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合集下载

医用化学趣味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趣味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趣味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结构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别,包括酸类药物、碱类药物、醇类药物、醚类药物、酮类药物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药物的功能将其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2. 药物的立体构型药物的立体构型对其活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含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具有左右旋异构体,其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但在生物体内的活性差异很大。

因此,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立体构型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3. 药物的功能基团药物的功能基团是药物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本结构单元,它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例如,含有酚基的药物通常具有抗氧化、镇痛的作用;含有羧基的药物通常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二、药物设计1. 药物的合成药物的合成是医用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有机合成、无机合成、高分子合成等多个方面。

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分子的立体构型、功能基团以及对靶标的亲和性等因素,以期设计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的新型药物。

2. 药物的配伍性药物的配伍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某种环境下的相互作用。

在药物治疗中,由于药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可能存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药效学作用来合理组合用药,以避免产生不良的配伍反应。

三、药物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酶解等多个类型。

药物的代谢途径对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毒性和排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药物的代谢产物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与原药物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毒性,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比原药物更具有生物活性,有些则可能具有更大的毒性。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和成键方式。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药物成分药物的药物成分是指药物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药物的药物成分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实现的。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病原体、癌细胞等特定的靶标。

研究药物的靶点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药物的活性位点药物的活性位点是指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置。

通过研究药物的活性位点,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物的合成1. 药物的合成路线药物的合成路线是指从原料化学品到最终药物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有助于提高药物的产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2. 药物的结构改良药物的结构改良是指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构改良可以通过合成新的类似物、修饰已有结构等方式实现。

研究药物的结构改良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改良现有药物,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贮藏、输送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指标要求。

研究药物的质量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的检测方法药物的检测方法是指对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药物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建立准确、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是应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原理来研究用于诊断、治疗及预防人类疾病的药物及药物制剂的科学,以及用于改善的医疗技术。

医用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开发、生产和分析,分子模拟和药效学研究,以及药物的设计、合成、纯化和生物学表征。

医用化学的重要科学领域包括:
一、药物开发、生产及分析。

在药物开发阶段,根据药理学原理、生物化学基础和实验结果,设计制备新药,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作用复杂性。

进而,以物理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化学技术为基础,研究药物的表征、纯化和药效学特性。

二、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纯化。

医用化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及实验技术,根据药物表征和药效学特性,仿制及靶向设计药物。

同时,根据分子表征关键数据,采用物理化学及有机化学技术,结合催化反应特性,研究药物的合成、纯化和分析等。

三、分子模拟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建模技术,研究药物与受体配体的作用、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用药安全性及活性的预测,有效的指导药物的合理开发应用及早期生产。

四、药物的生物学表征。

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及药效学等研究手段,表征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以判断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钠、钾、钙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酸、氨气等。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pH值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生物分子化学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

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质、酶、激素和抗体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分子。

3. 脂类脂类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类固醇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 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

三、化学药物1. 药物分类化学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治疗作用或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生素和激素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大一医用化学重点及公式

大一医用化学重点及公式

大一医用化学重点及公式
医用化学和一般化学一样,是物质结构和性质以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不同的是,医用化学致力于更深入地探索有关药物和生物反应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从而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药物来解决公共健康中的许多问题。

医用化学的重要公式有:醇协同反应公式、伽玛能量平衡公式、脂质运动模型等。

例如,关于醇协同反应,它主要是指一定温度下,醇和酸作用时,醇被醋酸酯形成,发生双醋酸团反应,经电离得到较容易溶解的活性离子,可产生电聚焦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给定的公式来描述:
RCO_2H+RCOH → RCOO^- + H^+ + RCOOH
随着伽玛反应公式的发展,可以计算不同物质的反应活吸能,从而推测其反应的道路,及反应的能量变化。

伽玛公式包括了反应物期条件、反应热容及恒定常数。

首先可以看出,热量是许多反应的催化剂,并指导反应的道路,由于吸收的能量差值不同,导致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也不同,使得我们可以用这个定理来预测反应的终结点。

此外,脂质运动模型用于描述大分子结构在脂质膜表面的运动情况。

例如,一种典型的大分子—核酸,它们大多数都可以穿过脂质膜,这是由其穿透性决定的,其次是脂质膜运动模型描述的:大分子短时间使用燃料在表面上几乎自由地运动,然后碰到表面上的给定结构,最后再运动出去。

总而言之,医用化学的公式有很多,例如醇协同反应公式、伽玛能量平衡公式、脂质运动模型等,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如何利用药物有效地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

医用化学重点

医用化学重点

1、 7 以上。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与饱与性。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能 ,键长 ,键角 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
4,配位共价键
配位共价键 :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 1 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 (或离子 )共用而
形成的共价键 ,称为配位共价键 ,简称配位键。 在配位键中 ,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
(向左下角 )原子半径递增 ,电负性递减 ,金属性递增 二,化学键
1,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2,离子键
离子键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一般情况下 ,形成离子键的条件就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 离子键的特点就是无方向性与饱与性。 离子化合物特点 :导电 ,熔点高 ,易溶于水等。 3,共价键 共价键 :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一般来说 ,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
医用化学重点
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 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 ,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压力 ,化学平衡向气态物 质分子总数减少 (气体体积缩小 )的方向移动 ;减少压力 ,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 (气 体体积增大 )的方向移动。
,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
3,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 ,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 ,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
的乘积之比就是一个常数 (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
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简称平衡常数 ,常用符号 K 表示。
4,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因素有温度 ,浓度 ,压力。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

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

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

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

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

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

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

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

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

医学上的常用单位。

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

低渗溶液:低于280的。

高渗溶液:高于320的。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的NaCl溶液、的葡萄糖的乳酸钠溶液和的NaHCO3溶液等。

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

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

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

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

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

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

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

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

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

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

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

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

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

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

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

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

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

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

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

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

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

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

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

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

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

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以上。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

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

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

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

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

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

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

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

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

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

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

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

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