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范文
经济类学术论文(新版多篇)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迈克尔·约翰逊采用广义的腐败定义,认为腐败是指对公共角色或资源的滥用,或公私部门对政治影响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戴维·H.白利认为,腐败一词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这种利惠不一定是金钱。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腐败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从而违反当时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3]
当公共利益与官员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腐败机会或诱因,即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集团谋取利益。当出现腐败机会或诱因时,官员通常有两种选择:腐败或是廉洁。如果人选择廉洁,他将得到相应的报酬,包括即期收入和未来的预期收入,加上作为一个廉洁官员的道德满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员的工资、津贴和奖金等收入,预期收入包括住房、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道德满足感是一种效用函数,它与官员本人的思想品质及社会责任感有关,也与社会风气和社会赞誉有关。对于那些具有高度“为人民服务”思想、利他型的官员来说,他们可能在腐败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坚定,这样他们道德满足感的效用函数就很大,甚至可能是无穷大。
经济论文:优秀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经济论文:优秀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自然垄断”的概念从1848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从早期只能认识到行业的“自然”基础特性,逐渐发展到认识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也就是对规模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
当代自然垄断的研究否定了规模经济是其充分条件的论断,对自然垄断概念的界定越来越严谨,也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却没有带来理想的高效率,包括电力、运输、电信等公共事业出现垄断的现象,同时伴随着结构臃肿,效率低下,这些现实引发了对自然垄断概念的又一轮讨论。
电信产业是自然垄断研究中争论较多的产业之一,由于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最早的语音通话到现在的全业务运营,自然垄断的边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电信产业是否为自然垄断的研究也从未中断。
西方发达国家的电信产业也经历了从发展壮大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阶段,怎样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其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
国外学者通过多种方法来验证电信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和范围经济特性,但是各种验证方法却因为数据和方法选择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
尤其对中国的电信产业来说,由于中国的国家环境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对电信产业的放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数据的选择方面具有更多的困难,所以中国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的实证研究较少。
而由自然垄断所引申出来的政策建议,国内外众多学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分歧。
产业所呈现出来的自然垄断特性与政府规制之间的相关性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自然垄断产业由于垄断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影响到了自然垄断学说的发展,政府如何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于经济类论文

关于经济类论文经济学术语是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载体,是其学科知识的结晶,是其学科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关于经济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经济类论文范文一:经济学安全农产品供给研究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激发生产和流通主体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本文首先在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从农产品供给主体视角分析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文章最后给出的政策启示为:尽量保障安全农产品供给主体的经济利益,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充分重视对安全农产品供给主体的激励作用,持续加强对不安全供给行为的制度约束。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生产流通主体;安全;供给动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其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健康而成为政界、学界、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已在不同维度和视角上广泛展开。
这些研究的基本关注点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考察;二是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三是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路径的研究。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由生产者和流通主体的行为导致,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着手进行研究成为必然。
综述文献,这个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安全农产品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周洁红,2006;赵建欣和张忠根,2007;陈雨生等,2009;代云云和徐翔,2012);安全农产品供给意愿研究(刘芳等,2010;孙世民等,2012;江激宇等,2012;张蓓等2014);安全农产品供给决策研究(周洁红,2006;赵建欣和张忠根,2007)。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陈君石院士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陈君石,2011)。
那么各经济主体为何不供给和不愿供给安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如何促进经济主体供给安全产品?当前鲜有研究对这些问题做出系统回答。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虽然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核心概念上的一系列公理化的研究方法。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推荐的大一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大学生生活经济学大作业一、浅析课上学过的某个理论(马太效应,破窗理论除外),并举例说明。
因为本人属于第六组对第六次课的前景理论印象深刻,故而愿意回顾一下学过的前景理论,下面分别从课上理解和所查的专业资料两方面解释该理论。
我所理解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大致有三个特点,(一)大多数人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三)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我们都是经济人,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前景理论中可以表现成五点,A确定效应B反射效应C 损失规避D迷恋小概率事件E参照依赖。
专业名词解释: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
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
在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发给了心理学家卡尼曼( Kahneman ),他带给人们一个新的理论前景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摘得200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经济学术论文范文

经济学术论⽂范⽂ 全球经济在经历⾦融危机的洗礼后进⼊⼀个缓慢复苏的阶段。
在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所⾯临的内外部环境发⽣了新的变化。
下⾯⼩编给⼤家分享⼀些经济学术论⽂,⼤家快来跟⼩编⼀起欣赏吧。
经济学术论⽂篇⼀ 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与新战略 摘要:全球经济在经历⾦融危机的洗礼后进⼊⼀个缓慢复苏的阶段。
在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所⾯临的内外部环境发⽣了新的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为主要经济体或国家的⾃我发展倾向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发达国家开始进⼊中国传统的低端制造领域、能源价格和技术性壁垒成为未来影响中国外向性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内部环境变化表现为内⽣动⼒不强、投资拉动的经济增⻓⽆⾮⻓期持续、国内⾃然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发展、劳动⼒要素成本上升和流动性下降等。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新特点,从结构调整和发展路径两个⾓度提出相关战略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复苏期;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献标志码:A⽂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05-03 后⾦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渡过最困难的时期之后开始呈现起伏上升的复苏特征,但总体基础仍然较脆弱,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
在⾦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在经济政策特别是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外贸和能源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危机重重。
同时,中国经济的内⽣环境也出现了诸多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然灾害频仍、房地产市场进⼊宏观调控期,⼈⼒资源成本上升,流动性下降;固有的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盾进⼀步地阻碍经济的和谐发展。
经济复苏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深刻认识内外部环境的新特点、新趋势,增强加快经济发展⽅式转变的⾃觉性和主动性,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在经济发展⽅式转变上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征 从⺫前情况分析,中国经济所⾯临的外部环境也将有所改善,国⺠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经济学术语是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载体,是其学科知识的结晶,是其学科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经济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一: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
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
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
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
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
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
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
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关于经济学的论文你知道要如何来写吗?以下是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查阅更多内容请关注!篇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摘要: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对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进行了分类,认为案例教学实践中现存的问题有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的案例少、缺少师生互动等,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等,提出可以从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案例的编排这两方面入手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最后探讨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一、问题的提出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
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

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阶段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综合运用,是衡量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经济管理问题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经济管理中供给与需求、公用与私用、计划与市场,以及经济管理文化的核心部分即理念、使命、目的和价值观标准,构建了一个经济管理的系统模型图。
提出在共生共荣的理念下,沿着更快乐、更好、更健康、更持久的轨道,持续改进公用与私用、计划与市场等体制和机制,来实现正确、合理的供给与需求,以达到幸福圆满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管理;供给与需求;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价值观经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已在几千年经济管理实践中做了充分的探索,一些先哲们也提出了很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出现后更是被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及真理性的火花。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经济管理这门学问的开路先锋。
本文的探讨仅限于供给与需求、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价值观及其管理模型,这些探讨是初步的,也是浅显的,仅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实践家参考,并给予批评指正。
一、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如何扩大供给、提高效能和效率等问题,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充分的研究,作者在这里仅就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使供给与需求这个基本问题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决。
问题一:有一部分供给是无需求的,有一部分需求是不应该供给的。
比如:污染的空气、水等的供给,不是人们的需求;而人们对毒品、贪欲等的需求是不应该供应的,也就是说现行经济学上的供给与需求理论需要对供给与需求做出前提性原则要求。
问题二:基本供给与需求是前提。
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空气、水、阳光、土壤、种子等等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其他的供给与需求必须在不影响这些基本供给与需求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解决,尤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名称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学生姓名康丽姣学号 *******系(部)经济系专业年级 06经济学指导教师宋希撰写时间 2010.05.15目录(格式要准确)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4)Key words (4)引言 (5)一、矿业城市的含义及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史 (5)(一)、矿业城市的含义 (5)(二)、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程 (5)二、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6)(一)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二)矿业城市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9)(三)矿业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9)三、矿业城市转型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10)(一)国外矿业城市转型实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10)(二)我国矿业城市转型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10)(三)实例研究 (12)四、结语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摘要矿业城市的转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城市的矿产资源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所组成的生命周期,因此矿业城市必然面临着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产业转型。
本文对我国矿业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具体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几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
通过对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外矿业城市转型的经验,提出我国矿业城市的转型的最佳途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Mining the reality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trendAbstractMining of the city's transformation is a hot issu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mining citi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lace and role. However, due to the non-renewable mineral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in any city should be put through on - growth stage - maturity - decline of the life cycle consisting of, the mining city to face a depletion of resources caused b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this paper, transformation of mining cities in the great social, Jing Ji,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study such issues as Jin Xing, Ju Tic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policie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everal point of view of the mining city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issues, the content of Sha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ining city on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mining city in trans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ining cities made the best way to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Mining City;Structure;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引言我国现有各类矿业城市178座,它们的兴起与发展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矿业城市面临着要素结构单一、产业结构畸形、产业价值链短且附加价值低、创新能力弱化等突出矛盾、城市产业体系封闭,这引发了矿业城市功能下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
因此,矿业城市转型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研究的重点课题。
我国理论界对矿业城市研究发展于80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矿业城市概念分类、基本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问题的成因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这些研究为实现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矿业城市转型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研究矿业转型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矿业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解决我国矿业城市转型中的矛盾,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业城市的含义及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史(一)矿业城市的含义矿业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矿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
这类城市是以当地或所辖的矿产资源开发,向社会提供矿产产品以及延伸加工产品,在一定时间内逐渐使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特定行政区域。
矿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能源和原材料,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发挥了带动用和辐射功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程1.我国矿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征我国矿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较短,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在对当地的优势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攀枝花、马鞍山、大庆、白云鄂博等。
从矿业城市的基定义和形成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矿业城市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结构的国有性质突出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各级政府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集中投向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项目,矿产资源采选及原材料工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点。
而我国大部分矿业城市形成是在这一时期,依靠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计划配置资源模式建立起来的,如金昌、攀枝花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投资,这使得我国的矿业城市经济带有明显的国有性质和计划经济的特征。
(2)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在矿业城市中,矿业产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
但是随着矿产的勘探、开采、扩大生产到生产鼎盛时期,又随着市场需求的起落或矿产资源的枯竭而使矿业城市的经济出现衰退。
(3)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性矿业城市的布局一般都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实际建成区比重低,还有的矿业城市中间还夹杂菜地、良田等非城市景观,集中度低。
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的存在,导致各单位各自为政的状态,是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
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都是弊大于利。
(4)城市化水平低矿业城市因矿而生,从业人员除了属于城市人口的矿业技术工人、转业军人以外,半城市化的“亦工亦农”人口比较大,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民工。
所以“高农村人口”的构成又暴露了低层次的城市化水平。
(5)企业功能同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同性矿业城市中主导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很普遍,大中型企业既要进行生产建设投资,又要进行生活服务建设投资,并且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
这样就派生出两个城市功能主体:一是以市政所在地为主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城市功能圈;二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城市功能圈。
企业办社会这样的现象虽然是不合理,并且也给企业加重了负担,同时也分散了企业生产效益提高和产品的创新,但是在现阶段并不能马上废除,这已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制度改革的障碍。
2.矿业城市的类型及发展阶段矿业城市主要依据三种途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工业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石油城市(大庆、盘锦、东营等);煤炭城市(平顶山、大同、唐山等);有色金属城市(白银、个旧、金昌、铜陵);化学化工城市(格尔木、自贡等);钢铁城市(鞍山、邯郸、包头等);陶瓷建材城市(宜兴、景德镇等);综合型城市(邯郸、唐山、淄博等)。
(2)按资源种类,可以划分为:金属矿产资源城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城市;森工城市;能源矿产资源城市;混合型资源型城市。
(3)按矿业与城市形成先后次序,可以划分为:无依托型,指在原先没有城市的地方,因矿业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矿业城市;有依托型,指原先已有城市后因附近地区发现和开发矿产,因而使早先的普通城市具有矿业城市的功能。
二、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是健康的,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各项功能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许多矿业城市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对矿产资源进行超强度的开发,矿业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枯竭,城市经济日渐衰退,城市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构建和谐城市的要求背道而驰。
矿业城市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中度低,竞争能力不强矿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或者支柱产业地位。
部分矿业城市发展了矿业的延伸产业,即矿产品加工产业,最终形成了一条以采矿业为主导、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
矿业城市一般都是大重工业,小轻工业;大国有企业,小民营企业;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
这种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给矿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致命的弊端,以至于出现矿衰城竭的局面。
这也是矿业城市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多数矿业城市的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但是绝大部分矿业城市的矿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