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出版资格考试理论实务电子原稿排版校样的校对.doc

合集下载

全国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校对题

全国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校对题

全国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校对题1. 关于图书选题策划,说法错误的是( )。

A. 设计图书主题时,要细分读者群体,研究特定群体读者的需求B. 要充分考虑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C. 要拟定编校流程环节D. 策划选题时要以比较充分的相关信息作为基础2. 在设计图书的篇幅时,一般不需要考虑( )。

A. 目标读者的闲暇时间B. 图书的生产成本C. 目标读者的购买力D. 图书的内容3. 选题计划的特点不包括( )。

A. 整体性B. 灵活性C. 稳定性D. 艺术性4. 关于我国审稿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 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缺一不可B. 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C. 三个审级的人员必须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D. 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工作不能由同一个人承担5. 关于复审,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须有针对性地抽看部分稿件B. 要对初审意见进行审核C. 有权要求初审返工D. 要撰写复审意见,为终审提供决断依据6. 编辑加工整理中的润饰提高,其内容之一是( )。

A. 调整图表所占空间B. 梳理文字C. 编制目录D. 控制同级标题的数量7. 关于图书辅文,说法错误的是( )。

A. 辅文的数量与正文篇幅呈正比关系B. 辅文可以强化图书功能C. 辅文可以指导购买D. 辅文可以分别放在图书的不同位置8. 期刊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

A. 由邮局发行B. 每期有一定数量的广告C. 以稳定的名称连续出版D. 开本比图书大,比报纸小9. 期刊的内容策划一般不包括( )。

A. 栏目设计B. 广告策划C. 专题策划D. 作品组配10. 关于期刊编辑对来稿的处理,说法错误的是( )。

A. 国家规定,从编辑部接到稿件之日起,3个月内应予以答复B. 具有时效性的稿件,编辑应在第一时间审读,给作者留下另行处理时间C. 因超过审稿期限未答复而造成作者一稿两投的,责任在期刊编辑部D. 稿件审读的处理意见包括采用、退修或退稿11. 期刊的广告策略不包括( )。

(出版中级要掌握的初级内容)书刊校对

(出版中级要掌握的初级内容)书刊校对

二、校对的功能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与“校是非”两大功能。

(一)校异同校异同是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它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即保证原稿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在出版过程中不致被损害、破坏。

(二)校是非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的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请编辑核实后处理。

它的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即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讹,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

四、校样的行成利用作者电子原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作者向出版单位交稿时,除提供电子原稿外,还要提供一份完整的打印稿。

出版单位在打印稿上进行三审、编辑加工和版面设计工作;排版单位依据打印稿,利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进行格式转换、修改和组版,并打印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经必要的校对、改版过程并达到付印质量要求后,输出软片用于书刊印制。

目前,大多数书刊出版单位采用这种方式处理书稿,编校质量比较有保障。

(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编辑直接在计算机上对电子原稿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经过复审、终审后,发往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然后由排版单位根据排版电子文件打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

这种流程使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所以校样中绝大部分文字(尤其是通用字)与原稿相同。

但是,在文件转换和改版的过程中,一些符号、冷僻字可能发生变异(甚至变成乱码),字母的正斜体也容易发生变化,插图、表格、公式更容易发生差错。

这种方式多见于报刊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单位较少采用。

(三)电子文件先行转换格式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先将电子原稿送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打出转换后的纸质稿再交编辑进行审稿和加工整理。

此后的步骤与采用纸质原稿的步骤基本相同。

该方式在应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的早期曾有采用,总体上不利于保证编校质量,应逐步淘汰。

2021年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考点汇编第五章至第七章

2021年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考点汇编第五章至第七章

第五章书刊校对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考点一、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1.誊样:又称“过红”“过录”“誊录”“并样”,是在结束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作者、编辑看的副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至一份校样(校对看的正样)上。

一般由责编负责,但责校必须复核检查。

2.核红:又称“核对”“对红”“复红”,指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处。

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两种。

(1)校次间核红:将排版单位改样后打出新校样与退交改样的前校样进行核对。

连校模式中一般由三校核;校一次改一次模式,二校必须先核红再校对,三校应该核对前两次校样。

(2)付印清样核红: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样后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付印清样核红注意事项:一般由专人先核对一次,再由责校复核一次,最后交责编审核认定,重要书刊或者有重大修改的校样还需经复审和终审认定。

注意以下六点:①除核对前次校样上修改处在新校样上是否改正,还应注意新校样每个页面四周、各行起止文字是否与前次校样一致,如有变化,需找出原因,改正可能的差错;②若付印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付印清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核对;③若发现应改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以免改错地方;④若页码或版面有变动,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应改动;⑤有时付印样无错,但由于计算机运行中发生错误而出现差错,发现一处应作全面检查;⑥核红时发现付印清样有较多差错或重要差错,应要求排版人员改正后并对涉及改版页面出新样核红,发生捅版,应核对所有牵连页面。

考点二、校对操作模式1.基本模式初校→改版→核红+二校+誊样→改版→核红+三校+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特点:环节多,改版多,质量好,周期长、成本高。

2.分校模式初校+二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三校+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出版中级复习指南--实务 第五章 书刊校对

出版中级复习指南--实务 第五章 书刊校对

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掌握)※校对操作模式(熟悉)★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教材删,课件保留)(一)责任校对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责任校对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2.责校应参与本稿件校对工作,重点是承担稿件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3.责校承担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责任校对应该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

★补充:出版工作实践中,可采用责任校对与集体交叉校对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责任校对制度”。

具体做法: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由责校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读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书刊才能付印;2.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增加校次;3.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具有中级以上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

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

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

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聘请的社外校对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校对经验。

对采用现代排版技术的图书,还要通读付印软片或软片样。

(2015年多选题)44.“三校一读”制度的内容包括()等。

答案:ABDA.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B.重点书刊要增加校次C.一本图书(或期刊)的校样可以由一个人包校D.终校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E.责任校对必须通读一校样知识点一、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基本操作工序: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是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

2022年中级出版资格理论实务试题及答案卷82

2022年中级出版资格理论实务试题及答案卷82

2022年中级出版资格理论实务试题及答案卷1、[多选题]书刊校对工作操作工序的主要环节,除了初校、二校、三校外,还有()等。

A.理校B.本校C.核红D.对片。

E,誊样【答案】CDE2、一本16开的图书,若书心为20.25印张,则其总页面数为()面。

A.320B.324C.640D.648【答案】B3、[单选题]电子原稿的校对具有()的特点。

A.校异同的功能消失B.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C.文字技术整理难度降低D.校次减少【答案】B4、[多选题]电子书导航功能设计的内容包括对()等的设计。

A.阅读软件适配B.书架C.收藏D.书签。

E,导航目录【答案】BCDE5、[单选题]拟出具体和备选作者,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思想水平B.写作风格C.学术能力D.工作单位【答案】D6、为宣传推广图书而支付的费用属于()。

A.直接成本B.附加费用C.销售费用D.管理费用【答案】C7、[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像制品的责任编辑工作的是()。

A.充分考虑哪些环节可能会发生哪些问题和产生哪些影响B.对于每张光盘的容量、盒式录音带的分面、成套节目的分盘等一些问题,提出处理方案C.参与节目制作最后阶段的音像制品售卖工作D.提出音像制品彩封、包装、宣传的设计要求并提供所需的文字材料【答案】C8、[多选题]如在对开四色印刷时每色加放60方,则加放的纸张总量可折合为()等。

A.120张全张纸B.0.24令纸C.120张对开纸D.0.48令纸。

E,240张对开纸【答案】ABE9、[题干]下列词句中,数字用法正确的是()。

A.“2005年11月18日”在某些情况下可写作“2005-11-18”B.康熙28年9月12日C.8341部队D.最近,首都机场客流量显著增加,每天起降飞机达到五、六百架次。

E,“一二三”凶杀案是指1月23日发生的一个恶性案件【答案】AC10、[单选题]出版前言属于()。

A.识别性辅文B.介绍性辅文C.说明性辅文D.检索性辅文【答案】C11、下面不属于数字出版产品实施计划制订的原则有()。

中级实务之校对PPT课件

中级实务之校对PPT课件
14
各校次校对员职责
• 二校职责
• 依据原稿核对校样,完成第一个基本 职责中的各项任务。继续消灭初校遗留 的差错,并核对初校所改之处是否正确, 做到灭错率为80%或留错率规定值之内 (一般在1/15000之内);同时兼顾第二 职责。
15
各校次校对员职责 • 三校职责
• 依据原稿核对校样,完成第一个基本 职责中的各项任务。消灭一、二校遗留 的差错,做到留错率在规定值之内(一 般在1/45000上下);同时兼顾第二职责。
(3)校对过程由多人集体完成; 11
三校一读制度 是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
一般书刊都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 (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 后,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 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 内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 职校对人员担任。
12
3. 掌握 校对人员的职责
❖ 校对人员共同职责
(2)现在校对工作已成为专业性很强的技 术工作,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并且关 于校对原理和规律研究也有很大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
7
❖校对的作用、地位、性质
❖ 现代校对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将 各种差错消灭在书刊印刷之前,从而保证 书刊的质量。
❖ 校对在现代出版中处于对编辑工作进行 补充或完善的地位。
❖本质上,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 是一种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
有时因校样改动较大(如删去篇幅较大的图表, 或增加大段文字、公式、图注等)要变动版面,就要 精心安排、调整版面,尽可能地减少捅版,并保持版 面美观。
誊样工作一般由责任校对负责。
28
核红
又称“对红”、“复红”,即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 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核红分校 次间核红与付印清样核红两种。

2020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点(书刊校对)【圣才出品】

2020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点(书刊校对)【圣才出品】

第五章 书刊校对5.1 本章知识框架5.2 大纲要求内容包括: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和一般操作模式。

责任校对的职责,校对工作的量化管理和社外校对管理,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和任务。

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应用。

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 基本模式分校模式校对操作模式 连校模式人机结合校对模式参与各校次校对 责任校对的职责 检查校改质量负责文字技术整理 校对工作的职责与校对管理 通读付印样 校对量化管理社外校对管理文字技术整理:作用、任务利用原稿电子文件排版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计算机排版校样的差错特征 校对软件的主要性能特点 校对软件应用与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校对软件应用技术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书刊校对一、基本要求1.掌握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

2.熟悉校对工作的一般操作模式。

3.掌握责任校对的职责。

4.了解校对工作的量化管理和社外校对管理。

5.熟悉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

6.掌握文字技术整理的任务。

7.了解利用电子原稿排版的方式及其特点。

8.掌握计算机排版所出校样的差错特征。

9.熟悉计算机校对软件的优势和不足。

10.了解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应用技术。

11.熟悉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

二、考试内容1.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和一般操作模式。

2.责任校对的职责。

3.校对工作的量化管理和社外校对管理。

4.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和任务。

5.利用电子原稿排版的方式及其特点。

6.计算机排版所出校样的差错特征。

7.计算机校对软件的优势、不足和校对软件的应用。

8.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

5.3 要点详解专题一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考点一: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掌握,见表5-1-1)表5-1-1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考点二: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掌握,见表5-1-2)表5-1-2 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考点三:校对工作的一般操作模式(熟悉,见表5-1-3)表5-1-3 校对工作的一般操作模式专题二校对工作的职责与校对管理考点一:责任校对的职责(掌握,见表5-2-1)。

[职业资格类试卷]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书刊校对)模拟试卷1.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书刊校对)模拟试卷1.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书刊校对)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1 (2002年真题)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 )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A)作出修改,进行加工(B)订正差错,提出质疑(C)改正错字,消除疑点(D)找出差错,加以改正2 (2003年真题)“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的含义是( )。

(A)用朗读的方法校对(B)检查图书成品的编校质量(C)由一人包揽一种书的校对(D)通过通读,发现前后内在矛盾,进而作出是非判断3 (2003年真题)付印清样核红时,如页码或版面有变动,要检查( )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A)目录、章节名、索引(B)书眉、表格、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目录、书眉、索引(D)书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章节名4 (2005年真题)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 )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

(A)中专或以上学历(B)三年以上校对工作经历(C)大专以上学历(D)专业技术职务5 (2006年真题)核红又称( )。

(A)过录(B)誊样(C)过红(D)对红6 (2009年真题)目前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 )和“三校一读”制度。

(A)编校合一制度(B)责任校对制度(C)终审终校制度(D)人机结合制度7 (2012年真题)如果改样后正文页码或版面有变动,核红时应该检查( )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A)目录、书眉、索引(B)扉页、书眉、目录(C)注释、参考文献表、目录(D)书眉、索引、后记8 (2012年真题)关于校对工作中通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读是校对人员通过阅读原稿检查校样(B)通读的重点是校异同,兼顾校是非(C)通读可以代替编辑的一次读样(D)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要消灭校对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错误9 (2013年真题)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 )。

(A)人机结合校对制度(B)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C)终审终校制度(D)专职校对与社外校对结合制度10 (2014年真题)关于核红的说法,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级出版资格考试《理论实务》:电子原稿排版校样的
校对
由电子原稿转换成排版校样:转换、图文编辑、组版、改样、图文输出
电子原稿转换为激光照排校样的操作流程:
编辑在计算机上编辑加工整理-复审者、终审者审核-排版单位文件转换、改版-打出校样
原稿排版单位文件转换改版-打出纸质原稿-编辑加工整理
激光照排校样中常见差错:
纸质原稿形成的校样:文字输入错误、漏行漏段
电子原稿形成校样:符号冷僻字容易乱码、字母的正体斜体变化、表格格式差错
文字输入差错:拆字有误导致别字、击键失误导致别字、误看原稿导致输入别字、多字漏字与颠倒字、造字差错
误看原稿导致输入别字:错分字、错合字、草字误判、形似字误判
排版操作差错:版面文字重复、文字中出现多余符号、漏行漏段、邻行邻位错改、转页差错、格式前对后错、出现背题、转行不合要求、字体错误、字母混淆
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系统部兼容或感染病毒导致出错、简化字繁体字转
换差错、表格续排差错
校对软件的运用
校对软件的优势:校对范围广查错率高、校对速度快功能多、开放性能好
校对软件的缺点:误报错率高、不能准确校是非
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纸质原稿校对模式、电子原稿校对模式
纸质原稿校对模式:人工初校+文字技术整理+誊样—改样—人工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改样—付印清样人工核红—付印
电子原稿校对模式:计算机初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校是非)+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人工核红—计算机三校(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改样—复印清样人工核红—付印
电子原稿校对特点:操作过程无纸化、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通读成为主要校对手段、文字技术整理难度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