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死

合集下载

缢死的法医学鉴定主要依据

缢死的法医学鉴定主要依据

缢死的法医学鉴定主要依据
1. 遗体发现和现场勘查,法医学鉴定首先需要对死者的遗体进
行详细的检查和观察。

包括遗体的姿势、颈部的痕迹、现场的环境等,这些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

2. 窒息性颈部损伤,缢死的主要特征是颈部受到绞压,因此法
医学鉴定需要仔细检查颈部的损伤情况,包括软组织和颈椎的损伤
情况。

3. 窒息性颈部勒痕,勒痕是缢死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医学鉴定
需要对颈部勒痕的形态、位置、程度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4. 检验颈部软组织和颈椎的损伤情况,通过解剖学和病理学的
方法,对颈部软组织和颈椎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窒息性颈部
损伤。

5. 综合分析其他相关证据,法医学鉴定还需要综合分析其他相
关证据,比如死者的生前状况、现场调查资料、可能的作案动机等,以确定死因和死因。

总的来说,缢死的法医学鉴定主要依据于对遗体和现场的详细检查、窒息性颈部损伤和勒痕的观察,以及对其他相关证据的综合分析。

这些都是确定缢死死因的重要依据。

自杀.缢死

自杀.缢死

自杀线索:虽然没有准确的标准来预测自杀,但是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出现下面的几种表现时,自杀的风险就开始增加。

(1)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有自杀观念者。

如反复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打听或谈论过自杀方法,在个人日记等作品中频繁谈及自杀等。

另外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亦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

(2)近期遭遇严重的负面的生活事件。

在严重的负面的生活事件发生的早期,容易自杀,在经过危机干预后自杀的危险性虽然有所下降,但绝望的意愿仍可能使他们采取自杀行动。

等到他们“习惯”以后,危险性会逐步减少。

(3)近期有自伤、自杀未遂行动。

当患者采取自杀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自杀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在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此时自杀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

(4)人格改变。

如易怒、悲观、抑郁、内向、孤僻等性格者;不与家人、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突然整理个人事物或写个人意愿;有自杀家族史者等。

(5)患者慢性难治性疾病。

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出现“反常性”情绪好转,与亲友交待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

(6)精神病患者。

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药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

以下情况增加了自杀风险:1.最近几天有严重的负面的生活事件;2.近1月生活质量很差;3.长期的生活、工作、心理压力;4.曾经有过自杀或是亲朋好友有过自杀行为。

帮助就是倾听帮助一个想自杀的朋友、亲人,不要说话,请静静听对方倾听!如果你想帮助一个想自杀的人,须牢记以下几点:一、想自杀的人要什么?1.只认真倾听,不评论、不建议;2.所听的完全保密;3.有人关心。

能够冷静地和他们交谈,能接受、能相信他。

"二、想自杀的人不要什么?1.孤独、被排斥-变得更糟。

有个能让他倚靠的人,能改变情况。

2.忠告、说教对事情没有帮助。

法医病理学第十五章机械性窒息-缢死

法医病理学第十五章机械性窒息-缢死

(4)颜色与皮损:软缢沟初呈苍白,后变为淡褐色;硬缢沟发 生不同程度的表脱和皮下出血,皮革样化后呈暗红褐色。 双绳套压迫之间的皮肤,常有嵴样突起,伴有点状出血。 缢索挤压,血液向两侧排挤,血浆渗出毛细血管而聚积 在表皮下形成水疱,大小如粟粒。死 后悬尸亦可见。
(5)印痕和附着物:缢沟表面常呈现与缢索纹理相似的花 纹。有时在缢沟中发现缢索脱掉的物件,它们可有助 于致伤物的认定。
判断生前或死后缢沟
弹力纤维染色:生前索沟皮肤弹力纤维排列紊乱,变短,断端 钝圆或呈团块状。死后索沟皮肤弹力纤维无上述改变。
苦味酸靛胭脂红染色:生前索沟皮肤染成黄红色。正常部位皮 肤或死后索沟呈淡红色,结缔组织呈青蓝色。
扫描电镜:红细胞散在或团块状分布于缢沟损伤处表皮或真皮 内,并有散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残片附着;
《洗冤集录》关于缢死征象的论述指出:自缢伤痕“脑后分八 字,索子不交”,“用细紧麻绳、草索在高处自缢,悬头顿身致死则 痕迹深,若用全幅勒帛及白练、项帕等物,又在低处,则痕迹浅”。
2.缢沟的组织学改变
表皮剥脱;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真皮乳突消失变平;表 皮下水疱形成;索沟上下缘 皮下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伴点状出血,双绳套或绳索间皮肤呈现嵴状隆起。
一般无 均有生活反应
多较严重 部分有部分无
9、缢颈后非即时性死亡
机械性窒息的常见类型
缢死(death from hanging)
一、定义 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体重,使颈部压迫套在颈部
的绳索或其他类似物而应起的窒息死亡。
(一) 1.
④其它材料缢具
2.索套: ①固定性 ②滑动型
(二)绳结〔knot 其形态和系结方法常能反映作案人的职业性状、匝数要与缢沟性状、条数、印痕等相互验证 核实,若不符,则需另行追查。

缢死的机理

缢死的机理
如果绳缢等物刺激了如此敏感的迷走神经,以及与之有间接联系的喉上神经、颈动脉窦等器官,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心脏抑制死亡,非常迅速,有人称之为闪电式的窒息死。
懂得以上科学道理后,对前述张某的死亡便可以解释了。张某处在睡眠的状态,无意识地把自己的颈部挂在蚊帐钩上,并且继续处了沉睡状态,这就使颈部由于头部的重量而受压。在上面谈的颈部受压可能引起死亡的三种情况中,虽然头部的重量还不至于使呼吸道受压而窒息死亡,但却完全有可能由于头部的重量压迫颈部导致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更有可能由于颈部受压而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自缢身死者的形象
我国古代法医检验中,常把舌头是否伸出作为缢死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实在现代法医检验实践中,缢死者的舌头大多数位于齿后或齿间,舌头伸出的并不多见。有人认为,舌头是否伸出与绳索压迫的部位有关。如果绳索压迫在喉结上方,舌根被压向咽后壁,舌尖受牵引而后移,所以舌尖便不能伸出唇外;如果绳索压在喉结下方向上牵引,把舌根提向前上方,则使舌尖向前伸出齿外。尸僵出现后,在齿间的舌尖被咬紧,此时再解除绳索压迫,把尸体平放,舌尖亦不能缩回。此外,头部向前倾斜的程度也影响舌尖是否伸出齿外。如头部下垂者,因肌肉弛缓舌尖常掉出齿外一厘米左右。
在缢颈过程中,死者由于痛苦、肌肉痉挛等手足乱动。这可能碰撞周围物体,形成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甚至出现挫裂伤。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现场物体的位置进行判断和鉴别,以判明是否生前上吊。
上述案例的最后一段具体讲述了缢死现场尸体检验方法。先讲案例,后讲检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我们祖先法医学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在其所介绍的检验方法中,有两个内容涉及到缢死的鉴别诊断问题。一是检验索沟以后还要解开衣服检查全身,特别是要检查头发里和会阴部,这是古代法医学十分重视的两个部位,因为它们最容易被人忽略。如果在这两个部位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现了异常损伤,就要考虑是不是自缢身死的问题。二是明确指出“舌不出、口鼻不喟然、索迹不郁、索终结急不能脱”,不能定自缢身死。这在今天鉴别自缢时,也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当然从现代法医学的观点来看,如果仅以这几点来确定是否自缢,还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有的自缢者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完全没有这些特征。尽管如此,我国古代法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这样多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关于自缢的鉴别点,这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人大女生离奇缢死续:警方确定其为自缢死亡(精)

人大女生离奇缢死续:警方确定其为自缢死亡(精)

人大女生离奇缢死续:警方确定其为自缢死亡昨日,南昌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周燕芬死亡一案的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该局有关负责人称,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对周燕芬的尸检,确定周燕芬为自缢死亡。

同时也发现周燕芬并非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院毕业生。

妙龄女子命丧出租屋5月6日晚21时许,西湖分局刑侦大队接绳金塔派出所电话报称,南昌市第三医院有一女青年死亡。

接报后,刑侦大队侦察和技术人员立即赶赴市三医院开展调查工作。

经查,死者名叫周燕芬,女,现年21岁,广丰县人。

当晚20时许,将其送往三医院的是120急救中心救护人员和自称周燕芬男朋友的涂通武、涂通武的母亲刘某、涂通武的朋友夏某以及广丰出租车司机潘某。

当晚21时30分许,刑侦大队赶赴死者租住地进行了现场勘查工作,为进一步查明周燕芬的死因,刑侦大队于当晚22时许,将尸体从三医院移至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基地保存待检,并通知周燕芬家属来昌。

拿不到钱女子扬言要割脉据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案发当晚,西湖分局刑侦大队在三医院对涂通武、涂通武的母亲、夏某及出租车潘某进行了调查。

据涂通武和夏某反映,5月6日中午12时许,涂通武开摩托车从家中出来,到夏某家中接到夏某,而后两人一起开摩托车去排山镇。

下午14时30分许,两人又回了一趟夏某家中,随后两人来到广丰县四海网吧上网。

下午15时许,夏某接到周燕芬从南昌打来的电话要找涂通武(涂通武没有手机),夏某便把手机拿给涂通武接。

调查中涂通武说,在电话中周燕芬要涂通武拿300元钱给她,涂通武就讲自己身上没有这么多钱,要不等明天再拿,或者过几天亲自送过去,周燕芬就讲要等钱用,不怎样先把钱拿来,涂通武说现在实在没有钱,于是就挂了电话。

不久后,周燕芬又打来电话,两人说了没几句,周燕芬便说要割脉,涂通武在电话里叫她不要做傻事。

女子果真死在出租屋随后,涂通武与夏某两人从网吧出来准备坐车到南昌去,接着周燕芬又打电话来说她现在要割脉,涂通武叫她不要这么做,并讲准备坐车到南昌去。

机械性窒息(一)——概论与缢死勒死扼死课

机械性窒息(一)——概论与缢死勒死扼死课
2:捂死的窒息征象:因是以单纯性窒息为特征, 所以窒息征象明显。可以出现典型的睑结膜点状 出血,以及按压损伤深部的肌肉挫伤。
捂死尸体的法医学鉴定
鉴定重点是在尸体上查出捂死的确切证据,如口 鼻腔的捂压痕,口鼻歪斜和塌陷,以及口鼻腔粘 膜出血、粘附物等。还应排除其他原因致死的可 能如梗死、毒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挤压窒息死的法医学鉴定
主要是鉴定是否为挤压性窒息死亡,以排除他杀的可 能性。主要是结合现场情况综合考虑。
主要鉴别损伤是否与挤压伤的特点相符合,有否抵抗 伤以及其他损伤的证据、伪装现象等。
捂死(smothering)
概念:是以柔软的物体同时压迫、堵塞口腔和鼻腔,妨碍 呼吸运动,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的窒息死亡。
扼死的死亡机制及过程
类似于机械性窒息死亡机制:即呼吸道压迫、血液供 应障碍、神经刺激、动脉窦刺激等;
扼死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扼颈的力量、部位。
扼死的形态学特点
颈部:主要是检验颈部皮肤的扼痕--具有新月 形、短线型的特点。
并且与施力者的左右利手有关系。 颈部深层组织损伤--深部肌肉组织可有与皮肤
跳停止; 4:脊椎和脊髓的损伤
缢绳的物证学意义
缢绳可以提供很多物证学的依据并可以应用于案情的 推断以及相应的习惯和习性。
注意: 1:绳结的保持(拍照、不破坏); 2:检查缢绳的附着物。
缢死的形态学特点
颈部的改变(缢沟、深部软组织、颈动脉、舌骨和甲 状软骨、脊髓等);
缢死尸体的其他征象(颜面部、体表以及手足的损伤、 尸斑尸僵、内部脏器的变化等)。
(一)缢死(death from hanging)
概念: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体重,使套在颈(项)部 的绳索(或其他类似物件)压迫颈项部所引起的窒息 性死亡。

缢死实验报告

缢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缢死的基本特征和病理变化。

2. 掌握缢死现场勘查的方法和要点。

3. 提高对缢死案件的侦查和鉴定能力。

二、实验原理缢死是指因颈部受到外力压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的一种死亡方式。

本实验通过模拟缢死过程,观察缢死的基本特征和病理变化,为缢死案件的侦查和鉴定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成年健康猪一头。

2. 实验器材:绳索、剪刀、尺子、天平、显微镜、解剖刀、解剖盘、生理盐水、酒精、碘伏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将猪禁食禁水24小时,以减少胃内容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并进行消毒。

2. 实验实施(1)用绳索模拟缢死过程,将绳索绕猪颈部一周,使绳索两端分别固定在猪颈前和颈后。

(2)用剪刀剪断绳索,模拟缢死瞬间,观察猪的反应。

(3)将猪置于解剖盘上,用解剖刀沿颈前正中线切开皮肤、肌肉、筋膜,暴露气管、食管、血管等。

(4)观察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的损伤情况。

(5)用天平称量猪的体重,以了解实验前后猪的体重变化。

(6)用显微镜观察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的病理变化。

3. 实验观察(1)实验过程中,猪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发紫等症状,最终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2)解剖发现,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未见明显损伤。

(3)猪的体重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

(4)显微镜观察发现,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的病理变化不明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模拟缢死过程中,猪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发紫等症状,最终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这与缢死的基本特征相符。

2. 解剖发现,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未见明显损伤,说明缢死过程中,颈部受到压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未对器官造成明显损伤。

3. 实验前后猪的体重无明显变化,说明缢死过程中,猪的体重未受到明显影响。

4. 显微镜观察发现,气管、食管、血管等器官的病理变化不明显,说明缢死过程中,器官未受到明显损伤。

法医学

法医学
在一般情况下,正位全缢死者,由于绳索压闭了静颈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头面部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呈贫血状态,所以颜面苍白。而侧位、前位或不全位缢死时,常因静颈动脉压闭不全,血液常能部分进入头面部使之瘀血,而出现颜面发绀,里青紫色,眼结合膜出血等窒息征象。
在缢颈过程中,死者由于痛苦、肌肉痉挛等手足乱动。这可能碰撞周围物体,形成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甚至出现挫裂伤。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现场物体的位置进行判断和鉴别,以判明是否生前上吊。
首先,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能够使呼吸道闭塞而引起窒息死亡。上吊的人一旦悬空后,由于体位的关系,绳索多压迫在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又由于体重的关系,舌根被压向后上方,与咽后壁和软腭后端接触,从而使呼吸道部分或全部闭塞,空气不能畅通,肺呼吸不能正常进行而发生窒息。有人研究表明,颈部受到15公斤的压力,就足以压闭呼吸道。
平时人们所见到的缢死,死者都是双脚离地、悬于空中,全部体重压迫在颈前绳套的兜住弧处,绳结位于颈后,这称为典型缢死。法医实践中还可见到多种非典型的缢死。非典型缢死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悬位、跪位、蹲位、半俯卧位、俯卧位等。悬位缢死者双脚离地、身体悬空,绳套承受全部体重的下坠力;站、坐、跪、蹲、卧位缢死者,只有身体的部分体重压迫颈部。故前者称为全缢死,后者称为不全缢死。非典型缢死绳套压迫的部位有前位、侧位和后位三种类型。前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后颈部,绳套绕过颈侧至前提空,又称为反吊;侧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颈部的左侧和右侧,绳结位于相对的一侧提空,又称为侧吊;后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颈前部,绳结位于颈后,又称为正吊。
如果绳缢等物刺激了如此敏感的迷走神经,以及与之有间接联系的喉上神经、颈动脉窦等器官,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心脏抑制死亡,非常迅速,有人称之为闪电式的窒息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缢死缢死(yìsǐ):俗称吊死。

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的体重,使环绕颈项部的绳索或其他类似物压迫颈项部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缢死。

缢死,属于绞刑的一种,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统治者或权势者都用它来剥夺严重反抗、违法者的生命,显示威权。

比起活埋、活剥、火焚、车裂、肢解等残酷折磨犯人身心的行刑方式来说,绞刑能很快致人死命,不会出现呻吟哭叫、皮开肉烂等恐怖、血腥场面,并保留完整尸体。

因而,绞刑是绝大多数古代文明民族常用极刑之一。

由于绞刑操作方便,且经济易行,现在世界上仍有80多个国家将其定为合法死刑。

机理颈部是连头部和躯干的狭窄通道。

这里有呼吸道、血管、神经以及食道等经过。

绳索以及其他物件压迫该部位,使其失去功能或者发生突变,就可能引起死亡。

首先,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能够使呼吸道闭塞而引起窒息死亡。

上吊的人一旦悬空后,由于体位的关系,绳索多压迫在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又由于体重的关系,舌根被压向后上方,与咽后壁和软腭后端接触,从而使呼吸道部分或全部闭塞,空气不能畅通,肺呼吸不能正常进行而发生窒息。

有人研究表明,颈部受到15公斤的压力,就足以压闭呼吸道。

其次,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血管,会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脑部的血液主要由颈总动脉及椎动脉供应,而头部及脑的静脉血则经颈静脉回流到心脏。

当颈部受到压迫时,颈静脉、颈动脉甚至椎动脉均易闭塞,发生脑血液循环障碍、脑贫血,使大脑皮层因缺氧而发生抑制,并且很快即可丧失意识,甚至死亡。

这种情况多见于正位缢死和全缢死者。

如果颈部静脉受压闭锁,血液回流受阻,而颈动脉压闭不全,血液尚能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流向脑及头面时,可以引起脑及头面郁血,进而循环终止,因脑缺氧而死亡。

这种情况多见于侧位、前位和不全缢死者;脑血液循环障碍,是缢死、勒死、扼死等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主要死因。

国外法医学者的研究表明:大约2公斤的压力,就能使颈动脉血液回流受阻;3.5公斤压力,便足以闭锁颈总动脉;16.6公斤压力,即可以压闭椎动脉。

因此,当颈部受到16.6公斤以上的压力时,就足以闭塞颈部所有的血管,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所以,不仅悬位正吊者可以致死,就是采取站、坐、跪、卧以及侧吊、反吊的姿势,只要有人体部分重量,甚至仅仅是头部的重量,也能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缺氧而死亡。

最后,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还能够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迷走神经是人体的第10对脑神经,起始于延髓,出颅后经颈部、胸部而至腹部,有多个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呼吸道粘膜、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小肠、大肠左曲(脾曲)内上2/3段等部位;跟球、颈动脉窦等部位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也与迷走神中枢有间接关系。

现已明确,迷走神经的中央核及其发出的纤维组成了心脏抑制系统,它与心交感中枢起共同调节心脏活动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的平衡。

当体内因素刺激迷走神经感觉末梢,神经冲动传入迷走中枢使兴奋性相对增强时,就由传出迷走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心脏,通过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而使心跳变慢。

当兴奋过度时,心迷走神经通过节后纤维释放大量乙酰胆碱,可致心跳聚停。

曾有一个案例:一对新婚夫妇,新娘很要强,叫新郎起床为她点蚊香,男方不愿,女方便动手打闹。

继而男方出门朝一田埂跑去,女方则紧追不舍。

附近群众还听到了这对新人在田坝里的笑闹声。

后来男方顺手捡了一团软泥向女方抛去,击中女方右侧耳廓,女方当即倒地死亡。

法医检验时,除在右耳廓发现有泥痕外,未见其他任何创伤,最后作出了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反射性心跳骤停的鉴定。

如果绳缢等物刺激了如此敏感的迷走神经,以及与之有间接联系的喉上神经、颈动脉窦等器官,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心脏抑制死亡,非常迅速,有人称之为闪电式的窒息死。

懂得以上科学道理后,对前述张某的死亡便可以解释了。

张某处在睡眠的状态,无意识地把自己的颈部挂在蚊帐钩上,并且继续处了沉睡状态,这就使颈部由于头部的重量而受压。

在上面谈的颈部受压可能引起死亡的三种情况中,虽然头部的重量还不至于使呼吸道受压而窒息死亡,但却完全有可能由于头部的重量压迫颈部导致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更有可能由于颈部受压而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缢绳和缢型用于缢死工具的绳索没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要对其分类,那么种类是繁多的,质量也各不相同。

法医学上出于对缢绳检验的需要,将缢死分为硬绳索、软绳索和半硬质绳索三种。

金属丝、电线、皮带等质地较硬的,可以称为硬绳索;裤带、围巾、布条、浴巾等质地比较软的,可以称为软绳索;棕绳、麻绳等,可以称为半硬质绳索。

用硬绳索溢死形成的缢死沟呈羊皮纸样;用软绳索缢死的在一般情况下,留下软索沟,但若悬吊的时间较长,亦可形成硬索沟的征象。

绳索在缢死和勒死案件中形成的索沟、绳套等,是判明死亡性质、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证据。

法医工作者在检验尸体时,应当详细记录绳索的性质、长短、粗细、绳套的周长圈数,两端的长短,绳结的位置和打结的方法,悬吊点的位置、高度、死者的脚是否离地以及距离地面的高度等。

打结的方式,一般都与打结人的职业、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可以用作推测打结人的身份。

检查绳套时,不得将绳结打开,破坏绳套的原始状态,而应当在远离部位将绳套剪断,然后用胶纸粘接起来,必要时还应当提取保存。

在剪断绳套之前,最好拍照固定。

如果绳套也被死者亲属等解开,应让其尽量记忆起来恢复原始状态;如果已被犯罪分子拿走,检验时应当根据死者颈部索沟的形态、道数、宽度及印纹等,推断绳索的种类、质量和粗细,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

平时人们所见到的缢死,死者都是双脚离地、悬于空中,全部体重压迫在颈前绳套的兜住弧处,绳结位于颈后,这称为典型缢死。

法医实践中还可见到多种非典型的缢死。

非典型缢死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悬位、跪位、蹲位、半俯卧位、俯卧位等。

悬位缢死者双脚离地、身体悬空,绳套承受全部体重的下坠力;站、坐、跪、蹲、卧位缢死者,只有身体的部分体重压迫颈部。

故前者称为全缢死,后者称为不全缢死。

非典型缢死绳套压迫的部位有前位、侧位和后位三种类型。

前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后颈部,绳套绕过颈侧至前提空,又称为反吊;侧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颈部的左侧和右侧,绳结位于相对的一侧提空,又称为侧吊;后位缢死者绳套的兜住弧压迫颈前部,绳结位于颈后,又称为正吊。

自缢身死者的形象我国古代法医检验中,常把舌头是否伸出作为缢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实在现代法医检验实践中,缢死者的舌头大多数位于齿后或齿间,舌头伸出的并不多见。

有人认为,舌头是否伸出与绳索压迫的部位有关。

如果绳索压迫在喉结上方,舌根被压向咽后壁,舌尖受牵引而后移,所以舌尖便不能伸出唇外;如果绳索压在喉结下方向上牵引,把舌根提向前上方,则使舌尖向前伸出齿外。

尸僵出现后,在齿间的舌尖被咬紧,此时再解除绳索压迫,把尸体平放,舌尖亦不能缩回。

此外,头部向前倾斜的程度也影响舌尖是否伸出齿外。

如头部下垂者,因肌肉弛缓舌尖常掉出齿外一厘米左右。

大小便失禁,也是死者常现的一种尸体外表征象。

这是由于肌肉弛缓等尸体现象变化发展的结果。

不仅如此,缢死者有时在口角、下颌、胸前或地面上遗留点滴状血液、鼻涕和流涎的痕迹,有时流出的鼻涕或唾液会连续不断。

这些征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缢吊时的姿式。

缢死者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悬吊,血液坠积于下肢、下腹部和前臂,形成颜色深暗的尸斑。

由于尸斑的高度发展,可能出现散在性溢血点。

在一般情况下,正位全缢死者,由于绳索压闭了静颈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头面部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呈贫血状态,所以颜面苍白。

而侧位、前位或不全位缢死时,常因静颈动脉压闭不全,血液常能部分进入头面部使之瘀血,而出现颜面发绀,里青紫色,眼结合膜出血等窒息征象。

在缢颈过程中,死者由于痛苦、肌肉痉挛等手足乱动。

这可能碰撞周围物体,形成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甚至出现挫裂伤。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现场物体的位置进行判断和鉴别,以判明是否生前上吊。

上述案例的最后一段具体讲述了缢死现场尸体检验方法。

先讲案例,后讲检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我们祖先法医学知识是十分丰富的。

在其所介绍的检验方法中,有两个内容涉及到缢死的鉴别诊断问题。

一是检验索沟以后还要解开衣服检查全身,特别是要检查头发里和会阴部,这是古代法医学十分重视的两个部位,因为它们最容易被人忽略。

如果在这两个部位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现了异常损伤,就要考虑是不是自缢身死的问题。

二是明确指出“舌不出、口鼻不喟然、索迹不郁、索终结急不能脱”,不能定自缢身死。

这在今天鉴别自缢时,也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当然从现代法医学的观点来看,如果仅以这几点来确定是否自缢,还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有的自缢者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完全没有这些特征。

尽管如此,我国古代法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这样多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关于自缢的鉴别点,这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缢沟凡是自缢死者,头颈上都留有明显的八字痕。

这是因为自缢者身子悬空,自身下垂的重量使绳索深深地嵌入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颈的两侧受力多些,相对说绳索入肉也深些,到颈后结处,几乎就没有什么绳索的痕迹了,所以自缢者的颈部留下的痕迹,就象一个八字。

而被他人勒死的,虽然也可见八字,但绳痕往往不规则。

现代法医学把缢死者颈部的缢绳压痕称为缢沟或索沟,缢沟的基本形态为马蹄形。

当一道绳索缢颈时,如果是开放式绳套或者其他绳套而有提空现象的,缢死索沟倾斜呈马蹄形,下深上浅,上口呈八字不变,即不周颈。

这具有普遍性,就是在二道或多道绳索缢颈,其最后一道缢绳形成的绳沟也都会反应出上述特点。

原因是由于上吊者体重的下坠力使绳套的兜住弧部分承受压力最大、位置最低,而绳套又沿两则后上方倾斜,压力逐渐减小,在绳结靠近处因提空而压力消失。

缢死沟的道数一般情况下,是与缢绳绕颈的圈数一致的。

但是在多条绳索绕颈时,可因重叠交叉而使缢沟数目与缢绳绕颈圈数不一致;有时因绞绳上下滑动,一条缢绳也可以形成上下两道缢沟;有时由于受力不匀,一条缢绳也可形成一深一浅的或者部分交叉的两条缢沟。

用较宽布带绕颈的,可因布带折叠和扭转而使缢沟宽窄不均。

此外,细而硬的绳索所形成的缢沟深且窄,如电线;宽而软的绳索所形成的缢沟浅且宽,如布带。

这是因为缢沟的宽度、深度和形态特征是由绳索的性质、压力的大小和受压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兜住弧着力的部位由于体重的作用向上滑动,所以缢沟的宽度常常超过缢绳的直径或者宽度。

如果压迫的时间比较长,则缢沟比较固定,并且常常明显地印出缢绳表面花纹的压痕。

缢沟的颜色和程度是由缢绳的性质和皮肤损伤情况决定的。

较粗缢绳的压迫和摩擦,常使颈部皮肤发生表皮剥脱,干燥后形成羊皮纸样化,使缢沟呈浅褐色或者深褐色;但是,如果缢吊的时间较为短暂,则缢沟成苍白色,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深而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