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

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元生: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提出了记者的“四种能力”。

擅长写时事通讯,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1918年10月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机构,旨在研究新闻原理,增加新闻经验,寻求新闻事业的发展。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

后来由陆定一主编。

《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短回答问题(每个问题10分,共30分)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原始社会。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通过声音、动作、符号、图片、雕刻、结、烟花、物理表意文字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语言产生后,主要依靠口头交流。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出现后,新闻有了一个便捷的载体。

《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了新闻的传播,但许多信息仍以口头传播为主。

2.描述中国早期广播业的诞生。

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本文简要介绍了延安新华电台的设立和宣传情况。

延安火车站建立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广播公司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

该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广播。

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40分)1.试着分析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影响。

(15分)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及详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及详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中兴日报》(98名)2.《民报》3.“国新社”(01新名)4.《新民丛报》5.《中央日报》6.《湘江评论》7.开元杂报8.“一报三禁”报禁(04传名)9.《遐尔贯珍》(99新名)10.牌报二、简答:1.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01新论涉及)2.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3.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4.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三、论述:1.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2.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兴日报》(98名)答: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创办,[胡汉民]、[汪精卫]等担任该报主笔。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民报》答: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 年11 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份[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它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3.“国新社”(01新名)答:1938年9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新社。

4.《新民丛报》答: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试题《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一、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新闻事业是一种组织化(专门组织和专门机构)、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

新闻事业的最初形态总是报刊。

报刊是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换言之最早的新闻事业就是报刊。

但并不代表“古有报纸”这个假说是成立的。

关于古代报纸的起源,有魏晋南北朝说、西晋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五种。

古代报纸有三种形态,分别为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

朝廷官报也就是邸报,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其管理内容主要为三:内容管理、审查制度和传报制度。

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

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其特征是①有专业或业余的采编队伍②内容较丰富,可读性较高③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④编发者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具有商品性格的报纸⑤客观上起到了表达社会舆论的作用⑥历代屡遭查禁。

小报的意义在于:①作为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②编发报纸成为一种商品生产。

报纸具有商品性,相对于朝廷官报来讲,这是进步。

③内容会涉及官方回避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合法民报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

其特征是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形式比较完备、报房自主经营、报房自办发行、古代报纸。

古代报纸的刊行是政治的一种需要,在三种类型的报纸中,官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中国古代报纸形成的传统根深蒂固。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报纸?报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上层建筑中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政治文化、新闻市场、传播技术这三个因素限制了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

而同时,在封建主义社会,报纸成为维护封建国家和体制的有利工具,当然也是封建国家的掘墓人的有力武器。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张培第一章在哪些历史文献存有最原始的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谁我国古代报纸统称中国古代报纸的实物叫什么邸报一词正式出现于何时定本制度明代印刷报纸的原件是什么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中国古代的性质中国古代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二章我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我国创办的主要报刊外报的类型外报在我国能够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的原因在我国的第一张外文报纸在我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教会报刊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性质如何评价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报刊《申报》成功的经验我国国人自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在报刊工作上的主要贡献《循环日报》维新变法前国人自办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我国第一张报纸副刊上海第一张中文报刊第三章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维新变法的基本方式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和意义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历史意义梁启超报章文体的特点严复的历史贡献谭嗣同的历史贡献“汪梁之争”梁启超的主要论述新闻的论文为什么说维新派报刊带有“官方色彩”?第四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纸的原因《中国日报》宣传的革命内容《中国日报》主要的宣传特点郑贯公对新闻事业重要贡献及他提出独到的报学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民报》的宣传内容《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的性质与意义“苏报案”“竖三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大江报》的两篇时评我国第一个新闻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特点第五章“民国暂行报律”事件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原因癸丑报灾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横三民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和新闻思想邵飘萍的采访技艺民国时期新闻业务的特点第六章《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新青年》的宣传编辑工作经验《每周评论》的特点李大钊在《新青年》的代表作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瞿秋白新闻作品的特色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何时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及撰写人第七章我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的三任主编《向导》和《中国青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本时期国共合作中的主要报刊蔡和森、恽代英、肖楚女、邵飘萍的报刊活动与贡献新记《大公报》的创办人和“四不主义”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经验诚言事件《政治周报》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时间、地点和创办人第八章本时期国民党建立了哪些新闻机构本时期中共地下党在国统区有哪些经验本时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有哪些改革《立报》的办报经验史量才之死新生事件邹韬奋的办报经验和办报思想邹韬奋办报思想的核心韬奋精神邹韬奋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范长江的新闻通讯集和意义范长江的新闻通讯的特色“三S”指谁,主要新闻作品第九章《解放日报》改版的内容、改后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孤岛报刊”“苏商时代”第十章拒检运动反“客里空”运动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第十一章建国初期新闻工作学习苏联的教训评价新闻界批《武训传》、批胡适、批胡风问题的宣传报道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内容、收获和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至《人民日报》改革后新闻宣传工作的不足表现“左叶事件”“反右”运动新闻界失误的政治原因和主要教训“大跃进”时期新闻宣传的主要教训三个杂文专栏“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工作报道的教训。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

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

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

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

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答案:对2.我国明代朝廷默许民间报房翻印并出售,人们称之为京报答案:对3.唐代进奏院状报是一种新闻信,具有时效性答案:错4.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代答案:对5.《开元杂报》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报纸答案:对6.中国报纸(官报)起源于汉代答案:错7.两汉时期已进入文字传播的为主的时代答案:对8.我国在秦朝时期统一了文字答案:对9.1942 年3月 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答案: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增强报纸的群众性;增强报纸的战斗性10.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设在首都南京的某些中央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机构有()答案:《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11.五四时期,我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著名副刊是()答案:《晨报副镌》;《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2.1926年,相继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的著名记者有()答案:邵飘萍;林白水13.《资政新篇》中所反映的洪仁玕的新闻思想有()答案: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14.手抄新闻内容包括答案:航期;行情;战争;政治宗教15.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等专门机构答案: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16.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主要优点是()答案:载体质地稳定;便于选择和保存;宜于表达深刻的内容17.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形势中,法律的控制包括哪几项答案:维护国家安全;报道内容真实;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严禁传播污染精神的内容18.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的记者是()答案:范长江19.《中央日报》1932 年实行社长制,首任社长是()答案:程沧波20.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叙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是()答案:《中国报学史》2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及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是()答案:《向导》22.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是()答案:胡政之23.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是()答案:黄远生24.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的《消闲报》是我国第一个()答案:副刊25.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答案:定本制度26.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原因是答案:厌恶报纸党争,大众生活丰富27.党的政治机关必须由()来引导答案:党28.《庶民的胜利》是()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答案:李大钊29.明确地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是()答案:毛泽东30.20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答案:徐宝璜31.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是答案:真实3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答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33.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被概括为()答案:人民报刊思想34.从新闻本质和特性到新闻价值及其规律的研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答案:什么是新闻和怎样获取名副其实的新闻35.新闻事业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点—面传播36.中国报纸最早出现于()答案:唐代37.中国古代最早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是()答案:口头传播38.()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答案:林则徐39.《天下新闻》,月刊,于()在马六甲创办答案:1828。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2. “邸报”是中国古代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B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报纸是?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 《京报》答案:A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是?A. 《人民日报》B. 《光明日报》C. 《解放军报》D. 《工人日报》答案:A5. 下列哪一位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A. 邹韬奋B. 范长江C. 邓拓D. 埃德加·斯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特点的有?A. 官方性质B. 手抄传播C. 内容单一D. 传播范围有限答案:A, B, C, D7. 五四运动期间,新闻媒体发挥了哪些作用?A. 传播新思想B. 激发民众觉醒C. 促进文化变革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A, B, C, D8.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了哪些功能?A. 宣传政策B. 引导舆论C. 传播知识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及其各自的特色。

答案: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指的是《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和《人民日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以新闻报道和评论见长;《大公报》以深度报道和国际视野著称;《新闻报》则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宣传党的政策和路线为主。

10. 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传播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改革;报道改革成果,增强人民的信心;监督改革进程,揭露问题和不足;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四、论述题11. 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

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

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

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

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小报的特点:1、属于不定期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2、有职业人士经营。

3、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衙署吏员、书铺人员。

4、内容真实性差,甚至多有伪撰、妄传者。

5、或者手抄,或者刊印。

6、内容引人注目,读者庞杂。

时务文体梁启超改革和发展了王韬开启的报刊政论文体,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一脱古文的古奥矜炼,自由奔放、平易流畅,饱含忧国忧时之情。

人称“报章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

它始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论》,成于《新民丛报》。

特点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

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言论上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府,主张“国家中心”;对共产党兼有污蔑和客观报道。

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

内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

1948年11月10日港版发表社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人大和北大笔记整理)《解放日报》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

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

梁氏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

代表作有《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

他把报馆变成维新派的宣传机关和联络机关。

梁氏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

从189 5年到1922年,一生有27年从事报刊活动。

其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有11种。

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年仅31岁。

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代表作品《外交部之厨子》、《政界内形记》、《借款里面之秘密》。

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邹韬奋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

一生主办过6刊1报(《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生活日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

著译甚丰,有《小言论》、《事业与修养》、《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大众集》、《坦白集》等30多种。

主要著作辑为《韬奋文集》三卷出版。

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去世。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评价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韬奋的办报思想: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创造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文风宜“明显畅快”。

⑤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范长江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历史地理与自然知识,又透露重大的政治信息,笔触生动而富有感情。

代表作收入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等撰稿。

1934年进入《大公报》。

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地区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途径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

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936年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秋季赴内蒙采访。

1937年初采访西安事变,会见周恩来,又赴延安与毛泽东竟夜长谈,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遂成《陕北之行》通讯,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读者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南下凇沪、南京、武汉,及时报道前线战况。

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采访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

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

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10月脱离《大公报》。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简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

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