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我的印象中,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也只知道他是饮鸩而死,也并不知晓他在死前所作的申辩。
看了此篇,不由地让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敬意与兴趣。
《苏格拉底的申辩》主要阐述了苏格拉底对两类诬陷他的人所作出的驳斥,一类是新近提出的,一类是很久以前肆意攻击的。
而对于三个被告梅雷多,安虞多和吕贡所提出的“不信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他更是作出了有力的回击与辩驳。
当然,在此文中,我也看到隐含在其中的哲学与政治,苏格拉底所推崇的无知之知和宁死也要坚守的哲学使命。
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伟大的人格,对于现实政治的不屈服,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
他在生命结束前的申辩,在我看来,有着极大的震撼力,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深深地思考。
首先,我对其追求着无知之知的这种智慧而感到钦佩。
再者,他有着为哲学而死的理由,终生研究哲学,考察自己,考察别人,自诩为牛虻,,一直不停地叮咬雅典这批昏昏欲睡的大马。
还有他面对死亡的态度,那般坦然!是的,他不愿意,不愿意妻小到法庭上哭哭啼啼而获得雅典公民们的同情,不愿意承认有罪,不愿意接受无期徒刑,不愿意交罚款,不愿意被流放……或许这正是让我们感到他的高尚人格的原因,宁愿为了心中的追求作了这种申辩而死,也不愿意作出另一种申辩而生。
他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他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希望通过助产术时刻去提醒雅典公民重视自己的德行,督促他们关心自己的灵魂,重视人内心中最本质的东西。
这些无疑让我们审视到自己。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
金钱,名誉,地位等都充斥其中,很多人都浮躁着,盲目地追求着……而我们是否会沉下心思考,坚持着自我的定位与追求,是否能像苏格拉底那样毅然坚守一种智慧生活,抛弃金钱生活与名誉生活。
或许,忙于赶路的我们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多地去关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
通过看了《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也许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这门“爱智慧”的学科真的不易理解。
申辩篇苏格拉底读后感

申辩篇苏格拉底读后感
苏格拉底可太酷了,他站在那儿,就像个“智慧界”的超级战士,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他的嘴巴和那些一针见血的思想。
你想啊,他被人告了,罪名听起来还挺玄乎的,什么不敬神啦,腐蚀青年啦。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告你,说你有个超能力,能把年轻人变得不听大人话,还说你不尊重大家都信的东西,可实际上你啥坏事儿都没干。
苏格拉底申辩的时候,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他说自己到处找人聊天,问问题,可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啥都不懂,想搞清楚真理到底是啥。
这就像一个特别好奇的孩子,拉着大人的衣角不停地问“为啥呀,为啥呀”。
他把那些所谓的智者怼得一愣一愣的,那些智者以为自己啥都懂,可苏格拉底就像个专门戳破气球的针,一下子就把他们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伪装给戳破了。
我觉得最搞笑又特别深刻的是,他好像在说:“我就是个爱智慧的人,你们觉得我坏,其实是你们自己心虚。
”他这种坦然面对那些莫须有罪名的态度,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是搁我身上,被人这么冤枉,估计早就气得跳脚,话都说不利索了。
可是苏格拉底呢,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像是在给大家上一堂超级精彩的哲学课。
从他的申辩里,我还能感觉到一种孤独。
他就像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周围的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啊转,觉得他是个怪胎。
他追求的是真正的智慧和美德,可其他人却被一些表面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这就好比在一群只知道玩泥巴的孩子里,有一个孩子在研究星星,那些玩泥巴的孩子就觉得这个看星星的孩子不正常。
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首先呢,苏格拉底这人可太有意思了。
他站在那些审判他的人面前,就像一个倔强的小孩,不过是个超级有智慧的小孩。
他被指控那么多罪名,什么不敬神啦,腐化青年啦,可他呢,一点都不慌,还在那儿慢悠悠地跟人家讲道理。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在狼群里讲道理,那些审判他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老头咋这么啰嗦。
”但苏格拉底才不管呢,他就觉得真理比啥都重要,得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他在申辩的时候,那种自信和对自己思想的坚持,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好像他脑袋里有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全是关于智慧、关于道德、关于真理的各种星辰。
他就一个一个地把这些星辰拿出来,摆在那些人面前,说:“你们看,这才是对的。
”可是那些人呢,可能大多数都在想:“我们可不管你这些星星月亮的,你就是有罪。
”这就特别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遇到的情况,你觉得自己特有道理,可别人就是不理解,还觉得你是在瞎折腾。
而且啊,苏格拉底的那些问答,就像一把把小钩子,勾着我的思维跟着他走。
他问那些人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对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让我觉得思考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大道理,而是像在玩一场超级烧脑的游戏。
不过这个游戏的赌注可有点大,毕竟他最后被判处了死刑。
说到他被判处死刑,我这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他那么聪明,那么坚持真理,可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这就好像是这个世界有时候容不下那些太纯粹的东西。
他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拿着火把的人,那些在黑暗里待习惯了的人,却觉得这个火把太刺眼,要把它熄灭。
但他呢,就算知道自己要被熄灭了,还在那儿执着地举着,告诉大家:“看,这才是光明。
”。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docx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docx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受到了启发。
一、论证思想的重要性苏格拉底在申辩时,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经过思考的观点才是值得信赖的,否则我们是无法认识到真理的。
苏格拉底对思考的重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思考的力量,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们才能看到问题的真相,了解事物的本质。
二、批判多数意见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中,他也对多数意见进行了批判。
苏格拉底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多数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只是被流行的观点所影响。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通过反问的方式,逐步揭示了许多错误的观点和多数人的偏见和错误的倾向,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批判一些表面的观点和多数人的偏见的必要性。
三、认识到真理的价值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中,他总结了自己的申辩经验,并阐述了如何寻求真理。
他强调,要想得到真理,必须同情于被诱惑的人,用真正的话语将他们带回到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申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真理的重要性,真理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
四、思考人生的意义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提到了人生的意义,他说,“值得活着的人是那些在生命中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和这个世界是相连的”。
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让我思考自己的目的、价值,让我明白活着的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总之,苏格拉底的申辩篇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哲学经典。
这篇文章通过苏格拉底的精神,表达了一种思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真理。
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情景。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闻名,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他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对控诉他的人进行了精彩的辩护。
他不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法,还能够深刻地剖析人性和道德问题。
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这使他成为了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其次,苏格拉底的申辩引发了我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许多关于正义和道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正义?”、“人应当如何行为才能算是正义的人?”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还让我意识到了正义和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正义的内涵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最后,苏格拉底的申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展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态度。
通过他的申辩,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总之,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对正义、道德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品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继续激励着后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成为永恒的哲学经典。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完色诺芬的版本,再来从柏拉图的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
色诺芬文中的苏氏更加质朴,而柏拉图的行文更增添了人物的情绪在里面,读时也更加强烈地被唤起心中的崇敬之情与敬畏之心。
此外,作为译作,本书的结构十分完整而友好,三篇著作均包含了译文序、/提要、正文、译后话,书的最后还收录了以柏拉图生平为线索的大事年表,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可以更方便和完整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核心的思想概要。
关于生与死他宁愿按自己的方式去死,不愿按他们的方式而生。
不义的惩罚速于死亡,他不久要被处死,原告们的惩罚即将接踵而至。
(译者总结)无论生前死后,好人总不会遭祸;他的死是神之所许,因为脱离斯世对他更好。
所以他原谅他的审判官们,因为他们害不到他,虽然绝不想做任何对他有利的事。
(译者总结)逃死不难,逃罪恶却难得多,因此罪恶追人比死快。
没有人知道死对人是否最好境界,而大家都怕死,一若确知死是最坏境界。
以所不知为知,不是最可耻吗?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关于人生意义德性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性。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关于人与众人但愿大众既能作大恶,也会行大善,这还是有出息的。
可是他们两不能;他们既不能使人智,又不能使人愚,他们一切都是出于偶然的冲动。
我们对人不可以错还错,以恶报恶,无论所遭受于人者如何。
我知道只有少数人相信、能信这话。
信与不信的人没有共同立场,他们只是各执己见,互相轻蔑。
我们丝毫不必考虑大众怎么质问我们,只要注意那明辨是非邪正的一人和真理本身是怎么说的。
关于辩证法用思方面所指示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辩证法,教人怎样分析问题,如何由大问题中找小问题,再由小问题中找更小的问题,如剥笋皮,一层一层地剥,以达到最里的笋尖。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辩论法庭上的情形和他的宣辩词。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态度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知半解”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的智慧的怀疑和对知识的追求。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不仅深刻而且独特,他相信真理的发现需要通过持续的辩论和质疑来实现。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相,这让我深感他的坚持和勇气。
在这本书中,苏格拉底站在法庭上面对被控的罪名,他被指控教唆年轻人背离传统信仰,他强调自己的辩论是出于对众人的关心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尽管面临被指控,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没有退缩,他并没有抗辩或逃避,而是以他的思想和声音代表了真理和正义。
苏格拉底体现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勇气,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读这本书,我深感到苏格拉底是一位非凡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不追求个人荣誉或权力,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用于教育和理解人类的本质。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知识的潜力,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追问其意义和合理性,人们就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苏格拉底的辩论风格和思维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辩证法”,它强调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他的辩论方式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不再有类似于古希腊法庭辩论的场景,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和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辩论,我们才能够发现真理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思想还启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如苏格拉底所言,“知之即善之,不知即恶之”。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一:引子《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作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进行申辩的过程。
这部作品以其思辨性和哲学性而闻名,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二:正文1. 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前的背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是被控煽动青年悖逆、蔑视信仰和引入一个新的神明。
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困境和它对新思想的排斥。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面对这些指控进行自身辩护的机会。
2. 苏格拉底的辩护策略和思考方式在自己的申辩中,苏格拉底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他并没有举出实例来反驳指控,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的辩论对手自相矛盾,揭示出他们的无知和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试图证明自己并没有对雅典社会造成任何危害,他只是在追求真理,让人们思考他们所谓的信仰和文化。
3.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纯真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现了他的思辩才能和智慧。
他通过真理的追问和批判,揭示了人们对伦理和道德的漠视。
他虽然被控煽动青年悖逆,但他反驳说他只是在让人们自省和思考他们的信仰和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4. 苏格拉底的遭遇和结局尽管苏格拉底以聪明的辩证法为自己进行了申辩,但最终他还是被控状所制,并被判处死刑。
尽管他提出了其他惩罚的建议,但他的辩护并没有改变雅典社会众人对他的看法。
在面对死刑时,苏格拉底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表现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纯真的灵魂。
三:结尾1、本文涉及附件为了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的申辩》,本文附上了该作品的原文版本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所附的附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有一些法律名词被提及。
在此附上这些名词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控状:指起诉书或控告书,即对被告提出指控的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
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
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
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
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
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
”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
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
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
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来回应神谕。
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
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
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
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
”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
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
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
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申辩篇》记述的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对自己所受的控告进行的申辩,由柏拉图撰写。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大哲人,由申辩篇中的内容可知柏拉图曾受教于苏格拉底。
但由于苏格拉底从未在柏拉图的作品以外被记载,因此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为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而虚构的人物。
文中苏格拉底的申辩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在众人投票判定其是否有罪前为自己辩护,主要展现的是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终身的追求,当然也有苏格拉底被控诉的缘由;二是在众人投票判定其有罪但尚未定罪时为自己辩护,主要体现的是苏格拉底的行事方式及他认为自己理应获得的待遇;三是获死刑后最后的申辩,主要体现的是苏格拉底对待死亡与众不同的态度。
但不论是哪一部分,苏格拉底的言语都正如其自述的“直截了当,脱口而出,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映射着他的刚正与耿直。
第一段的申辩将这种耿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众人投票前,苏格拉底毫不顾忌地公布了他对着社会各色人等考察的结果:他们都被错误掩盖了确定的智慧,甚至还宣称“有极大声望的人几乎都是有缺陷的,而那些被认为低劣的人在实际的理智方面倒比他们要好得多”。
苏格拉底想必并非不知道这样的言语会使得更多的人站在他的对立面,但他的耿直使得他不屑于单单为自己能活下去而更改论调。
而当如苏格拉底所讲,不去在意他的讲话方式,那么便会发现毫无疑问他所说的一切都充满了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智慧胜于那些政治家、诗人、工匠,他的理由是自己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
一句看似荒谬的话里蕴藏的却是大智慧。
只有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才不至于被智慧蒙蔽。
因为对某一领域颇有研究便自以为这种智慧也能帮助自己领会其他的一切,这样的愚昧事实上直至今日都普遍存在。
往往越是学识渊博的人便越是重视已获得的知识以致被智慧所蒙蔽,这也就更显出苏格拉底的智慧。
这种对智慧的特殊定义也成为了苏格拉底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的标准。
这样不懂得变通的耿直与这样不拘于常态的智慧却同时出现在了一人身上,这是一种悲哀么?是这种矛盾使得苏格拉底最终面临死刑的命运么?并非如此,耿直与智慧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缺一不可。
苏格拉底的耿直源于智慧。
毫无顾忌的言语似乎欠缺考虑,显的鲁莽,但从文中不难发现苏格拉底很清楚自己的言行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一个人一旦有了他的立场,无论他认为这种立场是最好的,还是由于职责所在,那么我相信他必须面对危险,宁死勿辱”,他说。
他早已权衡利弊,只是在他眼中,生死不如善恶重要,“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
而他眼中的善,便是做一只牤子,在雅典这匹良马身畔不停飞舞、叮咬,去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人。
为了这样的善,他不惧死亡,于是有了这样的耿直。
苏格拉底的智慧亦离不开耿直。
苏格拉底以其咄咄逼人的反语法闻名,在柏拉图的诸多著作中都有表现。
所谓“反语法”,也就是不从正面回答他人的问题,而通过讽刺般的提问以帮助他人的理念成型或是使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
若是没有那种不在乎可能的后果而仅以善恶为标准的耿直,他绝不会使用这种使他得罪众人的方法。
在本文中,当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控诉进行申辩时,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他称自己是智慧的助产婆,通过提问使不完善的理论暴露出缺陷,再得到真正的智慧。
可以说耿直催生了苏格拉底无与伦比的智慧。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耿直而又智慧,正因此,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可越过的伟人。
他的智慧,我并不能全盘理解,但至少,我期望能像他一样对使命执着,哪怕为此面对危险,宁死勿辱。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在《苏格拉底的申辩》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分别对两批诬陷者做出了申辩和控诉。
对于第一批诬告:“有一个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对天上地下的事无不钻研,不信神灵,能把有理的说成没理的。
”苏的看法是我本身并没有没有智慧,我的智慧是“以不知为不知,而不以不知为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而在苏看来“人的价值不大,甚至毫无价值”,而女巫关于“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了”的断言其实是说“凡人呐,你们中间那个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最智慧的,他承认自己在智慧方面实际上豪无价值”。
中国自古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自知者明”,多少带了一点以谦逊为美德的传统价值观的判断。
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觉得苏对自己的这种定位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谦虚,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反之以此为傲的,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观——即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渺小的,是无价值的。
在当时思想自由的雅典,苏的存在无疑挑战者大多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或许他的盘问,他的查访,对那些政界人物、诗人、手艺人及许许多多其他雅典公民来说觉不是逼迫发现自己的无知时受到的羞辱那么简单,仔细想想,那其实会引起一种内在的恐慌,即自身对生活生命本身的质疑。
这才是最可怕的,我们生活于世上,可却不知为什么而活,因为一切人类能够达到的目标都毫无意义。
或许在各种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在意对这种观念报以理解的一笑,但我无从想象当时人们在信仰自由而不确定接受到这个“事实”时的痛苦。
从这点上看,对苏的审判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另外,说苏不信神(虽然这一指控在之后有被再次提及)就显得十分荒谬了,不管他的神是自然还是具体的某种存在,他对个人的否定实际已表现出对神的绝对肯定与崇拜。
而且他自己也一直称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是在侍奉神道。
或许他真正教人的不是不信神而是不自信(不相信人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批控告:“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帮的灵机,另奉新的灵机。
”苏格拉底对此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辩护。
一方面对于毒害青年,他斥责“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梅雷多(主要原告)实际上根本不管心教育,而只是“对自己不关心的是冒充热心,假装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