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余天泰【摘要】朱熹创立了伟大的理学哲学体系,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资源。

本文将其养生思想整理归纳为:存理控欲,崇德修身;格物致知,穷理健身;顺道明志,尽心笃行;推崇静坐,益智养心;躬行孝道,彰显天理;劳逸结合,食饮有节等五个方面。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5【总页数】4页(P42-44,41)【关键词】朱熹;养生;探讨【作者】余天泰【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正文语种】中文朱熹(公元1130~1200年),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周敦颐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学说,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伟大的理学哲学体系,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故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朱熹”之说。

“理”是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朱熹认为,理乃宇宙之本体,是世界的本质。

它既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又是万物的客观规律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气”是朱熹思想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重要范畴,是形而下者,系铸成万物之质料,天下万物皆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

理和气关系密切,同时存在,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

然两者的关系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

”即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乃第二性。

理气及其关系是朱熹思想的核心,也代表着其一生探索的最高结论和成果。

因此可以说,朱熹整个理学哲学体系是以“理”为中心推演出来的,其养生思想自然亦由此衍生。

综观朱熹思想体系,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智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理是朱子理学之核心思想,理气论、心性论、格致论和修养论等为其主要构成部分,而“存天理,灭人欲”乃重要思想纲领。

一般认为,摄食、性欲等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和欲望,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生命维系和繁衍的需要,故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道家养生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释家养身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结语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身体健康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应该注重身心的平衡发展。

他主张通过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等方法来促进健康。

在饮食方面,朱熹主张节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食量适中。

他认为饮食健康是靠谨慎选择食物,并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搭配膳食,以保障身体机能正常运作。

另外,朱熹也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并主张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

此外,朱熹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他认为,良好的睡眠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他建议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

最后,朱熹还认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他主张从心理层面上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体而言,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强调了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提倡养生、锻炼、睡眠和心态等多方面的综合调节,以达到身
心健康的目标。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代,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的塑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彩虹,道教文化亦在彩虹中耀眼发光。

与全真教的联系,正是在于再加上叶逊道人及其弟子接受了方士、先天、皇极三派的道教精华,易经八卦等哲学文化的熏陶,逐渐改变了全真教的方向。

因此,探究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影响,足以为研究道教和全真教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1. 全真教的历史渊源全真教即玉清派,是中国道教内的一个主要派系。

他的创始人为王重阳,在他继承了张三丰的道统后,他便在全真山创办了一派,以同名的全真教称之,全真教即玉清派。

全真教在建立之初还受到了华山剑派的崇拜,这便为全真教与武学的结合留下了隐隐的痕迹。

2. 道家文化的精华道家文化,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文化体系,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

道家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极致的“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让人们在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

3.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全真教内外修炼相结合、注重养生的概念正是源于道家文化的精华。

朱熹曾说过:“道者无所不在,及人而后成为一家。

”也就是说,通过人的修炼,可以领略道的无限奥妙,全真教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和实践。

全真教的功法注重内外修炼,讲究养生保健,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华。

全真教修炼功法大量融合了道家文化的思想,例如“全真人物志”就包含了“三大书”、“易筋经”、“洗髓经”等各种各样的壮志凌云之策。

此外,全真教中还保留了不少道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和理念,如“内丹”、“真气”、“丹田”等,“临危不乱”,“无为而治”等都代表了其修行思想与理念的深层次内涵。

4. 结语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究充分表明,两者的交融影响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全真教对于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中所包含的养生之道,和探索道的无限奥妙的思考,都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领域,也更好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对于古代大儒,世人多推崇王阳明,认为其心学直指人心,我却独推崇朱熹。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家,世称朱子。

朱子的“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理论是我从事中医工作的明灯。

朱子不讲顿悟,强调渐悟,重视读书功夫,我自己力体力行,深觉其言有理。

大儒朱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疾病缠身,却享年七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是长寿之人。

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极为欣赏的一部著作,读来极有收获。

朱子不但精研理学,亦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

本文试从理学以及医学的角度分析朱子的养生思路与方法。

一、积极运动,与山水为伴朱子平时生活困顿,但他能自我调节情志,常借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来放松身心,颐养性情。

朱子经常约上数位好友,登山览胜,而且,朱子很最喜欢登山,并且乐在其中。

朱子有诗云:“绝境人难到,唯堪乐此身”、“飘摇学仙侣,遗世在云山。

”亦有文曰:“览观江山之胜,乐之忘归。

”山川林野、花卉景物等都让朱熹乐在其中,留连忘返。

朱熹一生创办的书院都在远离尘嚣、环境清幽之处,时贤记述:“朱子讲学之堂,必山明水秀,跨越四方名胜。

”有韩元吉亦云:“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

”朱子自己也承认:“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

”朱子一直想借风光峻美的云谷山为终老之地,“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

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

”但终因其境过清,而最终选择建阳城郊的考亭为终老之所。

考亭也是一山川秀美之处,前面有翠屏山,后有玉枕山,上有游洲,下有龙舌洲,远观翠峦峥嵘,俯瞰绿水浅滩,林荫蔽道,山花灿烂。

朱子到建阳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写下《卜居》诗,道出了他的山水情结:“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在武夷精舍落成之时,朱熹感慨归隐山林的愿望终于实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朱熹的茶缘朱熹(1130—1200)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居住前后达40余年,死后葬于福建建阳,今建阳县黄坑乡后圹村有朱熹之墓。

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学说,建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著有《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句》、《诗集传》等。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

朱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

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

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

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

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冠儒。

学生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捻须。

厌宾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但后来事与愿违,朱;捉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却为“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胳,统圣贤体用之全。

”成为了一代大儒。

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

朱子的生活准则乃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

”粗茶淡饭,崇尚俭朴。

朱熹一次往女儿家,适女婿外出,女儿端出热茶侍奉,朱子品着茶,感到心里舒适,时已正午,女儿端出麦饭葱汤请父亲就餐,朱子尽茶就餐,吃得津津有味。

女儿觉得怠慢了父亲,心中有愧。

朱子在茶足饭饱后,很满意这汤与饭,自觉非同一般,挥毫写下:“葱汤麦饭俩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朱熹晚年为躲避“庆元学案”,赋诗题匾,往往不敢签署真名,常以“茶仙”署名落款。

庆元六年(1200)三月,他病情恶化,尚坚持著述题名。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养生是人人都得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南宋学者朱熹的养生思想主张顺道、持中、主静和养生宜时多为后世所称道,对我们现代的养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时代的解读而加以应用。

关键词:朱熹;养生;现代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健康的生命,人的活动就受到限制,甚至造成失败。

所以,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很正常的。

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因此,现代人就更加注重养生。

在历史上每逢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养生就会获得广泛关注,养生学研究就会有一个长足发展。

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中国养生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朱熹养生思想中的顺道、持中、主静、宜时思想对现代养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一、朱熹的养生思想就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来看,儒家关注养生问题是有案可稽的。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言论都包含着许多养生思想,这个传统被后代许多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所继承,朱熹正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儒、佛、道三家尽管在思想理念上有许多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又相为碰撞,乃至相互交融。

尤其在宋元时期,其相互交融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 儒、佛、道三家虽然既相互批判以维护各自立场,又相互吸收其他各方的优点和长处,以求为我所用,发展和完善自身。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儒、佛、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相当复杂的局面。

朱熹思想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

可以这样说,朱熹思想是儒家复兴的必然产物,又是儒、佛、道三家既斗争又融合的结果。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其中,道家思想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的一种哲学思想,贯穿在许多古典诗词之中。

在本文中,将以古典诗词为例,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借用道家思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一、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

在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意味着作者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的理念。

二、隐逸与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强调“有所为,而后有所不为”。

古典诗词中很多描写隐逸生活和无为而治的佳作,极富道家哲学色彩。

以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以家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舒适和宁静的信念。

通过隐逸生活,作者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通过退隐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诗人实现了“得意忘形,山水田园”,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三、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古典诗词中常常体现出中庸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宋代陆游的《秋思》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借用了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作者内心的平静与纯净,展示了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家思想在这里体现为抱道守一、保持自我平衡的生活智慧。

四、返璞归真与养生之道古典诗词中常常以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传达对养生之道的追求。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列叶平原旧 twe松柏竹丛藏,竹榻闲眠昼篱下,云根所系何萧洒。

”这首诗以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养生、返璞归真之道的倡导。

道家思想在这里展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回归自然、养生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朱熹的养生之道
作者:薛慧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1期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殊不知他的养生思想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

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时,也利用治学求知、道德修养和成就圣贤的样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安身立命。

其思想原则是:
顺道——
朱熹以道德之心的健康作为身心健康的基本点,通过养气、养神等手段,来实现“圣功”的理想状态。

这就是朱熹构造的身心健康思想的基本框架。

而从朱熹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出,顺道明志对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朱熹从小有志于学,自称“总角闻道,终躬求之”,又说自己“早岁即甘退藏……翼成一家之言以待后之学者”。

他以传道为己任,以心性合天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养生和道德养生。

朱熹一生对此孜孜以求,乐而忘忧,“内无空寂之诱,外无功利之贪”。

他以“道”的信念培育健康的身心,堪称宋明儒家养生的典范。

主静——
朱熹的这一观点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曾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心斋”、“坐忘”等静坐方法。

先秦儒家虽然也有“虚壹而静”的提法,但那时主要不是从养生的角度说的,而北宋儒学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所以道家的“主静”说也被儒家学者们所接受和推崇。

朱熹也不例外,在他看来,静可使人气理平和,从而达到涵养阳气的目的。

主静还可使人精神刚健和道心坚固。

人心只有和乐主静,方能使气行合意,益于健康。

居敬——
朱熹認为,“敬”的实质就是“畏”与“收敛”。

他说:“敬为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凭地放纵,便是敬。

”可见,“敬”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暗示作用,只要对世事心存敬畏之心,对一切欲望都能克制收敛而不放纵,就能使内心始终保持自然和乐的状态,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