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人数量变化表

合集下载

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基于百年历史的考察一、引言劳动关系,是指产业社会以及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人、集体及组织之间的关系[1]。

在劳动过程中,各主体因劳动条件、劳动标准等事由的意见不一致发生矛盾或冲突,发生争议或纠纷,引起关系的破坏或破裂,严重的还会酿成恶性劳动关系事件[2],称为劳工问题。

2008年开场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引发了新一轮的劳动争议顶峰,2008年劳动争议呈现井喷状态[3],2009年出现影响全国的恶性劳动关系事件[4],2010年开场凸显大规模群体性劳动关系事件[5],一连串的事件[6]推动劳动关系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为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实现产业和平、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开展的目的,需要对劳动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探讨劳动关系在中国的起源与演进脉络,汲取历史经历与智慧,了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对解决当今的劳动争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劳工问题的形成中国的劳动关系起源于劳工问题。

劳工问题同工人阶级一样,伴随着外国资本、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三种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开展的[7]。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产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8]:最早的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的修船工、海员和码头工人。

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兴起后,在洋务派的工矿中,产生了第二批近代产业工人。

七十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企业里,产生了第三批近代产业工人。

自工人阶级产生之初,就遭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压迫异常严重和残酷:工资极其卑微、工作时间超长、劳动条件恶劣,还遭受政治上的压迫和凌辱[9]。

近代产业工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场了"为争得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10]的自发经济斗争,表现为"个别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11],即西方国家早期普遍存在的劳工问题[12],称为劳工问题形成阶段。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图表题专项训练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图表题专项训练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图表题专项训练--------------------------------------------------------------------------作者: _____________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图表题集锦一、选择题1.(2008上海高考)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2.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应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国民党统治前期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之初4.下列表格4、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5.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6.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图中瑞蚨祥销售额日趋下降的原因不包括 ()。

A.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掠夺 B.英美等外国资本对中国的侵略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自然经济解体,手工业破产7.(2009年海南高考19题)下表: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 4.4% 7.3%1942年58% 78% 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8.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934~1941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

山东省临沂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一中2022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心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到中心节制25.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峻,农夫生活凄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冲突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转变,农夫生产乐观性提高2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牢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解了相权过大威逼皇权而消灭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7.1840~1842的鸦片战斗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斗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斗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斗定性为“地方性大事”,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精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斗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斗的影响C.清政府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28.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A.洋务运动的脚印B.外商企业的创办C.民国初年实业推动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29.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格外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0课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0课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第10课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述中国近代经济史时,引诗一首:“状元办厂惊陈腐,君子经商耻务空。

积弱终须强实业,中兴还赖育才功。

”这首诗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张之洞B.郑观应C.张謇D.方举赞解析:C。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准确历史信息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从“状元办厂”和“强实业”可判断出是张謇。

2.阅读下表,中国面粉业发展状况应该出现在( )A.民族工业兴起时期B.民族工业“黄金时期”C.民族工业衰败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解析:B。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从图表的数字信息看,面粉业发展迅速,从时间看是在1911~1919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应选B。

3.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间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一战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选D。

4.下列诗句中比较恰当地形容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解析:C。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又很快萧条。

5.(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影响下表数据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1913~1919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A.提倡国货运动B.第一次世界大战C.实业救国运动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B。

本题采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时间“1913~1919”,排除D项。

A、C项都属于内部因素,与题干信息“外部因素”不符。

故答案为B项。

6.(2018·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20世纪初,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被誉为“国货奇迹”。

中国近代史4阶段

中国近代史4阶段

(二)五四运动口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还 我 青 岛 拒 绝 在 和 约 上 签 字 废 除 二 十 一 条
(三) .经过
时间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6月5日 起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北京 学生
罢课 三罢斗争
罢免 拒绝
4.(2013广东高考题)20世纪30年代前 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 同翻地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 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5.(2014海南高考题)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 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 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 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 ,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 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2、高潮: 北伐战争
整编国民革命军;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1)目的: (2)对象: (3)结果: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 ③推动工农运动的高涨
3、失败: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 ①四一二政变
②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大革命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原因: 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革命 主观:领导权。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3)教训:
(1)内涵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共28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共28张PPT)

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 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 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 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内涵建立根据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 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 ③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 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最核心
★思想武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革命纲领: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因素
(2)长征时间:
●中央红军:1934.10---1935.10 ●全国红军:1934.10---1936.10
(3)长征意义:① ②……
(4)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① ②……
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二)全民族抗战 (1937--1945) (三)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
1、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略) 2、三年解放战争: (1)第一年(46.6—47.6):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 (2)第二年(47.6—48.8):反攻, (标志……?) (3)第三年(48.秋开始):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国民党拥有经济、军事绝对优势,为何迅速败亡?

潇一镰工 湘带刀农 直不斧革 进停头命 。留。,

毛 泽 东
·
月表现: 秋 收
(时、人、意义)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1、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

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且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

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内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就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教学设计2: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2: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研析,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及其伟大意义。

2.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

【教学重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材料一、: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你怎样看待马克思的人生选择?(提示:可以谈谈他的人生志向选择的标准、后期的态度或做法)2.你有自己的职业选择吗?你最在意的因素是什么?不需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对错与否的评价,只需突出不同历史情境之下,对于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影响,动荡年代和和平年代自然是有不同的奋斗目标。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背景材料一:巴黎和会“三巨头”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继续加深,中国人民继续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懈探索、奋斗。

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社会空前的思想解放。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根据上述材料和书本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政治基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国际 实现:1924年 广州
国民党“一大”——标志 意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北伐: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州→南京、上海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四一二” 政变;七一五”政变
蒋 介 石 与 四 一 二 政 变
汪 精 卫 与 七 一 五 政 变
1.抗战 积极倡导实现二次国共合作,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 帜下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 胜利。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战后中国面临的两个前途:和平、民主和内战、独裁 (1)时、地: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2)解放区的土改:内容和路线、影响 (3)战略反攻:条件、地点、影响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影响 (5)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
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 痛教训是什么?
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 武装的革命去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⑴南昌起义 ⑵秋收起义 ⑶“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⑷土地革命 依靠、联合、限制、保护、消灭、变、为
⑸红军的 战略转移
原因: 蒋介石的围剿和王明的左倾
遵义会议:时、地、内容、意义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 会宁

黄 陕

军 长 康西 征 示 意
西
腊子口
草地

毛尔盖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 渡 雪山 四 川

泸定桥



安顺场

沙 江
赤 水
1935.1.
遵义 贵
贵阳



西


瑞金
1934.10.

广西
艰难的长征历程
泸定桥铁索
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
②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
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 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最核心 ★思想武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革命纲领: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因素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人:结束被帝国主义和少数剥削者奴役的历史,中国人 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意义:1、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2、宣传了革命思想;3、锻炼了革命 队伍、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宣传土地革命的宣传标语
红一方甘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吴起镇 1935年10月
黎 和
北京学生运动 全国
上海
20多省
会 上
集游烧罢 会行楼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学生罢课
外 交
武力 镇压
的 失


军阀政府
初步胜利
1.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 和森、周恩来等,先后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①党的任务:推翻 建立 消灭 实现
2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统一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3国际: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 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的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Biblioteka 会宁会师楼遵义会议旧址
吴起镇旧址
爬雪山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过草地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 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三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 阶级队伍的壮大;北洋军阀的黑暗 统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单位:
万人 中国近代工人数量变化表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894年
1918年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5月
6月
100多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