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师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1.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

意志

认知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感觉: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情绪——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不满意、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

验。

意志——为实现目标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20

观察法

定义: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保证了其心理活动的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缺点——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知识经验和观察机能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定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的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实验研究需要考虑的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条件下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法

定义:是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调查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就是问卷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测验法

定义: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

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心理测验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和效度(测出了真实水平)

7.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1)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8.心理学的诞生、流派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进行元素分析,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行为主义:华生与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

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与荣格。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人性中的无限的潜能,通过改善环境,达到“自我实现”。

8.条件反射

定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受到强化,增加操作概率)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第二章人的毕生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的本质是图式的发展(图式也称之为认知结构,指个体所建构的思维和动作的组织模式)发展的原因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发展的途径: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量变)

顺应:改变已有图式与适应新经验的过程(质变)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前语言的认知行为,儿童用感觉与行动的协调来组织经验,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开始内化为表象,用表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四个特点:(1)儿童发展了符号表项技能

(2)该表象是直观的,静态的,带有较多的感知特点

(3)该表象没有逻辑结构,不能使思维达到守恒水平,缺乏可逆性

(4)思维的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掌握了守恒概念,并且开始了其他的逻辑操作

本阶段儿童认知特点:(1)掌握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指标

(2)这个阶段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3)这个阶段的思维具有群集结构

(4)这个阶段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发展阶段观念总结: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评价: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

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指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维果斯基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作业的心理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与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例如:上课时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最终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4.道德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一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他律到自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关心个人利益)

①避罚服从取向

②代价收益取向

(2)习俗水平(关心维护社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