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战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犯罪心理学课件

狭义和广义的犯罪心理学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 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 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 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 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 的心理学问题。 •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 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 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 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 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 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 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 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 容。
犯罪心理学电影
•
沉默的羔羊 七宗罪 开膛手杰克 _ 犯罪心理学 雨人 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
• • •
•
•
拿着刀奔跑
飞越疯人院
•
• •
少年汉尼拔
电锯狂人 发条橙 爱德华大夫
• 还有希区柯克的电影如
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侦破片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影片的魅力在于将残忍的惊恐和宽厚的仁慈融为一体。 ——《滚石》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 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 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 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从另一层面上讲又具有了一定的社会 意义。 ——《华盛顿邮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 历经了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 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 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 样的刺激或颤栗。 ——《沉默的羔羊》小说翻译者 杨昊成
犯罪心理学-过失犯罪共33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犯罪心理学-过失犯罪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过失犯பைடு நூலகம்概述
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概念。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法定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2.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其他类型 1.业务上的过失与一般过失。 2.重过失与轻过失。 3.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三、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 (一)主观基础 (二)客观基础 四、研究过失犯罪心理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返回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二)舆论因素 舆论,是指多数群众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
问题所持的共同意见或态度。
1.群众舆论。 2.社会舆论。 (三)工具因素
二、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一)影响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疲劳状态。 (2)麻醉与醉酒。 (3)生物节律。 (4)年龄与性别。 (5)生理缺陷或疾病。
一、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
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 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
(三)过失犯罪的犯罪动机 1.过失犯罪有无犯罪动机。 2.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1)贪利型动机 (2)自我显示、逞能型动机 (3)贪图晋升或名誉型动机 (4)游戏型动机 (5)避险型动机 (6)其他
2.心理因素。 (1)态度。 (2)认知因素。 (3)情绪。 (4)性格与气质。 (5)智能与经验。 (6)无意识因素。 3.其他因素。 (1)技能与熟练。 (2)习惯。 (3)被害人因素。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过失犯பைடு நூலகம்概述
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概念。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法定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2.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其他类型 1.业务上的过失与一般过失。 2.重过失与轻过失。 3.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三、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 (一)主观基础 (二)客观基础 四、研究过失犯罪心理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返回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二)舆论因素 舆论,是指多数群众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
问题所持的共同意见或态度。
1.群众舆论。 2.社会舆论。 (三)工具因素
二、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一)影响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疲劳状态。 (2)麻醉与醉酒。 (3)生物节律。 (4)年龄与性别。 (5)生理缺陷或疾病。
一、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
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 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
(三)过失犯罪的犯罪动机 1.过失犯罪有无犯罪动机。 2.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1)贪利型动机 (2)自我显示、逞能型动机 (3)贪图晋升或名誉型动机 (4)游戏型动机 (5)避险型动机 (6)其他
2.心理因素。 (1)态度。 (2)认知因素。 (3)情绪。 (4)性格与气质。 (5)智能与经验。 (6)无意识因素。 3.其他因素。 (1)技能与熟练。 (2)习惯。 (3)被害人因素。
犯罪心理学-过失犯罪

态度
理智
社会意 外情景
意志
情绪
二、舆论因素
舆论因素是指多数人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 二、舆论因素 的共同意见或态度。某种舆论一经形成,便会在客观上成为 种社会压力或社会支持,对有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如果这 舆论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性为导向,便有可能促使个人 生过失或故意犯罪行为。 舆论因素的导向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体环境层 二是社会风俗层次。具体环境层次的舆论是指在某一特定场 下,舆论压力导致行为人产生过失犯罪。社会风俗层次的舆 是指虽然不存在现实的舆论压力,但大多数社会成员多年来 直沿袭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李某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李某过失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 1、情景因素。由于案发时间是在凌晨,地点在珠江 堤岸上,过往行人极少,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情境 机遇。 2、被害人因素。受害者小叶是李某心仪对向,出于 爱慕李某才强行索吻,以致犯罪发生。 3、生理因素。男性较女性粗心和大胆,喜欢冒险, 注意力分散,因而过失犯罪的可能性大。 4、心理因素。李某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品质 较差,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决定。
第二节
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
过失犯罪同故意犯罪一样,也是由客观 诱因所引起的。由于过失犯罪所产生的危害 后果,是犯罪人不情愿看到的,是犯罪人不 希望发生的,因此,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因 素就可能比情愿(故意)犯罪的客观因素更 为复杂一些。引起过失犯罪的因素虽然复杂, 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情境因素
三、工具因素
任何生产都需要工具。工具的好与坏,先进与 落后,对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工具因素也是 造成过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 下易于发生事故。
使用熟练工 具
使用高科技 工具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机遇
科技进步为犯罪心理学 研究提供新手段,如虚 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
等。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共同推动犯罪心
理学的发展。
社会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犯罪行为的减少、心理状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支持
康复期管理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期管理计划,包括日常生活安排、社交活动、职 业规划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重新 融入社会。
暴力型犯罪心理
1 2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冷酷性和残忍性等特点, 往往因情绪失控或极端思想而实施暴力行为。
暴力型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报复、满足控制欲、显示力量等,这些 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如杀人、抢劫、绑架等案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 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暴力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
05
疗
干预策略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犯罪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动机访谈技术
激发犯罪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自愿参与治疗和 改变。
家庭治疗
针对犯罪者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治疗,改善家 庭功能,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舆论因素 舆论,是指多数群众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
问题所持的共同意见或态度。
1.群众舆论。 2.社会舆论。 (三)工具因素
二、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一)影响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疲劳状态。 (2)麻醉与醉酒。 (3)生物节律。 (4)年龄与性别。 (5)生理缺陷或疾病。
一、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
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 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
(三)过失犯罪的犯罪动机 1.过失犯罪有无犯罪动机。 2.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1)贪利型动机 (2)自我显示、逞能型动机 (3)贪图晋升或名誉型动机 (4)游戏型动机 (5)避险型动机 (6)其他
三、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区别 (一)心理学角度的区别 1.犯罪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2.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 3.犯罪心理机制不同。 (二)法律规范角度的区别
返回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 (一)情境因素 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 (1)自然灾害。 (2)危险工作情境。 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 (1)挫折。 (2)变故。 (3)纠纷。
2.心理因素。 (1)认知的片面性。 (2)情绪。 (3)性格和气质。 (4)智能与经验。 (5)自我意识。 (6)意志。 3.其他因素。 (1)经验。 (2)习惯。
返回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概念。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法定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2.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其他类型 1.业务上的过失与一般过失。 2.重过失与轻过失。 3.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 (一)主观基础 (二)客观基础 四、研究过失犯罪心理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返回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2.心理因素。 (1)态度。 (2)认知因素。 (3)情绪。 (4)性格与气质。 (5)智能与经验。 (6)无意识因素。 3.其他因素。 (1)技能与熟练。 (2)习惯。 (3)被害人因素。
(二)影响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1)麻醉与醉酒状态。 (2)生物节律。 (3)年龄与性别。
二、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1.行为人有疏忽大意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疏
于认识。
2.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缺乏认识。 3.危害结果发生。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能性缺乏正确的认
识。
2.实施危险行为。 3.发生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