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自)
发动机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三、名词解释1. 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有效功称为平均有效压力。
2. 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每升发动机工作容积发出的有效功率称为升功率。
3. 活塞平均运动速度:发动机在标定转速下工作时,活塞往复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称为活塞平均运动速度。
4. 机械效率:指示功减去机械损失功后,转为有效输出功的百分比称为机械效率。
5. 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h kW ⋅1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6. 燃烧效率:燃料化学能通过燃烧转为热能的百分比称为燃烧效率。
7.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指示功称为平均指示压力。
8.工质定压比热容:单位质量工质在定压过程中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称为工质的定压比热容。
四、简答9.简述工质改变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影响。
答案要点:1)工质比热容变化的影响:比热容Cp 、Cv 加大,k 值减小,也就是相同加热量下,温升值会相对降低,使得热效率也相对下降。
2)高温热分解:这一效应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的等容度而使热效率ηt 有所下降。
3)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μ>1时,分子数增多,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会上升,反之μ<l 时,会下降。
4)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φa <1时,部分燃料没有足够空气,或排出缸外,或生成CO ,都会使ηt 下降。
而φa >1时,ηt 值将随φa 上升而有增大。
10. S/D (行程/缸径)这一参数对内燃机的转速、结构、气缸散热量以及与整车配套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答案要点:活塞平均运动速度30sn m =ν若S /D 小于1,称为短行程发动机,旋转半径减小,曲柄连杆机构的旋转运动质量的惯性力减小;在保证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 ν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n 增加,有利于与汽车底盘传动系统的匹配,发动机高度较小,有利于在汽车发动机仓的布置;S /D 值较小,相对散热面积较大,散热损失增加,燃烧室扁平,不利于合理组织燃烧等。
(完整版)内燃机原理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
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
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
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
(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
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
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
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
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
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内燃机原理课件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与循环分析§1.1 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及示功图四.工质对活塞作功1.正功,负功在发动机工作循环的每一个冲程中,由于活塞总在运动,活塞顶面缸内工质和活塞背面缸外介质都要对活塞作功。
工质压力与活塞运动方向相同时,作正功,反之作负功。
2.冲程功,循环功每一冲程所作之功叫冲程功;每一循环所作之功叫循环功,图1各冲程压力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环积分面积表示。
五.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1.自然吸气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1)活塞背面压力p0在四个冲程中对活塞作功为零,因而循环功可由单缸内工质对活塞作功来计算;2)循环动力过程功:压缩与燃烧膨胀冲程所作之正功称为循环动力过程功,即:W1+W3进、排气冲程泵气功:进、排气过程中,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是排气负功与进气正功之和,即:W2+W3循环过程净功(指示功):Wi=(W1+W3)-(W2+W3)= W1-W22.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示功图由于增压时缸内平均进气压力大于大气压力p0,一般也大于缸内平均排气压力,所以示功图上的泵气功为正功,净指示功为W i=W1+W2六.泵气过程功1.实际泵气功:W2面积2.理论泵气功:(p b-p k)V s,自然吸气机型为零。
3.泵气损失功:自然吸气机型为W2。
§1.2 动力、经济性能指标一. 两类指标 1) 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对活塞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简称指示指标。
直接反映工作循环进行的好坏。
包括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2) 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
用于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劣。
二. 指示性能指标1. 循环指示功与平均指示压力1) 循环指示功:在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工质对活塞所作的有用功。
用W i 表示。
W i=W 1+W 2(增压)Wi =(W1+W 3)-(W 2+W 3) = W 1-W 2 (自然吸气)2)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指示功。
发动机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种机械装置。
内燃机是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内燃机每实现一次热功转换,都要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工作过程,构成一个工作循环,否则,就不能实现热功的转换。
第一节发动机总体结构及基本原理现代汽车发动机根据所用燃料的不同可分为:1.汽油发动机(简称汽油机)1). 化油器式汽油机: 汽油和空气在化油器内混合成可燃混合气,在输入气缸加以压缩,然后用电火花点火使之燃烧而发热作功。
2). 汽油喷射式发动机: 将汽油直接喷人进气管或气缸内,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再用电火花点燃。
2.柴油发动机(简称柴油机):汽车用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一般是轻柴油,它是通过喷油泵和喷油器将柴油直接喷人气缸,与气缸内经过压缩的空气混合,使之在高温下自燃作功。
一.发动机总体构造发动机基本由以下机构和系统组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
1.曲柄连杆机构:它的功用是将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转变为活塞往复运动的机械能,再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对外输出动力。
2.配气机构:它的功用是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充人气缸并及时从气缸排出废气。
3.供给系:它的功用是把汽油和空气混合成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供人气缸,以供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
4.润滑系:它的功用是将润滑油供给作相对运动的零件以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部分地冷却摩擦零件5.冷却系:它的功用是把受热机件的热量散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6.点火系:它的功用是保证按规定时刻及时点燃气缸中被压缩的混合气。
7.起动系:它的功用是用以使静止的发动机起动并转入自行运转。
汽油机一般都由上述两个机构和五个系统组成。
对于汽车用柴油机,由于其混合气是自行着火燃烧的,所以柴油机没有点火系。
因此柴油机由两个机构和四个系统组成。
二.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一)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名词术语1.活塞行程与止点上止点:活塞顶距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称为上止点。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内燃机的实际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它是周期性地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往复过程。
基本原理:内燃机通过进气过程向气缸内吸入新鲜空气或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通过活塞的压缩行程,将新鲜充量的温度、压力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然后燃料以点燃或压燃的方式开始燃烧释放出热能,气缸内气体工质被加热,温度和压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实现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最后通过排气过程排除已燃废气。
理论循环提出的假设:(1)以空气作为循环工质,视其为理想气体,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工质比热容为常数;(2)循环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3)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或等压的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4)将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看成等熵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
三种形式的理论循环:(1)定容加热循环,如汽油机(2)定压加热循环,如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3)混合加热循环,如高速柴油机理论循环的评价指标:(1)循环热效率t η:工质所做循环功W 与循环加热量1Q 之比,用来评价循环的经济性,即 12t 11Q Q W Q Q η-== 影响t η的因素有:①压缩比ε(随着ε增大,三种循环的热效率都提高,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加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②绝热指数k (随着k 值增大,t η将提 高);③压力升高比λ(定压加热循环与定容循环的t η均与λ无关,对于混合加热循环,当1Q 与ε不变时,λ增大则ρ减小,膨胀过程增加,2Q 减少,t η提高);④预胀比ρ(ρ值 增加,t η下降)(2)循环平均压力t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来评价循环的做功能力,即 t ()SW p kPa V = 对于定压和定容加热循环,循环平均压力t p 随压缩起点压力a p 、压缩比ε、压力升高比λ 预胀比ρ、绝热指数K 和热效率t η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混合加热循环,若1Q 不变,增加ρ 就是减少λ,t η下降,t p 也降低继续膨胀循环:(1)脉冲涡轮增压(2)定压涡轮增压四行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1)进气过程:进气压力终点a p 一般小于环境大气压力0p ,压力差用于克服进气阻力,进气终点的温度a T 高于环境大气温度0T(2)压缩过程:复杂多变过程,压缩终了的压力1n c a p p ε=,温度11n c a T T ε-=,其中,多 变指数1n 主要受工质与缸壁的热交换及工质泄露情况的影响,当转速提高时,热交换时间 缩短,缸壁的传热和气缸泄漏气量减少,1n 会增大,当负荷增加时,气缸壁温度升高,传 热量减少,1n 增大,而当漏气量增加或缸壁温度降低时,1n 减小。
第1章内燃机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绪论 (2)解读

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 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
时间加长。这相当于λ下降而 上升,则ηt降低。
发动机工作循环
第二节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图a) 2、压缩过程 图b) 3、燃烧过程 图c) 4、膨胀过程 图c) 5、排气过程 图d)
发动机工作循环
每缸每循环所做的指示功:Wi
piVh
pi
D2
4
S 103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指示功率为:
Pi
Wi
n 60
发动机工作循环
多变指数和平均多变压缩指数: 实际计算中n1取代n1’ ,试验测定n1大致范围是:
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的数值范围:
发动机工作循环
(3)燃烧过程 作用: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温度 、压力升高,为膨胀创造条件 汽油机:在上止点点燃,容积变化小,燃烧快, 温度压力上升快,接近等容燃烧。 柴油机:燃烧开始接近等容燃烧,随后燃烧速率 放慢,气缸容积增大,压力升高减缓,接近等压 燃烧
好坏,是从示功图测量计算得出的。
动力性指标:指示功、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 经济性指标:指示热效率、指示燃油消耗率
发动机性能指标:动力性能指标(功率、转矩、转 速),经济性能指标(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 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排气品质)
性能指标及热计算
一、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
排气温度常用作检查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技术指 标。其值偏高,说明热功转换效率低工作过程不 良,及时检修。
发动机工作循环
三、引起实际循环热损失 的因素
1、工质的影响
发动机原理复习提纲!!!!!概要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一.主要内容1.理论循环的定义,理论循环的评定参数。
2.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定义。
3.示功图的概念。
4.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
5.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损失的测定,影响发动机机械损失的因素。
6.热平衡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1.对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分析2.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3.发动机的机械损失组成、影响因素三.难点1.理论循环的比较2.循环热效率及其影响因素3.有效指标的分析与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4.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5.热平衡(实际循环热平衡、发动机热平衡)1.理论循环的定义,理论循环的评定参数。
答:理论循环定义: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一些因素,所得出的简化循环。
理论循环评定参数:循环热效率ηt:指热力循环所获得的理论功W t与为获得理论功所加入的总的热量Q1之比,即ηt=W t/Q1=1-Q2/Q1循环热效率是用来评价动力机械设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循环的经济性。
循环平均压力P t:指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即P t=W t/V s=ηt·Q1/ V s循环平均压力是用来评价循环的做功能力。
1.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定义。
答: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定义: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是由进气行程、压缩行程、做功行程以及排气行程4个行程5个过程组成的工作循环。
发动机的热平衡:是指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加入气缸内的燃料完成燃烧时所能放出的热量的具体分配情况。
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定义发动机的机械损失组成、影响因素————刘忠俊答:发动机的机械损失组成包括:①发动机内部相对运动件的摩擦损失;②驱动附件的损失;③换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
影响因素:⑴气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凡是导致最高燃烧压力上升的因素都将加大摩擦损失,导致机械损失加大);⑵转速——转速N上升,机械损失功率增加,机械效率下降;⑶负荷——随负荷减少,机械效率ηm下降,直到空转时,有效功率Pe=0;⑷润滑条件和冷却水温度;⑸发动机技术状况。
内燃机工作循环及性能要求

2004年我国公布了汽车燃油经济性法规,从2005年7月1日起实行第一阶段要求, 2008年年初实行第二阶段要求 表 l. 乘用车表燃料消耗量限值(1)单位:L/100km
如果申请车型在结构上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其限值见表2: a)装有自动变速器; b)具有三排或三排以上座椅,; c)符合GB/T 15089-2001中3.5.1规定条件的M1G类汽车。 表2.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单位:L/100km
我国轻型汽车(≯ 我国轻型汽车(≯3。5T) 5T) 污染物排放限值
(GB 18352.1-2001) 车辆类型
6座2.5吨以下 M1类
基准质量kg 全部 RM≤1250
1250<RM≤1700
CO(g/km) 2.72 2.72 5.17 6.90 3.5 1.2 1.1
HC+NO(g/km)
SI&IDI DI
此外从行驶的稳定性出发当车速由于外界阻力矩的增加而减少时由于外界阻力矩的增加而减少时希望动力装置能提供更大的主动力矩从而达到新的稳定运行点但内燃机的输出转矩随转速的变化特性通常比较平坦对于柴油机来说更由于柴油机供油特性和涡轮增压器特性分别随转速的降低而供油量相应减少进气增压压力相应减少使输出转矩反而下降因此必须在燃油泵中设置调速器在涡轮增压器上设置放气阀以便改善其原有特性提高发动机对工况变化的适应性
车辆需要在多种环境条件和道路工况条件下使用,因而在规定发动机设计 任务时必须考虑发动机在各种条件下能经济、正常、有效使用的适应能力。 对发动机性能有直接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温、气压、沙尘等。例如, 低温起动性能是发动机的重要性能指标,对于汽油机一般要求在-10℃环境 温度下不依靠任何辅助起动装置或措施能用电动机拖转后自行点火运转; 对柴油机一般要求在-5℃环境温度下能起动。若车辆工作的环境温度更低, 则往往要考虑采用辅助起动措施来提高发动机的低温环境适应性。低温时 除了有起动问题外,还存在低温进气造成的燃烧不良和金属结构材料的低 温脆性等问题,这些也都是需要注意的。为适应高气温下工作,发动机冷 却系设计必须留有充分余量,橡胶、塑料件的耐高温性能也必须得到保证。 环境气压主要涉及高海拔下因进气密度低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可考 虑通过增压提高进气密度以恢复发动机所需要的功率或通过气压控制系统 防止燃油过量造成油耗或排放过高。对于行驶在沙漠等沙尘区的车辆来说, 仅装有通常的空气滤清器是不够的,必须在其前加装初滤器,形成有效的 二级过滤装置来清除进气中的尘埃,否则将严重损害发动机的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循环:
定容加热 汽油机
定压加热 低速柴油机
混合加热 高速柴油机
二 理论循环及其分析比较
压缩比: v1
v2 压力升高比: p3
p2
预膨胀比: v4
v3
热效率:
t
w0 q1
1 q2 q1
1 q2v q1v q1p
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的计算
t
1
1
k 1
理论循环热效率:
定容加热循环 :
(三)高温分解 ;
2CO2 + 热量 = 2CO + O2 2H2O + 热量 = 2H2 + O2
二 传热、流动损失
(一)传热损失 : 理论上:压缩、膨胀过程为绝热过程。 实际上:大量热量通过气缸壁传给冷却 水或空气。 传热损失是发动机中的最大损失,占总 损失量的30%以上。
(二)流动损失 理论上:闭口系统,没有气体流动损失。
❖ 3 燃烧方面的限制 ε ,汽油机爆燃 、表面点火。 柴油机压缩终了的气缸容积 制造工艺的要求, 燃烧室设计的难度。
柴油机: ε=12~22 pz=7~14 Mpa λ=1.3~2.2
汽油机: ε=6~12, pz=3~8.5 MPa, λ=2.0~4.0
阿特金森循环
米勒循环发动机
1940年,miller重拾这种不对等膨胀/压 缩比发动机,但舍弃了复杂的连杆结构, 而是采用配气时机来制造这种效果。其 解决方式为:在吸气冲程结束时,推迟 气门的关闭,这就将吸入的混合气又 “吐”出去一部分,再关闭气门,开始 压缩冲程。
§1-3 热平衡
总热量:QT = GT hu 分别转化为 :( 柴油机)
有效功的热量 QE :
30%-40%
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Qs
15%-35%
废气带走的热量Qr
25%-45%
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QB 其它热量损失QL
发动机热平衡方程式:
0-5% 2%-5%
qe qs qr qb ql 1
1. 提高压缩比ε可以提高热效率ηt,但提高率随着压缩 比ε的不断增大而逐渐降低。
2. 增大压力升高比λ可使热效率ηt提高。 3. 压缩比ε以及压力升高比λ的增加,将导致最高循环
压力pz的急剧上升。 4. 增大初始膨胀比ρ,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压力,但循
环热效率ηt随之降低。 5. 绝热指数k增大,循环热效率ηt提高。
一 工质改变损失
(一)工质性质 : 理论上:理想气体,双原子气体。 实际上:燃烧前:燃料+空气;
燃烧后:燃烧产物。
(二)比热容 :
理论上:定比热容。
实际上:温度T 比热容C。由于比
热容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对于相同的加 热量(燃料燃烧放热量),实际循环所能够 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小于理论循环,其 最终的结果是使循环热效率下降,循环 所做的有用功减少。
实际上:进、排气节流沿程损失,缸内 进气、挤压、燃烧涡流损失。
三 换气损失
定义:排气门提前开启造成的损失+进、 排气推动功之差。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理论上:忽略进、排气过程。 实际上:进、排气门提前开启,迟后关 闭。而且有流动阻力。
四 时间损失
理论上:定容加热瞬间完成,定压加热 速度与活塞运行速度密切配合。 实际上:燃烧需要时间。
§1-4 指示指标
发动机性能指标:指示指标,有效指标。
指示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 础,评价工作循环的质量。
有效指标:以曲轴上得到的净功率为基础, 评价整机性能。
一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指示功Wi :一个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
功。
Wi Fi a b
平均指示压力 pi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指示功。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发动机理论循环概述 发动机实际循环 热平衡 指示指标 有效指标 机械损失 燃烧热化学
§1-1发动机理论循环概述
一 实际循环向理论循环的简化
实际循环 : 示功图:气缸内压力随曲轴的转角或气缸工 作容积而变化的关系。
实际循环的简化:
1 忽略进、排气过程。 2 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可逆绝热过程。 3 燃烧过程简化为定容加热过程和定压加 热过程。 4 排气放热简化为定容放热过程。 5 假定工质为定比热的理想气体。t11k 1
定压加热循环
:
t
1
1
k1
k k(
1 1)
混合加热循环 :
t
1
1
k 1
(
k 1 1) k ( 1)
三种理论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1 初态1相同,压t缩,v 比相t同,m,加热t ,p量q1相同
2 初态1相同,最高压力、最高温度相同,放热量q2相同
t,v t,m t,p
由热效率表达式,还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03
[g/Kw.h]
GT 为每小时耗油量 [ kg/h ]
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 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即ηi=Wi/Q1
Q1为得到指示功Wi所消耗的热量(J)
内燃机实际工作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 1 结构条件的限制
提高ε、λ时,ηt提高,但pz急剧升高。 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 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 发动机体积与制造成本的增加。
内燃机实际工作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 2 机械效率的限制 ε 、λ 摩擦阻力 机械损失 机械效率
内燃机实际工作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pi
Wi Vh
pi,柴 686 ~ 981 [kPa]
pi,汽 784 ~ 1180 [kPa]
二 指示功率
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Ni
Wi
i
n 2
60
pi Vh i n
30
pi Vh i n 103 (KW)
30
三 指示燃料消耗率和指示热效率
指示燃料消耗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gi
GT Ni
五 燃烧损失
后燃损失 不完全燃烧损失
六 泄漏损失
理论上:闭口系统,无泄漏。 实际上:活塞气环不会100%严密密封, 总会有些气体窜到曲轴箱中,造成损失。
热效率
汽油机:循环热效率 0.54-0.58 指示热效率 0.30-0.40
柴油机:循环热效率 0.64-0.67 指示热效率 0.40-0.45
对比常规发动机,米勒循环进气门晚闭,吸入气体 部分反流排出,排气门晚开,使做功时间加长
1-2-3-4为传统发动机PV图,6-2-3-5为阿特金森/米勒循环PV图 阴影部分可以理解为阿特金森/米勒额外的活塞行程及其利用的
能量
§1-2 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热损失
工质改变损失 传热、流动损失 换气损失 时间损失 燃烧损失 泄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