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简介(文本上报)

合集下载

滁州来安房地产市场调研

滁州来安房地产市场调研

滁州来安县房地产市场调研一、来安城市发展状况1、来安概况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50.2万人口。

2、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来安县城距滁州市区约23公里;南距南京市区约60公里;北距明光市68公里,距天长市约75公里;东距扬州市约120公里,距镇江约120公里。

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

陆路:县城距津浦铁路滁州北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分析:(1)来安县是安徽东部带城市群中接受南京市辐射的重要城镇之一;(2)来安县位于南京市“1小时经济圈”中的核心圈之内,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同时接受来自扬州、镇江的经济辐射;(3)来安县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经济状况2011年生产总值(GDP)8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5.9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22.56亿元,增长10.8%。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网数据来源:来安政府网分析:(1)、来安县经济在滁州地区处于中下游水平,三产结构逐步优化,有较强的增涨势头;(2)、来安县人口总数排滁州地区第5位,GDP总量不高,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滁州地区第2位。

从近3年的来安县国民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说明区域经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调研1、特产主要特产有:来安花红、名牌产品“碧绿春”酒、盛产的“来安三蒜”、闻名遐迩的“雷官板鸭”、龙山“龙丰一号”西红柿。

三城乡简介(9)

三城乡简介(9)

三城乡简介
一、概况:
【地理位置】位于来安县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东临汊河镇,西南与滁州市南谯区交界,北接水口镇。

【行政区划】总面积68.8平方公里,人口23605人,辖9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1964年成立三城公社,1984年改乡。

2007年区划调整广大乡并入三城乡。

二、资源
【自然资源】属圩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日照多,湿度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与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4.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975毫米。

【农业资源】农业以生产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糖藕为主。

【文教卫】有广大中学和三城中学中学2所,教职工95人,在校学生1420人;有小学11所,教职工121人,在校学生1562人;乡卫生院1所。

三、经济
【农业】年均产水稻26752吨,小麦6881吨,油菜1953吨
【工业】工企业主要有三城轮窑厂、绿源轮窑厂、陵城橡塑厂、鸿鑫有色金属铸造厂、鑫城羽绒厂、华宇玩具厂、亚海电子厂、建材厂等企业。

安徽省来安县简介

安徽省来安县简介

安徽省来安县简介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

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邮政编码为239200[1]。

来安区位独特,是安徽省距六朝古都南京最近的县,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所辖的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离南京长江一桥仅12公里。

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104国道和312省道贯穿境内,津浦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倚县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离津浦铁路滁州站仅10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

中文名称:来安外文名称:Laian别名:建阳、永阳、顿丘、包田之都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地区;新安镇等8镇4乡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塔山中路电话区号;0550邮政区码:239200地理位:安徽省东部,滁河西岸面积1481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2011年)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著名景点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等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火车站滁州北站、滁州站车牌代码皖M2生产总值108.5亿元(2013年)汽车站来安汽车站春秋战国先后为楚、吴、越分踞。

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后废除。

三国先属吴,后属魏。

东晋属南谯州。

南北朝宋属南谯郡。

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开皇(公元 581~ 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

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永阳郡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永阳郡”为“滁州”。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新安镇)。

元来安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

明朝来安属滁州。

第三节来安县

第三节来安县
高塘郡、县:萧梁增置,并侨置平阿、石城、兰陵等县属之。位今来安县半塔镇西 北高塘山下高塘地方,今已为田,梁滥置郡,领 5 个县,入魏仍之。北周并为高塘县。其 余侨县遗址已不可考。
半 塔镇:位于来安县新安镇东北 30 公里,是一 座历史名镇。始于三国吴赤乌 元年 (238 年)所建一座白塔而名白塔镇。后因雷击崩溃 3 层白塔,而易名半塔集。抗日战争 爆发前,此地为来安与盱眙县的交界处,集西属来安县,集东属盱眙县。民国 29 年(1940 年 )后,划入来安县。1984 年设镇,仍名半塔镇。现行政区域面积为 95.7 平方公里,其 中建成区已近 4 平方公里。此处古代除自萧梁至隋初为滥设侨置的郡、县治所外,一直 无县以上建制。但是到了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的 抗日战场 ——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津浦路东的中心。29 年 1 月,中共路东省委在这里成 立。4 月 18 日,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在此成立。8 月,在此设县级半塔直属区。30 年,改 为 第一直属区。31 年 10 月,第一区改为半塔县。32 年 2 月初,并入来六县。3 月底至 4 月 初,新四军 5 支队第 10 团、第 15 团的一部共千余人在此与国民党军队激战 7 天 7 夜, 击败国民党军队的 10 次进攻,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为纪念在半塔保卫战中和在抗日 反顽固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58 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在今镇西北光山上建了革命烈士 纪念塔,并以之为中心扩建成烈士陵园,成为革命纪念地之一。
眙、定远县为界、东北至三山与天长市为界,至白塔与盱眙县接界。 民国 21 年 (1932 年)11 月 15 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原属盱
眙县的三界设嘉山县,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 3 个保入嘉山县。至民国 23 年测定,来安县总面积 1117.9 平方公里。29 年 8 月,将原属盱眙县的半塔、旧铺一 带的半塔地区东部等从盱眙县划入来安县,33 年测定为 1117.9 平方公里。32 年 2 月,将 今属泗洪县仇集,及今属嘉山 (今明光市)、来安县涧溪,自来桥及已划入来安县的半塔 区的旧铺、古城并组建盱嘉县。解放后,对来安县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定型,至建国初测 定,来安县总面积为 1481 平方公里,至今无大变化。其具体小变化为:民国 38 年 5 月, 将江浦县汊河集划入该县。12 月 15 日,将该县三城乡小乌衣村划入滁县乌衣区。1956 年 8 月,将该县双塘乡隔河行政村 7 个自然村划入滁县黄泥乡。1979 年 4 月 20 日,将该县 文山公社的王渡、联合、高涵 3 个生产队划入江苏南京市。

安徽省来安县屯仓地区钾长石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安徽省来安县屯仓地区钾长石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安徽省来安县屯仓地区钾长石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来安县屯仓地区钾长石矿属二长花岗岩风化型矿床,该矿床具有资源储量大、质量好,裸露于地表,易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好,选矿工艺流程简单,钾长石回收率高等特点。

目前钾长石矿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玻璃、陶瓷等领域,矿产品开发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生产选矿获得长石精矿粉具有很好的工业开发意义。

标签:屯仓地区钾长石矿风化型矿床开发利用0引言屯仓地区指来安县东北部屯仓水库一带,该区钾长石矿产资源分布广泛。

目前已发现大中型矿床4处,多为近几年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已经开发利用的有3处。

钾长石矿市场需求量大,优质钾长石更为紧缺,安徽省每年从外地购入数十万吨钾长石原料以满足本地区工业企业需求。

1区域地质屯仓地区钾长石矿成矿区地处扬子准地台(Ⅰ级)中北部,下扬子台坳(Ⅱ级)中段。

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滁州~天长地层小区。

出露地层有青白口系,震旦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见图1)。

皖南运动基本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形成了北西向的同斜复式褶皱。

岩浆活动频繁,最早为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形成了一套细碧岩~石英角闪斑岩;燕山运动是本区重要构造运动,构造线为北东向,并伴有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喜山运动继承了燕山运动的构造特点,有基性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区内除出露较大的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体(屯仓岩体)外,还有后期的玄武岩(黄岗、桂五组、尖山组),覆盖于二长花岗岩之上。

屯仓岩体(二长花岗岩ηγ);该岩体为燕山晚期侵入,侵入构造部位为张浦郢穹隆东缘[2],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为一浅成岩基。

平面形态呈近等轴状。

局部接触带见流面,产状为126°∠12°、260°∠37°,流线20°。

岩体侵入青白口系张八岭群西冷岩组组变质火山岩及震旦系灰岩。

绝大部分被第四系、上第三系玄武岩及下第三系舜山集组粉砂质泥岩等不整合覆盖,部分被水域淹盖,故露头仅15平方公里。

赣南十八县简介

赣南十八县简介

赣南十八县市各县简介一、崇义县位于诸广山脉南端,长江水系赣江源头林区的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

“中国竹子之乡”江西省崇义县,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较早,潜力较大,亟待发展的山区县。

行政区划:全县辖6个镇、10个乡:横水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长龙镇、关田镇、龙勾乡、杰坝乡、金坑乡、思顺乡、麟潭乡、上堡乡、聂都乡、文英乡、乐洞乡、丰州乡。

旅游景点:崇义阳岭——位于崇义县城南郊3公里,方圆五十平方公里,有秀峰三十六座,飞流瀑布九处。

公园内峰峦叠障,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

苍山翠竹间有云隐寺、观音庙等古迹。

由于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特别高,平均值达每立方厘米9.2万单位,最高处为14万个单位,被称为天然氧吧。

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全南县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与广东翁源、连平、始兴、南雄4县(市)交界,60%的边界与广东接壤。

1903年建县,原名“虔南县”,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

全县国土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

辖9个乡(镇) 、86个行政村和长城企业集团、天龙公司、茅山林场,总人口21万。

境内有全省唯一的瑶族行政村陂头镇瑶山村。

行政区划:全南县辖6个镇、3个乡:城厢镇、大吉山镇、陂头镇、金龙镇、南迳镇、龙源坝镇、定南县古属扬州域,建县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

全县辖7个镇、119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318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21万,其中县城人口8.02万,县城总建成区面积9.0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45.98%。

定南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誉为“赣粤门户·生态定南”。

行政区划:定南全县辖历市、天九、龙塘、鹅公、岿美山、岭北和老城七个镇,119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滁州城市概况

滁州城市概况

滁州市概况(一)概况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北纬32°05'-32°36',东径117°50'-118°30')。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年均降水量1031.2毫米。

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

滁州属江淮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滁州市本级现有人口4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农业人口25万。

市级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

滁州市本级是一座新兴的工贸及旅游城市,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纺织、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居全省前列。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滁投资,其中有著名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泰国正大公司、台湾益通集团、康佳集团、上海食品集团、江苏万翔集团、国华实业公司等。

对外贸易活跃,产品原销亚、欧、美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415万;城市用地规模: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

(二)旅游资源滁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

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精粹可包括为:(1)四山:琅琊山、皇埔山、凤阳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记》);四古: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普济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

我的家乡口语交际

我的家乡口语交际
来安 ————我的家乡
•导游词的概念 •导游词,也称旅游说明书。它 是导游者向外国来宾(当然也 包括国内旅游者)介绍自然景 物、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 所使用的文字材料。
•介绍一座城市,可以先做总体介绍, 再做具体介绍,包括它的地理位置、 历史渊源、气候条件、著名景点、水 陆交通等。
导游词要有开场白,通常要做自我介绍,比如: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王某某,欢迎大家 到我们某地来参观游览。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 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导游词还要有结束语,比如:百闻不如一 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朋友们赶快来吧, 美丽的来安欢迎您,到这里你一定不虚此 行。祝您旅途快乐。
来安 ————我的家乡
来安 ————我的家乡源自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来安 县历史悠久。境内顿邱山遗址发现的石 器、陶瓷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 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古名建阳县, 永阳县。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省级经 济开发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面积 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高十米,为四棱 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 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 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 方有张云逸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皖东烈士陵园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10万 人次。2006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
来安区位独特,接 壤南京西北,是安 徽省距六朝古都南 京最近的县,是南 京核心都市圈城市、 安徽东大门、滁州 副中心城市。
来安县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 特点是:四季分明, 季风明显,气候温 和,雨量充沛,光 照充足,无霜期长。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 104国道和312省道贯穿境内,津 浦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速铁 路倚县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国 际机场80公里,离津浦铁路滁州 站仅10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安县简介一、概况【地理位置】来安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介于北纬31°11′~32°41′,东经118°18′~118°42′之间,南北长57.83公里,东西宽约51.75公里,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

东于天长市和江苏省六合区交界,南隔滁河,与江苏省浦口区相望,西和滁州市、明光市接壤,北同江苏省盱眙县毗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皖东烈士陵园、著名旅游休闲风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皆在境内。

县人民政府驻地新安镇,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

【行政区划】全县总人口49.8万,其中非农人口8.5万,辖8镇4乡,130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78个村(居)民小组。

绝大多数是汉族,仅有极少数回、朝鲜族。

【历史沿革】来安县历史悠久,建制沿革变动频繁。

殷商时期,属广陵(今扬州)管辖。

周朝属徐国(徐国都城在今泗县一带)。

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楚国,故有“吴头楚尾”之说。

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制,当时来安名建阳县(城址在水口镇东一里处),属九江郡管辖(九江郡邑在今寿县)。

东汉时建阳县并入全椒县,三国时属吴国。

到了东晋,在今县城东顿邱山侨置顿邱郡,后废郡为顿邱县。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行政设置和隶属关系比较复杂,顿邱县改名新昌郡,后又分置高唐郡(在今半塔镇)。

隋朝初年,将高塘和乐钜(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古城乡)并入顿邱,改为新昌县属滁州管辖。

唐朝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因县北有永阳山而改名永阳县(县城在今城北新安镇十里村瓦岗生产队)。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以县东南,的一条来安水(即今来河)为名,改永阳县为来安县。

宋初复名永阳郡。

宋朝庭南渡后,金人南犯,永阳亦遭兵燹之灾,城池被毁后并入清流县。

直到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恢复永阳县(县城就是现在的新安镇)。

乾道光九年(公元1173年),来安曾降为镇,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恢复为县。

元朝仍称永阳县,属滁州管辖。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称来安县。

明初以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并入州,隶属凤阳府。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置全椒,来安为属县,直隶京师。

清代隶安徽布致使司。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来安属安徽省滁州管辖。

1948年底来安解放,1949年初成立人民民主政权——来安县人民政府,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属蚌埠专区专员公署。

1961年属滁县地区行政公署。

解放初期,全县政区略有更动。

施河以东原属江苏省六合、江浦等县的独山,雷官,大英,汊河,文山等地划归本县管辖,同时,将本县的古城等地划归江苏省盱眙县管辖。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文化遗址,据县志载:来安县城东一里处(今新安镇东门社区赵坝居民组)的顿邱山为殷商早期(距今四千多年)文化遗址,遗址呈台形,面积约1000平方米,也是我省现存较大的文化遗址之一。

曾出土石磷、石斧,石刀、骨簇、陶鬲,陶罐等文物。

还出土一件我省首次发现的文物——卜甲。

原相官乡(现并入汊河镇)也出土一件罕见的金边玛瑙碗(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为江淮考古工作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来安县半塔镇一带是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罗炳辉、郭述申、周骏呜、张劲夫、方毅等同志曾率领新四军五支队在这里战斗过,刘少奇同志也曾到这里指导革命斗争。

屹立在半塔集西侧的半塔烈士塔是为纪念在1940年半塔保卫战与在抗日反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陈毅同志为纪念塔题了词,张云逸同志撰写了碑文。

二、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境内地势是北部、西北部为山区,海拔200米,最高峰山是复兴林场境内的龙王山,海拔219米;中部为丘陵区,海拔30-50米;南部是圩区,海拔约10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0%,丘陵区占50%,圩区占20%。

主要河流有7条,南北走向有的来河、施河(原名沛河)、伍家河,东西走向的有北部的龙潭河,东部有南北走向分割苏皖两省的皂河(原名向阳河)和东南边界的清流河及西南边界的滁河。

【气候】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994.6毫米,最高(1975年)降水量1725.2毫米,最少(1966年)降水量56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时数2189.5小时;无霜期达217天。

【土壤类型】土壤方面,山区有机质较少,缺磷少氮,多为黄砂土,黑砂土,黄土、丘陵区多为粘土、黄泥巴,黄粘土、砂土,黄泥锥子土,土质瘠薄。

南区圩田土质较肥沃。

【自然资源】县境自然资源较丰富,植物种类214科1664种,其中红豆杉、三尖杉、香果树等珍稀树种有41科72种,竹类20余种,药用植物1476种。

野生动物种类有鱼类7科43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40余种;鸟类17目40科170种;脊椎类300种,其中哺乳动物70余种。

种类资源达到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受国家保护动物物种一类有7种,二类有12种。

丰饶的林木资源使全区成为全省重点林业区县和三大毛竹生产基地之一。

县境盛产茶叶,拥有半塔、复兴两大茶叶生产地,茶林总面积950多亩。

半塔嫩芽、小兰花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已知矿藏有钼、铜、钨、锡、铁、金、煤、瓷土、石煤、麦饭石、大理石、石灰石、玄武岩、砩石等,其中石煤蕴藏量6亿吨以上,富含钒、磷等元素;麦饭石储量达120万吨以上。

区境地表产水人均径流量1.14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4倍多,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8倍。

集水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条,水能理论值6.04万千瓦,可开发值3.45万千瓦。

三、经济【综合经济】“十一五”末,实现生产总值69.5亿元,是“十五”末的1.74倍;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3:45:32调整为22:51:27,工业支撑能力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2亿元,是“十五”末的8.2倍;完成财政收入6.36亿元,是“十五”末的4.1倍。

2007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动态十佳县。

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粮食总产达45.9万吨,比“十五”末增长8.44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13.81亿元,是“十五”末的1.5倍;建立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31个,比“十五”末增加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5家;植树造林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9%,比“十五”末增长4.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增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9家,比“十五”末增加101家;实现总产值100亿元,是“十五”末的4.7倍;工业增加值29亿元,是“十五”末的4.2倍;工业入库税金2.24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累计技改投入3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 .7倍;一大批重点技改和新上项目建成投产;亿元产值企业已发展到18家,龙源风电、图强文具、扬子门业等企业的30个项目被列为省“861”计划。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26家,比“十五”末增加21家。

开发建设了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来安知名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接待国内外游客98.5万人次,是“十五”末的12.3倍;旅游总收入2.1亿元,是“十五”末的21.4倍。

各项存款余额58.5亿元,比“十五”末净增3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5 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2.4亿元。

【工业】全县工业行业主要有机械加工、橡塑制造、硅能产业、新能源、电子电器、文具、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纺织等20多种。

知名工业企业有:来安县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来安县佳利斯金属制品责任公司、安徽华峰医药橡胶有限公司、安徽金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安徽中科太阳能有限公司、安徽超群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碧绿春酿酒有限公司等主要工业产品:复合木地板2008500平方米、合成氨120565吨、农用化学肥料总计40392吨、浓硝酸54351吨、大米80303吨、发酵酒精43379千升、塑料制品1039吨、水泥(熟料)309400(44200)吨、钢材137087吨、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395610对千米、模具1562台套、光缆9323芯千米、电子元件3325万只等。

【农业】来安县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为主。

农业主导产业为粮油、瓜果蔬菜、水果、蚕桑、茶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全县耕地面积72.4万亩,其中水田64万亩,旱地8.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8万公顷,活立木材蓄积量626.5万立方米。

主要材种有杉木、松木、枫香、槠木等。

水利设施方面,全县建成水库106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2座,总库容14198万立方米。

建有塘坝22000座,总蓄水量8000万立方米。

农作物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油菜、芝麻、花生、玉米、大豆、薯类、棉花等,土特产有瓜果蔬菜、大蒜,生姜,席草,藕,菱角等。

水果主要有桃、梨、柿、枣、枇杷等。

耕作制度在建国初期还比较单一,水田为单熟制、旱地大多为一年两熟。

现在全县复种指数一般为200%。

农业生产上,近年来,除发展传统的粮油种植外,以瓜果蔬菜发展迅速,已形成南京市比较稳固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苗木花卉发展也很快。

同时依托粮食和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生猪家禽、特色水产养殖。

2009年全县粮食、油料作物总产分别达443000吨、38684吨,生猪出栏量22.9万头、家禽676万只,肉蛋奶总产36740吨,水产品20000吨。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涌现出林桥、七里、小李庄、罗庄等一大批别具风格的新村。

四、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来安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兼有内河航运。

南洛高速穿境而过,G104、S312构成对外交通网络,农村公路呈树枝状沟通乡村庄组。

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846.248公里,按行政等级分:高速公路34公里;国道25.219公里;省道51.244公里;农村公路1735.248公里,其中县道207.919公里。

按路面类型划分:水泥混凝土路面850.795公里;沥青路面215.531公里;砂石路面746.334公里。

港口、航线全部位于清流河、滁河、来河、向阳河上,主要港口有1个港区4个泊位、34个客运码头。

全县总通航里程70公里,航道等级为6级。

五、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全县共有旅游景区、景点20余处,其中比较成熟景区、景点有12处,主要有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尊胜禅院、天池假日山庄、景华生态农业度假村、金斗生态农业观光园、林桥生态农业观光园、小李庄农家乐、龙湖人家农家乐、文海农家乐、香缘农庄和恩露休闲中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