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学教案

《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对论解释一些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探讨宇宙奥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空间和时间的特性。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拓宽视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1.1 空间的定义和特性1.2 时间的定义和特性1.3 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第二章:经典力学中的空间和时间2.1 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2.2 空间和时间在牛顿力学中的作用2.3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三章:相对论的诞生3.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3.2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3.3 相对论对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第四章: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可能性4.1 时空旅行的理论基础4.2 时空旅行的可能性与限制4.3 时空旅行在科幻作品中的应用第五章: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探索5.1 宇宙航行的技术挑战5.2 时间旅行的伦理和法律问题5.3 我国在空间和时间旅行领域的探索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间和时间的特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4. 报告法: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空间和时间知识的掌握程度。
《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学教案

《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学习科学家们的理论和实验,以及科幻作品中的描述,来探讨这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1.2 学习目标了解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基本概念。
熟悉科学家们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研究和理论。
探讨科幻作品中的空间和时间旅行描写。
1.3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阅读科幻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第二章:空间旅行2.1 空间旅行的定义和原理介绍空间旅行的定义和原理,如相对论和黑洞等。
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飞船和航天器的设计和功能。
2.2 人类空间探索的历史和现状回顾人类空间探索的历史,如太空竞赛和月球探测等。
探讨当前人类空间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3 科幻作品中的空间旅行描写分析科幻作品中的空间旅行描写,如《星际穿越》和《三体》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科幻作品对空间旅行的想象和探索。
第三章:时间旅行3.1 时间旅行的定义和原理介绍时间旅行的定义和原理,如时间弯曲和时间隧道等。
引导学生了解时间旅行在科学和哲学上的争议和讨论。
3.2 科幻作品中的时间旅行描写分析科幻作品中的时间旅行描写,如《时光机器》和《哈利·波特》系列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科幻作品对时间旅行的想象和探索。
3.3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部科幻作品,分析其中的时间旅行描写。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第四章:科学家们的空间和时间旅行研究4.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理论和时空弯曲等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相对论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影响和贡献。
4.2 其他科学家的空间和时间旅行研究介绍其他科学家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研究和理论,如霍金和诺维科夫等。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科学家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观点和理论。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理解。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教案教学设计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空间和时间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空间和时间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掌握空间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空间和时间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空间和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空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1.1 空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空间是指物体存在的范围和位置。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空间的三维特性。
1.2 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是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持续的间隔。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和测量。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2. 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加深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实例和问题。
2. 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3.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二章:空间和时间的测量2.1 空间的测量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空间长度的测量。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2 时间的测量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单位进行时间的测量。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间间隔的测量方法。
七、教学内容第三章:空间和时间的变换3.1 空间变换引导学生学习平移、旋转等空间变换的概念和特点。
时间和空间旅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和空间旅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jtdzm教学内容与方法1.导入新课: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这个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问题,始终受到人类的关注。
本世纪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学家霍金为此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名著—《时间简史》,而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尔曼运用科学推知法探索宇宙,试图引引领我们去做“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今天就让我闪跟随作家做一次探秘旅行吧!2.快速默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a.标题与课文是如何对应的?有何特点?b.什么是“空间旅行”?请同学们集中速读课文有关内容,找出课文关键语句予以概括。
3.组织四人学习小组研究性精读“空间旅行”的三个章节,各组指定发言人讲解。
a、与“空间旅行”相关的知识有哪些?b、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恒星旅行不易?c、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4.导读、讨论“时间旅行”部分。
a、什么是时间旅行?b、什么叫“时间膨胀”?c、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人类探索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4.导读、讨论“时间旅行”部分。
a、什么是时间旅行?b、什么叫“时间膨胀”?c、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人类探索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空间和时间的旅行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积累有关科学知识;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抓住关键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课型重点难点教法教具达标步骤阅读课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积累有关科学知识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投影仪读--议--练学生法动快速默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四人学习小组研究性精读“空间旅行”的三个章节,各组指定发言人讲解。
思考:a、什么是时间旅行?b、什么叫“时间膨胀”?c、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人类探索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5.重难点分析a.根据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提取、概括所需信息,积累有关宇宙学的科技知识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024年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

一、2024年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2. 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空间旅行:介绍空间旅行的概念,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描写,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旅行的创作。
2. 时间旅行:介绍时间旅行的概念,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时间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时间旅行的创作。
3. 经典文学作品分析: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意义。
4. 创新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空间和时间旅行相关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5. 交流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意义。
3. 创作法: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4. 交流展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元素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及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创作成果。
4. 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的表现,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借鉴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理论资料。
2.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5. 文学作品分析表格。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成圆形或小组讨论形式,方便学生互动和交流。
2. 投影屏幕设置在教室前方,方便全班学生观看。
3. 文学作品分析表格挂在教室墙壁上,供学生参考和填写。
八、教学进程:1. 第一周:介绍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概念,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2024年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理念《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3)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好奇心;(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文选自《科幻小说精选》,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在实验中意外穿越时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写作风格;(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幻题材;(2)介绍课文作者和相关背景;(3)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遇到生词和难句时,通过查阅资料或与他人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写作风格;(3)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2)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推荐相关科幻作品。
五、课后作业1. 翻译文章中的五个生词;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时空旅行的看法;4. 阅读两篇相关科幻作品,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语文教案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空间和时间的旅行》的基本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间和时间的旅行》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表达方式。
(2)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2)简要介绍课文《空间和时间的旅行》的背景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困难?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和空间时间旅行看法的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3. 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后访谈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空间和时间旅行》语文教案

《空间和时间旅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掌握空间和时间的相关词汇和短语;(3)培养学生运用空间和时间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感知空间和时间;(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3)利用空间和时间线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3)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2)空间和时间的相关词汇和短语;(3)运用空间和时间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2)空间和时间旅行的高级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空间和时间的相关知识资料;(2)空间和时间的实例和图片;(3)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2. 学生准备:(1)对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认知;(2)具备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空间和时间;(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水平;(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空间和时间旅行》。
2. 教学新课:(1)讲解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掌握空间和时间的相关词汇和短语;(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空间和时间。
3. 课堂练习:(1)运用空间和时间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3)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拓展活动:(1)讨论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可能性;(2)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故事;(3)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2. 运用空间和时间概念进行阅读和写作;3. 思考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青子衿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科变普文章,从信息的角度看,信息量大,新信息多,适合用来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大体弄清楚什么是空间旅行,什么是时间旅行,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环节。
空间旅行,易于理解;时间旅行的概括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认真研读“时间旅行”一节。
二课文中的名词术语不宜要求都理解,也不大可通能都理解。
旋转黑洞、白洞、虫孔、超级绳索------不宜纠缠。
但是,假如学生感兴趣,愿意自己查询资料弄懂文中的科技术语,教师则应予鼓励。
三可以边理解课文内容,边完成课文后练习,不留课外作业。
但应当鼓励学生课外读读科普书。
四特点:第一,奇幻而有所依循。
依循什么?一是依循人类现已创造的科学成果(如天器),二是依循科学原理、科学揄(如相对论)。
幻想的展开是散发性的,但散发之中有约束,有规范,并不是随意的、散漫的胡思乱想。
是的,如果科学幻想失去依循,就不成为科学作品了。
第二,奇幻而有新趣。
作者谙熟天文学知识、航天航空知识,诸种材料信手拈来。
但不是什么都拈来,而是自有原则,这原则一是“科学”,二是“浅显”,三是“有趣”。
“趣”字很重要。
不仅材料有“趣”色,文字表述也有“趣”色,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科学奇观,又避免了一般科学文章(或科普文章)的一大堆艰深术语、繁琐图表。
是的,如果科学幻想失去趣味,就不成为科普作品。
(二)从空间到时间
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在普通人看来绝对是两回事,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有相互转换的关系,但是用现代科学眼光看恰恰相反,借助高科技条件,人们不仅能自由地作空间旅行,而且为将来的时间旅行作了准备。
就是说,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将宇宙空间旅行转换成宇宙时间旅行,又将宇宙时间旅行转换成宇宙空间旅行。
至于哪一天能实现,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还很难说,但至少科学家已从理论上作出了探索,并证明了其实现的可能性。
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将宇宙分为空间场和时间场,并从这两个层面结构成文,两个层面在思路上互相区别,又中有叠交。
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或思路)是以地球空间为起点,逐层扩大地扫视域外空间乃至全面宇宙空间,直到宇宙边缘或尽头。
其思路简图示之:
地球--行星--恒星--宇宙边缘
这一示图可以概括全文内容,从这意义上说,宇宙旅行到底还是空间旅行。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思路)是以空间旅行为起点,逐渐向时间旅行过渡。
空间旅行的说明不过是为时间旅行的说明作必要的铺垫,时间旅行才是作者真正想介绍的主要内容。
(三)从循轨到脱轨
本文大体上遵循合理的思路,但行文最后竟然逸出正轨误入岔道,是文章的美中不足。
“时间旅行”的后半部分思路出轨,本来前半部分谈时间膨胀是可以的,那么紧跟着该谈时间旅行了,可惜有起无应,有首无尾。
“我们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这是对这部分中心意思的自我否定),不是时间旅行,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光学望远镜的能力无穷大,对过去能看到多远?”原来是天文观测。
由时间旅行转为天文观测了,即由动身前往转为坐地仰观了,时间旅行须搭乘光速旅行的宇宙飞船,这是必要条件。
坐地爷观与时间旅行无涉~!正像坐在家里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与亲身以历那段历史的性质完全不同是一样的。
‘
文章最后一段说,“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又一次自我否定),真正的时间旅行“极其复杂”,“要设计出旋转黑洞、白洞------”。
因其“复杂”,就避而不谈了,读者脑子里只获得“时间膨胀”的印象,而错以为是时间旅行了,当然不谈的原因也许不是太“复杂”,也许还是为了猎奇。
镜子-X行星表面的光滑岩石的反光,映现出地球时代的生动画面,确实令人神往。
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值得一书;但是“旋转黑洞-----”等等,不也是美丽的画面吗?哪怕稍有解释一下,也比现在这样处理要好。
60英里--光速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不要质疑。
有的文章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难,自然就要质疑。
读难懂的文言文,“这个字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能提出许多疑问。
读难懂的现代文,例如《读〈伊索寓言〉》,初读起来莫名其妙,“怎么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怎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疑问接踵而来。
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
其实,我们的理解还是很肤浅。
人家问我们几个“为什么”,我们就答不上来了。
或者我们读到人家深入阐发的文章,主发觉许多东西其实我们自己并未领会。
原来,许多疑难我们没有发觉。
所以重要的是“于无疑处生疑”,就是说,在那些好像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
这就不能浅尝辄止。
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
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头脑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样说?”“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此等等。
这样,就能在本来没有疑问的地方发觉疑问。
深入
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文章,要知其“深”,知其“丰”,就要深入钻研,细心玩味。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教有疑”,就要教他不满足于一知半解,钻下去。
提出疑问,是研究探讨的开始。
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从“疑”到“觉悟”,就要研究探讨。
句意的研究探讨,要从概念入手,弄清了概念的含义,句意才能明白。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什么意思呢?这要弄清“忘却”的含义。
鲁迅自己也有解释,说是“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投入新的战斗。
又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一句话,说:“将医生与屠夫等同起来,假如“医生”这个概念在我们头脑中,还是通常所说的“医生”,那就无法理解了。
探讨句意,关键是弄明白这里所说的“医生”是什么意思。
明白了所谓的“医生”是指披着医生外衣的屠夫,正像披着羊的豺狼一样,句子意思就明白了。
说的是屠夫有两种,一种是手拿屠刀、明火执仗的屠夫,一种是伪装了的屠夫。
一切害人的东西都是这样,他们很狡猾,有时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这是更值得警惕的,要有一副金睛火眼才能识破它们,才不至于中了它们的奸计。
文章的研究探讨,要通晓全文,整体把握,并且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有的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那就要从这一面看到那一面。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国民党政府的暴行,也有所提及,但是不像〈记念刘和珍君〉那样,用大段文字详述段政府虐杀刘和珍等人,文章用更多的笔墨,描写白莽、柔石等人的为人处世,音容笑貌,写他们是“我”的很好的朋友,是中国很好的青年。
从这一面看,国民党政府那一面,就能感受到国民党统治是何等黑暗、暴虐了。
这样我们就感觉到文章处处都在控拆国民党政府的暴行了。
言在此意在彼的文章,有的使用了象征手法,研究探讨其文意,就要研究探讨其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作者也有一定程度的透露。
研究探讨应该抓住作者透露的“亮点”,联系历史背景,捕捉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
教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门径和方法,如怎样联系上下文,达到融会贯通,怎样联系实例,化难为易;怎样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面去寻找答案。
组织讨论,往往能互相启发,茅塞顿开。
研究探讨是教学生自己主动地研究探讨,教师的任务是相机给予指导和启发。
要强调学生和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