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从美学的视角探索翻译之美

从美学的视角探索翻译之美

从美学的视角探索翻译之美作者:张林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4期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与西方翻译美学的演变历史,从中找出翻译美学的要素及中西方翻译美学的差异,在比较中西美学译论之时探索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arching 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s elegant from it, meanwhile, researching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for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y comparing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关键词:中国;西方;翻译美学;差异;研究Key words: China;western;translation aesthetics;differ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300-020引言当今时代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西方,翻译理论派流层出不穷,相继出言了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

[1]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也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人学,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而形成了一系列翻译理论:佛经序翻译理论,正名翻译理论,哲学化理论,文艺学理论。

[2]而美学与翻译的联姻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环境下,笔者认为更应该开展中西结合的译学发展途径,探索中西结合的翻译美学译论。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白爽(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

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

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

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

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

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1、译学的美学渊源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

[1] 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 [2]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大约始于1700 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 ,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的翻译活动及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的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

此说将翻译美学推向了极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的“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

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的第一人当属傅雷。

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的是避免译文的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论文关键词:理论中西中国译论美学论文摘要: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活动。

本文研究了西方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由于、原因造成的中西思想在表现和内涵上的差异以及中国译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指出未来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于研究翻译美学尤其是西方翻译美学的内涵,以及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一引言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一种审美的活动。

一个好的译者一定有很深的美学理论基础,因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还用使用翻译后的语言准确、完整、美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思想、语言等因素。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沉淀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面貌。

西方美学更多地是采用的思想和推理的方式阐述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在表达这一问题时更多地是采用直觉和感悟的生活方式。

所以,中西美学差异迥然。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

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

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揭示了其在翻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未来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研究意义,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审美角度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艺术性和意义传达。

翻译美学通过对翻译活动中文本、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的审美标准、美学原则和审美趋势,从而揭示翻译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翻译美学旨在提升翻译品质,增强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翻译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和审美的理论体系。

研究翻译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的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更好地保持原作风貌和意境。

研究翻译美学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翻译美学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翻译理论的视野,推动翻译理论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翻译美学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学翻译艺术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独特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旨在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艺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二、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在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不仅是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更是对原作美学的再现与传递。

因此,翻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美学价值。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信、达、雅”的统一,即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三、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他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原文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

在许渊冲看来,只有同时兼顾这“三美”,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美学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化境”的翻译策略,即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自然流畅,达到“化境”的效果。

四、许渊冲的翻译实践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不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红与黑》、《简爱》等世界名著的中文译本,还积极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三美论”为指导,力求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他的译本不仅语言优美、流畅自然,而且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五、许渊冲翻译艺术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翻译者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其次,应关注原文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精髓,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摘要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审美活动。

本文研究了西方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由于历史、社会原因造成的中西思想在表现和内涵上的差异以及中国译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指出未来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于研究翻译美学尤其是西方翻译美学的内涵,以及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中西美学中国译论美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一种审美的活动。

一个好的译者一定有很深的美学理论基础,因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还用使用翻译后的语言准确、完整、美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语言等因素。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沉淀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面貌。

西方美学更多地是采用哲学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方式阐述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在表达这一问题时更多地是采用直觉和感悟的生活方式。

所以,中西美学差异迥然。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

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

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

由此可见,美学为文艺美学提供了美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素材。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翻译美学从文艺美学引申了许多理论资源来表达翻译这门再现的艺术从而再现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原作美感规律。

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把一种语言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更完整、更和谐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翻译美学问题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

同时,我们无论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应该学习和引入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采用了“中西并用,以中为主”的原则,将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较好地融合。

三西方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最初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美学家也同时是伟大的哲学家。

众所周知,哲学起源于德国,所以德国美学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和美国的崛起,美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的边缘学科,这是因为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这一领域,尤其是诗歌的翻译美学。

其实美学翻译的实质就是要克服语言、文化以及思维上的差异,让全人类能够共享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或是艺术的再生,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西方的翻译理论都有哲学的思想,而这也是美学的起源思想。

泰特勒(a.f.tyler)在著名的“翻译之原则”中阐述了他对翻译美学的理解。

他认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做到三点:首先,译作必须能够忠实保留原著的全部优点;其次,译作应该能够还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后,译作应该能够表达原作全部的美。

而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主张翻译诗歌的精髓在于翻译者对作品中所表达的“真理”的审美感悟,并把这种感悟用流畅、令人惬意的文字表述出来,避免为了追求诗歌的形式而矫揉造作的修饰。

在西方早期的翻译理论中,都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费尔迪南认为,语音是最能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的。

而语音的审美效果并不是体现在声音本身,而是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从而使得这个句子中的词汇区别于其他句子中的词汇。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语音在朗读同样的作品时,能够表达同样的情感。

英语主要依靠音势即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形成韵律,这种语音的审美效果在英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的美学仍然有很深的哲学内涵,所以西方的美学家在研究翻译理论时都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用哲学的思想表述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表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今天的研究者都是如此。

由此可见,同时代的美学思潮深深影响着同一个时代下的翻译理论。

四中国传统译论美学思想1898年,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主旨一直是中国译论美学的中心思想,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无人能出其右。

“信”指意义忠于原味,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的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顺畅清晰;“雅”则指译文选词要恰当、生动、形象,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信达雅”三个字道出了翻译的本质,点出了翻译的精髓,涵盖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种种关系。

相比国外长篇累牍的理论阐述,“信达雅”这三个字囊括了翻译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充分体现出了汉语的简洁美、凝炼美、模糊美。

诚如罗新璋所说:“信达雅说,百年不衰,或许因其高度概括,妙在含糊,能推移而会通,阐扬以适今。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思想,那就是至今仍在指导中国译论发展方向的“信达雅”。

中国传统译论的诞生伊始只是传统美学和古典文学的一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后来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这一学科的不断丰满和完善,并最后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

如果用一条线来总结概括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路线那就是“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传统翻译美学在立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学的方法,重直感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传统翻译美学与传统的风格学一样,倾向于使用印象性术语,如“直质”、“婉丽”、“清雅”等等,更加注重对意象内涵的表达。

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思想,其深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古代佛经翻译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到后来作为译论美学典范的“信达雅”,始终没有超出古典美学的范畴。

中国的古典美学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涵盖了政治、宗教、哲学、伦理、艺术等内容,是中国悠久历史背景下人们思想的高度概括,反映出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下人们思想状况的发展。

这种美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思想,即在译论中更多讲究意会、不尚言传,强调直观的感悟和心灵感受,将对原文的理解和领会意兴抒发出来,而不注重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和客观写实性。

与其说这是中国传统译论的缺点,不如说是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色,因为它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

五未来中国译论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国译论还是西方译论,美学已经逐渐成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特色和亮点。

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译论美学既有其不成熟的一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些问题,因为译论美学确实有助于我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

译论美学发展到今天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外界的发展需求。

即使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哲学和美学的各种形态的交织,美学和哲学联姻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层次的缘由。

我国的翻译理论也同样深受我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这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

本文认为中国未来译论美学将会沿着下面几个方向发展。

1 翻译标准和西方的翻译学相比,我国的翻译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许多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翻译自身特有的翻译特色和理论基础,但总体来看,我国翻译尤其是在译论美学的要求上缺乏规范和标准。

所以,我国译论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将是研究制定更加规范的译论美学标准,这样既可以量化翻译工作,更有益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传承。

2 翻译境界我国的翻译境界问题一直以来是只是停留在学者的口传心授,并没有作为翻译的一个要求和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译论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意境上和传神上的融合。

当我们读一种翻译作品时,并没有感觉是读一种外国著作,而好像是在读一本本国的优秀作品的一些创新的思想,这就是译论美学的境界。

3 翻译风格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虽然很多学者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翻译风格。

我国的翻译总体风格是忠实有余、审美不足。

我们只是把国外作品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但里面的美学精神并没有进行提炼。

在以后的译论美学的发展中,翻译风格的问题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研究,并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译论美学风格。

4 译论美学国际化文化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推动了这种交流。

译论美学作为世界的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已经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体系中去。

通过译论美学的交流,各国的文化可以更好地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而这种了解和学习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促进译论美学的发展。

因此,我国的译论美学必须积极地融入到世界译论美学的体系中去。

我国的译论美学需要更多地了解国外的美学思想,同时还需要国外更多的翻译研究者了解我国的译论美学的思想。

这种国际化的交流是双赢的,正如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一个国家的人民更好地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一样,译论美学的国际化既是译论美学的发展趋势,更是我们了解世界并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有效途径。

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地把我们的译论美学展现在世界面前。

六结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审美。

翻译史上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无不是翻译工作者伟大的创造和对美的完美展示,是用一种文化和思维对另一种文化和思维的诠释和致敬。

译论美学是把这种创造和审美进行理性地分析和研究,从而使这门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学科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通过研究英美的翻译理论,尤其在译论美学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译中美学思想的运用方式,并用这种思想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工作,更重要的是研究西方译论美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可以更好地把我们的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很好地融合和交流,从而推动世界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