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一、雷电的形成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和一般电容器放电本质相同,所不同只是这个电容器两块极板,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两块极板有时是两块云块,有时一块是云块、另一块则是大地或地面上凸出的建筑物。
并且这两块极板间的距离比电容器大得多,有时可达数公里。
因此,可以说雷电是一种特殊的电容器放电现象。
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汽,由于气候的变化,发生上升或下降的对流,在对流过程中由于强烈的摩擦和碰撞,水蒸汽凝结成的水滴就被压分解成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大量的水滴聚积成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
随着电荷的积聚,雷云的电位逐渐升高。
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块雷云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两块雷云间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其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引起两块雷云间的击穿放电;当带电荷的云块接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当带电云块对地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周围空气绝缘被击穿,雷云对大地发生击穿放电。
放电时出现强烈耀眼的弧光,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闪电,闪电通道中大量的正负电荷瞬间中和,造成的雷电流高达数百千安,这一过程称为主放电,主放电时间仅30-50μs,放电波陡度高达50KA/μs,主放电温度高达20000℃,使周围空气急剧加热,骤然膨胀而发生巨响,这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雷声。
闪电和雷声的组合我们称为雷电。
由于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慢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雷电的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频率高、时间短。
二、雷电的分类(一)直击雷雷云对地面或地面上凸出物的直接放电,称为直击雷。
也叫雷击。
直击雷放电过程的展开图见图8-22。
雷云放电过程的展开图可以这样解释:当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开始出现先驱放电,放电电流比较小,一经到达地面,就开始主放电,主放电由地面开始沿着先驱放电的通道直到云端,放电电流迅速增大。
主放电时间很短,电流迅速衰减,以后是余光放电,电流变小。
雷暴产生的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雷暴是一种气象现象,指的是大气中强烈的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
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带电粒子、空气的云雾中水滴的形成、冰晶的碰撞等多种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将从云层形成、水滴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碰撞以及电荷分离和释放等几个方面,详细说明雷暴产生的原理。
首先,雷暴产生的基础是云层的形成。
云层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并降低温度时,水汽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这些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层。
云层通常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等不同类型。
雷暴一般形成于高积云或层状云中。
其次,水滴形成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云层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时会释放大量的潜热,使云层内的空气变暖,这使得云层内上升气流产生,并且云层逐渐增大。
同时,在云层中还存在冰晶,因为高层云层通常温度较低,超过了水以液态存在的温度,因此水汽首先凝结成微小的冰晶,然后在冰晶周围形成水滴。
此外,带电粒子的产生也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电粒子通常指的是在云层中飘浮的冰晶或水滴。
在云层中,冰晶和水滴会受到空气中的运动而发生碰撞,碰撞使得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发生转移,从而形成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它们分别被称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随后,带电粒子的碰撞也是雷暴产生的关键环节。
在云层中,带电粒子会随着上升气流的运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带电区域。
由于带电区域中带电粒子的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碰撞频繁,从而导致带电粒子携带的电荷逐渐增多。
最后,电荷的分离和释放是雷暴产生的最核心过程。
在云层中,带电区域中的电荷逐渐增多,导致云层整体上带有较大的电荷。
然而,云层也和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这种电势差会促使云层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向云底和云顶方向移动,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电势差足够大时,一种称为“闪电”的现象出现。
闪电是气态导体,在大气中以极高速度传导电流,并且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光和响亮的声音。
总而言之,雷暴的产生与云层的形成、水滴的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与碰撞以及电荷的分离和释放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一、雷电就是怎样形成的?答:雷电就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就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与,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与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答:跨步电压就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与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答:均压环就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
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
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
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就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与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答:引下线与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
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云层内部产生静电荷分离,形成电场而引起的。
当云层内部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是极为强大的自然力量,能够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自然界中,雷电有着多种形式。
下面将介绍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云地闪云地闪是指从云朵中发出的闪电直接击中地面。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当云层内部产生了强大的静电荷分离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带负荷区域和一个带正荷区域。
当两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从云朵中直接射向地面的闪电。
第二种:云空闪与云地闪不同,在云空闪中,闪电并没有直接击中地面,而是在空气中产生了放电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两个带荷体之间距离较近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形成一道强烈的电弧,从而产生亮光和声响。
第三种:地空闪地空闪是指从地面向云层中发出的闪电。
当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云层中带负荷区域的作用时,就会形成一个带正荷区域。
当这个带正荷区域与云层中带负荷区域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从地面射向云层的闪电。
第四种:球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气现象。
它是一种呈球状或椭圆形的光球,在空气中飘浮着,并且能够持续数秒钟甚至数分钟。
球状闪电通常在雷暴天气过后出现,它具有很高的温度和能量,并且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结语雷电是一种非常神奇和强大的自然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
了解雷电的基本形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雷电基本知识

电击。
但是,如果雷暴来临,情况就不同了,大气场强骤然
增强。站在地面上的人“怒发冲冠”。
当电场强度达到2500v/m时,空气就会被击穿,地
面上突出的物体就会受到发生尖端放电,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雷击。
生活中常可以观察到:在教堂的尖顶上、渔
船的桅杆上、或高压电线上有淡紫色光笼罩,听 到磁磁声,嗅到臭氧及氧化氮味道,它是一种尖 端放电,发生在带电场曲率半径最小的表面位置 附近,说明此处大气电场很不均匀。
晴朗的天空,大气分布有正电荷,而地表面分布着等值的 负电荷,总电量约为50万库。
大气电场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恒指向地面,其大小则经常变 化,在局部平坦地面上,它可看作均匀电场,电场强度值约为 120V/m。
这么说,站在地面上的人在头与脚之间相当于有大约200V 的电位差,为什么人没感觉到电击呢?
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气电位随高度
➢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 生的。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 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 雷是负极性的。
一、雷电产生的机理
大气中存在着电场
二百多年前,一个雷雨天里,富兰克林把捆有尖形导体的 风筝放上天空 ,风筝使莱顿瓶充了电,证明天空中的电与摩擦 产生的电是相同的。
的增加而递增。在平坦地面的上空,大气层的等位面近似
为水平面。晴天干空气的电阻率很高,约为1015方Ω·m.
山脉、树木房屋等物体的电阻率很小,相对于大气来说,
可看作是良导体,所以这些地方大气电场的等位面就随着
地形和地面的物体而起伏。
相对于大气,人体也是良导体,人站在地上就与地形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晚上,忽然发生了流星,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雷声。
此时我脑海里浮上了一个问题:雷电时怎样构成的?第二天早上,我充满好奇地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科学老师。
科学老师说:“还是去查查资料吧!”放学后,我返回家,关上电脑,查阅了资料,我恍然大悟,原来,雷电就是由雷云(磁铁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振动引发的。
在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地面上的水熔化变成蒸汽,并且随其地面的熔化空气而下降,在空中与冷空气碰面,并使下降的水蒸汽凝固成小水滴,构成积云。
云中水滴受到猛烈气流横过,对立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很大的水滴拎正电荷,小水滴拎负电荷。
微小的水滴随风涌入构成了拎负电的雷云;拎正电的很大水滴常常向地面迫降而构成雨,或漂浮在空中。
由于静电感应,拎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器存有正电荷。
这样雷云与大地间构成了一个小的电容器。
当电场强度非常大,少于大气的打穿强度时,即为出现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振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雷电。
我还发现:闪电总是比雷来得快,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打雷。
这一次真是“不看看不晓得,一看看吓了一跳。
”从这次观测中,而令我斩获不少。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请以"回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话题精析]"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民谚有"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名言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0世纪60年代初口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都是"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比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自然惩罚等."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去捕捉与"回声"想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回声"现象,剖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佳作选萃]天道无情河南方亚m-i星球是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由地球迁到这里定居后,接受教训,遵循自然法则,世世代代和其他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深得m-i星球母亲的喜爱.工作关系,我造访过m-i星球、m-s星球、m-n星球,上司就是不允许我造访距离最近的地球,说那不是人能去能待的地方.但科学家的性格总不能让我放弃任何想法.由于坚持立下军令状,公元4050年7月,我获准飞往地球,回"老家"看看.来到星际飞船基地,我登上一艘编号为fs-04的墨绿色飞船.飞船启动,沿着银白色轨道飞入时空隧道.窗外,一切似乎都凝固了--在超光速环境中是不会感受到外界物体运动的.我是探险者,又扮演着寻根者的角色.稍有点生物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起源于地球,是地球人的后裔.史书《古纪史》曰:"地球--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毁灭于约公元3000年."我陷入沉思,心早飞向那个造就了人类最终又把他们赶跑的地球……荧灯乍闪,飞船落定,我戴好面具,乘上探险车,驶出飞船.眼前呈现的是:焦黑的土地,凄凉的高山,污浊的河流,还有那铅灰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我的地球人后裔的意识苏醒了,复活了.。
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闪电的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它的
产生与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
细了解一下打雷闪电的原理。
首先,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水汽密不可分。
在大气中,水汽
会逐渐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遇到
冰晶时,会发生冰雹的形成。
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的气流形成了
静电场,使云层带正电和负电。
这时,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会不断
积累,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其次,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温和气压有关。
在炎热的夏季,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云层也会更加厚密。
这时,云层中
的正负电荷的分布会更加明显,电场强度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雷
电的发生几率。
此外,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流有关。
当冷暖气流相遇时,会产生大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云层内的对流运动,使得云层内部
的正负电荷更加分明,电场也更加强烈,从而促进了雷电的产生。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气压和气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引发雷电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雷电天气时要尽量避免在露天活动,以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以上就是关于打雷闪电的原理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同电势差而产生的强电放电现象。
当大气中形成电荷分离时,即正电荷与负电荷在空间中分离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绝缘破坏使电荷之间发生放电,电荷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瞬间放电,形成明亮的电火花,即雷电。
雷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形成电荷分离,形成强烈的电场。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是由于云内部颗粒的碰撞和分离而产生的,云与云之间的电荷分离则是由于云内部水滴、冰晶的分离和碰撞形成的电荷分离。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绝缘破坏使电荷之间发生放电。
放电过程中,电荷沿着电场线的方向进行瞬间放电,形成明亮的电火花。
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磁波,造成闪电和雷鸣。
雷电现象是大规模的电击放电,是大气对流和电场强度的直接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
答: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
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答:均压环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
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
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
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和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
答:引下线和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
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
六、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采用什么方法?答:规范P26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可采取下列方法之一:(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大于有效长度,即le=2 ρ。
(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3)采用降阻剂。
(4)换土。
七、什么叫雷电的反击现象?如何消除反击现象?
答:雷电的反击现象通常指遭受直击雷的金属体(包括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在接闪瞬间与大地间存在着很高的电压,这电压对与大地连接的其他金属物品发生放电(又叫闪络)的现象叫反击。
此外,当雷击到树上时,树木上的高电压与它附近的房屋、金属物品之间也会发生反击。
要消除反击现象,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作等电位连接,用金属导体将两个金属导体连接起来,使其接闪时电位相等;二是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八、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有什么要求?
答: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的要求:(1)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小于4毫米时,应设防直击雷设施(如安装避雷针);(2)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4毫米时,可不装防直击雷设施,但在多雷区也可考虑装设防直击雷设施。
(3)固定顶金属油罐的呼吸阀、安全阀必须装设
阻火器。
(4)所有金属油罐必须作环型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小于两处,其间弧形距离不大于30米,接地体距罐壁的距离应大于3米。
(5)罐体装有避雷针或罐体作接闪器时,接地冲击电阻不大于10欧。
九、阴极保护装置通常采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答:阴极保护装置通常采和镁合金或锌合金。
因为镁合金或锌合金是比铁活跃的金属元素,当经过特殊加工的镁合金或锌合金块与被保护的金属(铁)储罐连接后,镁合金或锌合金的负离子,通过连接导体不断移向埋在地下的金属储罐,使金属储罐得到一定量镁合金或锌合金的负离子,成为阴极,而镁合金或锌合金不断失去负离子,显示阳极的特性。
就是因为这些比较活跃的镁或锌的负离子,连续不断地移向金属储罐,从而补偿了储罐的腐蚀,而镁合金或锌合金经过多年使用后,使自己失去了防腐能力,牺牲了自己,所以这种装置又叫牺牲镁(锌)阳极,保护阴极(罐体)的一种装置。
十、雷电防护措施包括哪些部分?
答:主要包括: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三大部分,并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
十一、直击雷防护目的是什么?按现代防雷技术要求,直击雷防护采用哪些措施?
答:直击雷防护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时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
直击雷防护主要采用独立针(矮小建(构)筑物)。
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应采用避雷针、带、网、引下线、均压环、等电位、接地体。
十二、什么叫感应雷?感应雷防护的目的是什么?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答:感应雷的防护措施是对雷云发生自闪、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