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空气》
初三化学教案《空气》

初三化学教案《空气》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
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
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
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
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
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主题:空气
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2. 掌握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含量
3.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何作用?
2. 视频展示:播放空气的制作过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
2.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具有弹性等
3. 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含量及其作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燃烧蜡烛,观察火焰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实验二:将一根熄灭的蜡烛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氧气后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
3. 实验三:采集气体,用酚酞溶液测定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2. 讨论空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3.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空气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空气》相关习题
2. 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查报告
六、课堂反思(5分钟)
1. 整体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记录学生对空气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
3. 调整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空气》

初三化学教案:《空气》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看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紧密,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确实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差不多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要紧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差不多测知它的成分有:〔板书〕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要紧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 5。
〔提问〕你明白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要紧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能够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依照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 /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刻的摸索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现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看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什么缘故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什么缘故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什么缘故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要紧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那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依照学生回答情形进行小结。
初中化学空气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化学空气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了解空气的污染和净化;
3. 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中氧气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空气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今天课程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
a.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介绍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和其它气体。
b. 空气的污染和净化:讲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并介绍一些净化空气的方法。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实验名称:制取氧气
实验材料:锌粉、硫酸、试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a.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锌粉;
b. 慢慢加入硫酸,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c. 用玻璃棒挑出试管中的氧气,用一根湿漱口棉球阻挡氢气的未被燃烧的氧气,将试管中收集的氧气逆向倒入另一置试管中;
d. 通过反应观察来证明氧气的产生。
4.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让学生总结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空气中氧气的实验方法。
五、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自己居住的环境,调查附近的空气污染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
通过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学生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氧气的产生过程,还能亲自动手操作。
整个课程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空气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教学教案
主题: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和性质,掌握一些关于空气的基本
知识。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组成物质?我们为什么需要空气?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空气的主要组成和
性质。
二、学习与讨论(30分钟)
1. 空气的组成
-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介绍空气的主要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讨论不同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 空气的性质
- 介绍空气的密度、压强、湿度等性质,以及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 分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 实验:使用酒精灯来燃烧氧气和氮气,让学生感受不同气体对燃烧的影响。
2. 观察:用气球将空气密封起来,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密闭空间中气体的性质。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空气的作文,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或者完成书上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如何?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有哪些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注意事项:**
1. 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讨论,让课堂更加生动和有趣。
3. 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巩固对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初中化学空气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及物理性质;
3.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方法:
以问题导向、实验演示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出问题:什么是空气?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2. 讨论:让学生讨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他们思考。
二、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1. 实验演示:将一根燃烧的木棒放入试管中,观察燃烧现象。
2. 讲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氧气是维持生物呼吸和燃烧的必需气体。
三、氧气的制备和性质
1. 实验演示:将过氧化氢加热,观察氧气气体的生成。
2. 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有分解过氧化氢法等,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支持生物呼吸和燃烧。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
1. 实验演示: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与醋酸反应,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
2.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可用于饮料制作、消火等领域。
五、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空气组成和性质的掌握,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演示和问题导向为主要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化学空气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材空气教案

初中化学教材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空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幅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大自然中有哪些元素?人是否需要这些
元素?为什么?引出本课将学习的内容。
2. 学习空气的组成(15分钟)
A. 进行实验,将空气通过氧气和氮气两种气体分析管分别放入氢气,观察气体发生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B. 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让学生用笔记记录要点。
3. 学习空气的性质(15分钟)
A. 进行实验,用空气和火柴发生反应,让学生观察火柴燃烧和灭火的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
引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是燃烧的必需气体。
B. 教师讲解空气的性质,让学生用笔记记录要点。
4. 空气的应用和重要性(10分钟)
教师结合实际例子,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5. 拓展练习(5分钟)
课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的观念,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大自然。
初三上册化学 空气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
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1.实验一(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教案:《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
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
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
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