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导读: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用他,她(们),先秦没有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解决方法有三: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史记》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史记》
(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天作》(6)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谷梁传僖33》
(7)吾何畏彼哉【宾语】
(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
(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
(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史记》【兼语】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定语】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褰裳》
(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
(16)长房曰:还他马,赦汝罪。
《后汉书方术传》
(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
《乐府圣郎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汉语

(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
....,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
“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
)“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
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范本)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内容简介: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关键词: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 代词在汉语的词类系统中成员不多,但确是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一个词类。
在句法功能上,有的代词与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的划分不明显。
人称代词在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语法学者研究的重点。
许多语法论著和研究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比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对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不够全面,在学术界甚至对于古汉语中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都没有统一的认识。
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概述 1.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存在的争议第三人称代词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成为许多古汉语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但是,大家对于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总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歧:(1)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马建忠、王力和杨树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用他,她(们),先秦没有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解决方法有三: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史记》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史记》
(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天作》(6)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谷梁传僖33》
(7)吾何畏彼哉【宾语】
(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
(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
(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史记》【兼语】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定语】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褰裳》
(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
(16)长房曰:还他马,赦汝罪。
《后汉书方术传》
(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
《乐府圣郎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