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近代史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齐齐哈尔演讲稿

我的家乡齐齐哈尔演讲稿

我的家乡齐齐哈尔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的家乡——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齐齐哈尔的历史。

齐齐哈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20世纪初,齐齐哈尔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齐齐哈尔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重镇。

今天,齐齐哈尔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齐齐哈尔的文化。

齐齐哈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有汉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齐齐哈尔,你可以欣赏到满族的锣鼓舞、蒙古族的马头琴、鄂温克族的狩猎文化等等。

此外,齐齐哈尔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旗渠、清朝时期的龙凤山庄等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齐齐哈尔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齐齐哈尔的重要旅游资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齐齐哈尔的现状。

齐齐哈尔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近年来,齐齐哈尔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齐齐哈尔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其中以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

此外,齐齐哈尔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大豆、玉米、小麦等。

这些资源为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齐齐哈尔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它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变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精神财富。

今天的齐齐哈尔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齐齐哈尔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谢谢大家!。

有关齐齐哈尔的诗句

有关齐齐哈尔的诗句

有关齐齐哈尔的诗句摘要:1.齐齐哈尔简介2.齐齐哈尔的历史与文化3.齐齐哈尔的著名诗句及作者4.齐齐哈尔诗句的文化内涵与价值5.结论正文: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这里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地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描绘齐齐哈尔美好景色的诗句。

齐齐哈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在清朝时期,齐齐哈尔成为了黑龙江将军府的驻地,从而确立了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悠久的历史为齐齐哈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城市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许多著名诗人都曾为齐齐哈尔创作过诗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

他在《齐齐哈尔》一诗中写道:“千里龙江似练,万重云树总依稀。

重重门望重重柳,不尽江南水墨图。

”这首诗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齐齐哈尔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除了纳兰性德之外,还有许多诗人为齐齐哈尔留下了宝贵的诗篇。

如清朝诗人袁枚在《过齐齐哈尔》一诗中描绘了城市的繁华景象:“千帆竞发扬子江,马首龙堆路渺茫。

过了齐齐哈尔,人生百岁亦何长。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齐齐哈尔的美景,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齐齐哈尔的诗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句传承着齐齐哈尔的优秀文化,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符号。

总之,齐齐哈尔的诗句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穿越时空,将美好的记忆传承给后人,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黑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

黑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

黑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作者:王作东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2年第08期1954年8月1日,中共中央新任命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省直机关干部大会,正式宣布撤销松江省建制,哈尔滨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属市,一同并入新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机关设在哈尔滨市。

自此,新黑龙江省委与省政府开始办公。

从1954年8月1日以后提及的黑龙江省均指由松江和黑龙江合省后的新黑龙江省。

而作为原黑龙江省省会的齐齐哈尔市变成了省辖市,失去了省会城市的地位。

齐齐哈尔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成为黑龙江将军的府邸驻所,成为事实上的黑龙江首府,一直是黑龙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255年。

在1954年进行省会迁址的还有河南省和吉林省,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吉林省会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

一、松江省撤销并入黑龙江省,省会迁移哈尔滨,是1954年全国新一轮区划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设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各省区;省下设专区;专区下设县;大体形成4级行政区划。

但是,大行政区在1952年之后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而不再是一级政区。

专区为省的派出机构,也只能算是监察区,并非一级政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时有五十余个。

随着我国进入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经济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于1954年6月19日通过《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消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

据此,全国所设六个大行政区机构撤消并入各个省,11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其中在东北,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等市划归辽宁省,长春市划归吉林省,哈尔滨市划归黑龙江省。

二、1954年8月合并前的黑龙江省曾经是原嫩江省和黑龙江省的区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开辟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立即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7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02期)(解析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7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02期)(解析版)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7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41 鸦片战争1.(2022年湖北恩施)1987年,联合国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这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林则徐虎门销烟B.陈化成吴淞抗英C.左宗棠收复新疆D.左宝贵平壤御敌【答案】A【解析】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987年,联合国决定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国际禁毒日”的设立与虎门销烟有关,A项正确;陈化成吴淞抗英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左宝贵平壤御敌,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2年辽宁营口)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中华民族英烈传》,书稿目承如下。

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人物A.关天培B.陈化成C.赵登禹D.林则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关天培和陈化成都是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排除AB项;赵登禹是1937年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年辽宁营口)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谋求“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特权,使其利益“最大化”,强迫清政府签订A.《虎门条约》B.《南京条约》C.《黄埔条约》D.《望厦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谋求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特权,B项正确;《虎门条约》提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黄埔条约》是与法国签订的,《望厦条约》是与美国签订的,排除CD 项。

故选B项。

4.(2022年广西百色)180年前,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作为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缔造者,清代齐齐哈尔文化流人在发遣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足印。

而这些历史足印,呈现于齐齐哈尔历史建筑、古籍、遗址留存,有的至今尚在。

这些文化遗存弥足珍贵,不仅为我们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元素。

标签:齐齐哈尔流人;流人文化;古迹自康熙年间流人图尔泰发遣齐齐哈尔到宣统元年(1909年)流人陈宝莹自齐齐哈尔调至奉天(今沈阳),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流放地的景观、古迹联结在了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的一些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流人所建,由此,也引出诸多历史故事。

这些景观、故事,演绎到后来则成为地方典故。

其中的一部分因有方式济《龙沙纪略》、西清《黑龙江外记》、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魏毓兰《龙城旧闻》、《黑龙江志稿》等史籍和一些时人诗文的记载,为世人所知。

这些与流人相关的齐齐哈尔古迹大致有以下各处。

普恩寺。

普恩寺俗称娘娘庙,建在清代齐齐哈尔城西三里许,“地据沙阜,形如龟。

林木翳荟,西望嫩江如带”,其“宫殿崇闳,院宇轩敞”。

纵长为31丈,横宽为36丈。

寺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称天仙娘娘,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之日,此日来庙里烧香祈求后嗣者极多。

“春秋游览之所,此为第一”〔1〕。

嘉庆年间这里已是齐齐哈尔重要的踏青、游览地。

据西清记载,普恩寺与乾隆七年(1742年)因“上书”得罪朝廷而被遣戍的杭州旗人华照有关:“寺中有纸本飞来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书《灵异记》,杭州旗人华照撰。

照自言‘乾隆壬戌,以上书得罪,来黑龙江,中途梦碧霞元君,呼为道中人有所云云。

由是医学大进,痘疹尤著效’。

又言:‘元君手授剑一、笊篱一,命与龙战,是夜果有龙骨出嫩江,见于富喇尔吉屯’”〔2〕。

西清的结论是此事“语殊荒谬,不可为训”〔3〕。

普恩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比较接近民俗、接近平民百姓。

清代,齐齐哈尔各寺庙都有庙会时间。

据说,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的普恩寺庙会最为热闹。

黑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

黑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

⿊龙江往事――1954,省会迁离齐齐哈尔2019-05-201954年8⽉1⽇,中共中央新任命的⿊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省直机关⼲部⼤会,正式宣布撤销松江省建制,哈尔滨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属市,⼀同并⼊新⿊龙江省,省委、省政府机关设在哈尔滨市。

⾃此,新⿊龙江省委与省政府开始办公。

从1954年8⽉1⽇以后提及的⿊龙江省均指由松江和⿊龙江合省后的新⿊龙江省。

⽽作为原⿊龙江省省会的齐齐哈尔市变成了省辖市,失去了省会城市的地位。

齐齐哈尔在康熙三⼗⼋年(1699年)已成为⿊龙江将军的府邸驻所,成为事实上的⿊龙江⾸府,⼀直是⿊龙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长达255年。

在1954年进⾏省会迁址的还有河南省和吉林省,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吉林省会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

⼀、松江省撤销并⼊⿊龙江省,省会迁移哈尔滨,是1954年全国新⼀轮区划调整的背景下进⾏的在新中国成⽴初期,全国设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政区,分别管辖各省区;省下设专区;专区下设县;⼤体形成4级⾏政区划。

但是,⼤⾏政区在1952年之后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不再是⼀级政区。

专区为省的派出机构,也只能算是监察区,并⾮⼀级政区。

省、⾃治区、直辖市最多时有五⼗余个。

随着我国进⼊⼤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经济建设要求进⼀步加强中央的集中统⼀领导。

因此,中央⼈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于1954年6⽉19⽇通过《中央⼈民政府关于撤消⼤区⼀级⾏政机构和合并若⼲省、市建制的决定》。

据此,全国所设六个⼤⾏政区机构撤消并⼊各个省,11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其中在东北,沈阳、旅⼤、鞍⼭、抚顺、本溪等市划归辽宁省,长春市划归吉林省,哈尔滨市划归⿊龙江省。

⼆、1954年8⽉合并前的⿊龙江省曾经是原嫩江省和⿊龙江省的区域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为开辟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即派遣⼤批⼲部和军队挺进东北。

1945年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共中央东北局在现在的⿊龙江省版图上设置了合江、嫩江、绥宁、松江、⿊龙江等五个省和⼀个哈尔滨直辖市。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是这一地区民族和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说,早在公元916年契丹建辽时,齐齐哈尔之地有济沁哨卡,“齐齐”是济沁的谐间,由济沁河而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卡、哨所解释。

于是,形成了齐齐哈尔的名称。

金代的齐齐哈尔被称为“庞葛”,“庞葛”为女真语。

清代的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习气哈克”、“奇查哈里”或“喜扎嘎日”的谐音,含的边疆、边境、天然牧场之意。

17世纪中叶,南迁到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枝在齐齐哈尔中心的嫩江中游两岸的平原地带民住。

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称为“齐齐哈尔达斡尔”。

他们居住在雅尔塞、莽格吐、卧牛吐、齐齐哈尔、梅里斯、罕伯贷等村屯,并在齐齐哈尔地区建立了中心屯。

达斡尔人为永远纪念黑龙江古老家乡,称自己是边疆人或边疆来的人,所以把这个中心村屯称为齐齐哈尔。

也有人说,齐齐哈尔是蒙古语“里奇嘎热”或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其含量义除边疆、边城外,还有天然牧场之说。

1691年,清廷准奏在卜奎站建齐齐哈尔城,并授索伦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掌管建城事宜。

因城建在江东的卜奎屯,以齐齐哈尔为城名,所以齐齐哈尔城又俗称为“卜奎”。

卜奎又称“卜魁”,因清初达斡尔总管名为卜魁,所以在此建屯用他的名字作为屯名。

后来,在这里建立的驿站亦称卜奎站,建成以后就又有了卜奎城的称呼,并成为齐齐哈尔的别称。

此外,齐齐哈尔还有龙城、龙沙、龙江、黑水之称,取齐齐哈尔为黑龙江首府的含意。

现在“鹤城”成为齐齐哈尔崭新的、尽人皆知的又一名称。

齐齐哈尔悠久的历史,赐予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其所管辖的泰来县境内塔子城古城,原为辽代泰州治所。

泰州是东北路统军司驻地,是辽代北方区域的政治、军事重镇。

塔子城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座辽代古城。

金代的庞葛城是今齐齐哈尔境内的梅里斯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古城遗址。

它是金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蒲峪路治所。

齐齐哈尔地名及城市沿革

齐齐哈尔地名及城市沿革

齐齐哈尔地名及城市沿革齐齐哈尔金代的庞葛,元代的吉答,后升为招讨司。

金称庞葛,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1691年由嫩江西岸迁至嫩江东岸至今。

标签:齐齐哈尔;地名;庞葛;卜奎齐齐哈尔是我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黑龙江历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的地方,史料记载黑龙江有肃慎、秽貃、东胡三大族系,齐齐哈尔主要是秽貃和东胡族的活动地带,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发样地之一。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地名也镌刻着民族历史的印记。

较早的地名都是族系的泛称,《山海经·大荒北经》用“大荒”泛指东北。

北方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多处于游动状态,定居生活才有了较为固定的地名。

齐齐哈尔地名比较确切的记载齐齐哈尔地方,金称庞葛,元称吉答、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

庞葛的名称,见于《金史·太宗本纪》“天会三年二月丁卯,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

《金史·习古乃传》“……以庞葛城之地分赐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末垦者听任力占射”。

庞葛是金代女真语名称,卜奎始于清代的卜奎驿站为满语名称。

清代也称齐齐哈尔,原始地名均在嫩江西岸,曾在现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设过索伦总管,管辖打牲部。

金代曾设乌古迪烈统军司,后升为招讨司驻庞葛城驻庞葛城。

齐齐哈尔源于蒙语,元代在嫩江西岸设吉答站,吉答是齐齐哈尔的快读。

吉答、齐齐哈尔,在契丹和蒙语中意为草原。

一、庞葛、卜奎,同源、同音、同意庞葛为女真语,卜奎为满语地名。

女真与满族为同一族源,同一语系。

现今的黑龙江地名除汉语外多为满语、蒙古语。

黑龙江,满语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满语为“黑”、乌拉为“江”。

《龙沙纪略》记载:“诺尼江,即脑温江。

盛京通志作诺尼。

蒙古语脑温为“碧”,诺尼意同。

今呼嫩江。

”卜奎,为齐齐哈尔的满语地名,源于金代的女真语“庞葛”。

满族是金代女真后裔,语言有传承关系。

文献对卜奎多有记载。

《黑龙江志稿》大事志卷一,“庞葛即卜奎城,或作卜魁,今之齐齐哈尔”。

《黑龙江外记》卷一“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南十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中心转移的同时, 齐齐哈尔在区域城 市中的地位及城市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昔日驿道 上举家迁徙连绵不断的移民早已失去了踪影,关 内的新移民纷纷乘上火车,搬迁到铁路沿线各地, 导致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合满汉约八千 户 ,二 十 四 、五 年 前 约 有 五 千 户 , 可 谓 无 甚 增 加 ”。 人口增长缓慢, 城市近代化进程也随之放缓,“较 其他省城或都会其进步程度终有不及……街市之 中虽亦有较新之风尚, 终不脱中国旧时迂徐之 态 。”輥輯訛
[作者简介] 杜 品 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王劲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博士 吉林 长春 130031
·55·
2013·2
上达墨尔根城、吉林乌拉,沿松花江南顺流而下经 呼兰,抵同江后入黑龙江,可达瑷珲、呼玛。便捷的 驿路交通及水陆运输带动了齐齐哈尔城市经济的 发展。
齐齐哈尔城市近代发展史(1691—1945)评述
二条支路,与伯都讷铁路相接。訛輱輥 根据这 一 规 划 , 清政府成立了齐昂铁路公司负责着手修建齐齐哈 尔 至 昂 昂 溪 的 轻 便 窄 轨 铁 路 (铁 路 轨 距 1000 毫 米)。
齐 昂 铁 路 全 长 29 公 里 , 于 1908 年 1 月 开 工,1909 年 9 月 26 日正式建成通车。齐昂铁路的 开通使齐齐哈尔城人心振奋, 当时流传的齐昂铁 路路歌这样唱到:“齐齐哈尔昂昂溪,南北四十里。 平沙漠漠里,时见风尘起。牛车马车,难与火车比。 省城居民有八万,要开铁道人人喜。合力创公司, 利人兼利已。”輥輲訛 此时距中东铁路全线开通已逾十 一年。
2.早期的城市经济发展 清代黑龙江地区共设有八条驿道, 直抵京师 及外蒙,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城为中心的驿传系统。 驿路及其站台设置后商旅往来频繁, 带动了城市 及周边经济的发展。 水路交通则可由嫩江溯江而
!!!!!!!!!!!!!!!!!!!!!!!!!!!!!!!!!!!!!!!!!!!!!!!!!!!!!!!!!!!!!!!!!!!!!!!!!!!!!!!!!!!!!!!!!!!!!!!!!!!!!!!!!!!!!!!!!!!!!!!!!!!!!!!!!!!!!!!
三、齐齐哈尔城市近代化发展(1912-1945)
1.城市工商业的近代化 进入民国以后,俄、日、美、英等国在齐纷纷开 办工厂商铺,民族工商业也有所发展,齐齐哈尔城 市工商业近代化脚步加快。民国初年,齐齐哈尔民 族工商业共有 64 种行业、1086 户。訛輴輥 这一时期工 商业开始初步形成行业化,大致可分为买卖业、杂 货业、制造业、印刷业、银行业、信托业、牙行业、居 间业等并出现了商会。 这一时期本地输出的商品 主要有豆油、皮张、胰皂、呈文纸、木器、砖瓦、玉 石、面粉、烟草等,输入商品中,外埠商品主要为棉 花、各种棉布、绸缎、茶叶、烧酒等,国外商品主要 有棉布、糖、药品、烟草及各种日用品。 各地客商的流入使城区市场日益活跃, 南门 大街和南门外,店铺户户相联、商业殷盛。东门内 外,有木材、柴草、煤炭市场。流动人口的增加催生 了妓馆、旅店、饭店等服务业的繁荣,为了加强管 理,巡警局始禀请于城南指定处所建院房以居之, 名曰永安里, 永安里特种市场开辟后从东西走向 的头道街、二道街至永乐街,南北走向的余乐胡同 至安乐胡同,妓馆栉比、商号棋布,除中国妓馆外, 还有日本及朝鲜妓馆在此经营。书馆、茶馆、饭馆、 烟馆、钱号、澡堂、诊所、商行等在此与妓馆相与依 存,天和盛、信记钱号、四海居、中原五金商行等均 在此设号, 永安里成为齐齐哈尔城区内最为繁华 的商业地段。至 1931 年,齐齐哈尔有工商业 1864 户,从业人员 14573 人,日商 41 户,俄商 35 户。輥輵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全面推行“经济统 制”政策,采矿、电力、运输、通讯、重工业、基础工 业、农业等基本全部划入编制范围之内,禁止中国 人经营, 使刚刚起步的齐齐哈尔城市工商业经济 大范围萎缩,1940 年实行限价政策后, 全市工商 业骤然由 1931 年的 1864 户下降至 886 户, 其中 包括日本人经营的 93 户。这一时期齐齐哈尔工业 发展程度不大,仍以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油房、 烧锅、制粉等为主,另有毛皮加工业、制材业、火 柴、造纸、火碱等小工业。其中制油业相对规模较 大,德增盛、义增永、元发祥等八家油房的相关产 品除供应市内消费外, 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至大 连向外销售。商品交易主要以棉布为主,日本进口 棉布、煤炭、日用品、药品等大量充斥市场,对外输
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② 移驻后, 内城中心区域建成将军、副都统公署。将军衙门在 内城东南,将军府在内城西,副都统府在内城东。 外城东设练兵大臣公所、火药库、城南设街道厅及 税务厅。城西则有清真寺、文昌庙、昭忠祠等建筑。 外城北关一带居住多为官宦家庭, 城南为商贾处 所,城西则多居住着回民及小商贩。城内有南北大 路贯通,外城有东西大路横亘,形成了齐齐哈尔城 最初的干道布局, 商业街则设在内城南门至外城 南门的街道上。此后城墙经多次修补,并以砖瓦改 建,加层楼,但城中布局并无大的改变。
2.齐昂铁路兴修带来的新机遇 为连接中东铁路谋求交通之便利,1906 年程 德全奏请在江省创修铁路。 奏折指出了中东铁路 通车后,江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出现不利局面, “非修铁路别无抵制之方,亦别无振兴商务之计”。 提出自哈尔滨经呼兰、 绥化直达黑龙江城修一条 干路,再由对青山至呼兰,由昂昂溪车站至省城修
1900 年庚子之变之际,沙俄以“保护铁路,兼 保良民”之名义派遣中东铁路护路队 17 万人入侵 东北,东路军从伯力、海参崴出发进犯呼兰、哈尔 滨, 西路从满洲里出发, 至呼伦贝尔逼近齐齐哈 尔,北路进犯瑷珲、墨尔根后占领齐齐哈尔,而俄 军兵临城下时, 齐齐哈尔城内守兵不过五营,“卜 奎城中所有练军半在北大岭迎战,半调防哈尔滨, 城中兵备空虚”。訛輰輥 致使时任黑龙江将军寿山无兵 可御,城破殉国。至此原有的军事战略防御系统已 形 如 虚 设 。1907 年 徐 世 昌 任 东 北 三 省 总 督 后 ,对 东三省的新军进行了重新部署和调整, 中东铁路 沿线成为了军事入侵与防御的新重点,哈尔滨、满 洲里等城市成为新军事重镇, 齐齐哈尔传统军事 防御功能丧失。
清代齐齐哈尔的集市贸易体现为通贡贸易、 庙会等形式。通贡贸易始于贡貂,“每岁五月,布特 哈 官 兵 悉 来 齐 齐 哈 尔 纳 貂 皮 、互 市 ,号 楚 勒 罕 ”。③ 乾隆六十年,楚勒罕改设于城中称为“北关集”,并 从庙会演变为定期集市, 三日一小集, 五日一大 集。 铺户贸易是清代齐齐哈尔城市商业贸易的又 一主要形式,“入土城南门,抵木城里许,商机夹衢 而居,市声颇嘈嘈。”④ 土城南门处形成城中最早 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条商业街。“市肆有逾百年者, 本钜而利亦厚”。晋商不仅经营铺户,还深入周边 村落行商, 开辟了齐齐哈尔城市早期贸易腹地, “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 如流”。⑤
一、早期军事镇边与政治中心的形成发展 (1691—1897)
1.军事镇边与政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功能定位 康熙三十年 (1691), 为加强东北边疆防御能 力,清政府决定于齐齐哈尔屯建城戍卫,但实际建 城时因齐齐哈尔屯与墨尔根城隔江不便, 于是改 址在江东卜魁地,但沿用了“齐齐哈尔”为城名并 设城守卫,是为齐齐哈尔地方的建置之始。 齐齐哈尔城布局极为严谨,城分内外,制如京 师。“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 围一千三百步,门四。城外有郭,用土垡包砌,周围 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环城有重壕,高一 丈五尺。①
此后随着齐瑷、洮齐、洮昂、齐克等段铁路的 陆续修成、通车,实现了与四洮、洮昂及北宁铁路 的联动后,齐齐哈尔周边地区的克山、讷河、龙江、 克东等县输出的大量特产及输入商品均被齐克铁 路吸收, 齐齐哈尔成为西满地区的铁路交通中心 和主要商品集散地。
3.铁路兴修背景下的城市初步发展 光 绪 三 十 一 年 (1905), 中 日 全 权 大 臣 订 立 《 东 三省事宜条约》及附约,规定在东三省开放十六处 为商埠,齐齐哈尔是其中之一。开埠通商为齐齐哈 尔城市近代化提供了新的转机。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黑 龙 江 将 军 程 德 全 根 据 开 埠 通 商 的 规 定 , 率员踏勘,选址于城南五里许的船套子一带,设为 埠基址,但因埠址偏远,“华商既多观望,外人因而 迟疑”,仅日俄两国设领事一员,俄国设铁路商务 公司一所,照相馆一家。日商设药房、妓馆、酒家及 洋行数十家。面对开埠通商后的冷清局面,地方政 府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原定埠界交易既多不便,保 护 亦 属 难 周 ,亦 不 能 迫 令 至 户 ”訛輳輥 , 于 是 开 始 着 手 改 变 商 埠 经 营 条 件 。鉴 于 原 规 划 埠 址 交 通 不 便 ,1910 年重新划定东至西泡子,西至嫩江沿岸,南至齐昂 铁路,北至藏书楼以南范围为商埠区域,此后商业 网点逐渐增多。 在铁路的带动下,齐齐哈尔工商业初步发展, 行业较光绪时期更为广泛,增开商铺 45 户,除大 部分开设于南大街外,酒篓胡同、财神庙街、永安 里等街道也都开设了商铺, 城市商业区开始向西 南延伸。
由于早期城市经济不发达, 日用消费品以及 奢侈品本地均不能生产,“稻米贩自沈阳, 茶来自 江苏洞庭山,白盐来自奉天,棉布、绸缎从奉天、北 京进货。烧酒、香炉、烛台由伯都讷(扶余)走水陆运 至。杯、盘、盆、盅等瓷器皆吉林货,船上买之”⑥。凭 借着便利的交通, 关内的各种日用消费品及奢侈 品由奉天抵茂兴,至齐齐哈尔后,向西北辐射至呼 伦贝尔,向东北至布特哈、墨尔根直抵黑龙江城。 “所有往来贩运之杂物,俱由齐齐哈尔省城经过转 运,至各城售卖。”⑦ 至清朝末年,齐齐哈尔城内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商贸易区, 一批历时百年的老 店如公和店、允昌发、瑞兴长、三义德、广义和、永 和福、永发成、瑞庆和等相继出现。“人日以后,夜 夜闹市,车马喧阗,男女杂沓。六七十岁老人,每托 以为未曾有。”⑧ 在新的运输方式出现以前,齐齐 哈尔成为黑龙江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及传统消 费型城市,“到 20 世纪初依然保持着消费城市形 象 ,是 东 北 部 地 区 最 大 的 外 国 商 品 销 售 市 场 ”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