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2)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题附答案

2011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题附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ǒ)栩.栩如生(xǔ)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ī)兢.兢业业(jí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在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判方法。

B.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莺....。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二)全国2语文参考答案:1-5:DABDA6-10:CBCDB11(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12(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13(1)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2)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3)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4)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14.(1)指黑妮她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制出优美胡刺绣艺术;(2)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族游”中,她在帮扶着与被帮扶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3)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爱心;16.(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2)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平凡中页不平凡的工作;(3)人们从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从小处着手,就像针挑土一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17题:从不理解为何她通过温和的话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文中针挑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并起到了点题的目的。

”18:逢、一定、其中、甚至、就。

19(1)总结是为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2)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总结的。

(3)目的是进行回顾,检查,分析,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全国2语文参考答案:1-5:DABDA6-10:CBCDB11(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12(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高考真题]2011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解析

[高考真题]2011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解析

2011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详细解答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 答案:D(A项一丘之貉(hé)B项凹陷(āo)C项咀嚼(jǔ)饕餮(tiè))2. 答案:A(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3、答案:B(A项并列短语使用不当,C项“是指”与宾语搭配不当,D 项句式杂糅)4、答案:C(题目“流逝”后面应有句号.文段首句强调今天短暂,末句总结今天对于昨天和明天的意义,而选文内容正围绕今天和昨天、明天的关系来写.因此第一空只能选⑥而不能选⑤,而⑥与④有关键词“接力”衔接,并自成一句,符合文段标点符号.③②是推论今天对昨天的意义,①⑤是讲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最后一句正好是对这四句的总结,因此选C)二、(9分,每小题3分)5.答案:B(“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没有因果关系)6.答案:A(文中相关内容是“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7.答案:C(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三、(9分,每小题3分)8.答案:C(延:延请)9.答案:D(①孝顺②直谏)10.答案:C(赃:受贿.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方氏”)第Ⅱ卷四、11.答案:(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们安定清平.(译出大意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译出大意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第一句中实词“罢、有司、列”需要把握,第二句两个“使”和两个“遣”需分辨异同.此题未涉及虚词和句式,文言考查仅限于实词,实在是遗憾.12. 答案:(1)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阙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看到诗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13.答案:(1)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2)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空给一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五、(22分)14.参考答案: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按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15.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也反衬了黑妮等志愿者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对亮了.②按时“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解析:这句话描写了黑妮的淳朴, “我”不好意思的一点点支持就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的湘援事业的乐观,也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16.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解析:(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 (2)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 (3)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正是点明了这一主题.17.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意思答对即可)解析:从“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过程.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答对每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对针挑土的态度就是文章主题之所在,因此文中相关笔墨的作用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8.参考答案:①凡、②必定、③其中、④有时、⑤则.(每答对一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解析:主要考虑行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的连贯,同时还要考虑文段的语体色彩以及前后的对称和照应.19. 参考答案: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写的书面材料, 它常常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以利于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写成4个或4个以上短句给2分,写成3个短句给1分;表达流畅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解析:长句改短句,抽取主干,释放枝叶,调整连贯即可.20.评分标准:内容合理,给2分;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解析:自选话题,自由度大,但答题要注意句式和修辞,以及前后两句的语义关系.七、解析:向十年高考改革致敬,回应2001年“诚信”话题作文.文章看似材料作文,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考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实际上还是“诚信”话题作文,而材料中的网络调查更说明此作文命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do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do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ǒ)栩.栩如生(xǔ)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ī)兢.兢业业(jí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在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判方法。

B.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莺....。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

.....‎作答无效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î)栩.栩如生(xǔ)B. 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 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D. 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2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