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实验报告
陶瓷的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陶瓷的烧制过程,掌握陶瓷烧制的基本技术,熟悉陶瓷原料的选取、制备、成型、装饰及烧成等各个环节,提高对陶瓷工艺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陶瓷烧制是将陶瓷原料在高温下烧结成瓷的过程。
在烧制过程中,原料中的矿物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美观性的陶瓷制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高岭土、石英、长石、粘土、釉料等。
2. 实验仪器:陶瓷球磨机、陶瓷拉坯机、陶瓷成型模具、陶瓷窑炉、高温电炉、陶瓷喷枪、陶瓷颜料等。
四、实验步骤1. 原料选取与制备(1)选取高岭土、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
(2)将原料进行球磨,使其达到一定的细度。
(3)将球磨后的原料混合均匀,制成陶瓷泥料。
2. 成型(1)将陶瓷泥料放入陶瓷拉坯机,通过旋转拉坯机,用手和拉坯工具将泥料拉成瓷坯。
(2)将瓷坯放入陶瓷成型模具中,使其成型。
3. 装饰(1)用陶瓷喷枪在瓷坯表面喷洒釉料。
(2)用陶瓷颜料在瓷坯表面进行绘画。
4. 烧成(1)将装饰好的瓷坯放入匣钵中。
(2)将匣钵放入陶瓷窑炉中,进行低温预热。
(3)逐渐提高窑炉温度,使瓷坯达到烧结温度。
(4)保持烧结温度一段时间,使瓷坯充分烧结。
(5)逐渐降低窑炉温度,使瓷坯缓慢冷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原料选取与制备实验中选取的高岭土、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经过球磨、混合后制成的陶瓷泥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2. 成型通过陶瓷拉坯机和成型模具,成功地将陶瓷泥料拉成瓷坯,并使其成型。
3. 装饰用陶瓷喷枪喷洒釉料,使瓷坯表面光滑;用陶瓷颜料进行绘画,使瓷坯更具艺术性。
4. 烧成在陶瓷窑炉中,瓷坯经过烧结和冷却过程,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强度和美观性的陶瓷制品。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陶瓷的烧制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了陶瓷烧制的基本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以下几点:1. 陶瓷原料的选取与制备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2. 成型、装饰、烧成等环节对陶瓷制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陶瓷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陶瓷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和用途;2. 掌握陶瓷原料的制备方法和陶瓷坯体的成型方法;3. 熟悉陶瓷的烧结过程及影响因素;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素养。
二、实验原理陶瓷是一种以粘土、长石、石英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原料,经过成型、烧结等工艺制成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瓷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绝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化工、轻工等领域。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陶瓷原料、模具、陶瓷烧结炉、陶瓷样品、天平、烧杯、试管、酒精灯、滴定管等;2. 试剂:水、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等。
四、实验步骤1. 陶瓷原料的制备(1)称取适量的粘土、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泥浆;(3)将泥浆倒入模具中,进行压制或注浆成型;(4)将成型的陶瓷坯体取出,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2. 陶瓷坯体的成型(1)将晾干的陶瓷坯体放入陶瓷烧结炉中;(2)根据陶瓷原料的性质,设置合适的烧结温度和时间;(3)进行烧结,使陶瓷坯体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3. 陶瓷性能测试(1)机械强度测试:采用万能试验机对陶瓷样品进行压缩、弯曲等力学性能测试;(2)耐热性测试:将陶瓷样品放入高温炉中,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观察其外观和性能变化;(3)耐腐蚀性测试:将陶瓷样品浸泡在酸、碱等腐蚀性溶液中,观察其表面变化和性能变化;(4)绝缘性能测试: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对陶瓷样品的绝缘性能进行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陶瓷原料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成功制备了陶瓷原料泥浆,并进行了压制或注浆成型,形成了陶瓷坯体。
2. 陶瓷坯体的成型:在烧结炉中进行了烧结,陶瓷坯体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了致密的陶瓷材料。
3. 陶瓷性能测试:(1)机械强度:陶瓷样品的压缩强度为60MPa,弯曲强度为20MPa,满足工程应用要求;(2)耐热性:陶瓷样品在800℃高温下保温1小时,无明显变形和开裂;(3)耐腐蚀性:陶瓷样品在5%盐酸溶液中浸泡24小时,表面无明显腐蚀;(4)绝缘性能:陶瓷样品的绝缘电阻为1×10^10Ω·m,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陶瓷中试实验报告

陶瓷中试实验报告陶瓷中试实验报告一、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能等优点,因此在建筑、电子、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中试实验,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为陶瓷的生产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次实验采用的陶瓷材料为氧化铝和硅酸铝,分别作为主要原料进行制备。
2. 方法:首先将氧化铝和硅酸铝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陶瓷浆料。
接着将浆料倒入模具中,经过压制和干燥后,进行烧结处理。
最后进行陶瓷样品的性能测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工艺:通过实验发现,氧化铝和硅酸铝的比例对陶瓷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当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时,陶瓷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但韧性和强度下降;而硅酸铝的含量较高时,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强度增加,但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比例。
2. 性能测试:对制备好的陶瓷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包括硬度、抗压强度、热膨胀系数等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适用于承受较大压力和磨损的环境。
同时,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使用。
3. 微观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陶瓷样品的微观结构,发现陶瓷材料呈现出均匀致密的结构,晶粒较小且分布均匀。
这种结构使得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和高温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陶瓷中试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陶瓷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的重要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比例,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陶瓷材料。
同时,我们也发现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工艺参数来改善陶瓷材料的性能。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陶瓷材料的其他性能指标,如导热性能、电绝缘性能等,并探索更多的原料组合和工艺参数,以提高陶瓷材料的综合性能。
陶瓷综合性实验报告

陶瓷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陶瓷的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陶瓷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掌握陶瓷的制备工艺;
3.研究陶瓷的烧结过程。
二、实验原理
陶瓷是由无机非金属材料经烧结而成,具有高温稳定性、机械强度高
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等特点。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瓷器、砖瓦、电子陶瓷等。
陶瓷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选择、配料、捏合成型、烧结等步骤。
三、实验步骤
1.原料选择:选择适宜的陶瓷原料,例如黏土、瓷土、硅酸盐等;
2.配料:根据实际需求,按一定比例配制陶瓷原料;
3.捏合成型:将配制好的陶瓷原料加水捏合成泥状,然后采用压塑、
注塑、挤压等方式成型;
4.烧结:将成型好的陶瓷坯体放入炉中进行烧结。
四、实验结果
1.陶瓷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陶瓷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好、耐高温性等
特点,适用于制作耐火材料、精细瓷器等;
2.陶瓷的制备工艺:根据实验步骤所述,经过原料选择、配料、捏合成型和烧结等步骤,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3.陶瓷的烧结过程:烧结过程中,陶瓷坯体在高温下发生变化,原料得以结合并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陶瓷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掌握了陶瓷的制备工艺,并研究了陶瓷的烧结过程。
陶瓷作为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和分析了陶瓷材料的制备过程,这对我们深入了解陶瓷材料的性质和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瓷学.刘学峰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陶瓷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学.赵兴国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年。
陶瓷体积密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陶瓷体积密度的测量方法;2. 了解陶瓷密度与体积的关系;3. 掌握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法测量体积的原理;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密度公式:ρ = m / 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2. 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通过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根据重力公式G = mg,计算出物体的质量;3. 溢水法测量体积原理:将物体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根据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溢水杯;3. 陶瓷茶壶(或陶瓷茶杯等);4. 电子天平;5. 水;6. 纸巾;7.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陶瓷茶壶的质量,记录为m1;2. 将陶瓷茶壶的壶盖从壶身上取下,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壶盖的重力,记录为G;3. 根据重力公式G = mg,计算出壶盖的质量m2;4. 将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待水稳定后,用纸巾将溢出的水擦拭干净,称量溢出水的质量,记录为m3;5. 根据密度公式ρ = m / V,计算出壶盖的体积V2;6. 将陶瓷茶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待水稳定后,用纸巾将溢出的水擦拭干净,称量溢出水的质量,记录为m4;7. 根据密度公式ρ = m / V,计算出陶瓷茶壶的体积V1;8. 计算陶瓷茶壶的密度ρ1 = m1 / V1。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陶瓷茶壶质量m1 = 143.1g;2. 壶盖重力G = 0.405N;3. 壶盖质量m2 = 41.3g;4. 溢出水的质量m3 = 15g;5. 陶瓷茶壶体积V1 = 52cm³;6. 陶瓷茶壶密度ρ1 = 2.75g/cm³。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验证了密度公式ρ = m / V的正确性;2. 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法测量体积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陶瓷的密度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测量了陶瓷茶壶的体积和密度,掌握了陶瓷体积密度的测量方法。
陶瓷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2. 掌握陶瓷原料的配比和制备方法;3. 掌握陶瓷成型、修坯、干燥和烧成等基本工艺;4. 熟悉陶瓷的性能及质量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陶瓷是一种由无机非金属材料通过高温烧结而成的固体材料。
陶瓷的制备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比、制备、成型、修坯、干燥和烧成等环节。
本实验以粘土为主要原料,通过以上环节制备陶瓷。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粘土、石英砂、长石、高岭土等;2. 实验设备:陶瓷球磨机、陶瓷搅拌机、陶瓷成型机、修坯机、干燥窑、高温炉等。
四、实验步骤1. 原料配比:根据实验要求,将粘土、石英砂、长石、高岭土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2. 制备:将混合后的原料放入陶瓷球磨机中,进行球磨处理,使原料颗粒达到一定细度。
3. 搅拌:将球磨后的原料放入陶瓷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泥浆。
4. 成型:将泥浆倒入陶瓷成型机中,通过模具成型,得到所需形状的陶瓷坯体。
5. 修坯:将成型后的陶瓷坯体放入修坯机中,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部分,使坯体表面光滑。
6. 干燥:将修整好的陶瓷坯体放入干燥窑中,进行干燥处理,使坯体水分降至一定范围。
7. 烧成:将干燥后的陶瓷坯体放入高温炉中,进行高温烧结,使其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原料配比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粘土、石英砂、长石、高岭土等原料的配比对陶瓷的强度、密度、耐热性等性能有较大影响。
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陶瓷。
2. 成型工艺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型工艺对陶瓷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有较大影响。
合理的成型工艺可以提高陶瓷的质量。
3. 干燥和烧成工艺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燥和烧成工艺对陶瓷的强度、密度、耐热性等性能有较大影响。
合理的干燥和烧成工艺可以提高陶瓷的质量。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了解了陶瓷原料的配比和制备方法;2. 通过实验,了解了陶瓷成型、修坯、干燥和烧成等基本工艺对陶瓷性能的影响;3. 通过实验,熟悉了陶瓷的性能及质量检测方法。
陶瓷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习目的掌握陶瓷主要工艺实验的原理、方法与一定的操作技能,通过陶瓷工艺综合实验了解陶瓷产品的设计程序与工艺过程,培养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二.实习时间2013年11月22日三.实习地点南信大尚贤实验室及江都金刚机械厂四实习过程 1.陶瓷材料a概念: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
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b 分类:普通材料:采用天然原料如长石、粘土和石英等烧结而成,是典型的硅酸盐材料,主要组成元素是硅、铝、氧,这三种元素占地壳元素总量的90%,普通陶瓷来源丰富、成本低、工艺成熟。
这类陶瓷按性能特征和用途又可分为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绝缘陶瓷、化工陶瓷等。
特种材料:采用高纯度人工合成的原料,利用精密控制工艺成形烧结制成,一般具有某些特殊性能,以适应各种需要。
根据其主要成分,有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金属陶瓷等;特种陶瓷具有特殊的力学、光、声、电、磁、热等性能。
c性能:(1)力学特性: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其硬度大多在1500hv 以上。
陶瓷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很差。
(2)热特性:陶瓷材料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大多在2000℃以上),且在高温下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陶瓷的导热性低于金属材料,陶瓷还是良好的隔热材料。
同时陶瓷的线膨胀系数比金属低,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陶瓷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3)电特性:大多数陶瓷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因此大量用于制作各种电压(1kv~110kv)的绝缘器件。
铁电陶瓷(钛酸钡batio3)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可用于制作电容器,铁电陶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还能改变形状,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具有压电材料的特性),可用作扩音机、电唱机、超声波仪、声纳、医疗用声谱仪等。
陶瓷碗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观察和探究陶瓷碗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导热性、硬度、吸水率等,从而加深对陶瓷材料物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陶瓷碗若干2. 天平3. 水银温度计4. 热源(如酒精灯)5. 烧杯6. 量筒7. 砂纸8. 计时器9. 纸笔三、实验步骤1. 密度测量(1)用天平称量一只陶瓷碗的质量,记录数据。
(2)将陶瓷碗完全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碗的体积。
(3)根据密度公式ρ = m/V,计算陶瓷碗的密度。
2. 导热性测量(1)将陶瓷碗放置在热源上,用温度计测量碗底和碗口的温度。
(2)观察温度变化,记录温度计读数。
(3)比较碗底和碗口的温度差,分析陶瓷碗的导热性。
3. 硬度测量(1)用砂纸对陶瓷碗表面进行打磨,观察打磨后的表面变化。
(2)用小刀在打磨后的表面划痕,观察划痕的深浅。
(3)分析陶瓷碗的硬度。
4. 吸水率测量(1)将陶瓷碗完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
(2)将陶瓷碗取出,放置在干燥处,等待水分蒸发。
(3)观察陶瓷碗表面水分的变化,记录蒸发时间。
(4)根据蒸发时间,分析陶瓷碗的吸水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密度测量结果通过实验,测得陶瓷碗的密度为ρ = 2.3 g/cm³。
2. 导热性测量结果实验中,陶瓷碗底部的温度比碗口高,说明陶瓷碗的导热性较差。
3. 硬度测量结果通过实验,发现陶瓷碗表面打磨后划痕较浅,且用小刀划痕不明显,说明陶瓷碗的硬度较大。
4. 吸水率测量结果实验中,陶瓷碗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表面水分蒸发,说明陶瓷碗具有一定的吸水率。
五、实验结论1. 陶瓷碗具有较大的密度,为2.3 g/cm³。
2. 陶瓷碗的导热性较差,适合用于保温。
3. 陶瓷碗的硬度较大,耐磨耐用。
4. 陶瓷碗具有一定的吸水率,适合用于盛放液体。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陶瓷碗的物理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测量密度、导热性、硬度和吸水率等物理参数,并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名称: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指导老师:实验项目:陶瓷的制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陶瓷配料方案的确定方法,确定陶瓷的配料方案;
2.确定陶瓷坯料配方,并且掌握陶瓷坯料的计算方法;
3.掌握陶瓷坯料制备的步骤及成型方法;
4.掌握陶瓷釉料配方的确定和釉料配方的计算;
5.根据陶瓷制备的原理、工艺方法制备出陶瓷样品,并且根据陶瓷样品表现分析其原因。
二、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选择制备长石质瓷,长石质瓷属于长石-石英-高岭土为主的三组分配料。
一般的烧成温度范围在1250℃-1350℃,满足实验室的熔炉要求(≦1400℃)。
一般长石质瓷的组成范围为:
SiO2Al2O3R2O+RO
通过上述工艺要求确定陶瓷坯料的配方,为了改善陶瓷的外观及性能,同时还会适当的加入其他陶瓷坯料的配料成分。
陶瓷坯体成型以后,往往还要在其表面制备一层釉层。
一般的说,釉层基本上就是一种硅酸盐玻璃。
釉的作用在于改善陶瓷制品的表面性能,使制品表面光滑,对液体和气体具有不透过性,不易沾污;其次,可提高制品的机械强度、电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因此,釉的配方主要通过硅酸盐玻璃的配方确定,前面的玻璃实验中已经确定。
三、实验样品与器材
根据实验原理,由于实验室的熔炉的最高温度为1400摄氏度。
而长石质瓷的一般烧成温度在1250-1350℃。
因此符合实验室要求。
而长石质瓷组成范围在直线ME附近的两侧。
所以选取了如图所示的点SiO2-K2O-Al2O3(60%-15%-25%). 再对此点进行修正:
由于K2O、Na2O的含量过高会使陶瓷的热稳定性大大降低,因此其含量一般不高于5%。
修正SiO2含量为68%、K2O、Na2O总的含量为5.5%。
此外Al2O3含量过高会使烧成温度升高。
因此其含量不可过高,将其改为20%。
少量加入其他氧化物如Fe2O3、BaO、CaO、MgO
SiO2Fe2O3BaO MgO Al2O3K2O Na2O合计68% 0.20% 0.40% 0.20% 20% 4.0% 1.5% 94.3% 根据实验室具有的实验药品:
高岭土(Al2O3·2SiO2·2H20)Na2CO3
石英(SiO2)BaO
碱式Mg2O3(4MgCO3·Mg(OH)2·5H2O)Fe2O3
K2CO3
确定坯料中各矿物或化学原料的组成:
釉料的配方及质量由玻璃的配方成分再加入适当的Al 2O 3,得到最终釉料的配方及质量如下:
终上所述,本实验的实验药品情况: 高岭土(Al 2O 3·2SiO 2·2H 20) 石英(SiO 2)
碱式Mg 2O 3(4MgCO 3·Mg(OH)2·5H 2O ) Al 2O 3 Ca(NO 3) H 2O 38.28g 13.4259g
1.73g 0.050g 1.3352g 0.05ML
Na 2CO 3 BaO Fe 2O 3 K 2CO 3 CuSO 4
1.7849g 0.16g 0.08g 3.1149g 0.2g
实验器材:搅拌器具、高温熔炉、烘箱、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
1.按照上述计算称取陶瓷坯体原料;
2.将各种原料均匀混合,并逐步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坯土具有一定塑性。
将具有一定塑性的坯土进行初步定型,定型完成后,加坯土放入到烘箱中,减少坯土所含水分;
3.干燥一天后,按照上述计算称取所需釉料的各种原料的质量;
4.将釉料的原料均匀混合,逐步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釉料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将配好的釉料用刷子均匀涂抹于具有初步形态的陶瓷中,保证釉料在表面均匀分布;
5.完成釉料涂抹工作后,可以再放入烘箱暂存。
最后放入炉子进行烧制。
6.在炉子中按照300℃ 30min-900℃ 60min-1350℃ 150min的烧成温度进行烧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最终陶瓷碎裂,陶瓷制备未成功!
影响陶瓷产品性能、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原料质量有关的因素;另一类是属于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前者是影响产品性能的内因,是根本的因素;后者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因此,下面我将通过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原料质量因素
从坯体的原料可以看出,该原料制得的陶瓷,属于长石质瓷,在理论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主要原料是高岭土和石英,而高岭土具有吸附小、可塑性低、结合性小的特点;石英作为瘠性原料,可降低可塑性、减少收缩变形。
这两种原料都具有可塑性小的特点,因此以此为主原料制得的陶瓷有可能在干燥或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收缩率过大,引起陶瓷收缩、开裂变形,最终使陶瓷碎裂。
2.生产过程因素
从右图可以看出,可塑泥团的含水量
过多和多少都会导致泥团的可塑性减小,
而经过坯体的干燥以及长时间的风干后,
坯体中的自由水几乎挥发完全。
因此在烧
制前,坯体的可塑性已经比较低了,如果
坯体的收缩性比较大的话,也容易导致坯
体的开裂变形。
在烧成过程中,升温速度没有控制好
也可能使坯体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从而导致坯体开裂。
总体来说,陶瓷制作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工艺与陶瓷坯体的原料不匹配。
从同一小组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小组陶瓷坯体比较完整,制作也比较成功。
也有一部分人的陶瓷坯体开裂或变形,出现各种缺陷。
理论上来说,通过相图来决定陶瓷配料应该可以制作出陶瓷,但是工艺与原料的不匹配也可能导致坯体开裂变形,导致实验失败。
(比如熔制温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