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方法大全——类比法
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种应用

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种应用与中学物理中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相比,类比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
一些物理知识点难懂、概念深刻、现象复杂,在教学中常采用类比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这类物理问题的记忆。
将类比教学法引入到1绪论1.1类比教学法的概念类比(比较类比)是一种关于认知能力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式。
它将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或已经知道的事物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做出明确的猜测。
类比的特点是先类比后推理。
要想证明类比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就必须确定所选取的未知事物是否在某些方面与某些已知事物相似。
分类学是从类比法发展而来的。
类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基于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定义中的相似性,依赖于喻体本身的特点,根据联系在多方面思考如何修饰自身。
也可以是一种推理特征的方式。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学生的思维方式需要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如果采用类比教学法,这种变化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本文重点探讨的类比教学法是类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种应用 22.1类比教学法在力学中的应用1.物理规律和生活经验的类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简单的物理规律进行类比,。
比如,在讲“势能”这一节课时,物理教师就可以先用一个演示实验引入课题,一片羽毛掉落下来和一个小铅球掉落下来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呢?然后教师可以就实验后的实验现象向同学们讲解物体的势能与质量有关,从而引入“势能”这一物理概念。
然后物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们就刚才的演示实验的现象进行深入讨论,譬如一个矿泉水瓶子从低楼层掉落与从高楼层掉落相比,危险程度更高的是哪种?并解释原因。
然后倾听学生的相法,并跟随学生的思路进行后续教授,进一步得出势能的概念、公式和其他相关知识来。
2.物理规律和自然现象的类比“万有引力”这一课中如果教师只是单调的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及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
物理学中的类比方法

物理学中的类比方法类比是物理学理论思维的重要方法,它在历史上对许多重大发现起过积极的作用.十八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涌现一批数学家,如伯努利兄弟、欧勒、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人.这些人才华横溢,不仅在数学方面,在天文学、力学、光学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们一方面运用微积分、微分方程去研究天体、弹性体以及流体的动力学,把牛顿力学成果扩展到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运用新的数学工具建立笼括全部力学的最基本原理.以求象欧几里德几何学那样,使一切领域的自然知识都可以由数目最少、最简单的公理演绎出来.这两方面的研究都必须对各种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它们的共同特点,抽象出共同的数学形式.莫培督(Maupertuis,P.L.M·de1698—1759)于1744年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即自然界发生的实际运动必须遵循作用量(m、v、s三者乘积)为最小的要求.他用杠杆的平衡,碰撞,以王光的折射等现象为例来论证这个原理的普遍性.尽管这些论证中有不少含混之处,但这个思想对欧勒、拉格朗日、雅可比等人启发很大.雅可比(Jacobi,K.C.J)曾经以精确的形式揭示.物体运动曲线符合⎰dsυ为最小的形式;光线通过变折射率煤质的路径符合⎰nds为最小的形式;绳子受张力T作用而平衡符合⎰Tds为最小的形式.这些数学的归类成果,这些数学形式的类似性向人们提示:许多物理过程的共系是可以互相类比的.十九世纪,热电光各领域的新现象不断揭示出来了,并且进入定量研究的阶段.物理学家在整理这些领域的实验材料以构成理论体系的时候,曾经用类比的方法,并取得重大的成果.法国的萨迪·卡诺,就是把热机的工作原理跟水轮机做类比: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水轮机受水流推动而对外做功.热从高温流向低温处,热机被热流推动而对外做功.经过这个类比,从理论上推出理想热机的效率仅仅取决于热机所处的温度差,对于给定的温差和热质量,任何循环所产生的动力都不能比理想可逆循环产生的动力大.这个重要原理正是后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根蒂.1826年,欧姆把回路流电流的过程同傅里叶在1822年发表的热传导理论进行类比.仿照傅里叶热传导公式Q=K△T,建立了电流定律S=rE(S表电流,E表电位差,r为比例常数).1846年,英国的汤姆逊研究了电现象跟弹性力学之间的类似性,而且用位移矢量来描述电与磁转化的部分关系.他从这个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电磁力的传播是否跟弹性位移的传播具有相似的方式?后来,麦克斯韦继续汤姆逊的工作方向.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把法拉第的磁力线概念跟流体的流线做类比,得出奥斯特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后来又把电磁过程跟粘性液体、弹性体综合的特往做类比,塑造了独特的以太模型,导出了著名的电动力学方程组,全面表述了电磁场变化的规律.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初时期,类比同样发挥它的奇效.1900年,普朗克引进能量子的概念,但是当时不少物理学家对于这个能量子是不是自然界的客观实体,十分怀疑.爱因斯坦在光的吸收与转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发展普朗克这个新概念.他通过对空腔辐射场里的能量子相对体积的炼跟理想气体分子相对体积的墙进行类比.由于这两者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从而证明了辐射场里的能量子也象箱子里的气体分子一样是做“颗粒”分布的,是可以独立地存在于自由空间的.这个论证使能量子概念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德布洛意在康普顿关于光和电子可以.粒子性的弹性碰撞的实验事实的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推论:一切粒子都具有波粒二重性.一切粒子都可以类比子光子,具有波长λ=P/h,能量E=hν.薛定谔在1925年建oh波动力学,也是从光学和力学的类比入手的.他发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用哈密顿动力学方程描述和用德布洛意波波阵西方程描述,具有同样的形式,从而看出物质波的“几何光学”等同于经典力学.他把光学与力学进行类比:几何光学是波动光学的近似和简化,若经典力学等同于几何光学,则应该有一门波动力学等同于波动光学,它将如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干涉衍射一样,用来解释原子领域的过程.他于是引进波函数,把粒子在力场中的运动,描绘成波动的过程,建立了有名的薛定谔方程,创建了波动力学.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把核力同原子的电磁力做类比,提出核里的中子与质子为吸引力通过核力场互施作用,正如原子核同电子通过电磁场互施作用一样.电磁场的作用相当于交换光子,与此类推,核力场的作用,也应该交换某种场粒子.他经过计算,认为这种新粒子应具有介于电子和核子之间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二百倍.这种新粒子被称为介子.后来通过实验,果真发现了这种粒子.物理学的历史说明,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当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经验事实,从那里只能约略看到它们现象问的松散的联系.物理学家参照其他领域已知的过程,比较两者相似的特征,仿照已知过程的联系做出预测性的描述,这就是类比.类比的内容与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类比必须以一定经验事实为根据,使物理学家形成某种新观念,这个新观念使他有可能把两项本来认为互不相通的过程联系到一起,以进行类比.比如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是因为康普顿实验,大大强化了光的粒子性格,使他更坚信波粒二重性是一切粒子的特征.第二,类比是思维过程发生飞跃的一步,即把事物的联系从一个领域扩延到另一个领域,把松散的联系会聚成明朗的联系.但在开始时它是比较粗略的臆测,进而根据臆测作出有价值的推论,建立新过程因果联系的数学描述.把由类比所得到的预沙性描述变得更精确而可靠.第三,类比及其推论基本上是预测性的,因此当物理学家用一个跟已知定律相似的方程来描述新过程的时候,公式里的某些参数的物理意义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楚,必须在随后经过应用推广之后,才逐渐明确.麦克斯韦方程里的位移电流,薛定谔方程里的波函数,都是在这些方程建立以后,经过应用推广才逐渐弄清楚物理意义的.由于类比带有预测性,因此由奕比建主的新关系也像任何位设一样,必须经由实验.类比方法的客观基础,就是自然界存在某些普遍或共同的规律,支配着不同领域里的不同过程.或者说,不同领域里的不同过程,都处在广泛联系之中,因而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至相似的表现形式.因此,有些类比正是抓住了这种共同的特征.卡诺把热机跟水轮机类比,正是抓住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自发过程,不论是水的流动,或者是热的传递,都是自发地从不平衡趋向平衡.德布洛意把粒子同光子做类比,不过是把自然界物质有波粒二重性的普遍特点以“一叶知秋”的目力敏锐地揭示出来罢了.数学方程的类比,它们的相似性,恰巧反映着自然界不同过程的某些共同特征.因为数学是从自然界大量粗疏的现实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微积分方程正是各种自然过程的变化、流动的抽象和概括,因而是不同现实过程的共通规律的反映.但是自然过程是千差万别的,是发展变化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本质的特征都是寓于具体的、特殊的现象中,经常带有偶然的性格.而人的认识能力又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些类比往往带有暂时的过渡的性质,它{fi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只能充当“药引子”或“催化剂”的作用.因此,物理学家借助于类比而引进新概念或建立新定律之后,不应该回于原初的类比,不能把类比所得的一切推论都看成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因为类比、假设不过是物理学家在建筑纪念碑时的手脚架而已,纪念碑一旦建成,手脚架也就该拆去了.。
中学物理解题思维之12.类比法

十二、类比法方法简介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会发现某些不同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其中包括数学表达式上的相似性和物理图像上的相似性。
类比法就是在于发现和探索这一相似性,从而利用已知系统的物理规律去寻找未知系统的物理规律。
试题精讲例1:图12—1中AOB是一内表面光滑的楔形槽,固定在水平桌面(图中纸面)上,夹角α = 1°(为了能看清楚,图中画的是夸大了的)。
现将一质点在BOA面内从A处以速度v = 5m/s射出,其方向与AO间的夹角θ = 60°,OA = 10m 。
设质点与桌面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点与OB面及OA面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且每次碰撞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试求:(1)经过几次碰撞质点又回到A处与OA相碰?(计算次数时包括在A处的碰撞)(2)共用多少时间?(3)在这过程中,质点离O点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解析:由于此质点弹性碰撞时的运动轨迹所满足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相同,所以可用类比法通过几何光学的规律进行求解。
即可用光在平面镜上反射时,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的规律和光路是可逆的规律求解。
(1)第一次,第二次碰撞如图12—1—甲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一两个内角和可知∠MBA = 60°+ 1°= 61°,故第一次碰撞的入射角为90°-61°= 29°。
第二次碰撞,∠BCA = 61°+ 1°= 62°,故第二次碰撞的入射角为90°-62°= 28°。
因此,每碰一次,入射角要减少1°,即入射角为29°、28°、…、0°,当入射角为0°时,质点碰后沿原路返回。
类比法

类比法类比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
所谓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它不同于归纳、演绎,它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历史上,开普勒、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曾经对类比法作出过很高的评价。
类比法是一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方法论,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在物理学的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中,无论是对单个问题的解决,还是某些新概念的建立,乃至未知领域的探究,都渗透着类比思想与方法。
类比法的独特性,使它对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物理学的研究的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
类比法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物理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摸索前进。
在科学观测和实验手段缺乏,理论指导和感性认识不足,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不适用的情况下,类比法则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启发思路,提供线索,指明科学研究的方向,使研究工作少走弯路。
例如,1935 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把核力与电磁力相类比,提出了核子通过核力场,由一方放出粒子,另一方吸收粒子而相互作用,并且估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
1974 年,鲍威尔发现了这种粒子的存在,使陷入困境的核力研究又充满了生机。
又例如,法国科学家库仑用扭秤测定两带电球间的作用力时,发现两带电球间的作用力的定量关系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F=G 的数学关系相似,他大胆地把静电力的定量关系类比于万有引力公式而得出静电力F=k,后来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于1785 年确定为库仑定律。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和物理研究中,还有替换法、等效法、图像法等方法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电磁学-从定性到定量——库仑定律的发现一.类比法的成功1.电力作用的猜测1759年,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爱皮努斯(F.U.T.Aepinus)在书中假设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带电物体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论物理学中的类比方法

论物理学中的类比方法段新(网名duanxinxyz)肖建摘要:本文阐述了类比法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了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应用,强调了运用类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物理学,类比方法,特点,作用,运用1类比法的概念、分类与特点1.1类比法概念类比法是从特殊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
类比方法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各个领域和各种研究学习之中。
1.2类比法的分类从方法论的角度,可把类比法分为如下五类:1.2.1简单共存类比法它以简单共存关系作为推理中介。
例如,有位地震研究者,在某次地震观测到天空出现奇特的云彩,并记录了这次地震的时间、方位和震级。
后来,他又看到了这种云彩,推断又将再次发生地震,并预言了地震的大致时间、方位和震级,果然被言中。
此种推理方法即属于简单共存类比法。
1.2.2因果类比法它是根据相类比的两个对象各自属性之间可能有相同的因果关系而进行的类比推理。
例如,声音能够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因为它具有波动性。
在相同的关系中,光也能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从而推知光也可能具有波动性。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运用因果类比法,确立了光的波动说在光学中的主导地位。
1.2.3对称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属性之间的对称关系所作的类比推理。
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描述自由电子运动方程中,得出正负对称的能量解。
已知正能量对应于负电子,狄拉克根据类比推理预言负能量对应的可能是正电子。
后来在实验中果然发现了正电子。
1.2.4协变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可能都具有的属性之间的某种协变关系(定量函数关系)进行的类比推理。
例如,欧姆根据热传导中有协变关系:Q=C m×ΔT,类比推出电流传导的协变关系:I=1/R×V。
欧姆的预言后来被实验证实。
1.2.5综合类比法它是根据对象属性之间多种关系的综合相似性所进行的类比推理。
物理学发展中的类比法及其运用

物理学发展中的类比法及其运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在物理学发展中,人们利用因果类比、数学类比、概念类比和模型类比探索了许多未知的领域,是许多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类比方法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曾说过:“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的秘密。
”1类比法的涵义类比法是由两个(或两类)对性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者相似,推出他们在另一个属性也可能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可用下列公式表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即它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说它可能为真,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属性之间是互相联系,既然A对象与B对象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a,b,c,而A对象的a,b,c能与d联系,那么B对象的a,b,c也可能与d 有联系,这是事物同一性的反映;说它可能为假,是因为客观事物属性之间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在A对象里,属性a,b,c能同属性d联系,而在B对象里,属性a,b,c却表现为不与d联系,这是事物间异性的反映,正因为事物的属性间有这种复杂关系,所以通过类推所得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真的和完全可靠。
例如,关于“地球上有氦元素”和“火星上可能有生物”这两个结论,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来的,前者是根据地球和太阳有一系列元素相同,而太阳上有氦,从而推出地球上也可能有氦。
这个结论经实践证明是真的,现在人类已经制造氦气;后者是根据火星同地球有一系列属性相同,而地球上有生物,从而推出火星上也有可能有生物。
然而,这个结论现在已被降落在火星上的宇宙探测器证明是假的。
这就说明,有类比推理推出来的结论是或然的,它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
2物理发展中类比法的运用类比法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试探性方法。
由于物质性质的差异,类比推理预测的结果不一定真实可靠,尚待实验证实。
什么叫类比法什么是类比法

什么叫类比法什么是类比法类比法,是指以过去类似的专案的实际工期为基础,通过类比估算出当前专案中各项活动的工期。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 。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物件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
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 ... 。
与其它思维 ... 相比,类比法属平行式思维的 ... 。
无论那种类比都应该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指出:“类推所表示的不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关系。
”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
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物件间的相同点。
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物件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
反之,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会越小。
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
如果把某个物件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物件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
扩充套件资料作用类比法的作用是“由此及彼”。
如果把“此”看作是前提,“彼”看作是结论,那么类比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
古典类比法认为,如果我们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被比较的物件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并且知道其中一个物件有某种情况而另一个物件还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这时候人们头脑就有理由进行类推,由此认定另一物件也应有这个情况。
现代类比法认为,类比之所以能够“由此及彼”,之间经过了一个归纳和演绎程式即:从已知的某个或某些物件具有某情况,经过归纳得出某类所有物件都具有这情况,然后再经过一个演绎得出另一个物件也具有这个情况。
现代类比法是“类推”。
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著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
初中物理思维解析方法有哪些

初中物理思维解析方法有哪些初中物理思维解析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思维解析方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
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和发散思维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①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
②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
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
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能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初中物理物理学霸的8种实用思维方式守恒思维方法自然界里各种运动形成虽然复杂多变,但变化中存在不变,即某些量总是守恒。
守恒的观点是分析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观点,它启发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到系统中某些量的转化和转移并不影响总量守恒。
(1)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看,动能定理是一条应用广泛的重要定理。
在机械运动的范围内,当系统状态变化时,如果除重力、弹力外没有其它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它是普遍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
功、热和内能之间的变化关系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发生热传递。
是内能的转移。
(2)质量守恒一定的物质形式对应一定的运动和一定的能量状态,运动是永恒的,物质是不灭的。
参与变化的物体质量的总和与变化后物质质量的总和相等,这就是质量守恒的观点。
(3)电荷守恒中性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决定了自然界中电荷是守恒。
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接触,摩擦或感应的方式可以带电,带电的物体若发生中和或电荷转移现象,电荷发生消失或减少,但正负电荷总和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