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基因畅想》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基因畅想同步阅读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基因畅想同步阅读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到火星上去种草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

美国宇航局将于2007年发射一个探测器直飞火星,其使命之一就是在那遥远的、贫瘠的地方种植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当然,在火星上种草,是由机器人代劳的。

这个机器人将随同着落器降落火星,对火星土壤状况进行数据采样,传给地面科学家分析,然后科学家们控制机器人通过施肥、浇水对火星土壤进行改良,营造出拟南芥能够生存的环境。

拟南芥的种子,并非直接插入火星土壤,而是首先在着落器中的微型温室里萌芽,待长成幼苗后再移栽到火星的泥土中。

拟南芥之所以被选为挺进火星的先锋,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

它不但个头矮,最高不过20多厘米,而且生长周期短,一个月内即可发芽抽叶。

更重要的是这种杂草状的十字花科植物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组中率先被完整破译。

这种拟南芥.....非寻常种类,而是经过了转基因技术改造的。

它被插入了一些所谓的“报告基因”,能够发出绿莹莹的光,报告自己在火星上是否生了病,是否遭遇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

科学家根据转基因拟南芥发回的种种报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得它们在火星上更好地生长。

花这么大的气力到火星上去种草,主要是为了实践科学家们提出的“生态合成”理念。

具体来说,是想验证能否通过植物来吸纳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生命演进所需要的氧气。

在那昼夜温差悬殊、湿度只有0.03%的火星上,草能种得活吗?科学家们十分乐观,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我们将证明,地球上进化出的生物,也有能力在那遥远的世界里生存。

”一旦转基因拟南芥在火星上扎下根,寂寞宇宙中的这片草,无疑将成为吸引人类登临火星的一种无声的号召。

1.根据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具体指代什么。

(1)它.被插入了一些所谓的“报告基因”。

(2)我们对此.毫不怀疑。

2.第4段中加点的“这种拟南芥”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回答。

3.综合全文,找出“到火星上去种草”目前必须由机器人代劳的主要原因。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基因畅想课文分析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基因畅想课文分析pdf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基因畅想这篇课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幻故事,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小品。

由于文章的内容多处叙述了自己实验的过程,读来不仅真实可信,还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一般的科学小品容易因为名词术语较多,读起来难度较大。

但此文语言通俗易懂,虽有一些名词术语,但并不影响阅读时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而且有些语言极富文学性,仔细品味,很有意思。

例如,形容奖章上的小猪,用了“憨态可掬”;形容小猪不愿独处,作者用了“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和“郁郁而终” 等词语,都很有文采。

除此以外,有些语句写得很俏皮,充满着生活气息,十分耐读,这是一般科技小品不具备的。

例如,谈到猪十分干净时,文章写道:“人们大都认为猪脏,这可真是太冤枉它们了。

” 这里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用来实验的猪具有情感,而且赋予人们印象中的脏猪以人的特征。

再如,形容小猪脾性时,文章写道:“猪还特别善解人意,它喜欢偎在你脚边,温厚恭良,从不暴躁。

”如果陈述对象不标明小猪的话,还以为是在陈述一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乖巧的孩子。

又如,在谈到医学专家利用基因技术给病人治病时,文章却这样写道:“更有趣的是,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的手法将胜过世界上最神奇的设计师。

”真是妙语惊人,这要比形容医术高明的“妙手回春” “医术高超”等语言俏皮得多了。

这些精妙的词语文章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理解。

文章的结构采用倒叙的手法是十分巧妙的,作者从自己“获奖”写起,并用“奖章上镌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巧妙地设下伏笔,由此引发对基因发展“猪身人心”的畅想,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其实作者在第二段交代得很清楚:“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时不时如此想象。

”告诉读者这只是一种想象。

作者的“获奖”正是对基因未来发展的想象,同时想说明这种成功已为时不远。

接下去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入手,写自己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

七年级语文教案 基因畅想 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案 基因畅想 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案基因畅想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一、设计思路本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课文中既有作者对科学实验情况的介绍,又有对未来的展望。

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探究精神。

2.让学生多层面地了解基因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实验、事例,使他们明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对未来的畅想,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3.品味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想”一词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

本文就是作者对基因(生物体遗传单位)所作的一次大胆想象。

(二)整体把握1.从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是“基因畅想”,理解“基因”“畅想”两个词的意思,以便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请举出你知道的与基因有关的事例。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进行科学大胆的想象的意义。

3.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

文中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1)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自己分辨。

(2)“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的起因及探索过程。

4.用关键性问题统摄全文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基因技术进行了怎样的畅想。

(意在使学生学习并懂得本课结构上的特点——倒叙)教师引导、讲析课文,结合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提示:此猪非彼猪——猪身人心——抱憾而去——首开先河——计划被迫暂停——量体裁衣——健康如初。

(三)重点难点突破1.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基因畅想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3、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4、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宜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难点:对基因及其技术的了解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基因技术也在广泛的应用,那么,请你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基因是什么?(展示相关的资料)借助资料,我们大致知道了什么是基因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国心外科专家漆孝诗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基因畅想》,看看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怎样的神秘窗口(出示课题)---题解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

出示学习目标活动2【讲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憨态可掬hānjū嬉游xī偌大ruò笃信dǔ恭良gōng迄今qì抱憾hàn前瞻性zhān濒危bīn镌刻juān横亘gèn虔诚qián心有余悸jì解释词语:憨态可掬:形容神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样子。

独处:单独生活。

抱憾:心中存有遗憾的事。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悸,心慌,害怕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提示,按语文活动小组进行展示。

这五道题相对比较简单,可由3号、4号学生回答,并给与评价加分。

4号加4分,3号加3分,2号加2分,1号加1分)1、文中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请分别找出来。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19-基因畅想》教案语文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19-基因畅想》教案语文版word版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19.基因畅想
漆孝诗
一、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带有科幻性质的科学小品。

在内容上介绍了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一些更加前卫的知识——基因技术,即具时代气息,又有趣味性。

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教学本文,主要是引发学生对基因技术等科技的好奇心与兴趣,此外就是体会俏皮生动的语言特征。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语言
2.小组合作:搜集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资料信息,如:克隆技术。

(二)课堂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2.例举一些应用基因技术的事物。

(三)感知想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1)为使人类长寿,科学家们曾做了哪些努力
2)哪一项科研成果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
3)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为什么?
2.基因工程有利有弊,应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对基因技术应趋利避害。

(四)本文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选择你喜爱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基因畅想》是一篇带有科幻性质的科学小品。

作者本人是身处基因实验研究前沿的美国著名心外科专家,作者在文中介绍了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作者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很值得品味;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合乎情理,交待了作者畅想的缘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学生分析学习了两篇想象的文学生小学时对想象能力做过培训,本文的内容又极其生动,所以,体会文章的构思及想象的特点,应该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理念通过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的要求,使学生在领略作品内涵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基因”及其技术的了解,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叙的实验、事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对未来的展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基因技术可能缺乏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课前介绍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如有可能,还可以请有关专家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知识,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关心科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流程.导入课文1.出示克隆绵羊“多利”的图片,请学生谈谈对此的了解。

2.出示一些转基因果蔬品种的图片,请学生谈谈对这些的了解。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也可以现场展示一些转基因的果蔬品种。

)【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及产生关注当代社会科技动向的自豪感。

使学生认识到基因技术不仅在动物界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己广泛、成功地应用于植物界】.探讨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按语文活动小组进行竞赛。

七年级语文第19课《基因畅想》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19课《基因畅想》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19 课《基因畅想》教学设计19《基因畅想》导教案一、走进作者漆孝诗,留美华人,有名气度外科专家。

刚届中年,他已在心肺移植、冠状动脉外科和主动脉外科等方面,获得超人成绩,手术做得像诗同样美丽,研究做得像精深的交响乐,著述像优美的散文,因此多次获取美、法等国家医学奖,蜚声国内外的气度外科界。

二、基因与基因工程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拥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拥有遗传效应的 DNA 分子片段。

基因经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达给下一代,使后辈出现与亲代相像的性状。

人类大概有几万个基因,储藏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所有信息,经过复制、表达、修复,达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达着遗传信息。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全部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同时也决定着人体健康的内在要素,与人类的健康亲密有关。

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 DNA 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一样根源的基因按早先设计的宏图,在体外建立杂种 DNA 分子,而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征、获取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供给了有力的手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构成了生物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是将外源基因经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 大分子提拿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合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 DNA 分子连结起来,而后与载体一同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生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此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进而获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基因畅想课文全解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基因畅想课文全解 语文版

19.基因畅想【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丰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

英语gene的音译。

畅想: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

憨态可掬j :形容神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样子。

偌ru 大:那么大。

嬉游:嬉戏游玩。

独处:一个人单独相处。

造化:这里指福气,运气。

抱憾:心中存有遗憾的事。

克隆:不采用自然界正常受精的方式,而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复制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一群后代。

英语clone的音译。

前瞻性:这里指超前性。

瞻,往前或往上看。

虔qi n诚:恭敬而有诚意。

口水战:这里比喻激烈的争论。

心有余悸j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悸,心慌,害怕。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漆孝诗、留美华人、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刚届中年。

他已在心肺移植,冠状动脉外科和主脉外科等方面,取得超人成绩,手术做得像诗一样漂亮,研究做得像精湛的交响乐,著述像优美的散文,因而多次获得美、法等国家医学奖,蜚声内外的心胸外科界。

2、关于基因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不但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

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万至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篇课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二、文章脉络课文共8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畅想
这篇课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幻故事,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小品。

由于文章的内容多处叙述了自己实验的过程,读来不仅真实可信,还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一般的科学小品容易因为名词术语较多,读起来难度较大。

但此文语言通俗易懂,虽有一些名词术语,但并不影响阅读时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而且有些语言极富文学性,仔细品味,很有意思。

例如,形容奖章上的小猪,用了“憨态可掬”;形容小猪不愿独处,作者用了“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和“郁郁而终” 等词语,都很有文采。

除此以外,有些语句写得很俏皮,充满着生活气息,十分耐读,这是一般科技小品不具备的。

例如,谈到猪十分干净时,文章写道:“人们大都认为猪脏,这可真是太冤枉它们了。

” 这里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用来实验的猪具有情感,而且赋予人们印象中的脏猪以人的特征。

再如,形容小猪脾性时,文章写道:“猪还特别善解人意,它喜欢偎在你脚边,温厚恭良,从不暴躁。

”如果陈述对象不标明小猪的话,还以为是在陈述一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乖巧的孩子。

又如,在谈到医学专家利用基因技术给病人治病时,文章却这样写道:“更有趣的是,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的手法将胜过世界上最神奇的设计师。

”真是妙语惊人,这要比形容医术高明的“妙手回春” “医术高超”等语言俏皮得多了。

这些精妙的词语文章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理解。

文章的结构采用倒叙的手法是十分巧妙的,作者从自己“获奖”写起,并用“奖章上镌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巧妙地设下伏笔,由此引发对基因发展“猪身人心”的畅想,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其实作者在第二段交代得很清楚:“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时不时如此想象。

”告诉读者这只是一种想象。

作者的“获奖”正是对基因未来发展的想象,同时想说明这种成功已为时不远。

接下去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入手,写自己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

第四段是过渡段,自然地引出第五段——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历史,指出“猪身人心”出现的背景和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存在的不足。

作者认为“猪身人心”的出现是克隆羊之后“又一惊世之作,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

同时也科学地、客观地指出存在
的问题是“某些猪病毒会因此传染给人”,使得“该计划被迫暂停”。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基因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畅想,这就是第六段的内容。

作者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畅想。

作者以十分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修辞对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难题作了形象的描绘:“再过几年,心外科医师就能像修理工为汽车或自行车换上新零件一样,为晚期或先天性心脏病人换上簇新的生物零件——猪身人心。

”这里“生物零件”的比喻使用得真是形象极了。

“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出院时,说不定会像极负盛誉的商家一样亲切地送‘客’:‘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

’”这里对成语“心有余悸’’的使用也是既准确又富有新意,很是耐人寻味。

作者作为一个医学专家,能够把一个为一般人很不熟悉的换心手术过程这样生动形象、极富文学色彩而又深入浅出地描写出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说明了语言的基础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文章的结尾作者满怀信心地指出“实现上述大胆的设想肯定已为时不远”,告诉读者:作者对基因的畅想不是幻想更不是梦想,是能够很快实现的。

课文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或简要介绍,或引导理解,或留下作业分组讨论:
1.对“基因”及其技术的了解,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

为了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编选了一些资料供参考,见“有关资料”。

2.课文中所叙的一些实验、一些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应引导学生把握。

3.基因技术未来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虽然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但为了丰富学生知识,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关心科学,有必要进行一次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