生活垃圾: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卫生工程中的另一要点处理内容。
四、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法规主要是由国家环保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国家法规,这些法规旨在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卫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⒈影响总暴露量⒉影响吸收率⒊改变作用靶。
健康效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详尽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详尽版)第一章绪论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environmental media):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物质形式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是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environmental factors):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利的因素,但原生环境中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2secondary environment):人为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
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既是预
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
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
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
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
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
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
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
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
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
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
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
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
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
的污染物。
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
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生物因素主要指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变应原(花粉、真菌抱子、尘螨和动物皮屑等)
等。
如果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其中存
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
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由
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生
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
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另一方面也对
原生环境施加了影响,在不断向自然索取中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在不断向自然的排泄中,造成了严重的环
境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
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坏境问题对健康的危害:
1.全球气候变暖: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是气温变暖有利于啮齿动物、昆虫等生长繁殖,从而一些虫媒疾病(如疟疾、乙型脑炎、出血热等)的发病率将会增加。
2.臭氧层破坏;其结果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将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不同程度地增加。
3.酸雨:酸雨除对水生、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外,对于人类健康还可产生直接危害,人体长期吸入
酸性气溶胶将使呼吸道疾病增加,肺功能下降。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活动
(如无限制采伐、掠夺性开采和过度捕捞狩猎等)对生物影响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大量基
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
环境卫生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环境与健康的基础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研制、创建和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
当前我国环境卫生工作及环境卫生学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主要的工作有:
1.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2.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3.把环境卫生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和建设中
4.制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法规。
(二)深入开展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三)进一步探求新的技术与方法
(四)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