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痿论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第四十四篇痿论第一节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我们今天介绍痿论,这个痿论在《黄帝内经》是第 44 篇。
介绍痿论之前,先给诸位一个观念,顾名思义,痿就是萎缩,你眼睛看过去,这个人都萎缩掉了,手臂肌肉萎缩掉了,就是痿。
那这一篇就是讨论痿从哪里来?如何去治疗痿,如何做诊断判断。
我们跟这个,前边我们讲咳论,专门讲咳嗽,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讲说,咳首先犯肺,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有肺的话就根本没有咳嗽。
咳嗽一直在那边咳,表面上都是肺,咳久了才会传到什么肝咳、脾咳、肾咳、心咳,脏传完了再去传腑。
可是归根结底还是肺,所以你如果治病在初,一开始有咳嗽,你一剂下去咳嗽好了,就不会传了。
痿症它发病在热上面,通篇是一个热。
中医讲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篇讨论的热讨论的很多,热也是很特殊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我们在治痿症的时候,时间都会耗很多的时间,因为痿下去以后,我们要去把它补回来的时候,真的要一段时间才有办法把它恢复过来。
不是不可治,可以治,就非常的耗时了。
那你如果了解痿症的成因,我们所谓防微杜渐,病一开始的时候你就下手,就不会有痿症出现,所以这篇的重点在这里面。
一开始黄帝问歧伯了,五脏会让人产生痿症,为什么?这个歧伯就回答了。
肺,首先讲肺,肺主身上的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对不对?为什么讲筋膜?皮和毛要分开。
我们前边读过,如果毛整个卷曲这个是死掉,是气的末梢,气之于为毛,血之于为发。
那心主血,血跟脉属于心,你不能把它分成血脉,血跟脉都是属于心,中国以前的文言文文字,我们以前写文言文也有道理,因为以前是刻在竹简上。
那你写一本书你刻竹简你刻刻看,你当然越简单越好,对不对?不像现在打字很快,手写很快,不能怪他,以前用手刻。
肝主身的筋还有膜,筋,在前边就读过的,这个筋会阳明。
为什么说筋会阳明?膝盖这个地方,对不对?为什么不会在别的地方?因为筋会阳明,就是因为肝精的精气到这里,所以阴症出现的时候,阴寒症的时候,脚怎么冰冷怎么冰冷,一直到膝盖就停掉了,因为再来是筋在管了。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便提及了治疗痿病症状的方法,“治痿独取阳明”,这成为了古代治疗阳痿病的重要理论。
阳痿病是指男性在性生活中出现勃起无力、不能持久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古代医学认为,阳痿病的发生是阳气不足所致,因此治疗阳痿病时需要通过调理阳气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治痿独取阳明”,则是强调了通过调理阳明经来治疗阳痿病的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阳明经是脉络系统的主干,它主管人体的阳气。
由于阳明经与身体的阳气紧密相关,因此在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通过调理阳明经来增强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目的。
《内经》中还提到了“法以顺治”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阳痿病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以恢复身体的阳气运行,从而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具体来说,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内经》的理论,可以采用温补的食物来调养阳气,如姜、红枣、艾叶等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
还可以适当补充蛋类、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2. 药物调理:根据《内经》中关于药物的记载,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药物来调理阳明经,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
还可以配伍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以促进体内阴阳平衡。
3. 运动调理:根据《内经》中的理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利于调理阳明经,增强阳气。
可以通过适量的锻炼来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调理阳明经,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是一部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我们了解中医学的思想理念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手段之独特,以及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视。
痿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或者不能动弹,而《黄帝内经--痿论》把痿病分为真痿和假痿两种。
真痿是由于脊髓或脑部缺血、神经损伤及外伤引起的肢体瘫痪。
假痿则是由于身体虚弱或器官功能不良引起的肢体无力、瘫痪。
中医认为痿病是一种由脏腑系统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激活脏腑功能、调整人体经络来治疗。
在书中,黄帝提出了“上工下效”、“治其本末”、“明道惟正”等很多理念。
它们强调了中医治疗痿病需要重视整体性治疗,从病因、病理、病机等方面全面分析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重视个体化治疗,它尊重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可根据患者的特定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康复目的。
总之,《黄帝内经--痿论》这部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
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自我调节等思想,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阅读本书可增加我们对于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内经·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临床验案

《内经·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临床验案痿证以肢体筋肉痿软无力,自主运动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为主的一类病证。
其病因除创伤外,多由五脏受热,导致有关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脉失却濡养而成病,但正虚邪盛(阴虚与湿热之邪蕴蒸)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而病之成又与阳明经气失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因阳明胃腑为水谷之海,是生气化血之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盛则气血充盈,宗筋润;胃气衰则宗筋弛纵。
故有“阳明无病不成痿”之说。
《内经·痿论篇》正是根据脏生理病理变化而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法。
这对指导临床实践,很有现实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因湿热蕴蒸阳明、肺热熏灼或肝肾亏虚而致痿的三个主要证型的治疗,主要是参照《内经》治痿的原则。
个人认为,治痿除注意调理阳明气机的同时,应按照不同证型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运如病痿热用。
如热象仍存,属肺热所致,宜先清热养阴;胃热则需清热化湿热;邪已尽可用调胃与养阴并进。
而对肝肾亏损致痿,则可治以调胃与滋补肝肾。
在施治过程中,应结合健脾、养血通络法,针药并施,这对调和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促进痿疾康复,很有裨益。
病案1973年,余治一黄姓男孩,12岁。
因咳嗽、发热5天而成痿。
诊见:神情怠倦,面色白,仍低热,咳嗽,咽痛,右足痿软,不能站立、提举,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溏,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濡数。
症脉合参,病由温热之邪灼烁肺金,阴液耗损,致筋脉失于濡润而成痿躄。
投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滋肺金之阴而清阳明之热,针刺孔最、足三里穴,用平泻手法,以疏通手太阴与足阳明经络气血。
三诊热退,咳嗽与咽痛除,食欲增进,患足则稍可提举,苔转薄润,脉稍数。
热象已除,肺阴得养,阳明气机始复,仍旨原意续治二天后,改用健脾胃、养阴血之剂,补针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交替用梅花针叩刺肺俞,脾俞,肾俞,肝俞及足阳明经下肢循布区,隔日治疗一次。
十诊后足可步行,食欲佳,神态活泼,面色转红润。
此乃经治后肺热清则阴液能下荫肝肾,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脾胃气机得复则血气生化有源,宗筋得润而流利关节,脏腑阴阳得调,经络气血和顺,故痿疾已除。
《黄帝内经》素问 ●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译文】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裴衰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十七、《素向、痿论》-黄帝内经

三,痿证之治疗原则 针剌原则 (一),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乃 ),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 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 治痿关键"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关键"治痿独取阳明". (二),补荣穴通俞穴,调治有关的 ),补荣穴通俞穴, 补荣穴通俞穴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 (三),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似属后世子午流注一类治法. 似属后世子午流注一类治法.
筋痿(肝痿):面色苍,爪枯, 筋痿(肝痿):面色苍,爪枯,口 ):面色苍 筋拘急而挛,男则滑精, 苦,筋拘急而挛,男则滑精,女则带下 肉痿(脾痿):面色黄而肉蠕动, 肉痿(脾痿):面色黄而肉蠕动, ):面色黄而肉蠕动 口渴, 口渴,肌肉不仁 骨痿(肾痿):面色黑而齿槁, ):面色黑而齿槁 骨痿(肾痿):面色黑而齿槁,口 足不任身, 渴,足不任身,腰脊不举 五脏之痿症状虽不尽相同,但必须 ※五脏之痿症状虽不尽相同 但必须 具肢体痿弱, 具肢体痿弱,无力举动之共症方可称其为 "痿".
二,痿证的症状及鉴别 据各脏与体表组织的不同联系及其在病 变时所表现的症状,按五脏分类: 变时所表现的症状,按五脏分类: 肺痿,皮痿):面色白,毛败, ):面色白 痿躄 (肺痿,皮痿):面色白,毛败, 足痿废 脉痿(心痿):面色赤,络脉溢, 脉痿(心痿):面色赤,络脉溢,四 ):面色赤 肢关节如枢纽之折而不可提挈,足胫纵 足胫纵, 肢关节如枢纽之折而不可提挈 足胫纵,溲血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一,痿证之病因病机 ※ 致痿原因 内 情志太过, 情志太过,气郁化热 房事不节,阴伤精耗 房事不节, 外 , 化热 五脏气热,外合之 五脏气热, 五 , →痿 痿
劳 ,伤 耗
※ 痿证病机 五脏气热皆可致痿,然尤以肺为关键 然尤以肺为关键,首 五脏气热皆可致痿 然尤以肺为关键 首 重肺热叶焦. 重肺热叶焦. 分析 生理上: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 生理上: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 敷布水谷精气以养全身筋骨经脉, 敷布水谷精气以养全身筋骨经脉,若雾露 之溉. 之溉. 病变时:七情内伤,气郁化热, 病变时:七情内伤,气郁化热,肺热叶焦 精气津液不能敷布,高源化绝,五脏失养, 精气津液不能敷布,高源化绝,五脏失养, 四肢不用,手足痿弱无力,发为痿证. 四肢不用,手足痿弱无力,发为痿证.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0《素问.痿论》(二、五脏痿的病机)【原文】帝曰:何以得之?歧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第一段是讲五脏痿和五体痿的问题,或者说五体痿的原因是由于五脏之热。
第二段讲的是,五脏痿一些具体的病机,或者说它的传变过程,一开始是怎么得的,又从什么发展成为的、发展而来的,下面就深入讲这个问题了。
下面接着,“帝曰:何以得之?”- 进一步讨论这个痿证的病机、病因问题。
“岐伯答曰:肺者,脏之长也,”- 脏之长是@ 从肺朝百脉、主治节,这个角度来谈的。
由于肺朝百脉,又主治节,所以气血营卫它的布散都从肺开始,从这个角度讲,说是脏之长。
@ 同时呢,还有一个肺脉起于中焦的问题,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为血。
@ 再有呢,我们大家过去学过的,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就是水谷之精微有脾胃化生之后,要想能够布散到全身去,而发挥其营养作用的话,它需要从脾把津液上输到肺,再由肺的宣发作用,才能到达全身各处,当然,也才能到达于五脏六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了讲,说“肺者,脏之长也。
”@ 如果是从营气的运行,十二经脉来说,肺也是第一条开始运行的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营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肺经。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痿論》略解原文部分使用的是粗体繁体字。
有些字在输入法中没有,一律在()内注明。
解释部分使用小号非粗体字.《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此篇大论实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运用典范。
释痿:痿是一种古中医病名。
《说文》:“痿,痹也。
”《康熙字典》引《前汉-哀帝纪-痿痹注》:“如淳曰:两足不能过曰痿。
”《诸病源候论-虚劳风痿痹不相随候》:“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
”在《内经》中痿痹经常连起来用,说明这两种病有很多共性,比如在病位(多表现为四肢运动障碍)、症状(不仁或者不用)、诱因(外邪或者精神因素)等。
而且两者可以相互传变,如本篇就有:“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的话。
但是《内经》又把两种病单独分篇讨论说明两者还是有很多不同。
又,《太素》:“痿者,屈弱也。
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
”吴昆:“痿与萎同,弱而不用之意。
”《吕览》:“多阳则痿。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1),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2),則皮毛虛弱、急薄(3),著(4)則生痿躄(5)也。
(1)筋膜:《素问考注》;“筋与膜同类而异形,所以连缀脏腑,维持骨节,保养(月困)肉,为之屈伸自在者也。
”(2焦:通僬。
憔悴的憔,困顿委靡的意思。
(3)急,《说文》:“褊也。
”《增韵》:“迫也。
”薄,《楚辞注》:“林草不交错曰薄。
”《诗-周南》:“薄言采之。
”又轻也。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为:因肺有热,耗伤津液使肺叶困顿委靡,皮肤毛发失却滋养。
(4)著:《孔子家语-注》:“著,居也。
”此处引申为长期,或者一段时间存在(肺熱葉焦。
皮毛虛弱、急薄)这种情况。
(5)躄:《释文》:“两足不能行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1),虛則生脈痿,樞折挈(2),脛縱而不任地也(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痿者,獨取陽明”机理: 治痿者,獨取陽明”机理:
阳明经主润宗筋: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 阳明经主润宗筋 :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 , 五脏六 腑之海, 其气血营养滋润宗筋, 腑之海 , 其气血营养滋润宗筋 , 宗筋主束骨利关 节. 阳明经为十二经脉之长: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阳明经为十二经脉之长 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关系密切.连属于带脉 督脉、 连属于带脉、 尤其与带 尤其与带 、督 、 冲 关系密切 连属于带脉、 督脉 、 调节宗筋运动。 且阳明经与冲脉合于宗筋, 调节宗筋运动 。 且阳明经与冲脉合于宗筋 , 渗灌 滋养宗筋. 滋养宗筋 故调阳明经可调节全身经脉气血, 故调阳明经可调节全身经脉气血,治痿注重取阳明 经。
3.鉴别
面色 ; 五体 皮毛 络脉 爪甲 肌肉 牙齿
4.痿的治则
4、1.治痿独取阳明 重视○ 独 :单独 , 注意 重视○ 4、2.辨证论治
虚 实 补法 通( 泻 法) 荥穴 俞穴
4、3.因时制宜
5.痿痹的比较 5.痿痹的比较
外因为主 痹证 ( 外因为主 ) 外因 内因 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居处阴暗潮湿; 居处阴暗潮湿;情 志过激; 志过激;饮食不节 营卫气血运行不利 风胜易已 预后 在皮肤间易已 在筋骨间疼久 入五藏- 入五藏- 死 痿证(内因为主) 痿证(内因为主) 为主 湿邪 热邪 情志过激; 情志过激;房劳 劳倦 ;痹久 五藏气热 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 致津亏精虚 , 血少 髓虚 ,五体筋脉失 养。 临床观察 慢性病
1.2总病机 总病机
五 脏 气热 肺 热 叶焦 伤 耗 , 亏 枯 减 津 液 精 血 髓 筋 肌 皮 等 养 膜 肉 毛 失
热
干
虚
痿
及其症状 五 痿及其症状
症状病证 痿躄来自病机 肺热 叶焦 心气 热 肝气 热 脾气热 肾气 热
兼见症状 色白; 色白; 皮毛虚弱急 薄 色赤; 色赤; 络脉溢 色苍; 色苍;口干 苦 筋膜干 色黄; 色黄;口干 而渴 色黑; 色黑;齿槁
主症 痿躄
共同症状
脉痿
枢折不挈(脉 枢折不挈( 痿) 筋急而挛 拘挛性瘫痪 肌肉不仁 腰脊不举
四肢 痿废 不用
筋痿 肉痿
骨痿
2.痿的病因
悬念: 悬念:与痹的 病因相比, 病因相比,有 何不同? 何不同?
①有所 失亡, 所求不 得
志意不 遂,郁 久化热
肺 热 叶 焦
不能敷 布津液 气 血
痿 躄
②悲 哀太 甚
2010-9-4
痿 素 问 痿 论
2010-9-4
概论
古文中痿的字义 痿的字义 痿证的概念
2010-9-4
病机发病和症状
1.1.发病规律
五藏 五体变化 (内 外) ;
痿躄:躄 两腿行动不便 两腿行动不便.后 痿躄” 痿躄 躄,两腿行动不便 后“痿躄”引申为四肢痿 废 临床上指各种痿病。 不用 ,临床上指各种痿病。
痿证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肺热叶焦-清燥救肺 清热养阴 清燥 肺热叶焦- 救肺汤 湿邪(以水为事 伤肾-清热燥湿 二 湿邪 以水为事) 伤肾- 以水为事 妙/三妙丸 三妙丸 肝肾不足-补肝肾 滋阴 虎潜丸(健 肝肾不足- 虎潜丸 健 步丸) 步丸
2010-9-4
[
] 医案讨论
要点回顾
1、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传变 、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传变 2、五痿的鉴别诊断 3、痿证的治疗 、 独取阳明 辨证论治 4、痿与痹的比较鉴别 、
痿痹的比较
痹 五体痹证 五体痹证外 传变 规律 五藏六府痹 五藏六府痹内 五体痹证以肢 体关节疼痛痛 沉重, 沉重,屈伸不 利为主,感觉 利为主 感觉 障碍为主 障碍为主 痹 五体痿废外 五体痿废 以肢体的肌 肉萎缩枯槁 运动功能障 碍为主 → 痿 痿 五藏内热 五藏内热内
症状
痿痹的比较治疗 痿痹的比较 治疗 痹证
2010-9-4
内因: 内因: 过劳( 房劳) 情志过激 、过劳(远行劳倦 /房劳) 房劳 外因: 外因: 感受外邪(湿/热) 感受外邪( 热 其它: 其它: 痹证传变而来
小结: 小结: 对痿的发病,《素问痿论 更强调“内因” 对痿的发病,《素问 痿论》更强调“内因” ,《素问 痿论》 。
2010-9-4
针刺循经取穴 针刺循经取穴 祛风散寒除湿 祛风散寒除湿 通利营卫 、补 通利营卫 温经。 益营卫 、温经。
痿证
治痿独取阳明 : 燥实) 胃府不通 实(燥实)-泻其府 三承气汤 虚 -补其藏 补中益气汤
痿痹的比较治疗 痿痹的比较 治疗 痹证
行痹: 行痹:蠲痹汤 痛痹:乌头汤 痛痹: (黄芪 白芍 黄芪 白芍) 著痹: 著痹:薏苡仁汤 (薏苡仁 苍术 当 薏苡仁 川芎) 归 川芎
心包 络阻 绝不 通
阳 气 内 动
迫 血 下 行
大 量经 出脉 血空 虚
脉 痿
③所 愿不 得+入 入 房太 甚 ④以水为 事,居处 相湿
肝之 精气 受损
筋脉 失养
筋 痿
感 受 湿邪
肌 肉 濡渍
肌 痹
肉 痿
2010-9-4
⑤ 远 行 劳 倦+大 热
阴 津 亏 损
阳 气 内 伐
骨 枯 髓 虚
骨 痿
痿的病因特点? 痿的病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