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王四进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

王四进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说起王四进老师的《伤寒论太阳篇小结》,那可真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啊。
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点亮了一盏明灯,那些原本在中医世界里绕来绕去的谜团,突然间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王四进老师就像是咱们身边的智者,用他那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了《伤寒论》的大门。
他说啊,太阳篇就像是中医的一座大山,攀过了这座山,后面的路就好走了许多。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里面蕴含的深意,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
在王老师的讲解中,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文,变得生动起来。
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感冒初期的症状吗?脉浮,就像是咱们摸到气球一样,轻轻飘飘的;头项强痛,就像是脖子上戴了个紧箍咒,疼得让人直咧嘴;恶寒,那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个大粽子。
王老师这么一说,这些症状就好像是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
他还说啊,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两种。
中风就像是咱们说的吹风感冒了,症状比较轻,就像是微风拂面,虽然有点不舒服,但还能扛得住。
而伤寒呢,那就像是寒冬腊月里被泼了一盆冷水,整个人都冻僵了,症状来得又急又猛,让人措手不及。
王老师这么一说,我就像是找到了治病的钥匙,以后再遇到这些症状,心里就有数了。
在王老师的讲解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子。
比如桂枝汤,那可是治疗太阳中风的首选啊。
王老师说,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身体的阳气升起来,把寒气赶出去。
还有麻黄汤,那可是治疗伤寒的猛药啊。
王老师形容说,麻黄汤就像是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让寒气无处遁形。
这些方子就像是咱们厨房里的调料,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用对了地方,那可是能治病救人的宝贝啊。
王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说啊,中医就像是打太极,要讲究阴阳平衡,不能一刀切。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也不同,所以用药也要因人而异。
就像是咱们平时吃饭,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你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强加给别人。
倪海厦《伤寒论》学习笔记

倪海厦《伤寒论》学习笔记三八:「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
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强,脉会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这时葛根汤没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渗透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也跟着往下,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黄芩、黄连是非常寒凉的药,所以它能去热,热就是炎症,所以它也是消炎的药。
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了,可用黄芩黄连。
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
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就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可以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给补足,用黄芩、黄连去解毒,这里黄芩、黄连要等量,小儿之痢疾炽热难下之证用此剂多效。
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
已陷而成为里热者,重于清里。
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了,这时候就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
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为什么会摸到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了,发炎了,这时病人会发烧。
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为舌红苔黄。
实热者为舌苔黄,黄的再进就红,再进了就黑了,就是壮热了。
(极寒也会出现有黑苔。
)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淡黄,实热者下利是热灼,色黄赤而热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苓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阿米巴痢疾的时候,要大剂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钱,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就会脱水,如果没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寒利也可以灸肚脐,热利的时候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
在临床上很多案例,如西医所谓的肠病毒的案例,其实就是表邪下陷,到了肠子就变成热利,所以有葛芩连汤证的时候,病人喝到葛芩连汤药,反而觉得不苦,觉得汤药很甜很好喝。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而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仔细研读这部经典时,心中涌起了诸多的感悟和思考。
《伤寒论》最让我折服的是其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
张仲景通过对各种病症的细致观察和总结,将疾病分为六经辨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每一经的病症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治法,这种分类方法清晰明了,使医者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治疗上常以发汗解表为主。
而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等为主要表现,治法多为清热攻下。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如同为医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病症的迷雾中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向。
书中对于方剂的运用也堪称精妙。
每一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剂量和煎服法,而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严谨合理,相互协同,发挥着最大的疗效。
比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太阳病表实证,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配合得恰到好处,使得风寒表实证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再如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其调和营卫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这些方剂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
同时,《伤寒论》还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即使是相同的病症,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
而且,病情在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医者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就要求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
张仲景所论述的病症和治疗方法,并非仅仅针对症状的消除,而是着眼于疾病的根本原因。
比如,对于发热的病症,不是一味地退热,而是通过辨证,找出导致发热的内在因素,如外感风寒、邪热内盛等,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脉见浮,症见头项强痛、恶寒者即为太阳病。
太阳病虽称之为病,其实就是证,按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分析,它就是在表的阳证,即表阳证。
是肌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部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脉浮,血液向外充盈于浅层动脉之征;头项强痛,可作头痛项强、头强痛、项强痛各种解释;头痛,头部因气盛血充,血液郁滞,压迫头部神经,故痛;项强,项部充血致肌肉麻痹;恶寒,因表受风寒故恶之,又因气血郁滞肌表,表愈热,愈觉寒。
恶寒为表证所习见,又为发热之前驱症,故发汗能使病毒自汗腺排除,热亦随汗而消失。
注:自然疗能,即原形质之能力。
人体本由数兆细胞组织而成,其原形质各有其天职而发挥其专门能力,而为自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全体之生活而活动,此种活动力能恢伤痕,灭病菌,如吐、泻、咳、发热等皆为排泄毒物于体外自然疗能之表现。
惟此种能力愈用愈大,故动物此种功能远胜于人。
彼醉心现代医学之人士,稍有疾病,药剂杂投,使自身疗病能力减退,愈用而愈小,故城市人民不如乡村农民也。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提纲:凡病见太阳病脉证,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证。
太阳病因证治不同别为两类:一为有汗者,一为无汗者。
有汗者恶风,名中风。
无汗者恶寒,名伤寒。
夫风寒均为一气,初无寒热之殊,亦无轻重之别,更不能区别风专伤卫,寒独伤营,强分殊失经旨。
观大青龙汤38、39两条,其义自明。
汗出,若人体虚实不同,邪(指风寒)从虚实而化。
皮肤禀赋松懈不密之人感太阳病则汗出,是以质虚而化者名为中风。
皮肤致密者则无汗,是以质实而化者名为伤寒。
此二证为桂枝、麻黄两汤而设,于不可分之中分为两名,便于施治耳。
中风系感受风寒邪气而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病名,即今之伤风感冒,非口眼歪斜、卒然倒地之中风(即今之脑血管病)也。
发热,肌表感受风邪,郁而成热。
就一般病证而论,汗出热当解,若本条发热汗出并见而热不减者,乃体温调节失常,散热机能不如造温亢盛之故耳。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觉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堪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懈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黑暗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效,不克不及暖和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材一定痛苦悲伤,脉阴阳俱紧,此营黑暗滞,太阳经气盛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力暖和,则病势轻细,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伤寒论》笔记(1——10条)

《伤寒论》笔记(1——10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诊断太阳病须具备的脉症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其中,恶寒前用一“而”字相连,“而”字为连词,表示递进的关系,有“而且、并且”的意思,故恶寒一症便显得尤其重要,另外,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由此可见,太阴病亦可见脉浮,故仅仅依据脉浮,不能诊断为太阳病!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共分三类,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与太阳风温。
此条但言太阳中风证之提纲,主症主脉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结合第一条,太阳中风证的症状应当有头痛,脉当浮缓。
风邪并于卫,故郁而为热,风伤卫,卫气失司,故汗出,腠理疏松,玄府不闭,不任风袭,故恶风(恶风为恶寒之渐),这样便与第三条之太阳伤寒证有了鲜明的对比。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条为太阳伤寒证之提纲。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即是说发热有早有迟,但发热一定会到来;必恶寒,即是说恶寒有可能在发热之前出现,恶寒是必见之症,假若但恶寒而始终不发热,便不得为太阳病,当为少阴证矣;体痛,寒为阴邪,故主痛;呕逆,观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可知,太阳病有内传少阳之机转,故可影响在里之气机,然终究为太阳病,故只是呕逆,即干呕,并不是吐;脉阴阳俱紧,此处阴阳指的是脉位,即寸部与尺部,寸关尺三部均现紧脉。
结合第一条,当有头痛,脉当为浮紧为是。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一日为约略之数,指伤寒之初,即太阳受邪,脉若静者,静与动相对,不动曰静,即不变动之意,意思是说,脉象没有变动,还是太阳病的脉象,即浮缓脉或浮紧脉。
颇欲吐是邪传少阳之见症,若躁烦,若字为或者之意,脉数急者,脉象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邪传阳明的见症。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读《伤寒论》的那些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张仲景老先生面对面交流。
这本书,就像是中医界的一本宝典,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直呼过瘾!开篇便是那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老中医在耳边絮絮叨叨,传授着看病救人的秘诀。
我边读边想,这脉浮,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脉搏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嘛!头项强痛,不就是脑袋和脖子像被什么紧紧拽着,动弹不得,还疼得要命嘛!恶寒,更是直白,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
这一句话,就把太阳病的症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一目了然。
再往后看,张仲景老先生把各种病症都分门别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让人心生向往。
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泡了个暖暖的温泉,让那些因为受了风寒而紧绷绷的肌肉和关节,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麻黄汤呢,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寒气,瞬间就被逼了出来,让人浑身舒畅。
读着读着,我不禁感叹,张仲景老先生真是个神人!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细腻,把每一种病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是侦探在破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开的方子,就像是量身定制的,既能治病,又能调理身体,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读《伤寒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些复杂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慢慢琢磨,或者找些资料来辅助理解。
就像是打游戏遇到了难关,得费点心思才能过关。
但每当我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让人兴奋!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病症的描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非常相似。
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多了冷饮,或者吹了冷风,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这不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脾胃虚寒”嘛!还有,有时候我们熬夜加班,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得到的启示
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
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
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辨证选药。
《伤寒论》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状而所加减的药物不同,这些症状似同而实异。
例如桂枝人参汤证,这是太阳病表证未罢,却屡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见,但这时表仍有微热而不和,所以治则是温中兼解表,桂枝人参汤就是用理中汤温里,兼用桂枝解表。
但解表药桂枝为什么用至四两、多于解表的常用量呢?这是在里寒的情况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阳,故斟酌加量。
又如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从不渴看,可知其微热不是里热外蒸,而是表未尽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两。
又如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于心阳虚不能制水,肾水才欲上乘阳位,这样就必须壮心阳,降逆气,所以桂枝加桂汤用桂枝是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镇水重用茯苓大枣,桂枝也用四两;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
这就不是降逆气,而是xx。
总之,通过分析症状似同而实异的病理,以及素体的不同条件,和选药的不同,甚至药同而用量不同,从中可以把药物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入。
既能识证,又善于选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