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旗山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红旗三矿井田地质报告

红旗三矿井田地质报告

红旗三矿井田地质报告一、地层红旗三矿煤田属华北内地层嵩箕地层小区。

区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主要发育地层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中下统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

(一)寒武系()出露在煤田南部的青龙山、鸡冠山、小顶寨一带,分下、中、上三统,均为整合接触。

与下伏元古界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1):底部以绿黄色泥质石灰岩、浅灰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石灰岩;上部为杂色砂质泥岩、泥灰岩夹粉砂岩。

厚度182~308m,均厚245m。

中统(2):下部为紫红、黄绿色泥岩与中细粒砂岩叠加,偶夹石灰岩;中部为厚层状石灰岩与黄绿色页岩、泥岩相互叠加;上部为深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具鲕状结构,含泥质团块及条带。

厚392~535m,均厚464m。

下统(3):下部为浅灰色层状鲕状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浅黄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上部为厚层状含燧石团块及条带白云质灰岩。

厚289~316m,均厚303m。

(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2m)分布于煤田南部的白窑、宋沟、丁烟一带和东南部的东岭、高台岭一线,假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之上。

上部为灰色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偶夹暗紫色泥质石灰岩,溶洞较发育;顶部为深灰色灰岩与泥岩互层,局部夹灰黄色钙质泥岩。

厚184.4~237.07m,均厚193m。

(三)石炭系上统(C2)本溪组(C2b)分布于荥巩煤田南部的马沟、宋沟、瓦窑南一带,为灰~深灰色鲕豆状铝质泥岩、铝土岩;底部有暗红色铁矿。

本组厚2.57~33.69m,均厚74.72m。

太原组(C2t)为一套海陆交互含煤地层,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和石灰岩组成。

该组含石灰层4~9层,含煤多达9层。

本组厚19.84~126.94m。

均厚74.72m。

(四)二叠系(P)自太原组顶至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底,分为二叠系下统的山西组(P2sh),一般总厚920m左右,与下伏地层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1、下统山西组(P1sh):在荥巩煤田广泛分布,位一套潮坪相或三角洲含煤地层,由深灰~黑灰色泥岩、中细粒砂质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吉林省红旗岭矿区磁黄铁矿_镍黄铁矿矿石建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吉林省红旗岭矿区磁黄铁矿_镍黄铁矿矿石建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N i Fe 1. 40 1. 24 0. 89 1. 22 1. 28 1. 28 0. 93 1. 16 1. 00
镍 黄 铁 矿 (p n ) M 9S8
M 9. 08S8- M 9. 308S8
M 9. 18S8
是矿区最有经济价值的硫化物矿物, 也是各类
矿石中最主要的含镍矿物。 镍黄铁矿按其形态
和矿物组合, 可分成三个生成时代: 早世代等轴 单晶粒状镍黄铁矿 (p n①) ; 中世代细粒聚晶结 构镍黄铁矿 (p n②) ; 晚世代显微片状出溶镍黄 铁矿 (p n③)。
从表 3 及表 5 中看出, 早世代的 p n 中都具
有高的 N i Fe 比值和M S 比值, 以及较高的
Co 含量, 矿区 p n 完全可与地幔来源包体中的
【关键词】 磁黄铁矿 镍黄铁矿 岩浆熔离 红旗岭 囚珠结构 中图法分类号 P578. 24
0 引言
红旗岭硫化铜镍矿床, 位于吉林古生代褶皱带南缘, 辉发河超深断裂的北西侧, 南面与华 北地台相衔接, 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
对磁黄铁矿2镍黄铁矿矿石建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 为进一步的扩大矿区的深部找矿 规律和矿区远景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定的继承性。
均, 图中 (1) , (2) , (3) 代表早、中晚三个世代的镍黄铁矿 F ig. 2 w N i w Fe ra t io of th ree p eriod p en t land ite
据镍黄铁矿 S Fe, N i Fe 比值随矿石类型
in Hongqiling m in ing a rea w ith change of
2. 1 磁黄铁矿
镜下呈他形粒状聚晶与镍黄铁矿、黄铜矿共生。

吉林红旗岭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吉林红旗岭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20 0 7年 6月


地 质
V0 . 6 NO. 12 2
GLOBAL GEOLOGY
J i.2 0 Ht 0 7
文 章 编 号 :10 04— 5 8 (0 7 2— 0 6 59 2 0 )0 14z d t e ma ra d tae ee n o o io si hsae ,wh c h wst e mao l— ea t osa ay e h j n rc lme tc mp st n n t i ra o i ih s o h jree
出俯 冲带 幔 源 岩 石 的 成 分特 征 。该 区岩石 可能 为 受 到 俯 冲 带 流体 交代 过 的 岩 石 圈 地幔 经减 压 部 分 熔 融
所 产 生的 岩 浆 在 上侵 过 程 中 , 同化 混 染 了部 分 壳 源物 质 组 分 的产 物 。 关键词 : 吉林 红 旗岭 ;镁 铁一 镁 铁 质 岩 ;部 分 熔 融 ;地 球 化 学 特征 超
中 图分 类 号 : P 9 55 文 献标 识 码 :A
Ge c m i a h r c e i tc f m a i . lr m a i o k o he c lc a a t r s i so f e u t a fe r c s
a d t er g o o i a i n fc n ei n q l g mi eo ii n h i e l g c l g iia c n Ho g ii n fJ l s n n
TANG e —o g,YA W n ln N G n c e Ya — h n
C l g fE rh S ine Jln Un vri ol eo a t ce cs, i ies y,C a gh n 1 0 6 e i t h n c u 3 0 1,C ia hn Ab ta t Th o k n t e Ho qln i e i c u e p rd ie,o ii e p r x n t sr c : e r c s i h ng i g m n n l d e iott i l n y o e ie,py o nie,g bb o, v r xe t a r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摘要:吉林省红旗岭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并发育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本区共发现30余个镁铁超镁铁质岩岩体, 其中1号岩体赋矿最多。

铜镍矿体呈似板状、上悬状、透镜状赋存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矿床属岩浆就地熔离和重力分异成因。

关键词:成矿模式找矿意义铜镍硫化物矿床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元素,在现代工业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而吉林红旗岭矿区1号岩体则位于红旗岭勘查区内,富含丰富的镍资源。

因此研究1号岩体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矿区地质背景红旗岭位于吉林省中部磐石地区,地理坐标N47°55′,E126°30′。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古生代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南接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与佳木斯地台相接,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

1号岩体位于矿区第一岩带的中部,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

岩体产状走向北25~50°,倾向北东50~65°。

1号岩体在平面上呈纺锤状,长980m。

宽150~280m,最大控制深度560m,长宽深之比为4:1:2[2]。

岩体主要由含矿岩石类型主要有斜方辉石岩、角闪辉石岩、辉石角闪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岩石的M/F值一般在2~5范围内,岩体具有多次脉动式侵位叠加的特点[3]。

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漏斗状等产出。

2 岩石标本镜下特征及其成分特点2.1 围岩:二云母片岩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岩石以片状矿物为主,为鳞片状的黑云母和白云母,呈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片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和中性酸斜长石组成。

黑云母,鳞片状,与白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正交下干涉色可达III级绿,但基本被其本身的颜色假冒,平行消光,含量约28%。

白云母,鳞片状,与黑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平行消光,含量约26%。

长英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部分长石。

怀远—蒙城一带金、铁多金属矿产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

怀远—蒙城一带金、铁多金属矿产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

行 分析 , 认 为该 区深部 隐伏 岩体可作为找矿重点 。 关键词 :多金属矿 ;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 怀远 ; 蒙城
中 图 分 类 号 :P 6 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6 — 2 3 3 9 ( 2 0 1 6 ) 0 6 — 0 0 3 8 — 0 2
埠隆起 ,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 表明认为 , 该区域与 近年来有
找矿重大突破的胶东 地 区同属一 成矿 带 , 且具 有类 似 的
成矿地质条件 , 系郯庐断裂左行走滑断错 的结 果。 因此 ,
铁 岩系 , 岩石中角闪质增加并 夹磁铁角闪岩 , 局部形 成磁
铁 矿体 。
2 矿 区地 质简 况
2 . 1 地 层 地层 。 ‘
体分布 区。
研究 区 的地 层 主 要 为 新 太 古 界 五 河 群 和 古 生 界 ( 1 ) 新太 古 界 五 河群 。五 河群 为评 价 区的 主 要 地 层, 主要分布怀远一利辛一带 , 是 以片麻 岩、 斜长角 闪岩 、
第 3 1 卷第 6期 2 0 1 6 年1 2 月
资 源 信 息 与 工 程
V 0 1 . 3 1 №6
De e e mb e r 2 01 6
怀 远一 蒙 城 一 带 金 、 铁 多 金 属 矿 产 成 矿 地 质 特 征 和 成 矿 条 件 分 析
杨跃 冰



要: 怀远至蒙城地 区为蚌埠 隆起 西段 , 也是金 、 铁多金属成矿 的有利 地段 ,, 著名 的郯庐 断裂带从 东侧通 过 , 北邻 淮北 断褶 带 ,
南邻 淮南 断褶带 。主要 以近东西 向和北 北 东 向为 主 , 这 两 组方向的构造基本构成 了区域上的构造格架 。 区域 上 , 新 太古界五河群地层构成蚌埠隆起 的主体 ,

红透山西部六家子地区成矿条件分析

红透山西部六家子地区成矿条件分析

红透山西部六家子地区成矿条件分析摘要清原地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中矿产资源丰富,具有铜、锌、金、银、铁等多种矿产。

已发现的浑北地区的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矿床根据其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可划分为三个成矿带,树基沟—红透山矿带,以红透山、树基沟矿床为代表、孤家子—红旗山矿带,以红旗山矿床为代表、大荒沟—稗子沟矿带,以大荒沟、稗子沟矿床为代表。

其中,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是辽宁省最具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

六家子地区为树红矿带的西部延长部分。

本文通过收集六家子以往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六家子矿所处区域大地构造、区域地层,等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根据六家子矿化体的地质特征,与红透山矿床相比较,结合其物、化探异常,研究该区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对矿集区的找矿模式,找矿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六家子;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3-0096-021 区域地质红透山矿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东台背斜(ⅱ级)铁岭~靖宇古隆起(ⅲ级)部位。

该区基底受不同期次构造活动和花岗岩侵入以及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使基底变质构成混合杂岩系,是我国典型的花岗~绿岩区。

浑河断裂从花岗~绿岩区之间通过,将其分为浑南和浑北两区。

在红透山区域可分为四个杂岩带亦称矿带。

a 大荒沟——稗子沟杂岩带b 树基沟——红透山杂岩带c 弧家子——红旗山杂岩带d 小莱河——大东沟杂岩带前三个杂岩带为红透山式铜锌矿床赋存的杂岩带。

1.1 区域地层变质岩系及混合岩系同鞍山地区鞍山群,地层可划分为三组六段十四层。

下部为石棚子组,中部为红透山组,上部为南天门组。

总厚度约为7 000m左右,其中,“红透山式铜矿床”即受控于红透山组地层中。

1.2 区域构造区域内构造主要有如下构造体系和构造形式:1)反“s”型构造――此种构造在浑北较明显,它是由一组老的基底变质岩系构成的复式褶皱带;2)浑河断裂带――是贯穿全区的较大的构造带,为郯庐断裂的一部分,较明显的有章党-顺山地和树基沟-红透山断裂。

甘肃省金塔县小红山铁多金属矿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甘肃省金塔县小红山铁多金属矿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甘肃省金塔县小红山铁多金属矿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周定飞摘要:矿区内铁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下段大理岩与硅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的接触界面上,部分矿体赋存于板岩之中,顶底板围岩与赋矿岩石一致。

矿带整体走向123°~303°,长度近1500m,宽度30m~250m,北西端呈分枝状尖灭于粉砂质板岩中,南东端为白垩系新民堡群含砾粗砂岩和第四系全新统洪积砂砾石层所掩盖。

矿带内赋存的主要矿种为铁矿、锌矿、铜矿。

矿区内圈定了Pb、Zn、Sn、Ag、W、Mo、Cu等元素异常,可以有效的指导找矿。

关键词:铁多金属矿,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床成因勘查区位于北山造山带东部,哈萨克斯坦板块东缘,区内主构造线总体方向北西西向。

地层隶属塔里木地层大区,敦煌地层区,罗雅楚山—柳园地层分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长城系古硐井群、蓟县系平头山组、石炭系红柳园组和芨芨台子组、白垩系新民堡群、上更新统、全新统。

蓟县系平头山组是勘查区重要的含矿地层,铅多金属矿主要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粉砂质板岩中,铁多金属矿主要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大理岩中,石英岩矿主要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石英岩中,矿体展布形态受地层层位控制。

区内侵入岩以华力西期为主,主要为石炭纪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

1 矿体特征1.1 矿带特征工作区内铁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下段。

该套地层主要分布于小红山一带,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整体走向110°~290°。

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烟灰色石英岩、深灰色绢云石英千枚岩、灰绿色绿泥石英千枚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夹有灰—灰黑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钙质泥硅质板岩、千枚状泥质板岩、烟灰色硅质岩及大理岩。

铁多金属矿矿带。

铁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蓟县系平头山组下岩段的粉砂质板岩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带附近及白云石大理岩内部,因此将上述2个岩性层划分为铁多金属矿带,分布于小红山一带。

吉林省红旗岭矿区3号岩体矿化特征及深部预测

吉林省红旗岭矿区3号岩体矿化特征及深部预测

吉林省红旗岭矿区3号岩体矿化特征及深部预测李宝林;刘金玉;尹贵志【摘要】红旗岭矿区分布几十个基性—超基性岩体,3号岩体是矿区规模最大的岩体,在2008年国家危机矿山资源潜力勘探调查中,利用地球物理和深部钻探手段发现了厚大的深部矿体.通过利用3Dmine矿业软件,对岩体、矿体、大理岩捕虏体和剩余重力异常建立三维模型或虚拟三维体,将这些模型相互叠加,进行全方位不同叠加复合的观测研究,结合地质相关理论和信息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确定进一步勘探的靶区.【期刊名称】《中国矿山工程》【年(卷),期】2017(046)006【总页数】7页(P26-31,37)【关键词】矿化特征;勘探靶区;3Dmine;岩体;矿体【作者】李宝林;刘金玉;尹贵志【作者单位】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磐石132311;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磐石132311;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磐石132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红旗岭矿区3号岩体在经过多期勘探,在海拔0m标高水平以上发现3条矿体。

2008年在2号勘探线以南,以100m的勘探走向间距加密勘探钻孔,在距离地面深度600m以下发现厚大的镍、钴矿化体。

为了更好地优选下一步钻探靶区,通过利用3Dmine矿业软件,将所有施工的钻孔获得的地质信息建立数据库,以钻孔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岩体、矿体和大理岩捕虏体的三维模型,结合剩余重力异常等值线建立虚拟异常三维体,将岩体、矿体、大理岩捕虏体的形态、位置、分布方式与剩余重力异常相叠加,根据岩浆矿床的控矿条件推断最有利的矿化部位,确定进一步找矿靶区是一种新的综合找矿模式,也是基于三维矿业软件进行找矿预测的新尝试。

吉林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境内,矿区处于天山—兴安地槽系吉林优地槽东南缘,以辉发河深大断裂为界,南部与华北地台毗邻。

辉发河深大断裂长期活动产生的次级NW断裂在矿区最为发育,其与 NE 向断裂构成本区基本的构造格架,NW断裂控制着本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侵位及空间分布[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旗山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位于兴安-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北缘。

该区的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矿体特征,认为该区矿床成因属接触变质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并总结其找矿标志。

标签:铁多金属矿;矿体特征;矿床成因
1 区域地质背景
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位于兴安-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北缘。

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铅山组(∈1q)、中生界上二迭统-下三叠统五道岭组[(P2-T1)w]、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风山屯组(T3f)、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光华组(K1gh)、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2)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有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2b)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43-2b)岩组;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ηγ51)岩组、正长花岗岩(ξγ51)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51)岩组,碱长花岗岩(χγ51)大面积分布在矿区西侧,是该矿床矿体的底板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脉岩主要为闪长玢岩,其它为花岗斑岩、细晶闪长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正长斑岩等。

区域上断裂构造主要为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褶皱较发育,表现为复背斜。

2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西林群铅山组沉积岩(∈1q)及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下统五道岭组火山岩{P3w},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呈带状零星分布,铅山组被五道岭组不整合覆盖。

根据岩石特征将铅山组划分为三段,即下部粉砂岩夹钙质砂岩、石英砂岩段;中部白云质大理岩夹粉砂岩段;上部粉砂岩夹板岩段。

总厚度大于340米。

五道岭组划分为两段,即下部中性火山岩段,上部酸性火山岩段。

总厚度大于120米。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分布广泛,深成至浅成岩均较发育。

出露侵入岩为印支期斜长花岗岩(γο51)、白岗质花岗岩(χγ51),燕山早期石英正长斑岩(ξοπ52)、正长斑岩(ξπ52)。

控矿构造为早期形成的北东向压扭性构造,与此同时产生了北北西向与东西向两组张扭性断裂,尤其以北北西向断裂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

围岩蚀变发育,主要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角岩化、硅化、蛇纹石化、碳酸
盐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

3 矿体特征
3.1 矿体空间分布及特征
Ⅱ-1号矿体为最大,占整个矿床总储量的90%以上,由磁铁矿及小部分的铁锌矿、锌矿石组成,它决定了该矿床的工业意义;Ⅲ号矿带由十几个规模不大的矿体组成,万吨以上矿体有6个,最大者仅四万吨,以磁铁矿是为主要矿石类型;Ⅰ号矿带由若干个豆荚状小矿体组成,不论沿走向或倾向均显迅速尖灭现象,属地表矿,最大矿体仅3000余吨,显然不具什么工业意义。

Ⅰ号矿带:位于矿区倒转背斜的西翼。

含矿矽卡岩带总体走向北东30°,倾向西,倾角45°-75°,长度达600米,一般宽20-40米,最窄仅5米左右,最宽达100米。

共有7个矿体产在该矽卡岩带内及附近层间裂隙中。

2-0线间被一北西向张扭性断裂(F1)所截,0-1线间为正长斑岩冲断,致使Ⅰ号矿带分为三段。

北段无矿;中段仅有一个小矿体被F3错开一分为二;南段赋存有6个小矿体,呈豆荚状,沿走向显尖灭再现现象,规模甚小,矿体最大者仅长38米,最小者仅12米,地表工程中最大厚度5.50米,最小2.00米,钻孔所见厚度1.53米;矿体倾角多在60°-75°之间,沿走向和倾向均显迅速尖灭之特征。

Ⅱ号矿带:位于Ⅰ号矿带北东350米,地处倒转背斜的东翼北段,由两个隐伏矿体组成。

Ⅱ-1号矿体为红旗山矿区最大的矿体,占整个矿床总储量的90×10-2以上,它决定了该矿床的工业意义。

Ⅱ-1铁锌矿体赋存在白岗质花岗岩的顶部呈北北西向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及其张扭性结构面上。

为一透镜状隐伏矿,矿体南北长近400米,钻孔中所见矿最大厚度,铁39.39米,铁锌15.25米。

矿体倾向南西,倾角53°,南端较陡为63°,矿体呈中间(Ⅱ勘探线)膨大两边发薄的凸镜状,沿倾斜方向最大延深320米。

矿体顶部边界埋深距地表45-178米。

另一条矿体为Ⅱ-2号矿体其规模较小,控制厚度为2.47米,推测长度为50米,其产状不清。

Ⅲ号矿带:该含矿矽卡岩带位于矿区倒转背斜东翼南段,局部向斜的西侧,包括其东侧零星含矿矽卡岩体。

总长度约700米,矽卡岩带发育宽度不等,在5-35米间变化。

第7勘探线以北含矿矽卡岩带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55°-68°,有三个小矿体,相间独立存在,最大长度在50米左右,地表工程中厚度1.45-1.50米,最厚者2.90米,一般矿体向东倾斜,个别向西倾斜,倾角61°-70°间变化;第7勘探线以南矿带转换呈北北西展布,倾斜东,倾角65°-75°间,较大的矿体均产在这段矽卡岩带及其附近的层间裂隙中,出现在白岗质花岗岩与白云岩接触矽卡岩带的矿体产状:倾向东,倾角一般65°-75°之间,个别者50°,沿白云岩层间裂隙充填交代之矿体其产状:倾向西,倾角65°左右;地表工程见矿体厚度,最大7.79米,最小为1.00米,钻孔中见矿水平厚度,最大13.15米,最小1.08米;矿体长度,最小在50米左右,最长者近100米;共有地表及隐伏矿体8个,矿体呈规模不大的豆荚状和透镜状,沿走向呈雁行式排列,沿走向或倾向均显尖
灭再现之特征,为Ⅲ号矿带矿带主要矿体富集之地段。

向斜东侧出现的矽卡岩体,分布凌乱,连续性差,共五个小矿体,产状变化无常,倾角45°-75°,主要表现西倾,地表见矿厚度最大2.70米,最小1.20米,钻孔所见水平厚度2.35米,矿体最大可能长度80米,最小不及35米,走向和倾向均显迅速尖灭的现象。

3.2 矿石质量及结构构造
磁铁矿石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之毒砂、磁黄铁矿、黄铁矿、硼镁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及微量的锡石、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透闪石、硅镁石和斜硅镁石,其次为阳起石、蛇纹石、滑石和少量的金云母、直闪石、锌铝榴石、橄榄石及斜长石等。

含锡磁铁矿的矿物成分与其无明显差异。

铁锌矿石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以磁铁矿、闪锌矿、毒砂为主,次之磁黄铁矿、黄铜矿及微量锡石、赤铁矿、针铁矿、硼镁铁矿、方铅矿、白铁矿、黄铁矿、铜兰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透闪石、其次有硅镁石、针硅镁石及微量透辉石、金云母、绿泥石、橄榄石、滑石、黑云母、电气石、尖晶石、水镁石等。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床所有矿体均产于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或附近层间裂隙带内。

铅山组白云质大理岩成为矿床的良好围岩条件,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岩组。

近矿围岩普遍发育矽卡岩化及其后期的硅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蚀变,矿石中磁铁矿、闪锌矿的生成与透闪石化、阳起石化有密切关系。

所以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床为接触变质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4.2 找矿标志
华力西晚期北北东向断裂及其继承性活动所产生的北北西向断裂与地层接触带为成矿最有利部位。

近矿围岩普遍发育矽卡岩化及其伴生后期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

5 结论
通过系统总结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蚀变及矿体特征,认为该矿床属于接触变质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华力西晚期北北东向断裂及其继承性活动所产生的北北西向断裂与地层接触带及近矿围岩的矽卡岩化及其伴生后期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的发育部位都是其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普查总结报告》.黑龙江省地质第二队.1978.
[2]《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旗山铁多金属矿区Ⅱ号矿带Ⅲ-Ⅳ线详查报告》.黑龙江省第五地质勘察院.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