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极低较低高低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1. 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等,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分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人口压力大,需要控制人口(如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需要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13亿人口”(2005年1月6日)。
*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3. 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变化。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影响因素。
* 时间变化:人类人口自然增长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有时间差别。
如工业革命之后,增长速度明显较快。
* 空间变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记忆点方面,可以关注以下几点:1. 牢记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2. 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3. 记住一些重要的人口日和相关数据,如“世界6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
4. 理解人口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它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有:1农业革命前2农业革命期间3工业革命期间(1)、农业革命前增长特征为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人口数量多。
原因是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3)、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入人口迅速增加。
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4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缓慢。
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很快。
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等。
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原始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基本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变化

必修 2 全书复习纲要 (1)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人口增添过程及其地区差别数目变化:人人口增添模式及其转变口增添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迁徙过程空间变化:人口迁徙人口迁徙的影响要素1.1 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 亿人口日” ( 1999/10/12 );“世界人口日” 50 亿( 1987/7/11);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
[ 记忆 ]3、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色原因农业革命以前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升,医疗条件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改良,寿命提升生产力、生活质量不停改良,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死亡率渐渐降低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 多年人口增添快速的原由:(理解记忆)过去 100 多年,陪伴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停扩大,对各样灾祸和疾病的防守能力也不停提升,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停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添的数目受人口自然增添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添率人口增添特此后变化趋典型国家举原由剖析水平点势例比较稳固,一发达保持较低水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些国家的人俄罗斯、德增添迟缓国家平生育观点的转变等口数目还会国、日本渐渐减少人口增添很人口增添开政治上的独立,民族发展快,世界新增始趋于迟缓,经济的发展,医疗卫中国、印度、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好多国家实惹祸业的进步,人口巴基斯坦家中国家占到施人口控制死亡率降落80%以上举措7、人口增添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添率三个指标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添率=出生率 -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添模式特色(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超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传统型超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添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9、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 记忆 ]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第一章 第一节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 、 10 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 迅猛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由于政治独立, 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 降,人口增长很快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 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 服务,死亡率降低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 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 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 数量还将增加 人口基数大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 水平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今后变化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历史时期中国4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2.自然增长率= =3.机械增长率= =4.机械增长率的概念:5.新增人口数的决定因素:、。
6.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是:、;解决措施是:、。
7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是:、;解决措施是:。
.8.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指标:、、。
9.三种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10.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的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空间变化的形式:、。
2.判断依据·人口迁移(条件):、、。
·人口流动(条件):、。
3.国际人口迁移(时间、原因、特点)4.国内人口迁移(时间、原因、特点)5.人口迁移的影响①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
·不利:、。
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
·不利:、。
6.影响人口的迁移因素①自然因素:、、、、。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受、以及的影响,并且环境人口容量与呈负相关;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原因是,而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决定。
3.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性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减缓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2、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3、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减。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
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
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最大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资源开发数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资源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4、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