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整合备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第一章:导入与新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难点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2.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新课:介绍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 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第二章:知识点讲解与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难点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1. 知识点讲解:讲解本单元的知识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 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第三章:练习与巩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难点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章节一:导入新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前五单元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前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回顾前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单元知识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章节二:课堂互动游戏教学内容:通过互动游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学步骤:1. 教师设计一个互动游戏,如“你画我猜”、“真心话大冒险”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游戏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

章节三:优秀作业展示教学内容:展示学生在前五单元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信心。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学期树立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1. 教师挑选出前五单元的优秀作业,并进行整理。

2.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展示一组优秀作业。

3. 学生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章节四:学习方法分享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准备进行分享。

2. 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记录。

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章节五:制定新学期学习计划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并填写在教案中。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第六单元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第六单元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第六单元时间:2022年10月10日地点:学校会议室参与人员: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赵老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2. 课文《乌鸦喝水》3. 生字词学习与巩固4. 口语交际练习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2. 口语交际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读促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 运用游戏教学法,巩固生字词学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

3. 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书写。

4.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搜集有关课文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七、集体备课反思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对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在教学步骤的制定上,大家各抒己见,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深感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备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未尽事宜,待下次备课时继续讨论。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3)掌握本课的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两篇课文,《草原》、《匆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抽象词语,学习修辞手法。

3. 第三课时: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

4. 第四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知识点。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文本:复印或打印课文,方便学生阅读和课堂讨论。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

部编九上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优秀可直接打印)

部编九上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优秀可直接打印)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理解明清文言字词,尤其是明清俚语的学习。

2.记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从节选入手,品读原著,理解小说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3.理清小说情节的构思,学会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的小说创作手法。

4.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理解扩写缩写的相关概念,掌握扩写缩写的方法。

6.通过练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初步培养自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记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从节选入手,品读原著,理解小说的主旨。

2.理清小说情节的构思,学会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的小说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练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法、学法和教具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明清白话小说的节选,以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情节的设计,语言活动,心理描写、环境衬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语言蜉蝣个性,暗含玄机,耐人寻味。

教学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具体所处的环境,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没有完整的读过原著,对课文节选的前后衔接和人物性格的发展缺乏整体的理解,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智取生辰纲》重点讲解课文元明语言,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明暗两条线索叙事的方法,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根据人物语言行动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范进中举》重点讲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感受作品的讽刺艺术,理解作品主题,学习利用对比手法及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重点讲解课文元明语言,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文章写作脉络,通过对事件的分析,领会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六单元整合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六单元整合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六单元整合备课一、教学目标1. 理解第六单元的核心课文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与他人的良好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总结课文中所传递的核心信息和主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三、教学准备1. 整理第六单元的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和练题。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故事激发学生对人际关系、友谊和合作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 学生个体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

- 学生互相分享各组的观点和看法。

4. 情感体验(1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体验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并进行讨论。

5. 总结提高(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传递的核心信息和主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 巩固拓展(15分钟)- 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课后的练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答案,相互研究和探讨。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评价学生总结提高的能力,以及对核心信息和主题的把握程度。

六、教学扩展1. 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课文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和其他资源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2. 教师可设计其他相关的课堂活动,巩固和拓展学生在人际关系、友谊和合作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次备课中,通过设置多个互动环节和小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掌握生字词“船、河、桥、满、又”。

2.能够读通故事《小船和小河》。

3.能够通过故事理解“诺言”这个概念。

4.能够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船和小河”。

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词语意义、词语拼音和注音、分析故事情节和情感、合作游戏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前导活动1.教师简要介绍小船和小河的背景。

2.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识的关于船、河和桥的图片和物品。

3.教师利用小游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词。

2. 教学主体活动第一部分:故事朗读1.教师先自己快速地读一遍小船和小河的故事,带着学生朗读一遍故事。

2.教师让学生自己朗读故事。

第二部分:故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情感。

2.教师随机抽学生讲述故事。

第三部分:词语拼音和注音1.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拼音和注音。

2.教师让学生跟随朗读,加深学生对生字词拼音和注音的记忆。

第四部分:合作游戏1.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团队合作。

2.教师让学生在教室中组装“木头桥”,并通过“小船运输”游戏,增强学生对船、河、桥等词语的理解。

3. 教学后续活动1.教师给学生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练习作业。

2.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小说,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四、课堂效果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拼音和注音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在合作游戏中表现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教师深刻地认识到:1.在朗读时,应注意语调和语速的控制,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个字词的读音。

2.教师在讲解拼音和注音时,应给予更多的例子和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在合作游戏环节,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研究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的阅读材料,掌握制作成长纪念册和写毕业赠言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XXX生活的回忆,表达对学校、老师及同学的感激和惜别之情,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研究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的阅读材料,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

2.掌握制作成长纪念册和写毕业赠言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学校、老师及同学的感激和惜别之情。

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制作成长纪念册和写毕业赠言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

2.合作研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共同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激发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研究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的阅读材料,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

3.制作成长纪念册和写毕业赠言的方法和技巧的讲解。

4.活动建议的讲解和实践: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等。

5.总结:回顾研究内容,总结研究收获,引导学生表达对母校、老师及同学的感激和惜别之情。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XXX生活的回忆和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收集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和写毕业赠言的作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水平。

3.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建议中提出了用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写草稿,再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展示、点评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写作水平。

4.制作成长纪念册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确定每个人的任务和责任,制定时间表,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按时完成。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后,可以举行成长纪念册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外国名篇名著【本组说明】本组教材是以“外国名篇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四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科夫短篇小说中的名著,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

这几篇文章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根据“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我将四篇课文和同步阅读教材中的四篇文章整合起来,让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培养起阅读长篇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1、学会本组课文的生字、生词。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心里的方法、4、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多项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能够通过学习文章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进行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写作。

6、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有自我保护的本领。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7、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联系课外学习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深入阅读、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重点】1. 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 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 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时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配合本组专题,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阅读浏览表第六单元前置性自学提示(一)能正确流利读课文,并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检查人:乖巧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墨水生锈摩平揉皱昏暗眯缝耸肩冻僵打搅暖炕火柴梗黑糊糊孤零零耷拉撇嘴匣子逮住蓄养圈养教化处境衣衫褴褛(二)本单元中,我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词为:这些字中,我能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记牢的字有:需要帮助的字有:(三)本单元,我积累了很多新词语,我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得下面词语的意思。

(我能把它们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

)我认为还需要查找词语的词语有:(四)整体感知课文(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2)读《凡卡》中的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简单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所写书信的内容,凡卡信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3)《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插图)(4)《《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在“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比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一、二课时(读熟4篇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通过查课后生字表、查字典认识。

2.小组内互读课文,正音正字。

(把检查结果统计到前置自学提示上)3.小组内展示读课文。

4.教师点号抽读课文。

第三课时识记生词1.教师出示容易读错的词语。

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读正确。

2.学生自己完成自学提示第二题。

(对生词的识记)3.小组内交流各个成员对生词的识记情况。

4.教师重点交流,需要帮助的字词。

5.学生小组内互相听写字词。

第四课时完成并交流前置自学1.独立完成前置自学上的其他练习。

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前置自学的完成情况,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标记出来,集体交流。

第五、六课时感悟文本一、谈话导入出示插图,引导主题——外国名篇名著。

师:同学们,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几位朋友,你们还认得他们吗?(师出示四幅图片,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宾孙、汤姆·索亚)。

师:他们四位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生:外国人。

师:对,他们是我们的课本第四单元四篇文章的主人公,这四篇文章都是外国大师名家们的名篇名著。

(相机板书:外国名篇名著)二、主题回顾师:在第四单元的四篇名作中,主人公们分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1、《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个小女孩虽然在饥寒交迫中走向死亡,但她在临死之前仍然用火柴的微光点亮自己心中的幸福。

师小结:是啊,她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追求着幸福啊!(追求幸福)2、读了《凡卡》,我感受到孤苦无依的小凡卡非常渴望与爷爷生活在一起。

师:他在渴望与爷爷之间那亲情的互动啊!(渴望亲情)3、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非常佩服鲁宾孙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乐观。

(坚强乐观)4、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被他勇于冒险,机智果断的精神所吸引。

师:汤姆·索亚就是这样一个勇敢机智的小男孩。

(勇敢机智)三、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四、汇报展示。

22、《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感受小女孩的现实悲惨,探究小女孩生活悲惨的原因1、感受小女孩的现实悲惨a、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师生接读b、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c、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d、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通过朗读表现出小女孩的可怜,师引读。

引读:这不是一个平凡的晚上,是大年夜呀。

寒风凛冽,小女孩走在街上。

生: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师:寒风抽打着这个小女孩的身体,她艰难地前行着……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师:在这飘着雪花的日子里,她赤着脚不知走了多久……生: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这个小女孩,如果让她吃的饱一些,来抵挡这寒冷多好啊……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师:小女孩已经力不能支,再也走不动了……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师:此时,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寒冷、饥饿、孤独、无助)师小结:她饥寒交迫,孤独、无助,真可怜哪,安徒生也写下了他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吧。

出示“可怜的小女孩!”(生齐读)2、走近女孩内心师:同学们,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的这一天,浓缩了她所有的经历,配乐说话。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人情的冷漠。

(配乐)小女孩在这个大年夜,她孤单的走在街头上,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她边走边叫卖着。

也许她遇到了一位走在路上的绅士,小女孩赶忙乞求道:“先生,请买我的火柴吧。

”这位绅士看都没看她一眼,说:“滚!讨厌的孩子!”,她来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贵妇人面前;也许她边喊边追赶着一辆拉着一位男士的马车;,也许无助的她又走到一家杂货店的门口去叫卖;也许......同学们,请你拿起笔,也写下你的想象。

二、学习幻象感受美好1.小女孩再也走不动了,来到了一个墙角里坐了下来。

(出示“她的一双小手……终于抽出了一根。

”)请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抓住重点词语“敢”“终于”联系小女孩的家庭,体会小女孩的矛盾、犹豫、无奈的心理。

2、师:那么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呢?请一生回答并板书,引导学生观察从板书中体会现实中小女孩越是寒冷,她就想象看到了火炉。

现实中越是饥饿,想象中就看到了烤鹅。

她在现实中感到孤单,就会想象看到了圣诞树,现实中感到无助,想象中就看到了慈祥的奶奶。

师小结:现实也悲惨,想象就会越真切,越美好。

让我们进入小女孩美好的想象中去吧出示四次点燃火柴的想象描写,请学生读。

师: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再一次朗读课文的5——8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现实美好而短暂。

抓住“只有”“这时候”“刚刚”“伸出手去”“这时候”“又”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现实的残酷,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奶奶出现部分,通过抓标点符号体会见到奶奶时的迫切,感情强烈地呼唤奶奶,通过朗读体现。

3、感悟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4、谈对两个幸福的感悟师:小女孩终于和她的奶奶在一起了,她们俩一起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小女孩冻死了。

我想学到这里,大家对这两句话都会有深刻地理解。

就请你选择一句,谈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出示课文“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谁也不知道他曾经看到过……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请你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吧。

5、拓展延伸师:安徒生在写下了这两个“幸福”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多样的,幸福的背后是小女孩的不幸福。

在这幸福的背后,是作者心情的表现呀。

下课之际,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诗。

出示:假如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假如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灿烂;假如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假如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6、作业继续读安徒生的童话想象性作文《加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23、《凡卡》一、探寻写作思路、特点,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

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