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4 曹冲称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及教案

欢迎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教案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1。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原文及教案【原文】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
【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曹冲称象》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沖想出好办法来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其他人称象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故事趣味性强,语言通俗易懂。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上,我安排的学习任务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还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熟悉了校园的生活,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是有意注意的时间仍旧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所以我就要想尽办法,变着法儿的把他们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参与其中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一些的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
在这篇课文教学时,我结合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二年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四根柱子走路慢,两只耳朵像蒲扇。
鼻子长长可以卷,尖尖门牙让人看。
”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2.复习旧知,引入课文。
二、细读课文,拓展思维1.学习第一自然段2.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大象的“又高又大”。
(1)学生朗读。
(2)学生找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引导学生体会下列句子意思的不同。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1)全班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请大胆说一说。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朗读第四自然段。
(2)教师出示曹冲称象的动画,加深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曹冲称象》课文及教学设计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曹冲称象》课文及教学设计【导语】《曹冲称象》一课描写了只有七岁的曹冲在听取了众官员们的议论后,积极摸索,想出了一个十分奇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即利用一艘大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因而可知曹冲是一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课文】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人家送他一头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遇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点头微笑。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爱好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遭到启示。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启示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认识生字“称、象”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环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何称象?怎么称的?)(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摸索质疑,激起学生浏览的爱好。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理解:这一句重点强调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与大陆之间有一道海峡隔着,但是隔不断我们的情谊,我们是一家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血浓于水的。
(4)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理解:“繁荣”写出了祖国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3.问题探究
(1)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爱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阅读资料。
乞巧:中国民间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mo)馍、烙(lo)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也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1.课题解读
课文描写了汉字“贝”的故事,写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以及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的缘由,告诉我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课文重点解读
(1)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理解:告诉我们“贝”字是由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演变而来的。
(2)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理解:表明用“贝”作偏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赚”的意思是做买卖得利。“赔”的意思是亏损;“购”的意思是用钱买东西;“贫”是收入少的意思;“货”指商品,也与钱有关。
3.问题探究
(1)为什么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4.曹冲称象

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掉了下来,正好掉到一口大水缸
中。水缸又高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朋友们有的吓哭 了,有的吓跑了。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 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 水缸破了,水哗哗地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赶象上船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称石头的重量
在船舷做记号
1.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 2.把大象赶上岸,装石头上船。 3.称石头重量。
4.给下列生字注音。 曹( cáo ) 根( gēn ) 秤( chèng ) 称( chēng) 量( liàng ) 止( zhǐ ) 砍( kǎn ) 员( yuán) 线( xiàn )
吃 底
gǎn
叫 杆
chèng
笔顺:
书写提示:第一笔撇短,“平”两点方向相对, 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组词:大秤 秤杆 磅秤 巧记:禾平相处。 造句:原来这是一杆大秤啊! 笔顺: 书写提示:左中右写紧凑。末笔捺舒展。 组词:做秤杆 做衣服 做活 做事 巧记:自古以来人离不开文化。 造句:奶奶会做衣服。
4曹冲称象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有人见过称 大象吗? 你能想出什么方法称大象?在古时候,没 有今天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 又大的大象,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
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吧!
象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哺 乳动物。大象的耳朵很大,像扇 子。鼻子是长圆筒形的,很灵活, 能蜷曲。大部分象还有一对又长 又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大象的食 物是嫩树枝叶、野果等。
chēng
二年级第四课曹冲称象课文

二年级第四课曹冲称象课文一、课文原文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生字词1. 会认的字- 曹(cáo):姓氏。
可组词“曹操”。
- 称(chēng):测定重量。
也有叫、叫做的意思。
如“称呼”“称赞”。
在本文中读“chēng”。
- 员(yuán):指工作或学习的人。
如“员工”“学员”。
- 根(gēn):高等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
可组词“树根”“草根”。
- 柱(z hù):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
如“柱子”“石柱”。
- 议(yì):讨论,商量。
如“议论”“商议”。
- 论(lùn):分析和说明事理。
“议论”“讨论”。
- 重(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在文中“重量”一词中读“zhòng”。
- 杆(gǎn):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
如“秤杆”“笔杆”。
- 秤(chèng):衡量轻重的器具。
如“秤砣”“秤盘”。
- 砍(kǎn):用刀斧等猛剁,用力劈。
如“砍柴”“砍伐”。
- 线(xiàn):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
如“丝线”“电线”。
- 止(zhǐ):停住不动。
如“停止”“止步”。
2. 会写的字- 称: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右边是“尔”。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教材理解

《曹冲称象》教材理解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第1自然段讲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
第2自然段讲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3自然段讲官员们向曹操建议称象的办法:一是造一杆大秤来称;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用秤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4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这段是本课的重点。
曹冲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进行:(1)赶大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2)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3)称船上的石头;(4)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第5自然段讲用曹冲的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本课有两幅插图,图的内容分别与课文第4和第5自然段文字相对应。
第一幅画的是曹冲正在讲称象的办法,曹操和官员便微笑着听;第二幅画的是大象站在船上,有一位官员正在船舷上画线做记号,岸上站着的是曹操、曹冲和官员。
教学目标(一)认识本课14个生字:曹、称、员、根、柱、议、论、重、杆、秤、砍、线、止、量;会写10个字:称、柱、底、杆、秤、做、岁、站、船、然,以及“议论、柱子、官员”等词语。
(二)朗读课文。
(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四)通过读读比比,体会“直”“才”“到底”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准备进行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重量)、小石块等。
(二)识字写字1.识字。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字音和字形。
曹:平舌音。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要注意区别。
柱、杆: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声旁的“主”“干”是它们的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柱”读第四声,“杆”读上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4 曹冲称象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这个方法好在哪儿。
能读出人物对
话所表达的意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4.能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的道理。
多音字
杆(gǎn)一杆秤辨读gān时,表示“较长的木棍或类似的东西”,如,旗杆、栏杆;
读gǎn时,表示“较小的圆木条或像木条的东西”,如,笔杆儿、(gān)旗杆析枪杆儿等,还可以用作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如,一杆枪、一
杆秤。
量(liàng)力量例曹冲七岁的时候就用等量(liàng )置换的方法测量(liáng)(liáng)思量句出了大象的重量(liàng)。
近义词
下沉——下降果然——果真高兴——喜悦(愉快)
反义词
下沉——上浮(上升)高兴——难过(忧愁,忧伤)
词语解释
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这里指对大象有多种意见发表。
例句: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
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例句:小蝌蚪到底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
称:量轻重。
还读chèn,如,称心,对称。
直摇头:不停地摇头。
船舷:船两侧的边儿。
为止:截止;终止(多用于时间,进度等)。
例句:到上周为止,我已经坚持锻炼三周了。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例句: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小强的学习成绩果然提高不少。
互动探究
1 这是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大象的高大,特别生动形象,也为后面如何来称象带来难题。
2 其他官员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
3 曹冲想到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这个方法切实可行,而且没有伤害大象,所以说是个好办法。
4 读出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以后遇事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养成勤观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方法百度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
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按照这个过程把事情记叙下来,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
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接着叙述了事情的经过——曹操不赞成大家提出来的建议;最后交代事情的结果——曹操才七岁的儿子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
这种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那么,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呢?
1.在写作时,要把事情怎样发生(起因),后来怎样发展(经过),结果怎样,一步一步安排好。
还要注意事情前后的连接,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之类的连接词。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并不是像记流水账那样都记下来,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安排好详略。
重点内容要详细地描写,次要内容几笔带过就可以了。
如,记一次大扫除,重点应该写清楚同学们是怎样扫除的,至于扫除前,扫除后的情况就应该简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