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第三章
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Z3

东亚(第1—3节) 问题提出: ①东亚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②东亚主要包括哪5个国家?按经济划分: 这些国家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地理特征 划分(海陆分布),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③东亚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 思考题:为什么日本和韩国会成为我国最 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东亚
东亚概况
日本——东亚的岛国
三、人文习俗与我国较为相近 节庆习俗: 节庆活动分为国定节日和民间节日,与我国较相似,以元旦最为重要。日 本特有的节庆活动为女孩节(农历3月3日) 礼仪习俗与禁忌: 见面礼:见面脱帽鞠躬,很少握手,日本人最擅长行鞠躬礼。45°是最尊 重的礼节。常见的见面问候语有:“您好、对不起,打搅您了、请多关照“等。 访问礼:要准备一些小礼品;预约访问时间,交换名片;进日本式房间要脱鞋、 摘帽;吃饭时间要离去 禁忌:日本人忌“4”和“9”和”13“;花类中忌荷花、仙客来和山茶花。送 结婚礼品时忌送易碎物品;日本人忌绿色,认为不吉利。公共场所忌大声喧哗 等。 居住饮食服饰习俗: 日本人的“和服”较有特色。日本人喜欢木结构房屋,睡榻榻米。 以米饭为主食,副食多吃鱼、喝酱汤,喜欢清淡,使用油的菜很少。 “日本料理”是独具特色的菜肴,总特点是清淡,烹调技法:五味、五色、 五法。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的著名一品。
问题思考
韩国近几年为什么会超过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 原因分析: ①韩国经济发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04年人均国民收 入已达14162美元。 ②韩国为中国的近邻,距离近便于短途出境旅游。 ③中韩政治、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两国关系密切,中国已成 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形成一批商务旅 游者。 ④中韩两国在二战时都受到日本的侵略,出现认同感。 ⑤而日本近几年经济下滑,中日关系也时好时坏,日本又不 能深刻反思二战的罪行,导致来我国旅游的日本游客增长缓 慢。
中国文化概况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第三章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为了深入探求人才形成、转移的规律,潘将历史研究同社 会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在历史社会学方面取得了三项 研究成果 《近代苏州的人才》,利用清朝的资料,分析人才,认为 近代苏州的人才》 苏州的人文荟萃,有其地理、生物、文化多方面的原因。 许多移民苏州,是爱山水和躲避战乱,血缘也影响家族人 才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分析了近代中国伶人受地理、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血缘、阶级分布三因素的影响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以13份家谱及会试的履历考察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以13份家谱及会试的履历考察 世家的由来,婚姻,盛衰等,结论兴衰周期平均为8.3世, 世家的由来,婚姻,盛衰等,结论兴衰周期平均为8.3世, 即216年,可见血缘网力量之强 216年,可见血缘网力量之强 潘的研究有欠缺,但利用族谱等开历史社会学研究是创举
1947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学社年会并对学社 1947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学社年会并对学社 章程“组织” 章程“组织”一节进行了修改,以适应中 国社会学队伍壮大的事实 学社社刊《社会学刊》 学社社刊《社会学刊》共出到第五卷第二 期,后因战争原因停刊。抗战接近胜利时, 1944年 1944年1月,中国社会学社与国民政府社会 部合办《社会建设》月刊,1947年 部合办《社会建设》月刊,1947年4月中国 社会学社另行编辑出版《中国社会学讯》 社会学社另行编辑出版《中国社会学讯》 月刊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高,但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低。如英等;第二种国 家,人口密度低,农业人口比例也低,如美国等;第三 种国家,人口密度低,但农业人口比例高,如俄国;第 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高,农业人口比例也高,如中国等。 一个国家的两大根本问题,一是财富的积累,要使之达 到充裕,二是财富的分配,要使之公平合理。 第四种国家走出困境的方法:利用资源,改良技术,公 平分配,节制人口;发展工业和都市以救济农村;从根 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发展实业,要使佃农到自耕农, 使耕者有其田;阶级三分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中 产阶级)和新税制来使分配趋于公平 总之,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在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必 须加以改良,而社会主义的理想远景必须逐步加以实现。 吴景超主张用渐进、和平的方法,由政府出面,对富人 实行累进的所得税、遗产税,并运用这种税款,为广大 的劳动者举办社会事业。同时,生产资料也可以股票的 形式逐渐社会化。最终实现一种“新社会” 形式逐渐社会化。最终实现一种“新社会”或“公平的 社会” 社会”:人人生活由保障,人人上升机会均等,贫富差 距缩小,阶级矛盾缓和。(阎明133) 距缩小,阶级矛盾缓和。(阎明133)
地理PPT课件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够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 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和 海洋资源 等。
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3.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 和
非可再生资源
两大类。风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资源,
煤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解析】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气候复杂多 样,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数注入太平洋, 但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注入印度洋;我国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故选 D。 考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例 2 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水资源南方少,北方多 B.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C.水资源冬春多,夏秋少 D.耕地多,草地少,后备耕地充足
【解析】 我国的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我 国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 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原;我国的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 冬春少;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较大,后备耕地不足, 故选 B。 考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煤和石油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东多 西少、北多南少,故 A 正确;图中①表示的地点是山西的大同煤 矿,故 B 正确;我国最大的油田是黑龙江的大庆油田,故 C 不正 确;山东省著名的煤矿是兖州煤矿,著名的油田是胜利油田,故 D 正确。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考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目录
01 课程标准 02 思维导图 03 课前预习 04 精巧点拨 05 同步训练 06 素养提升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 . 自 然 资 源 是 指 存 在 于自_ _然_ _界_ _ _ _ _ _ 、 能 为 人 类 提 供 福 利 的 ____物__质____与___能__量_____。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_气__候__资__源___、_水__资__源_____、土__地__资_源_____、 _生__物__资__源___、_矿__产__资__源___以及_海__洋__资__源___等。 3 . 自 然 资 源 的 概 念 不 是一_成_ _不_ _变_ _ _ _ _ 的 ; 自 然 资 源 的 数 量 是 ____巨__大____的,但又是___有__限_____的。
11. 为缓解能源紧张局面,目前中国已有不少环保公司能将废
弃油处理成“0号生物柴油”供船舶、汽车等作为燃料油使用。
在能源利用中,我们要做到( B )
①节约能源 ②大力开发新能源 ③提高煤炭、油气等常规能源
的利用效率 ④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完全替代常规能源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在人类的能源体系中,可燃冰可谓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种类。 “古老”在于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久远,“年轻”在于人类对其发 现和研究时间较晚,而商业开发与利用甚至还没有开始,它因此 被称为“未来能源”。
由于研究起步时间更晚,可燃冰在中国显得更“年轻”。
然而,在改革开放汹涌的浪潮中,中国科技工作者以只争 朝夕、时不我待的忘我拼搏精神,深入钻研可燃冰勘探与 开发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现如今,我国不仅摸清了本国 陆域和海域可燃冰蕴藏“家底”,而且在全球率先成功进 行了可燃冰试开采,并着手规划商业试开采和商业开采与 大规模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本国能源变革,加速向“可燃 冰时代”迈进。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概况【课程编号】115006【授课专业】六年制(全英授课)临床医学专业【学时】60学时【学分】7学分一、课程性质和内容《中国概括》是为六年制(全英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而开始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上学期,以帮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中国概括》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共包括十一个专题,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各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展示外国留学生所应了解的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历史、人口、民族、名胜、习俗、艺术、文学、教育、政治制度等十一个专题,适当偏重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展示外国留学生所应了解的方面。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简明客观。
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有大致的了解,以便胜任与中国有关的各种工作,并为深入研究专门领域的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四、教材或参考书《用英语说中国——风俗民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刘泓,浩瀚《用英语说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浩瀚,李生禄《用英语说中国——文明史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沈光煜《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叶朗,朱良志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地理、资源等情况;认知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分布,民俗等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节日;从整体上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生动的讲授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将中华文明的精髓展现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的琴、棋、书、画、戏曲、建筑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了解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各家思想;了解中国由古至今的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及当今的教育体制以及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晋风度
•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石窟艺术
•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道教+儒家+佛教=三教合一 • 文学的繁荣——以陶渊明的诗为例
• 艺术的繁荣——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例
唐代思想的推陈出新
•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 佛教的中国化:禅宗思想
禅宗的影响与汉语词汇
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再创造
• 什么是理学? 伦理纲常(三纲五常)—
本章作业
●P41:1,2,3,第2和第3题请书面提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儒家思想在朝鲜 • 儒家思想在日本 • 儒家思想在越南 • 儒家思想在欧洲
汉代思想的统一与活跃
• 秦统一的文化意义: 文字
• 汉代“独尊儒术”
许慎与《说文解字》
郑玄与儒家经典的注释
司马迁与《史记》
说文解字
史记
• 汉代艺术的想像力
汉代画像砖:嫦娥奔月
思想大繁荣与魏晋风度
王羲之《兰亭集序》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课堂小练习
学习老子《道德经》名句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什么是“礼”?制度+规范+秩序 • 什么是“仁”?人与之间的友爱 • 什么是“中庸”?不要极端,要取中
• 儒家思想:主要的地位
• 道家思想:从属地位
• 法家思想:从属地位
• 对中国人的影响:
治国: 儒家+法家=积极进取
诗+书+礼+乐+春秋=五经
完善自我:
儒家+道家=努力+平静 (柔和)
看电影《孔子》讲 诗经部分+万世师表 的部分
课堂小练习:儒学在国外
• “汉字文化圈”这个词语你听说过吗? 儒家文化源头+汉字使用+汉语语音的使用
中国思想的“黄金时期”: 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春秋时代
(BC770年—BC476年)
战国时代
(BC475年--公元BC221年)
老子与道家思想的创立
老子的主要思想 • “道”是万物之宗: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矛盾对立,互相转化。 •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仁政+性善 •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礼与法的结合
性恶 人定胜天
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 庄子的主要观点:顺其自然 安于命运 清静无为 • 道家学说的命运:重视与衰落 • 道家思想的意义:柔性的缓冲与心灵的安慰
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
• “五经”与“经学”
第三章 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历代重要的思想家 ●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与革新 ●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影响
人本思想的形成
•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重视人事,关 注现实。
• 代表人物:春秋时期郑国的优秀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外交家——子产 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所以,治国应尽人事,不应迷信天道。
—天理 • 什么是宋明理学? • 南宋朱熹与朱子学思想
的世界传播 • 南宋陆九渊与“心学” • 明代王阳明与“致良知”
思想 • 什么是“陆王心学”?
(宋)朱熹
“清初三大家”的启蒙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 清初三大家是谁?他们著名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 “乾嘉学派”出现的时间和原因
清代中后期(大约1711-1820) 远离政治与现实,埋头在书本之中。
间。 • 怎样对待教育?
课堂小练习
学习下列词语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举一反三 • 温故知新 • 学思结合
墨子与墨家的“兼爱”+“非攻”思 想
• 什么是“兼爱”? 把自己与别人同等看待——平等 • 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
有什么不同? 孔子:仁——血缘 墨子:兼爱——爱无差别 • 什么是“非攻”? 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