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篇一: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兼有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它“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
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
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
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
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
《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
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先秦两汉散文 (2)

有的一条只记一个 字,如‚螟‛、 ‚饥‛,表示发生 了虫灾或饥荒。
54
三、思想倾向。这部原本由 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经 过了孔子的整理、修订,被 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而也 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它在 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故亦 称《春秋经》。
55
我国史学从它萌牙之初, 就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秉笔直书‛和 ‚曲笔隐讳‛这两种截然对立的 做法很不协调而又很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 始终伴随着史学发展而 存在。‚直书‛ 是史家刚直不 阿的正直精神的反映,‚曲笔‛ 是史秋》
45
一、概念。《春秋》本是春 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 书的通称。如《墨子· 明鬼》: ‚周之《春秋》” 、‚燕之 《 春 秋 》” 、 ‚ 齐 之 《 春 秋》” 、‚宋之《春秋》” 等 ‚百国春秋‛。
46
后来仅有鲁国的 《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特指春 秋时期鲁国的史书。
57
∥ 与司马迁相反 , 班固作为东汉正 统派历史学家 , 极力迎合统治阶级 的政治需求。他完全背弃了《史记》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的进步思想 , 多方宣扬 ‚天人感应‛ 的神秘观点和阴阳 五行灾异学说。与此相适应 , 对统 治阶级中的人物 , 总是褒多于贬 , 为尊者、贵者讳 , 甚至矫揉造做 , 肆意溢美。
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 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 吉凶。 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 降祸。 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29
以上称为‚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 的吉凶。
30
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 即丁酉日。 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 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 西边。
先秦两汉散文名篇

先秦两汉散文名篇1、《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九辩》节选
【先秦】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3、《子虚赋》节选
【两汉】司马相如
楚使子虚使于齐,
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
田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
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
”“获多乎?”
曰:“少。
”“然则何乐?”
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
”
曰:“可得闻乎?”。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参考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吕氏春秋吕览杂家2. 吕氏春秋先王之法不可法循表夜涉引婴投江刻舟求剑3. 谏逐客书上秦王书逐客对秦不利4. 新书过秦论论治安策西汉宏文5.《论贵粟疏》6.《新序》《侯苑》《列女传》7.狱中上梁王书极任安书司马迁极任安书8. 骚体赋汉大赋小赋(抒情小赋)大赋9.楚辞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10、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11.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司马相如12. 张衡 13.纪行赋述志赋幽通赋张衡归田赋刺世疾邪赋14.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5.本纪世家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选择题、1.A2.A3. C4.A.5.B6.B7.A8. D9.C 10. A 11.D 12.B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
2.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3.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4.“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

许昌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函授)2018学年期末考试批次专业:201701-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总时长:180分钟1. ( 单选题) 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处于集大成地位的是( )(本题5.0分)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荀子》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52. ( 单选题)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 )(本题5.0分)A、刻画人物B、描写景物C、描写战争D、交代过程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53. (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是( )。
(本题5.0分)A、《与杨德祖书》C、《诗品》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4. ( 单选题) 《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是( )(本题5.0分)A、气势磅礴B、铺张扬厉C、奇幻诡谲D、冷峻峭拔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55. ( 单选题) 《孔雀东南飞》属于( )。
(本题5.0分)A、汉乐府B、古诗C、南朝民歌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6. ( 单选题) “才秀人微”指的是( )。
(本题5.0分)B、鲍照C、左思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7. ( 单选题)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本题5.0分)A、《春秋》B、《尚书》C、《左传》D、《战国策》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8. ( 单选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本题5.0分)A、道家B、儒家C、法家D、名家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9. ( 单选题) 《诗经》全集分为( )部分。
(本题5.0分)A、三B、五C、六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10. ( 单选题) 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本题5.0分)A、《庄子》B、《墨子》C、《论语》D、《荀子》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11. ( 单选题) 《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 单选题) 《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2. ( 单选题)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关于诗歌的语言和意旨之间的关系。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03. ( 单选题)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南朝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4. ( 单选题) 《诗经》全集分为( )部分。
(本题3.0分)A、三B、五C、六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5. (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是( )。
(本题3.0分)A、《与杨德祖书》B、《典论·论文》C、《诗品》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6. ( 单选题) “才秀人微”指的是( )。
(本题3.0分)A、谢眺B、鲍照C、左思标准答案:A解析:7. ( 单选题)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
(本题3.0分)A、《庄子·外物》B、《汉书·艺文志》C、《左传》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08. ( 单选题) 《论语》是一部( )著作。
(本题3.0分)A、语录体B、编年体C、国别体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9. ( 单选题) 文学史上所称正始文学,实际上指曹魏(220-265)后期的文学现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10. ( 单选题) 《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11. ( 单选题) 《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12. ( 单选题) 《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
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
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举《吕氏春秋·古乐》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新版教材22页)。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也。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
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文化孕育出了“楚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
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
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
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
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
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
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
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
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
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五、1.《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强调“士”的重要。
而儒家却是强调以德为治要求君明臣贤。
《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这也与儒家的重“义”针锋相对。
2.这则寓言说明了庄子讲究返朴归真,主张“无为”认为“有为有善”的思想。
这则寓言使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西汉前期是政论文的高峰期,这时期的政论文写作能畅所欲言,显得非常有生气,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他与晁错的政论教文被誉为“西汉鸿文”这个时期的政论文重在具体措施。
到了西汉中后期,则重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关注现实政治,学术色彩浓厚,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淮南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六、1.从产生时间上,《史记》是西汉中期司马迁历经13年而写成,《汉书》是东汉前期班固所写且由和撰而变为官修。
2.从记史时间上,《史记》是一部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纪传体通史,《西汉》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纪传纪体断代史。
3.从体例上看,两书都是纪传体,此由司马迁开创,《史记》有五种体例:表、本纪、书、列传、世家;《汉书》体例承袭《史记》而有变化。
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分四种:纪、表、传。
4.在思想内容方面,(1)《汉书》属于奉旨作史,是官史,正统思想浓,其揭露批判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光锐、彻底;《史记》属于私史,成一家之言。
个性鲜明,是一部批判史,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2)《史记》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当时“天人感应”有所怀疑。
作者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因而写得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也更为准确、客观。
如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项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则客观地指出是项羽自身的性格造成。
5.在写人物方面,司马迁褒扬“尚侠义之人”班固则是褒扬“忠君保皇之人”
6.在语言特色方面,《史记》是浅显通俗流利的语言风格,《汉书》是“典雅古卑的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