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719中外舞蹈史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818音乐作品分析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818-音乐作品分析”考试大纲(学术型)
本《音乐作品分析》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本门考试包含《和声学》与《曲式与作品分析》两门基础学科,和声学与音乐作品分析是音乐与舞蹈系本科学生的最基本课程之一,也是大多数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大小调体系下的和声分析、曲式分析以及对音乐表现的感知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对《和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其理论和知识,分析出各种类型的和声。
通过考试,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和声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其理论和知识分析各种曲式结构现象。
该门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掌握和运用曲式与作品分析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和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考试内容
(一)《和声分析》部分
考生掌握大小调体系功能化和声的全部内容,重点考察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包括终止四六和弦)、常用的七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属九、十一、十三和弦、重属和弦、副属和弦,以及一级关系的转调等内容。
具体考试要求如下:
1、采用规范的和声标记方法(功能标记、或者级数标记均可),分析作品全部或者指定小节数的和声;
2、结合音乐风格简要概括其和声语言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港澳台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亚非卷)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4月版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16
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北京大学1997年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1
袁振国:《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52
彭聃龄:《一般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版
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暨南大学出版社
950
王有智等:《心理学基础》,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011西北环发中心
353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至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952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012西北民族中心
624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1997年版
824
王锺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013历史文化学院
354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萧箑父编或其它版本均可
355
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阳师范大学870中外舞蹈史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第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芭蕾改革(20 世纪) 一、戈尔斯基及其改革活动 二、福金的创作活动 三、佳吉列夫的“俄罗斯演出季”及其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创作和影响 四、佳吉列夫舞团中的几位主要舞蹈家
第十七章 前苏联芭蕾 一、概述 二、探索阶段 三、戏剧芭蕾的兴衰 四、交响芭蕾时期
第十八章 当代欧美芭蕾 一、概述 二、英国芭蕾简介 三、美国芭蕾简介 四、法国芭蕾简介 五、丹麦芭蕾简介 六、其他一些国家的芭蕾简况 七、苏联演员在西方的活动
三、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4、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年 2. 《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年 3.《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第十三章 前浪漫主义芭蕾 一、启蒙主义及其对前浪漫主义芭蕾的影响 二、18 世纪的法国芭蕾 三、18 世纪的奥地利芭蕾
四、诺维尔及其舞蹈改革思想 五、多贝瓦尔与《关不住的女儿》
第十四章 浪漫主义芭蕾 一、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芭蕾 二、塔里奥尼父女与舞剧《仙女》 三、《吉赛尔》 四、《葛蓓莉娅》与浪漫主义芭蕾的衰落 五、四人舞(Pas de quatre) 六、浪漫主义芭蕾的其他舞蹈家
风格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人物,以及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 纵横的对比分析和舞蹈个案的背景阐述,掌握中外舞蹈艺术宏观发生发展变化 的概况。
二、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 第一章 原始舞蹈的发生 一、原始人与舞蹈 二、原始舞蹈特征
第二章 三代舞蹈分流 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二、纪功舞蹈 三、巫术祭祀舞蹈 四、西周的制礼作乐 五、礼崩乐坏 六、宫廷女乐
陕西师范大学821艺术理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821-艺术理论”考试大纲
本《艺术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设计学、美术、艺术设计、学
科教学(美术)等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艺术理论是美术学院本科学生的最基本
课程之一,也是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总论、艺术种
类、艺术系统等。
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在具有一定艺术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掌握基本的
艺术理论,并对这些理论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艺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要求考生在艺术实践的基
础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艺术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艺术的本质;
2.艺术的特征。
(二)艺术的起源
1.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
2.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1.艺术的社会功能;
2.艺术教育。
(四)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1.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2.艺术与哲学;
3.艺术与宗教;
4.艺术与道德;
5.艺术与科学。
(五)实用艺术
1.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2.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六)造型艺术
1.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外音乐史考试大纲学术型

本中外音乐史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外音乐史是大学音乐本科学生的最基本课程之一,也是必修基础课.其中“中国音乐史”部分包括古代音乐史远古至明清和近现代音乐史1840年至1949年.“西方音乐史”包括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以及20世纪音乐等七个主要组成.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风格划分、有较强的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一、考试的基本要求其中“中国音乐史”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熟悉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音乐成就和重要的音乐史实.“西方音乐史”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西方音乐史中的七个断代,通过对不同断代的时间、地点、代表作曲家、作品、艺术风格特征、在音乐史中的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具体观察其中的音乐风格衍变.要求考生具有音乐分析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中外音乐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三、考试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一远古、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概述2.古文献中关于中国音乐起源的几种观念3.古歌与古乐舞4.考古发现的古乐器5.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221 1.概述2.礼乐制度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5.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6.音乐表演艺术7.乐器和器乐音乐8.乐律学9.音乐思想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后589 1.概述2.乐府3.鼓吹乐与横吹乐4.相和歌与清商乐5.古琴音乐6.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7.百戏与歌舞戏8.乐器9.乐律学10. 音乐思想四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 1.概述2.民间音乐3.燕乐4.音乐机构和音乐家5.乐器和器乐音乐6.乐律学7.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五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 1.概述2.民歌和小曲3.词曲音乐4.说唱音乐5.戏曲音乐6.乐器与器乐7.西洋音乐的传入8.乐律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部分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1.民歌与民间歌舞2.说唱音乐3.戏曲音乐4.民族器乐二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与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2.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3.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三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12—19271.音乐社团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2.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学家王光祈3.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四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分化1927-19371.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2.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研究与青主3.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4.“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等人的音乐创作五音乐文化的多元时期1937-19491.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概述2.不同政权区域音乐概况3.贺绿汀、冼星海的音乐创作4.江文也、马思聪的音乐创作5.秧歌剧与新歌剧的发展6.其他音乐家含来华外籍音乐家的成就与贡献西方音乐史部分一远古时代的音乐文化BC.12世纪~AD.5世纪末1.古希腊音乐文化2.古罗马音乐文化二中世纪的音乐文化 4世纪~15世纪中1.中世纪历史、社会型态综述2.格里高利圣咏及其继续发展3.中世纪调式体系与记谱法4.复调音乐的兴起与早期发展5.中世纪的世俗音乐6.中世纪的乐器7.“新艺术”法、意——连接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桥梁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15世纪~16世纪末1.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历史概况2.音乐史中“文艺复兴”的涵义与分期3.尼德兰乐派的复调艺术4.十五世纪的勃艮第乐派5. 十六世纪法·弗兰德乐派的发展6. 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7. 威尼斯乐派8.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与早期的器乐曲体裁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1600~17501.音乐史中“巴洛克”一词的涵义与主要特征2. 歌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3.协唱风格与巴罗克时期的大型声乐套曲体裁4. 巴罗克晚期的音乐大师五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1750~19世纪初1.“启蒙运动”及“古典主义”一词的涵义与总体特征2.古典时代早期音乐文化的主要成就3.喜歌剧的诞生与格鲁克的正歌剧改革4.古典奏鸣——交响套曲形式的确立与发展5.古典主义盛期与维也纳古典乐派6.古典主义盛期音乐文化的总体特征7.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与主要创作六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19世纪初~20世纪上半叶1.音乐史中“浪漫主义”一词的涵义与主要特征2.早期浪漫主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的音乐创作3.中期浪漫主义音乐:勃拉姆斯、布鲁克纳4.晚期浪漫主义:沃尔夫、马勒和R.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5.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威柏、瓦格纳歌剧创作6.十九世纪上半叶:肖邦、李斯特的音乐创作7.法国音乐文化:歌剧、比才、器乐、柏辽兹、圣桑8.意大利歌剧艺术9.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民族乐派的创作10.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七20世纪的主要流派1. 表现主义2. 民族主义3. 新古典主义4. 先锋派5. 折中的作曲家6. 先锋派以后四、主要参考书目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版.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第4版.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5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6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顾连理,杨燕迪,张洪岛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西北民族大学715舞蹈文化概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附件3:
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培养单位(盖章):
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导师组组长(签字):
考试科目代码:715
考试科目名称:舞蹈文化概论
一、考试性质
《舞蹈文化概论》考试是为高等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专业基础理论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检测考生对舞蹈文化基础理论的认知和整体性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舞蹈研究的能力。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系统而全面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扎实宽厚的舞蹈基础理论水平,有利于高等学校择优选拔舞蹈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试卷结构
试题分三部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内容。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第一章原始舞蹈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2 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3 传说中的舞蹈有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4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5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1 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2 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3 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2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3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4 儒家乐舞理论: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推向广大平民阶层..春秋战国时期;公孙尼子的乐记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着作..第四章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1 百戏:汉代“百戏”也叫“角抵”、“角抵奇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如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相等..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它不仅盛行于民间;还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间..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2 以舞相属: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价值的..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3盘鼓舞: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准确而富有感情地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傅毅的舞赋中有极其生动、真切的描写:“……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4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它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是一种多形态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方面..思想方面: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执着于现实..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总会仙倡就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理想王国..汉代舞蹈中;与神仙幻想这种属于原始艺术风范的舞蹈相一致的是那些充满原始活力的舞蹈..如刀舞、剑舞、巴渝舞等..这些舞蹈充分显示着原始舞蹈的火力和生命情调..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从模拟农业生产的灵星舞到纯舞性质的巾袖之舞;从诙谐滑稽的沐猴与狗斗到抒发个人情怀的即兴舞、礼仪舞;无不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和现实的社会情感;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玩味..形式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首先;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汉代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此外;汉代舞蹈还对各边地民族的舞蹈兼容并蓄;班固的东都赋就记有当时“四夷乐舞”在京都表演的情况..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纤巧、厚重与轻柔的相互结合以及高难度的杂技技巧..汉代舞蹈的意象世界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1 高丽乐:北魏灭北燕时所得乐舞..是鸭绿江沿岸地区和朝鲜半岛居住的朝鲜族的乐舞;舞蹈具有鲜明的朝鲜族色彩..隋、唐时代被列入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2 石窟艺术:开凿的路线以及汉化的过程于公元四世纪在我国北方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五世纪前期统一北方;在进入西北凉州今甘肃武威沙洲今甘肃敦煌一带时;在创建于是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336年的敦煌莫高窟窟群中开凿了一些石窟;就是一直保存至今的北魏石窟..公元398年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后;在那里开凿了驰名世界的云冈石窟..然后又南进;深入到中原腹地;再迁都洛阳;在那里开凿了宏伟壮观的龙门石窟..景明年间;500——503又在河南巩县洛河北岸的断崖上开凿石窟;即巩县石窟寺..这些石窟里的舞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活中的舞蹈形态..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是随着当时的政治措施、社会生活、审美标准变化而变化的..第六章辉煌唐舞1坐部伎立部伎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宫廷积累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乐舞;乐部名称如下:立部伎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2 破阵乐:是为了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诸侯王刘武周而特别创作的;唐太宗为秦王;故名秦王破阵乐..后来不仅被列入燕乐;还被选入雅乐;被誉为唐代第一乐曲;拟之于“国歌”、“国乐”..3 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依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软舞、健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软舞”大多较优美柔婉..4 踏谣娘:唐代歌舞戏着名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北齐一说隋代;情节比较完整..取材于一个酗酒的男人屈打其妻;其妻向邻里哭诉;人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打的动作中;逐渐演变出的歌舞戏..5 唐代“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6霓裳羽衣: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7 踏歌“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踏歌”是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8南诏奉圣乐:其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舞时有歌;皆祝颂之词..“字舞”结束后;还要表演以下几个乐舞:由十六人演辟四门之舞;独舞亿万寿;唱天南滇越俗歌;还有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表演各具特色的乐舞;最后一部“军乐部”舞人穿的是南诏民族服装..同时;还有五种不同的调式和多种形式表演奉圣乐;由军士歌、女子歌、小女子舞、男独舞、独唱、领唱集众人合唱交错出现等..南诏奉圣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大型组舞;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唐代舞蹈的辉煌成就:唐代舞蹈在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小型表演性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大曲”..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其中着名的有踏谣娘大面等..其它未归入舞类的主要舞蹈:凌波曲菩萨蛮何满子叹百年队南诏奉圣乐等..不仅在内容上;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之高;还反映在表演、创作、编导、舞蹈美术、舞谱、舞图等方面..表演艺术:刚劲、矫捷;具有豪放之美的公孙大娘舞剑器;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的、展现仙女轻盈飘逸之美的霓裳羽衣凌波曲;唐代舞者对眼神地运用;也是相当精彩动人的;胡腾者、柘枝舞者、霓裳舞者;都是舞者巧妙地运用眼神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以舞蹈表现悲伤情绪;达到感人至深的程度;如叹百年队..编导艺术:“立部伎”中的“字舞”..字形复杂;笔画多..场面的设计、队形的变化、地位的调度、动作的编排都有一定的难度..李可及编导的叹百年队舞是一个场面很大的女子群舞;虽是悼念亡人的舞蹈;舞者却不穿素服;而是饰珠翠;着盛装..庞大的舞队表演;竟能催人泪下..舞蹈美术:龙池乐中;设计者在“池”上下功夫;舞人头戴莲花冠;踏着细碎、轻盈的舞步飘舞移动;犹如水面漂浮的荷花;在唐代大型舞蹈的表演场地通常叫做“地衣”有的舞蹈在地上铺了几百匹粗绸;上面画有鱼龙花纹..屈柘枝的布景则是两个巨大的莲蕾;花瓣徐徐张开;露出两个女孩子;她们从盛开的莲花中出来;随乐而舞..舞谱:从各方面的史料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曲谱、舞图图谱与文字字谱三个部分..文字说明除舞蹈动作术语外;还会有其他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10 敦煌残舞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的藏经洞被发现;大量写卷等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其中一部分记录舞蹈的写卷被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等人运往国外;现藏巴黎图书馆及伦敦图书馆等处..1925年;刘半农刘复留法抄辑了这些写卷并发表于敦煌掇琐一书中..这些记录舞蹈的书写卷残卷;不完整也无总标题;发表时刘先生拟名“舞谱”;沿用至今..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记录舞蹈的节奏和动作的提示性文字..11代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成因:初唐的宫廷舞蹈显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具有扩大的气质..唐太宗的破阵乐最能代表初唐风韵..它热情歌颂了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成功地揭示了现实中开创者的高尚胸怀..最为关键的是破阵乐集中体现了初唐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传达出这一历史时期占压倒优势的社会精神状态..因为隋唐仍是地主阶级最富于冒险精神的一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士人都坐着建功立业的梦;他们认为最高的荣耀莫过于习武知兵..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即是对初唐人们普遍的心理写照..破阵乐正是显示了这样一种一往无前和雄健壮丽..到了盛唐;以“法曲”和坐、立部伎为主的宫廷舞蹈;又进入了一种欣欣向荣、青春纵情、流畅轻松、五彩缤纷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霓裳羽衣舞;构思新颖别致;立意独出心裁;舞蹈设计别具一格;出色的创造了与客观现实不同的一个境界..那是对现实的突破;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达到了唐代浪漫主义乐舞作品的高峰..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交替的转折时期..南北朝时期较为风行的“软舞”“键舞”;真正达到高峰阶段还是从盛唐末开始的..描写“软舞”“键舞”的许多着名诗句;绝大多数出自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中、晚唐诗人之手..中晚唐盛行的软舞、健舞和贞元十六年宫廷编制的大型字舞南诏奉圣乐叹百年;似乎又从玄宗时代那种追求浪漫色彩的情调中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与安史之乱后;禅宗思想的日益兴盛不无关系..有唐一代的舞蹈文化;是一种有着内在活力的文化;对外来的精神产品具有很强的吸收、改造、融化的能力;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唐代的乐舞;不但包容了许许多多的西域乐舞和其他外来乐舞精华;而且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也以其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唐代乐舞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充分显示了恢宏、堂皇、绚烂、统一的大堂气象..而唐代“容纳一切、消融一切”的气魄;在创造了属于大唐风范的舞蹈艺术的同时;又孕育了宋元“队舞”、明清戏曲;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第六章宋的转折1 五代十国舞蹈艺术承唐启宋的作用:五代十国;作为一个过渡时期; 在艺术风格上面也有着承唐启宋的功能..1从“舞头”到“花心”..“舞头”是唐代乐舞中担任舞蹈队列领头或担任领舞、独舞的舞伎..五代时“舞头”不仅领舞;还担任领唱的角色..宋代“队舞”的“花心”多处于舞台中心位置;又要念辞语并与“竹竿子”舞队指挥对白;属主要角色;故名“花心”..2从“舞队”到“队舞”..唐代的“队舞”是单纯舞蹈的舞队;没有致词、对话;因其人众而名之“队舞”.. 五代十国时;既不是像唐代“队舞”那样的纯歌舞表演;也不是像宋代“队舞”那样有一定的角色和对白;它是唐“队舞”向宋“队舞”发展转变的一种过渡和演进..2 “社火”:宋代民间欢庆节日;以歌舞为主;称为“舞队”;包括各种武术、杂技、说唱等的游行活动;当时称之为“社火”..其来源一说“集各种杂耍为之;非人多莫办;故曰一火伙..也有人认为社火来自于祭社乐舞习俗..其活动规模十分可观;名目也很丰富..每年腊月下旬开始;就陆续有舞队出动;到正月初一后日渐增多;至元宵节达到高潮..3 宋代宫廷乐舞包括:“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各十队..4 宋代“队舞”;演员有明确的分工并各有其名号:“竹竿子”;是手执竹竿、指挥舞队进出场并念诵致词的人..又叫“参军色”..“后行”;指舞队后面的乐队..“花心”;是担任独舞的演员;与“竹竿子”有台词对白..“四角”;另外四位领舞演员;常组成正方形陪衬“花心”..在结构上;宋代“队舞”对唐“大曲”采取按需择用;这种方式称为“摘遍”..“大曲”乃是唐宫廷宴会上表演的大型乐舞套曲;每套大曲有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大曲一般都有十余遍;每遍各有专名..宋人多裁载用之..即其所用者;亦以声与舞为主..第七章元明清的舞蹈1十六天魔舞:元顺帝时约至正十四年;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表演的着名舞蹈..“盖以珠璎盛饰美女十六人为菩萨像而舞..”舞伎们一手执器;一手变换着繁美的手姿;所谓“背翻莲花”、“玉手昙花”..数十只手臂时开时合;上下翻舞; 变化万千;她们时而如行云飘雪;飘忽游弋;时而急转快旋;扭捏腾踏..是一个十分浓艳、神秘、妖娆、富于性感的舞蹈..这个名为佛事娱神的舞蹈;实际是为了娱人..2倒喇:从元代到清代;数百年间;一直在中原流传..“倒喇”一词;蒙古语是歌唱的意思..从汉文史书看;倒喇近似今蒙古族仍流传的传统舞蹈灯舞或盅碗舞一类的女子独舞..舞者口含湘竹;可能是吹奏节拍;头顶双瓯;顶上燃灯;或快速旋转;或轻盈飘逸;头上的燃灯随之摇曳;绝妙的表演;令人惊叹;感人至深..3 朱载堉:是明代着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他在乐舞理论方面;除继承儒家学说外;更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乐舞理论..其主要成就:1、首创“舞学”;是他首先将舞蹈从传统的“乐”诗、乐、舞三位一体中独立出来;重视舞蹈的社会作用及作为美育对人的教化总用..2、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作了一些拟古舞谱;如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清代一些记载祭祀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4 清代队舞最初名“莽式”;乾隆八年;改各色队舞总名为“庆隆舞”..进现当代部分1 我国舞蹈发展史上走出国门、迈出向西方人学舞第一步的人是:裕容龄..2 戏曲舞蹈:舞蹈是戏曲创造动态美的根本条件和依据..戏曲中凡是成套的身段或单个舞姿动作;都属于舞蹈动态..它们构成了戏曲舞蹈;使之成为能够被独立欣赏、独立认识的舞蹈类型..它分为纯舞蹈表演和舞姿身段类表演两大类..3.西方舞蹈在20世纪之交是如何进入中国的20世纪之交;西方舞蹈通过以下各种渠道向中国社会渗透:1大批留洋学生和出使各国个官员在他们撰写的出版物中记录下了他们在异域所见到的各种舞蹈形式;2西方舞蹈团体到中国演出的趋势一直保持上升趋势;3西方舞蹈还以外国电影为媒介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4一些旅华外侨和中国留洋贵归国人员开办了一些舞蹈学校..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舞蹈的进入既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心态和形式..4 1926年;唐槐秋在上海开设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5 戴爱莲的代表作有:春游哑子背疯..6 简述黎锦晖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黎锦晖1891----1967;作曲家、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家;湖南湘潭人..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并系统的观摩和学习京剧、北方曲艺、钻研汉语..在上海创办小朋友周刊;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在“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为改进普及音乐教育及推广国语;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些作品词曲通俗流畅;适合儿童演唱表演;被当时的中小学采用为音乐教材;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传统的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为中国早期儿童歌舞创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7 本世纪早期在中国某些大城市出现的歌舞团有: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8 延安秧歌运动是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艺界掀起的提倡民间歌舞的运动..9 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为“东方三绝”的三位艺术家是:阿依吐拉、崔美善、莫德格玛..10 1951年;红绸舞在柏林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赢得一等奖;此后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史上的一个重要保留节目..11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问世;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714-中国史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714-中国史”考试大纲《中国史》是中国史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中国史》考试大纲根据中国史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定,以期了解考生对于中国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史考试涵盖考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史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较清晰地把握中国史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史学术前沿,并能够展示出考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史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试卷结构与题型1.名词解释(8-10 题)2.简答题(4-5 题)3.论述题(2-3 题)四、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先秦秦汉史1.中国文明起源的时代与良渚文化、陶寺遗址、二里头文化2.中国早期国家起源时代及其条件3.西周宗法制度与封邦建国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5.战国时期的诸子与百家争鸣6.先秦秦汉时期重要人物的评价:周公、齐桓公、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7.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及其历史影响8.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9.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史1.魏晋南朝政治史、政治制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十六国北朝政治史、政治制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3.魏晋南北朝文化演变的基本线索,以宗教、儒学、文学、清谈思想为核心4.十六国北朝民族分裂、民族融合的线索、基本规律及胡化政权的基本特征5.孙吴东晋南朝对江南的开发及其与南方土著民的关系6.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发展的若干线索及相互影响7.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如诸葛亮、曹操、北魏孝文帝、梁武帝等8.重要战役的战略、战术分析及其对政局的影响第三部分:隋唐史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隋朝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3.隋末农民战争的结局与影响;4.唐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5.唐太宗与贞观之治;6.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局的演变;7.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8.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及其对唐王朝的影响;9.两税法的改革;10.宦官专权与晚唐政治;11.唐朝对外关系与中外文化、经济交流;12.唐朝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史学等方面的成就;13.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的形成;14.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719-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学术型)
本《中外舞蹈史》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中外舞蹈史是大学舞蹈本科学生的最基本课程之一,也是必修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舞蹈及西方芭蕾的发展历史、舞蹈形态、舞蹈家及舞蹈作品等。
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风格划分、有较强的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中外舞蹈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外舞蹈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中外舞蹈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1)原始舞蹈的发生
1.原始人与舞蹈
2.原始舞蹈的特征
(2)三代舞蹈的分流
1.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2.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3.巫术祭祀舞蹈的初况
4.西周的礼乐互补
5.“礼崩乐坏”与“市也婆娑”
6.宫廷女乐与诸侯争霸
(3)汉代舞蹈的发展
1.“百戏”舞蹈
2.“四夷”乐舞
3.女乐歌舞
4.自娱舞蹈
5.皇室舞人
6.汉舞的艺术特征
(4)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