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材料1011前一段时间简单的读了一下史记,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此简述一下我所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夏商周,很多中国的神祗都在此时诞生,祝融、共工、姜太公、哪吒等等。

而在战国时期以后,就是秦汉,封建专制社会。

春秋战国即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大量的故事,涌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也出现了很多成语、歇后语。

在社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春秋时候,人们开始赞同家族的传承,而不是贤能的品德。

故而出现了很多贵族家族统治,每个贵族家中又有很多食客为其效忠的现象。

这段时期连年战乱、政权更迭,导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

文化教育渐渐由没落的贵族普及到人民之中,激发了民间思想的发展,故而出现了百家齐鸣的文化氛围。

在百家齐鸣之中大量的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人民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化也很大,不再是一生只效忠于一个贵族,更多的是良禽择佳木而栖,朝秦暮楚的现象十分多见,这也是源于各诸侯国多年斗争。

到了秦朝末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打破了贵族的统治制度。

因为教育的平民化,在这一时期文学也是一大亮点,《诗经》、屈原、诸子散文,很多作品传唱至今。

这段时期的文人,几乎精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很多方面,所谓有识之士,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也在此时逐渐浓厚。

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发展也很大,中国玉文化崛起于此时。

玉石、木雕、服饰、青铜器、音乐,因为中央集权的慢慢产生,统治者拥有更多的财富来支持艺术的发展,很多国宝级青铜器由此产生,贵族们也更多的用这些艺术产物来显示自己的不凡,而不是贤能的德行。

战国时期的艺术发展一部分也得益于民族的融合,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之中。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也出现了很多的新变革。

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素来以硕大的规模和和宏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春秋时期⼈们的天⽂知识及观念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们的天⽂知识及观念⽂章摘要:本⽂以《左传》为主要研究史料,以春秋时期⼈们的天⽂观测活动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春秋⾄汉的著作为辅助史料(《吕⽒春秋》、《公⽺传》、《尚书》、《礼记》、《国语》、《史记》、《周礼》),初步总结了春秋时期⼈们的天⽂知识⽔平,介绍了⼆⼗⼋星宿的组成,探究了其来源于作⽤;介绍了⼗⼆星次与⼗⼆星⾠的组成、来源和作⽤,涉及了春秋时期⼈们对流星和彗星的观测。

总结了当时主要的天⽂观测⽅法和观测对象,总结和列举了《左传》中记述的天⽂观测对历法、⽣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并粗浅归纳了从中反映出的春秋时期⼈们的天⽂观念。

正⽂:《左传》是⼀部⽐较完整的春秋史书,不仅仅为⼈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科学知识⽔平。

《左传》从⼀个侧⾯反映了春秋时期⼈们的天⽂知识⽔平,其中包括天⽂历法、⽇⽉运动和星⾠运动。

我主要从星⾠运动这⼀⽅⾯来浅议当时⼈们的天⽂知识⽔平,天⽂观测活动和天⽂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占⼘活动的影响。

春秋时期⼈们的天⽂认识⽔平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们当时将周天划为⼆⼗⼋星宿、⼗⼆星次和⼗⼆⾠。

以此来辨别、划分星⾠,以及观察、计算、预估星⾠运动的轨迹。

”正如《周礼.春官.冯相⽒》中记述:“冯相⽒⼗有⼆岁,⼗有⼆⽇,⼗有⼆⾠,⼗⽇,⼆⼗有⼋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冬夏致⽇,春秋致⽉,以辨四时之叙。

”古⼈因⽇⽉五星运动于黄道、⾚道附近天域,古⼈遂将附近星空划分为28个天域,⽤来度量⽇⽉五星的运动和位置。

⽉亮每天约⾛⼀宿,⼟星每年移动⼀宿。

宿⼜称舍,就是⽇⽉五星所停留的地⽅。

《吕⽒春秋.圆道》:“⽉躔⼆⼗⼋宿,轸与⾓属,圆道也。

”⾃⾓宿开始⾃西向东排列与⽇⽉五星视运动⽅向相同,依次为东宫苍龙七宿:⾓、亢、氐、房、⼼、尾、箕。

(《左传.桓公五年》:“启蛰⽽郊,龙见⽽雩。

”《左传.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总结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成就(1)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①地位: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3)《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2.历法成就(1)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2)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医学成就(1)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2)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1)名称来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3)发现意义①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1)特点: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2)“金文”含义: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3)内容: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4)代表①四羊方尊②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③何尊(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5)四川广汉三星堆①地理位置:长江中上游②影响: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1.《诗经》(1)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①篇数:共有305篇诗歌②组成部分:“风”“雅”“颂”③内容组成: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3)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2.楚辞(1)含义: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人物:屈原(3)代表作“《离骚》。

左传中的天文知识

左传中的天文知识

左传中的天文知识
《左传》中记述了大量的异象,其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包括天文异象和气象异象两大类。

这些异象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天文的观测、记录和解释。

其中,天文异象主要涉及到日食、月食、彗星、行星等天体的出现和运行规律。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明如昼,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

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日食、月食等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占卜和解释。

气象异象则主要涉及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出现和预测。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晋景公三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据此预言了晋国将有兵败之事,晋国果然败于韩厥。

这些气象异象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气象的观测和预测能力。

总的来说,《左传》中记述的天文知识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天文的认知水平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背景。

这些天文知识的了解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天文学与占卜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天文学与占卜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天文学与占卜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在天文学和占卜方面也有独特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卜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

诸如孟子和墨子等思想家,都对天文学持有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不少研究。

他们认为,天文现象与人类的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吉凶祸福,指导统治者的决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占卜占卜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例外。

占卜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指导个人和国家的决策。

2.1 占卜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占卜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龟甲卜和蓍草卜。

龟甲卜是使用龟甲贝壳来进行卜筮,根据龟甲上的裂纹或图案来推测未来的吉凶。

而蓍草卜则使用蓍草来进行占卜,根据蓍草的生长状况来预测命运。

2.2 占卜的目的占卜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大量运用于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中。

统治者和贵族们经常会请卜师进行占卜,以预测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衰等重要事项。

此外,普通百姓也会通过占卜来了解自己的吉凶祸福,指导日常生活和决策。

3. 古代天文学与占卜的关系天文学与占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天文学为占卜提供了基础,占卜则将天文学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观察和预测天象,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并根据占卜的结果来指导决策。

4.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与占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和占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让人们相信天文现象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种思想延续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天文学与占卜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的发展为占卜提供了基础,而占卜将天文学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及成就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的科学,也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学问。

我国的天文学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成就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运用天体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

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形成用紫微斗数来占卜吉凶祸福的习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的占星术。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周代之初,因为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形状,人们已经开始制定了日、月、星、四时等日历。

这些日历完备而准确地记录了天体运动规律,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时期的天文学家们主要致力于对恒星、行星和天象的研究。

其中江淹的《增广天文成象》和谷梁赤的《天文算法统一纪要》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淹在此书中全面且系统地讲述了恒星及其位置的分类,着重阐发了恒星的各种性质和特征。

谷梁赤在他的著作中,集各家之长,完善了天文称时和岁差计算,使天文岁差不断保持精度;他的书还为元朝中期公布的《三星历法》和《十二时辰纪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迈向辉煌的巅峰。

汉代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首次揭示了地球的形状问题,并对恒星、彗星、新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人们对太阳和月亮,星辰和行星的想象和迷信,推动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等理论的发展。

唐代的僧人一行为天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编制了《大明历》和《渤海星历》,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此外,宋代的郭守敬和明代的田汉也在天象观测和天文仪器研制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成就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文章摘要:本文以《左传》为主要研究史料,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测活动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春秋至汉的著作为辅助史料(《吕氏春秋》、《公羊传》、《尚书》、《礼记》、《国语》、《史记》、《周礼》),初步总结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介绍了二十八星宿的组成,探究了其来源于作用;介绍了十二星次与十二星辰的组成、来源和作用,涉及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流星和彗星的观测。

总结了当时主要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观测对象,总结和列举了《左传》中记述的天文观测对历法、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并粗浅归纳了从中反映出的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念。

正文:《左传》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春秋史书,不仅仅为人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科学知识水平。

《左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日月运动和星辰运动。

我主要从星辰运动这一方面来浅议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占卜活动的影响。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将周天划为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十二辰。

以此来辨别、划分星辰,以及观察、计算、预估星辰运动的轨迹。

”正如《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述:“冯相氏十有二岁,十有二日,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古人因日月五星运动于黄道、赤道附近天域,古人遂将附近星空划分为28个天域,用来度量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

月亮每天约走一宿,土星每年移动一宿。

宿又称舍,就是日月五星所停留的地方。

《吕氏春秋.圆道》:“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

”自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五星视运动方向相同,依次为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左传.桓公五年》:“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左传.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

”杨伯峻注:“龙尾即尾宿,为苍龙七宿之第六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

”反映了春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北宫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龙,宋、郑必饑。

玄枵,虚中也。

枵,耗名也。

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杨伯峻注:“玄枵相当女、虚、危三宿。

虚、危以为蛇。

龙行疾而失位,出虚、危宿下,龙在下而蛇在上。

”)反映了冬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西宫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反映了秋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南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杨伯峻注:“鹑火,即柳、星、张三宿,柳宿即鹑火,心宿即大火,”“神龟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

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杜注:“南为朱鸟,鸟尾为帑。

”杨伯峻注:“朱鸟即朱雀,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之总称。

鹑火在二十八宿中为柳、星、张三宿,鹑尾为翼宿与轸宿。

”)反映了夏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在各宫之间跨有银河,《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尔雅.释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

”杨伯峻注:“汉津即银河,古亦谓天河。

但是四宫并没有均分星空,其所占度数有长有短,对于这个现象,学者德莎素认为,四宫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季节所看到的星象图划分的,我国黄河一带的实际气候,春、秋短而夏、冬长,所以东方七宿和西方七宿总度数比南方七宿、北方七宿总度数狭得多。

在《左传》记述中讲到星宿时偶尔会出现多星一名,一星多名的现象。

例如《左传.桓公五年》:“。

鹑之贲贲,天策火享火享,虢公其奔。

”鹑即柳宿,为朱鸟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

《左传.昭公一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杜注:“辰,大火也”。

大火即心宿,又称商星。

《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

”何休解诂:“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

”可见辰有多重意义,一指心宿,二指参宿,三指北极星,四指日月交会之处。

在通过《左传》考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和天文观测活动时要注意辨别区分。

从《左传》、《国语》和《诗经》的记叙中,已经提到角、亢、氐、房、火(心)、箕、斗、牛、女、危、定(室、壁)、昴、毕、参、柳、虚、翼、轸等星,《国语》中甚至已经由二十八星宿的提法。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也已经大致掌握了二十八星宿中大部分重要恒星。

而二十八宿全部名称首见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约公元前170年的帛书,可见至迟在战国时代,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完备。

郑文光从二十八宿其产生源头作为划分依据来确定二十八星宿产生的年代,他认为以鹑火观测标志代替了大火为观测标志,在殷商末世,即公元前十一世纪,此时,春分日初昏,整个南宫朱雀展现在南中天,而鹑火一次正当午位,也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整个“春天的天文学”体系形成。

这也是二十八宿作为一个体系诞生的年代。

在古代的天文观察中,有两颗非常重要的星即“木星”和“火星”,这两颗星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因而能够被古人观察到它的星体和移动轨迹。

古人更是根据木星的移动轨迹来划分十二星次的。

《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

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隧之岁,寡君以生。

’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杨伯峻注古人化周天为十二次,以为木星一年行一次,十二年满一周天,故十二年为一星终,而用之纪年。

《说文.止部》:“岁,木星也。

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因此,古人根据木星移动轨迹将天赤道带均匀地分成12等分,使冬至点正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是星纪。

从星纪依次向东为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统称十二次。

十二次创立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

十二星次自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

《尔雅.释天》:“营室谓之定,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

”即从星纪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斗、牛,之后依次对应。

除了十二星次之外,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的划分天赤道的方法还有十二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无冰。

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饑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

以有时灾,阴不堪阳。

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

宋、郑必饑。

玄枵,虚中也。

枵,耗名也。

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杨伯峻注:“次者,日月所会之处。

日月每年相会十二回,因分十二次,与十二宫相当,每次三十度。

中国古天文家,初则以岁星纪年,而又以十二支配之,十二支又谓之太岁。

”因此十二辰的划分与一年中太阳与月亮回合12次有关。

《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古代中国将天赤道、黄道附近的区域从东向西划分为12个相等的部分,分别用12个地支的名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有一种太岁纪年法,假想一种叫做太岁的天天体,在天空中运行的方向与岁星相反,但运行速度是均匀的,每12年运行一周(与古代认为的木星的恒星周期相等)。

十二辰列顺序与太岁运行方向是一致的,太岁每年恰好移动一辰,故十二辰也用于太岁纪年法。

汉代前后将十二辰用于记时,即将一天划分为相等的12个时辰,太阳在天空中从东向西移动相当于一辰的角距离所需的时间就是一个时辰,因此各个时辰的名臣也用十二地支的名臣来命名。

此外十二星次与十二辰相互对应。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

南师不时,必无功。

’”杨伯峻注:“天道为木星所行之道。

次年木星在黄道带经过娵訾,于十二支中为亥,故云天道在西北。

”由此可见玄枵对应子,依次一一对应。

下面我们通过列表来看一下十二星次与十二辰、二十八星宿、西方十二星座划分的对应关系。

注:十二次与十二辰旋转方向不同,十二次自东向西旋转,十二辰自西向东旋转。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此外,《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景观,流星、彗星。

庄公七年经曰:“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记载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流星雨现象,并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琴流星雨纪事。

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

”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

”星孛即彗星。

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哈雷彗星平均每隔七十六年行近太阳一次,肉眼可见。

自此至清末二千余年,出现并有记载者共三十一次。

此次记载中除了涉及到彗星之外,还涉及到了北斗星,古代北斗属紫微垣,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人们对于北斗的认识很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北斗的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辰谓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为九月,而日食传书十一月,相差两月,故认为当时主管历法者有过失,两次应置闰而未置。

可见北斗星的斗柄在古代还被用来计算历法。

此外还有多次有关彗星的记载: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

申胥曰:‘慧所以除旧布新也。

’”昭公二十六年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祷之,晏子曰:‘无益也。

’”哀公十三年经:“有星孛于东方。

”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该天象报告方法与术语:(1)“昏中”或“昏正”:观察初昏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来预报季节。

(2)“旦中”或“晨正”:观察黎明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敬授民时。

(3)“见”或“出”:观察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星象。

(4)“朝觌”:观察黎明出现在东方的星象。

(5)“伏”:观察初昏落下两方地平的星象来推断季节气候。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

春秋时期,二十八星宿作为一个体系已经诞生,且其中的大部分重要恒星已经被大家所熟知。

除了二十八星宿之外,还有十二星次和十二星辰两大体系。

三大体系相互对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春秋时期的周天划分结构系统。

二十八星宿起源于对日月五星所在位次的观察,部分学者认为,其划分主要来自于月亮,月每日宿一宿,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土星,土星每年行一宿。

十二星次是根据木星的运行状况而对周天进行划分的系统,十二辰则是根据太阳与月亮相会之所均匀划分周天。

在这个天文系统之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了大火、鹑火等星,其主要源自于商代以大火作为主星的传统。

除了这个庞大的天文系统之外,木星即岁星是春秋时期天文活动中观测最多、人们了解最深入,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行星。

中国传统星官命名也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

春秋时期的天文观测活动极其影响从《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天文观测时春秋时期国家一项重大活动之一。

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都设有天官。

天官之地位甚至与卿并列。

《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

日官居卿以致日,礼也。

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杨伯峻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

执掌天象,朝位特尊,虽不在六卿之数,而位从卿。

”足以见日官地位之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