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园冶》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小说,作者是李斯卿。

小说以小家庭琐事和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述说人情世故、家庭和婚姻问题,并呈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的缩影。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园冶和云英,他们是一对好夫妻,生活简单而幸福,但也有许多人情世故和道德观念的困扰。

园冶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为人正直的原则,但他在婚姻上却遇到了很多的挫折。

丈母娘不喜欢儿媳妇,因为云英不是大家闺秀出身,没有充足的嫁妆。

园冶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能谋得一份好工作,挣得更多的钱来补贴家用。

可是他却总是碰到坏人,陷入了各种困境。

园冶和云英两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许多辛苦的工作,但他们对彼此的爱从未改变。

通过园冶和云英的婚姻问题,小说中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婚姻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它也被一些虚荣、功利的因素所演变。

不同的家庭条件和嫁妆多少都成了衡量婚姻的标准,而爱情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小说中园冶和云英的婚姻并不是完美的,他们因为贫穷和缺乏社会地位而遭受很多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和守护彼此。

他们的婚姻观念值得我们深思,婚姻不能完全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应该建立在相互关爱和扶持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园冶》还呈现了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园冶和云英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的困境和挫折,但他们都坚信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有的善良诚实,有的奸诈狡猾。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浮躁。

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用善良和宽容来待人,不要被一些功利和虚荣的因素所迷惑。

通过阅读《园冶》,我对于家庭和婚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它是承载着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一种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信仰和原则,相互关爱和扶持,我们就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实现家庭幸福和美满。

总的来说,读完《园冶》让我对于家庭和婚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

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最终定稿]第一篇:开天人作《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天开人作----------《园冶》心得《园冶》,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

《园冶》以一种诗化形态表述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术,因而人们难于发现其理论性内涵。

后经陈植等人整理才能呈现如今方便后人学习的著作。

此书全面总结了古代丰富的造园经验,并第一次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论,被后世沿为造园之标准。

对于今日的园林业而言亦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诗在我看来,园冶与其说是一部造园艺术理论专著,倒不如说是计成其人的文人情感及个人价值观的写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营园游园的情感体会。

但他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关重要。

纵观全书,除却门窗、墙垣、装折等章节的严谨细致介绍略显枯燥的工匠之气,其余文章都仿佛出自一位诗人文者之手。

其言辞时而清新淡雅(“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时而意味深情(少系杖头,招携邻曲。

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时而洒脱倜傥(“少以绘名,性好搜奇”“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想必有着这般性情的人所营之园也似他的文采般感染人。

曾有一位造园大师说过,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园设计者,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

我理解为,即使没有诗人般的文笔,也要有诗人般的情怀,怀着浪漫的美好的心情去设计去营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让游人的心灵体会到不同于其他园林的感受。

然而,时至今日,怀有诗人情怀的造园者有多少?而能与造园者心灵鸣合的游者又有多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方文化入侵导致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渐渐流失。

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我们怎样取胜?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才是世界的。

盲目跟风而丧失自己的优势最后只能变得不伦不类。

画《园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园冶读后感1000字篇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可是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

你感兴趣的园林《园冶》观后感

你感兴趣的园林《园冶》观后感

你感兴趣的园林《园冶》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园林的书,名字叫《园冶》。

嗯,书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园林故事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说了好多好多花花草草,还教了我怎么种花,怎么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书上说,园林就像是一幅画,里面有高高的树、胖胖的石头、还有好多颜色的花。

哇!我好像也想去弄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呢。

想象一下,我在花园里跑来跑去,脚下的草软软的,旁边的花香香的,蝴蝶还飞来飞去,叮叮当当地,真是太好玩啦!
《园冶》里有一段讲到用水池做园林的故事,水池旁边可以种点柳树,树枝垂下来,像小手一样,软软的,摸起来肯定很舒服。

还可以听到水哗啦啦的声音,像是小溪在唱歌一样。

咿呀呀,好好听!
我觉得园林不光是种花种树,更是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地方。

如果我能有一个小花园,那该多好呀!
—— 1 —1 —。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园冶》是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十余个篇章,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阅读完《园冶》,不禁让我陷入深思,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艺术手法都产生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通过《园冶》中的多个篇章,冯梦龙对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精准的描绘,展现了他深厚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无论是官员、商人、庶民还是神仙、妖精,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例如,在《保管草根》中,作者通过富有智慧和勇气的周贵人,揭示了庶民心中的正义感与对不公平的坚决抵抗。

在《道长肚中藏珠》中,作者以一个有趣的情节,轻松诙谐地刻画了一个贪婪的道士的形象,赋予了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的色彩。

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所呈现的情节,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冯梦龙在《园冶》中灵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变化与惊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情节设置的巧妙运用。

每个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精彩,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感。

例如,在《孽龙不孽》中,作者通过神秘的呼吸法、喜怒无常的龙王等元素,创造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外,冯梦龙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丰富了文本的表达形式,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享受。

最后,通过《园冶》中的多个故事情节,不难看出冯梦龙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无论是揭示社会弊病还是对人性的思考,他都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园冶》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和批判,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出其中的现实问题和人性弱点。

例如,《严丸》中,通过描绘严姐姐的凶恶和冷漠,暗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虚伪。

而在《董妈养民长寿》中,揭示了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既用幽默的笔调调动了读者的笑点,也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深感关注和思考。

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

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读计成《园冶》有感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我想这应该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

起初只是觉得恰到好处的利用园林的四大元素,即山、水、植物、建筑,就可以很好的造园。

其实却不以为然,园林中的门道又岂止是表面的这四个元素这么简单。

园林也是一门深奥的中国艺术。

《园冶》有曰:“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中的造园艺术我想并不是我一下就能理解,我只能在这里简单的谈谈我的真实感受。

书中的各个元素介绍的很是详细,从相地开始就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的地址有着不同的景色,也有着不同的诗意。

看来计成更是对自然景色有着青睐!而人们的后期改造也只不过是在不规整的自然以外进行修饰。

使得迷人景致可以更好的令人观赏而不被人破坏。

看着计成的描述我也似乎走进了这番景色里。

而这也只是造园之前的景致,竟也被他描写的如此美好。

更让我觉得他似乎已经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

可见在选址时已经构思好了如何才是适合这地方的最佳建造方式及造景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也应了书中这样一句话“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园冶》接下来的描述中我更是沉迷在了计成的搭建艺术、分割艺术、葵花艺术等中。

看着他的搭建艺术,仿佛觉得他不仅是一位造园家,更是一位建筑家。

而建筑的得过程中又能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

建筑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构筑物,而是蕴藏着一份对大自然的既敬畏、又包含的的情感。

建筑也被融入了情感这样的园林真可以做到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栏杆、门窗、铺地的设计可谓是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更精深的表现。

门窗的图式把中国的佛教的具有代表性的佛物,中国的吉祥瓷器等等应用在了园林建造中。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

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

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不仅仅是谈"园子",妙在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精而合宜"的建筑观,"随曲和方"的空间观为一体,言简意赅。

原文系四六文体,读起来却不涩,极富诗情韵味,朗朗上口。

再配以陈植老先生多年辛勤而成的注释,确是一本环境营造学科(built environment)的建筑和环境艺术的专业必读常备书。

书中多有妙言警句,如"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巧而得体,体宜因借","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不一而足。

有"好事者"乎?《园》中一会耳!其他地方拉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读《园冶》,要联系中国哲理,尤其是它“无往不复”的时空互涵观念,在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中四维时空观表现得很突出。

对比一下中西园林之差别,可以反衬各自特点。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

西方园林几何式布局偏爱对景与夹景,在焦点透视中体会空间的深度与时间的停顿(宛如音乐中的休止),与油画照相式的复制世界同出一辙,反映了绝对时空观。

其次,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

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

“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

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

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读后感是对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是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想要写好读后感,我们要善于捕捉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园冶读后感1000字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冶读后感1000字《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园冶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园冶读后感1000字读完这本书后,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处在战乱时代怀才不遇,但是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是蛮精彩的,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写下这本著作。

对后世 * 很深远,作为一名初涉入到景观专业的我帮助还是特别的大的,我个人认为计成是一个优雅的造园家,他的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都很高,他有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清新脱俗的人物个性。

这本书是文言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结合着翻译文来读就很上口了,文章中的句子很优美,书写的不枯燥,读着读着就能自己也开始顺着作者的思想开始想象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现代人生活速度很快而忽视了园居生活的乐趣。

这本书全面的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的著作,分别从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配有图片加以系统阐述还有作者工作经验以及一些铺装栏杆门窗的设计样式。

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兴造论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营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也就是说造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主持造园的人与工人的区别在于他是有心窍之人,对基地有所规划,会把建筑体形与庭院组合的恰到好处,对我的启示就是既不能拘泥于型制只顾得体,也非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

造园不能死板,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园说中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做到造景要适应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们在创造山水环境时要给人一种天造地设的感觉,建筑要从属于山水环境。

作者在相地中说道要想如陶渊明乘轿子一样游山玩水远观山川之体势,何不效仿谢灵运穿着木屐登山陡壑,近赏山林之形质,这点体现了作者亲近自然思想,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正是我们所要改变的地方。

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

作者通过自己的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所是我所向往的,构建的园林不论是在偏僻处,还是喧闹的城市地都把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其中,既能闹处寻幽,何必去舍近求远,随兴可以携游。

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

我感觉他是很随意但又不失科学性的。

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

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

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

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

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

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

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

这里体现出作者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中的造园理论、艺术与技法,包括古典宜居环境理念及其实施手法,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姻,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恰相暗合,给当下方兴未艾的造园实践提供关照古今的健全精义,有助于防止悖天逆理做法的泛滥,指引景观规划设计走向合情入理的正途,实有教意;对于今人营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可以提供精神资源。

《园冶》更多的是使我领悟到作者的造园的精神,自己也会像作者学习,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造园风格。

园冶读后感1000字《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园林史第一本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立基、相地、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借景、选石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这个方面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计成生活在封建时期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那个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

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

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

例如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

长廊是游览的路线,“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可“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

《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

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

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

“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

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

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

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

《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

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

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

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

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

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

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计成对于古典园林中的各个组成成分都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指导。

自己总结概括一下就是:建设原则是: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因地制宜,同时结合主人的艺术观、哲学观。

)要达到的大体效果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古的自然);意趣:一勺则江湖万里多方胜境,咫尺山林。

(言有尽而意无穷)。

景物搭配要:山嵌水饱、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人和园:泉石松竹养心怡情,地于尘相远,人于境共出。

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晨至夕,应接不暇、总之住着:;一宿体宁,二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塔然,不知其然而然。

无论是居住还是观赏,要有《道德经》里为而不侍,主而不宰的感觉。

景物布局要懂得留白: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小至园林一角的经营,要有纳千顷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妙趣。

大到整体布局,要懂得远山借景,搭配出千山环翠,万壑流青的气象。

在种种搭配和因导中,创造出歩移景异的效果。

要雅致则片山小房,别有小致。

要逸拔则;阶前扫雪,岭上锄月。

要清新则;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塌琴书,动涵半轮秋月。

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要生趣则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

要宁谧则两三间曲尽春躲,一二处堪为暑避。

要灵动则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往,送鹤声之自来。

总之要可行可看可居可游。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