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语用解读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语文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很多学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语文考试中,歧义句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歧义句是指在语义上具有多种不同理解方式的句子,给人带来困惑和疑惑。
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获取高分的机会。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在句子中某个词汇的用法具有多义性,导致句子的含义不明确。
这种歧义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中。
例如:他在车前停下了。
这句话中的“停下”一词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停在车前,二是停下他的车。
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仔细推敲句子的意义。
二、结构歧义:结构歧义是指句子在语法结构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句子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例如:她伸出玉手。
这句话中的“玉手”可以被理解为她用玉石做的手,也可以被理解为她的手比喻为玉石般美丽。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句子的具体含义。
三、语序歧义:语序歧义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
例如:推着车的是他亲弟弟。
这句话中的“是他亲弟弟”可以表达两种含义:一是他是推车的人的亲弟弟,二是推车的是他的亲弟弟。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解决这种歧义。
四、上下文歧义:上下文歧义是指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使得句子的含义模糊不清。
例如:我把她打了一记。
这句话中的“打了一记”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打了她一个耳光,二是记住了她一件事。
考生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掌握以上四类歧义句的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歧义句经常出现在阅读理解题、填空题和翻译题中,对考生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考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提高自己对歧义句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词汇积累,熟悉常见词汇的多义性。
多读多练,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对于理解句子的语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善于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理解句子的成分和关联关系。
歧义类型及歧义的妙用浅析

歧义类型及歧义的妙用浅析杨卓琦【摘要】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歧义进行分类。
提炼出不同语言场合中的积极歧义,并分析积极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信息价值、修辞价值、交际价值等多种不同的语用价值。
本文主要总结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广告、笑话等语言环境中的歧义现象,并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与达到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句法歧义;语义歧义;语用歧义;积极歧义一、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的歧义进行分类传统的歧义研究主要从结构、词汇、语音等方面入手,但是这对造成歧义的原因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自从提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歧义现象的学者就出现了。
这是歧义研究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把歧义研究从静态逐渐引向动态。
本文试图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对汉语歧义进行全面分类。
如下:1.1句法平面歧义句子是由词与词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二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区分。
1.1.1词类不同如:这幅画你给我看看。
“给”字既可以是拿给我的意思,又可以是替、为的意思,这幅画你替我看看。
一种当动词,一种作介词。
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
看的主体在不同的理解中不同。
可以转化为“我画的这幅画你替我看看”和“这幅画拿给我看看。
”1.1.2词和短语同形如:我要炒豆角。
“炒豆角”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菜名,又可以理解为炒豆角这个行为,为动宾短语。
这就是词与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
可以说“我要吃炒豆角”和“我要做炒豆角。
”1.1.3结构关系不同A.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食堂卫生B.述宾关系或述补关系想起来C.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进口彩电D.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祖国人民E.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你们学校一个短语有两种结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1.1.4结构层次不同对于结构较复杂或有歧义的词组和句子,须要一层一层,有条不紊地分析它们的结构层次。
汉语歧义的分析与利用

摘 要 :歧义是 一种 常见 的语 言现象 ,它的成 因很 多,涉及 到语 言 的多个 层面 ,我们 要辩证 地看 待这种 语 言现象 , 在 努力克 服歧 义造成 的不要 的交流 障碍 时 ,要积 极利用 歧义 ,增强语 言 的表现 力。 关键 词 :歧义 ;成 因;利用
歧义 是 指语 言 中一个 语 言单 位有 两 种或 多种 解 释 。语 言 是音 义 结合 的 符 号系 统 ,但 语 言符 号和 要表 达 的 意 义 之 间 却 没有 完 全 的一 对 一 的 关 系, 歧 义现 象存 在 于语 言 的各个 层 面 ,如 语 音、 词汇 、语 法 、语 义 、语用 等 方 面 。歧 义在 语 言交流 时 有时 会产 生 一 些 误会 ,影 响 交际 ,但在 特 定 的语 言 环 境 中,有 时又 会产 生特 殊 的表 达作 用 ,可谓 生花妙 笔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 淮 阴侯 列传 》 )其 中 ,“ 背 ”可 理 解为 “ 后背 ” ,也可 理解为 “ 背叛 ” 。 ( 3 )猪八戒照镜子 一一里外不是人 又 如 委婉 ,委 婉语 是 用一 种 不 明 说 的 ,能 使 人感 到愉 快 的含 糊 说 法 , 代替 具有 令 人不 悦 的含义 不够 尊 重 的 表达 方法 ,委 婉语 的 表达 有 时可 以故 意制 造 歧 义 ,产 生 幽默 的表 达 效 果 。 像 赵 本 山、赵 海 燕 2 0 1 1 年 辽 宁 春 晚 小品 《 相亲 》中的 台词 : 歧义成因分析 作 了简单 分析 ,从 表达 的 角度 看 ,有 赵 海 燕 :( 赶 紧 拦 住 ) 你 拉 倒 歧义 产 生 的原 因,大 致 有 以下 几 歧 义 的语 句容 易 引起 误解 ,使 交 际受 吧 !你 搁 这不 能 出 了,你 出去 撞 上没 种情 况 阻,给 表 达者 带来 麻 烦; 从理 解 的角 法 说 ,不行你 从窗户 走吧 。 ( 一 )语音 方面 度 说 ,容 易背 离表 达 者 的意愿 ,使 认 赵 本 山 :我 从 窗户 走 我就 彻底 走 读 音相 同 容易 产生 歧 义, 比如 同 识走 样 ,给理 解 带来 偏差 ;从 语 言交 了 !这 是六楼 ! 音 词、 多音 词等 ,另 外轻 重 音 也容 易 际的 角度 说 ,歧义 现 象的确 会 引起 误 此 处 利 用 歧 义 创 造 了 诙 谐 、 幽 产 生歧义 。例如 : 解 ,妨 碍 交际 。但 这 些都 是 由于语 言 默、 讽刺 等 艺术 效果 。在 很 多文 化娱 ( 1 )这种食 物可 以 z h i 。( 治 癌 使 用 者没 有意 识 到歧 义的 存在 而 导致 乐项 目中, 歧义性 语 句 的巧妙 利用 可 / 制癌 ) 的, 如果 在一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 者有 以增 添 语言 诙谐 、幽 默乃 至 讽刺 的效 ( 2 ) 张 三 还 ( h u i f n / h  ̄ , i ) 欠 款 意识 地造 成歧 义 ,就往 往 是一 种语 言 果, 也显 示 了歧义 的 艺术 价值 和修 辞 三 千元 。 艺术 ,可 以收 到 意想 不到 的 效果 ,所 价 值 。运 用 歧 义 的 语 言 实例 还 有 很 ( 3 )a . 这 种 药最 好吃 一片 。( “ 一 以我们 要 辩证 地 看待 歧义 现 象, 不要 多 ,此 外不 一一列举 。 片 ”重读 ,表示 吃一 片 ) 味 地把 歧义 看 成一 种消 极 的、 不合 消 除 歧 义 是 为 了 交 际 的准 确 性 , b . 这 种药 最好 吃一 片 。( “ 吃 ”重 理 的 语 言现象 加 以抑 制 ,而是 要适 当 创造 性地 利 用歧 义是 为 了使表 达 更加 读 ,表示 不吃不 好 ) 地 利用 歧义 。 生动 。我 们要 辩 证地 看待 语 言 中的歧 ( 二 )词汇 方面 义现 象 ,它 是语 音 、词 汇、 句法 、语 二 、歧义的利用 词 汇歧 义 是指 一个 词有 两 种或 以 在 特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或 写 文章 义 、语 用 等 各 方 面 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上 的意 义 解释 ,通 常是 由兼类 , 多义 有时 又可 以有 意 含糊 一些 ,使 人 既可 歧义 给 交际 设置 了一 定 的障 碍 ,影响 词 、词与 短语 同形等造 成 的。例如 : 以这 样理 解 ,又 可 以那样 理解 ,造成 了汉 语信 息 的顺 利 传 达 针 对 歧 义 , ( 1 )他借 我 2 0 0元钱 。( 借入 / 借 语境 中 的歧 义现 象 。这种 歧义 往往 是 我们 要 从语 音 、语法 、语 境 、语 义等 出) 作家 或说 话人 根 据表 达 的需要 有 意创 方 面 限制 它, 但 应 排 除积 极歧 义 句 , ( 2 )他要 热菜 。( 动词 / 形容 词 ) 造 的 ,它 是 作 家 或 说话 人借 助 语 境 , 像有 意 为之 的双 关 、委婉 之 类 的修辞 ( 3 )烤鸭 。( 词/ 短语 ) 使一 个没 有 歧义 的语 句有 意产 生 的歧 格 ,会 收到 很好 的表 达 效果 。这 一 点 ( 三 )语 法方面 义 。这种 歧义 现 象不 是妨 碍 人们 的交 已经 被 广泛 应用 于 多种 文艺 形 式的作 语 法 歧 义 主 要 是 句 法 层 面 的 歧 际行 为 ,相反 ,它有 时还 是人 们 使用 品 中 ,如文 学作 品、幽 默笑 话 、小 品 义 ,主 要 是 由结构 关系 和 层次 不 同导 语 言的 艺术 体现 ,是 作家 作 品言 语风 相声 ,谜语 等 。 致 的歧义 。例 如: 格 的表现 ,因此 ,在 说话 或 写文 章 时 总 之, 语言 中 的歧 义是 一种 客观 ( 1 )学 习文件 ( 动宾 / 定 中) 善动 心 思 ,巧用 歧义 话 语 ,都可 以收 存在 ,歧义 对于 我们 来 说有 正反 两方 ( 2 )三 个 学校 的老 师 ( 三 个老 师 到含 蓄 、凝练 、曲折 、生 动 的表 达效 面 的影 响 。一方 面 ,它 可 以使语 言 幽 , 三个 学校 ) 果 ,能使 听 者感 到饶 有 风趣 ,余 味无 默 风趣 、生 动活 泼 ,为 人 民群众 喜 闻 ( 四 )语 义方 面 穷。 乐 见 :另一 方面 ,它 又 容 易使人 产 生 语 义 平面 的歧 义通 常 是指 语义 特 很 多 修 辞 手 法 巧 妙 地 利 用 了 歧 误 解 ,影 响人们 正 常 的语 言交 际 。所 征 、语 义 成分 、语 义指 向等 因素 的产 义 。例 如 双 关 ,是 指利 用 语 音 相 同、 以, 我 们 我 们 应 该 在 应 用 中避 害趋 生 的 多个意义 。例如 : 语 义不 同 的情 况,使 某 些词 语或 句 子 利 ,为 语言表达 锦上添 花 。 ( 1 ) 他 连 校 长 都 不 认 识 。( 他 不 带有 明暗双 重 意义 ,有 谐音 和 喻义 两 参考文献 : 认 识校 长 / 校长不认 识他 ) 种 。例如 : [ 1 1李 1 汉 威 、黄 春 珍 . 运 用 三个 ( 2 ) 他 在 车 上 写 字 。( 坐 在 车 上 ( 1 )孔夫子搬 家一一尽是书 ( 输) 。 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 Ⅱ 】 江 写/ 把 字写在 车体上 ) ( 2 ) 信 日:“ 左右 去矣。 ”通 曰 : 汉大 学学报 , 2 0 0 1 . 2 ( 3 ) 他 有 个 儿 子 很 骄 傲 。( 他 很 “ 相 君 之 面 , 不 过 封 侯 ,又 危 不 安。 [ 2 】 文炼 、允 贻 . 歧义 问题 】 . 黑 骄傲 / 他 的儿子很 骄傲 ) 相 君 之 背 ,贵 乃 不 可 言。 ” ( 选自 《 史 龙江人 民出版 社 , 1 9 8 5 .
句子的歧义类型

句子的歧义类型
1. 听到雷声时,我看到了闪电。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的眼睛看到了闪电,也可以理解成雷声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眼前有闪电。
2. 她给了我一杯喜欢的咖啡。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我喜欢的咖啡,也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她自己喜欢的咖啡。
3. 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
语词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也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体型很大的老虎和一只体型较小的猫。
4. 昨天发生了一场车祸。
指称歧义:这句话无法确定是“车祸”发生在昨天,还是“发生了一场”昨天的车祸。
5. 昨天他告诉了我好消息。
语用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昨天他告诉了我一则好消息,也可以理解成我昨天得知了他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我。
6. 请你尽快和我联系。
赋格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尽快和我联系,或者请你尽快和另一个人联系。
7. 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也可以理解成她站在门口,红色的裙子是她身上穿的。
8. 请取出你的银行卡。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取出你自己的银行卡,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取出我的银行卡。
9. 她喜欢读书和写作。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并且也喜欢写作,也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写作。
10. 请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别人。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歧义句的类型1. 两种解释一正一误例1: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
应该把“和”字改为“加”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例2:在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
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 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例1: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例2: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例3: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例4:山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3. 把读者引入歧途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
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例1: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例2:河流决堤,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 万多人口。
(照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
作者的本意该是: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
)4. 指代不明例1: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歧义产生原因1. 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例1:“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语言歧义产生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歧义短语造成的歧义
例①热爱种花的⼈②路的⼀边有⼀个垃圾桶。
这两句中,①既是动宾短语,⼜是偏正短语。
②中“路的⼀边”既可以单指其中的左边或右边,也可以指路的左右两边。
⼆、定语和中⼼词两次重合造成的歧义
这种情况出现于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中。
例局长嘱咐⼏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作⼀定要有新的起⾊。
其中“⼏个学校的领导”这⼀偏正短语,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也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前者“⼏个”修饰“领导”,后者“⼏个”修
饰“学校”,因此造成歧义。
三、不同的停顿造成的歧义
例①这⼀桩发⽣在普通家庭中的杀⼈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她没有听取主任的意见,加盖“合格⾁”图章,结果造成了那次⾷物中毒事件。
这两个句⼦中,①中根据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有两种意思: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句是标点不当⽽造成的歧义。
“加盖‘合格⾁’图章”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主任让加盖,她不听;主任不让加盖,她⾃作主张,加盖了。
消除歧义的⽅法很简单:要么,把第⼀个逗号改为破折号;要么在“加盖”后⾯加“了”字。
四、状语位置不当⽽产⽣歧义
例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的厚度给⼈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种⽐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这项就是状语歧义。
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没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有;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没有。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歧义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歧义作者:李金红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语用歧义的含义,分析了语用歧义产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有效避免语用歧义成功进行交际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歧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歧义(ambiguity)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存在于英语中。
在英语的运用中,除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结构歧义之外,还有一种更微妙、普遍的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可以同时被听者或者读者感知,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自动消歧;而对语用歧义的理解,则需要受话人具备相应的语用知识,经过语用推导,弄清发话人的意图。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阐明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在人们日常会话中的应用,以及对会话含义的理解,避免语用歧义而成功进行交际。
二、什么是语用歧义语用歧义的定义,学界历来争议颇多、意见不一。
语用歧义与语用学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Leech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是如何运用的,研究话语在语境中获得的意义。
他提出的语用假设中有一条是这样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Leech 1983)意即:句子的语义代表(或逻辑形式)不同于其语用解释。
换句话说,话语的语用解释就是实际传递的信息往往与句子本身的命题意义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句子意义来自语言系统内部,是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
话语的意义是语境及各种语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义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比句子意义要丰富得多。
有的词和句子在不同的场合用,就不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She is so beautiful!”“Beautiful?”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意义施事行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又称言外之意)。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如果一个短语(句子)表示二种或以上的含义,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是误解,那儿这个短语(句子)就叫做歧义短语(句子)。
语言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类:一、词语歧义;二、语法歧义。
如果我们根据歧义产生的原因和其具体结构分析,可以大致将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中心词是一个名词,前面有二个定语,而第一个定语既可修饰限定第二个定语,又可修饰中心词而造成歧义。
如“出席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等。
2、一个表修饰限定的词语连着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修饰词既可以修饰前一个名词,也可理解为修饰整个并列的名词短语。
如“拿着篮球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操场上”就是一例。
与此近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连着一个名词的情形。
如“他哥哥和妹妹的三个朋友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
3、一个成份既可属前,也可属后造成歧义。
如“在北大的图书馆”、“你们三人一组”等。
4、一个动词连着一个由名词(代词)修饰限定的偏正短语,动词的支配对象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中心词,也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限定词。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关心自己的孩子”等短语。
5、二个动词加一个名词,后面的名词可作为任一动词的支配对象造成歧义。
如“我正在考虑修改方案”。
6、由一个词多重的词性或意义造成歧义。
如“学习文件”、“进口机电产品”、“我倒了一杯茶”、“小马的问题”等短语(句子)。
7、有一些短语(句子)的主语既可作为动作的承受者(承事者),又可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造成歧义。
如“鸡不吃了”、“小王去打针了”等句子。
歧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干扰了社会交际中的信息交流。
因此,我们在话语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消除歧义短语(句子)的存在。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五种:1、更换或增添词语。
如: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
①、(对)这些孩子(,我)实在没办法。
②、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的语用解读摘要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有限的语言形式被用来表达无限丰富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便产生了语言的语用歧义现象。
通过对语用歧义现象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基本语用规则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
分析语用歧义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用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施事行为用意。
本文阐述了主要语用规则对英语语用歧义句的正确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语用规则和语境避免语用歧义,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语用歧义语用规则施事行为用意语境解释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关于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
事实上,要给语用歧义下一个准确全面的定义,似乎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讨论歧义时,首先应明确意义的内涵及外延。
意义,最初的讨论大都偏重语言内部的系统意义和概念意义,随着语言运用这一概念的提出及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意义的讨论转而偏重使用意义。
然而,意义既不能只限于系统意义和概念意义,也决非使用意义所能完全概括。
按照halliday(1994)的功能语言观可以具体区别5种意义:(1)概念意义,即词语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具有结构对比性质;(2)涵义,指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3)社会和情感意义;(4)反映和搭配意义,指词及其搭配所产生的联想;(5)主位意义,即句子成分不同的排列所引起的语义功能和信息分布变化。
全面地看,意义应该是从概念意义到使用意义的一种连续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基于以上关于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将歧义定义为: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形式就是歧义的。
这一定义是广义的、概括性的,既适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适用于抽象的句子,又适用于具体的语言使用,能贯穿语言结构形式及其运用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语用歧义要和语用学产生密切的联系,必须在语用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leech (1983)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是如何运用的,研究话语如何在语境中获得各种含义。
他提出的语用假设中有一条是这样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 意即,句子的语义象征(或逻辑形式)不同于语用解释。
也就是说,话语的语用解释往往与句子本身的命题意义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句子意义来自语言系统内部,它是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
话语意义则是语境以及其它各种语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义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比句子意义要丰富得多。
例如,英语中“well”这个词,学过英语的人都懂得其词汇意义或句子意义。
但是,如果在不同的场合它就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表示“好”这一词汇意义,而有可能依据不同的语境分别表示“迟疑、拒绝、惊奇”等等含义。
这里的“迟疑、拒绝、惊奇”等意义便是“well”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含义,即话语意义。
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讲,就是“well”这个词在语境里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施事行为或称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
austin(1962)指出任何话语都具有施事行为。
不同的是,有的话语通常只具有一种特定的施事行为,而有的话语则具有两种或多种施事行为。
如:(1)hello!(2)it’s cold here.句(1)通常只有一种施事行为,即“打招呼”,而句(2)实际上是一个语用歧义句,是一个较之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更深层意义的关于说话意图的歧义句。
这里除了句子本身所表达的命题意义(这里很冷)外,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还可能隐含下列不同的多种施事行为用意:a 建议: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b 要求: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c 警告:you will catch a cold if you don’t put on more clothes.d 征求意见:should i set a fire?在语言交际中,类似上例的情况还很普遍。
我们不妨把这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施事行为用意的话语)统称为语用歧义。
一语用歧义的表现形式正如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一样,语用歧义也有各种表现形式。
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和思想交流工具,它不但承载句法和语义信息,还能携带语用、社会文化等附加内容,而且交际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方式、交际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人文修养等不尽相同,这就为语用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语用歧义一旦产生,如何准确地对话语做出语用解释,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意,便成了交际者的首要任务。
二语用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同一语言结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意图、会话含义及不同的言语行为等。
引起语用歧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指示语引起的歧义,例如:(3)ann told her sister to fetch her purse.“her purse”中的“her”一词,在不同的语用情景下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
a her指ann,her与ann具有互参关系,在语义上相互关联,那么“her purse”意为“ann的钱包”。
b her指ann’s sister,her与ann’s sister是互参关系,在语义上相互关联,那么“her purse”意为“ann的姐姐/妹妹的钱包”。
c her指言外的第三者(某位女性),her与ann或ann’s sister 都没有互参关系,在句中没有指代对象。
(4)peter told his father that he did not tell the truth. 此句中,宾语从句中的代词“he”在不同的语用情景下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he”指peter,或指his father,或指言外第三者(某位男性),这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 由会话含义引起的语用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句子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很多时候是不同的。
这个说话者表达的实际意义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用含义或会话含义(implicature),它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会话含义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自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实含义,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也就是说,语用含义不是解释同一词语或句子有多少种命题意义,而是说明一个词语或话语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说话人意义”——即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赋予话语的施事行为用意。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可能给同一命题内容分配不同的施事行为用意,当然这要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
这方面的实例有很多,如:(5)there is a dog at the gate.此句形式上是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就事实进行陈述。
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实际情况可能是暗示着“警告”或“指令”等意图:你要小心一点,狗可能伤人;请把这只狗赶走,我怕狗。
显然,这句话本身的意义与说话人用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意有差异。
会话含义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交际并非仅仅指有意义的话语的发出、接受和理解这么简单,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我们所说的施事行为用意,而交际意图一般来说不能只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
例如:(6)it is raining.这句话的施事行为用意就要根据说话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的交际意图而定:或是请求你关窗,或是提醒你收衣,或是提醒你带上雨具,亦或是挽留客人,或者干脆就是无话找话评论天气的一句客套话。
一般而言,交际意图是隐而不宣的,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识别和推导。
只有当听话人真正意识到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那个意图时,交际才算成功。
3 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语言哲学家searle(1969)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
searle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即句子本身所表达的“言外之力”,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其间接用意。
例如:(7)do you have a watch?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但实际上更可能不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表这个物品。
听话人必须通过字面用意推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间接的施事行为用意——“请求”,请求对方告诉时间。
英语里像这种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8)it’s sunday today, darling!这是一句陈述性的话语,它的字面用意是“陈述”,但说话人通过它间接表达出来的施事行为用意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既可表示“要求”、“建议”,亦可表达“抱怨”等施事行为用意。
4 由语用修辞引起的语用歧义英语运用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为英语使用者表达思想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如果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辞格中有很多会导致语用歧义的产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个命题话语表达至少两种施事行为用意,这在修辞句夸张与反语方面尤为明显。
例如:(9)could you speak a bit louder?(10)you are so early.例(9)是修辞问句,其施事行为用意可以是“询问”、“请求”或“建议”等。
例(10)的施事行为用意要视具体语境来确定:正面使用时,其施事行为用意无疑是“称赞”或“恭维”;但用作反语时,则表示“讥讽”、“责备”,或者纯粹是出于“开玩笑”。
当然,语用歧义的产生根源远不止这些,并且上面讨论的语用歧义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关系,因为它们归根到底都是用同一个命题话语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事行为用意,在实际交流中可能导致听话人的歧解。
三语用歧义与语境解释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或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语境——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及社会心理因素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歧义在一定的语境中即可自行消除,因为歧义是把一种语言形式孤立起来看时才会产生,只要把这种语言形式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语境通过确定所指,通过解释言外之意及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建立说话者与言语的合理逻辑关系),歧义就可排除。
如:(11)i’ll come back soon.如果没有确定的语境,这句话至少具有两个施事行为用意:“许诺”或者“威胁”。
但是,一旦进入特定的语境,对它的施事行为用意的理解便毫无困难。
可见,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话语、把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避免语用歧义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