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1).ppt
合集下载
建筑物理(房间的自然通风)

④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等不同窗 户形式对室内气流模式的影响如图示。
⑤ 遮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气流。如图。
(三)利用绿化改变气流状况:
建筑物周围的绿化,不仅对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和 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显著作用,当安排合理时,也能 改变房屋通风状况。
四、建筑平面布置与剖面处理基本原则 1.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 的布置; 2.正确选择平面的组合形式,主要使用房间应布置在夏 季迎风面,背风向则布置辅助房。并以建筑构造措施 改善通风效果; 3.利用天井、楼梯间等增加建筑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 用这些开口引导气流,组织自然通风; 4.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 5.改进门窗及其它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 风量、风速等。
二、遮阳的形式及其效果
(一)遮阳的形式:
① 水平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大的、从窗口上 方投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接近南向的窗口,或北回 归线以南低纬地区的北向附近的窗口。
②垂直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小的、从窗侧斜 射的阳光,但对于高度角较大的、从窗口上方投射的 阳光,或接近日出、日没时平射窗口的阳光不起遮挡 作用;主要适用于东北、北和西北向附近的窗口。
③综合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中等的、从窗前斜 射下来的阳光,遮阳效果比较均匀;主要适用于东南 或西南向附近的窗口。
④挡板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小、正射窗口的 阳光;主要适用于东、西向附近的窗口。
(二)遮阳的效果: ① 遮阳对太阳辐射热量的阻挡。
遮阳设施遮挡太阳辐射热量的效果还与遮阳设施的构造处 理、安装位置、材料与颜色等因素有关。
当扩大面积有一定限度时,可在进气口采用调节百叶 窗,以调节开口比,使室内增加流速或气流分布均匀。
建筑物理(建筑防热)

热压的大小取决于进排气口的温差和高差,温差 与高差愈大,热压愈大,通风量就愈大。
通风间层高度
试验表明:间层高度增高,对加大通风量有利, 但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渐趋缓慢。
如图几种通风屋顶在不同高度的空气间层情 况下的热工效果。
由图可见,间层高度以20~24cm左右为好。 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矩形截面通风口,房 屋进深为9~12m的双坡屋顶或平屋顶,其间层 高度可考虑取20~24cm,坡顶可用其下限, 平屋顶可用其上限;如为拱形或三角形的截面, 其间层高度要酌量增大,平均高度也不宜低于 20cm.
二、防热途径:
1. 室内过热的原因:
室内过热的原因: 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 和较高的室外气温,室 外风速、风向,空气湿 度及环境特点也在某种 程度上起作用。
夏季室内热量的主 要来源:如图示。
2. 防热途径:
减弱室外热作用:主要办法是正确选择房屋朝向和布 局,防止日晒;同时绿化周围环境,降低环境辐射和气温, 并对热风起冷却作用;外围护结构表面采用浅色,减少对太 阳辐射吸收,从而减少结构的传热量。
无土种植屋顶的重量进位同厚度铺土种植屋顶的1/3, 而保温隔热效果却提高3倍以上。
对有、无蛭石种植层的屋顶进行对比测定。
(六)外墙隔热: 外墙的室外综合温度较屋顶低,因此在一般的房屋建
筑中,外墙隔热与屋顶相比是次要的。但对采用轻质结 构的外墙或需空调的建筑中,外墙隔热仍需重视。
三、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无论在房屋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形式等方面, 都因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手法和 地方特点。
例1。云南省西双
版纳一带的民居。
气候类型夏热冬寒
设计要点 保温
隔热保温通风
表面积小、窗 小、墙保温 (爱斯基摩)
通风间层高度
试验表明:间层高度增高,对加大通风量有利, 但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渐趋缓慢。
如图几种通风屋顶在不同高度的空气间层情 况下的热工效果。
由图可见,间层高度以20~24cm左右为好。 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矩形截面通风口,房 屋进深为9~12m的双坡屋顶或平屋顶,其间层 高度可考虑取20~24cm,坡顶可用其下限, 平屋顶可用其上限;如为拱形或三角形的截面, 其间层高度要酌量增大,平均高度也不宜低于 20cm.
二、防热途径:
1. 室内过热的原因:
室内过热的原因: 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 和较高的室外气温,室 外风速、风向,空气湿 度及环境特点也在某种 程度上起作用。
夏季室内热量的主 要来源:如图示。
2. 防热途径:
减弱室外热作用:主要办法是正确选择房屋朝向和布 局,防止日晒;同时绿化周围环境,降低环境辐射和气温, 并对热风起冷却作用;外围护结构表面采用浅色,减少对太 阳辐射吸收,从而减少结构的传热量。
无土种植屋顶的重量进位同厚度铺土种植屋顶的1/3, 而保温隔热效果却提高3倍以上。
对有、无蛭石种植层的屋顶进行对比测定。
(六)外墙隔热: 外墙的室外综合温度较屋顶低,因此在一般的房屋建
筑中,外墙隔热与屋顶相比是次要的。但对采用轻质结 构的外墙或需空调的建筑中,外墙隔热仍需重视。
三、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无论在房屋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形式等方面, 都因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手法和 地方特点。
例1。云南省西双
版纳一带的民居。
气候类型夏热冬寒
设计要点 保温
隔热保温通风
表面积小、窗 小、墙保温 (爱斯基摩)
建筑物理(热工学)_建筑室内热环境

湿黑球温度(WBGT)
考虑太阳辐射影响
评价户外炎热环境作业强度
室内热环境的计算参数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季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温度26°C。
冬季采暖室内设计计算温度16°C。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空调 Nhomakorabea统夏季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25°C,风速0.15~0.3,相对湿度40~60%
1200
1600
2000
自然风
不同类型风的频谱特征
不同类型脉动风速的接受程度实验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稳态方式 模拟自然风 正弦方式 随机方式 5% 10% 24% 61%
风-吊扇
1.6m/s + 30º C = 舒适(节能)
New indo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strategy for energy saving
academicpress1981感觉热感觉冷热感觉的影响因素冷热刺激刺激变化率原有状态皮肤温度与热感觉人体皮肤温度与人体热感觉的关系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指标预测平均反应pmv标准有效温度set湿黑球温度wbgt六个影响因素热感觉预测平均反应pmv综合考虑六个因素iso国际标准引用热舒适测定仪适用于适度热环境丹麦范格尔热舒适标准有效温度set基于人体生理学模型通用指标适用范围最广通过软件计算得到湿黑球温度wbgt考虑太阳辐射影响评价户外炎热环境作
解答:26°C饱和水蒸气分压力为3361.0Pa。 26°C,70%湿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为 2352.7Pa,对应露点温度约为20.1°C。 水管表面温度15°C<露点温度,结露。
★
热感觉
空气温度 感觉 生理反应 健康
建筑物理(一) 建筑热工学

12
9
§4 辐射换热及其计算 §5 平壁的稳定稳定传热过程及其计算 §6 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确定
§7 封闭空气间层传热 §8 简谐热作用下的传热
第三章 建筑保温
§1 建筑保温设计的综合处理措施 §2 保温设计的有关标准 §3 围护结构主体保温设计 §4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5 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保温设计要点 §6 围护结构的冷凝检验与防止
5 ℃(手)
伴随疼感的冷感觉
29
(2)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下丘脑具有调节、代谢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前部主要促进散热来降温,后部促进产热抵御寒冷。 散热调节方式: 血管扩张,增加血流,提高表皮温度;出汗。 御寒调节方式: 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降低表皮温度;通过冷颤
增加代谢率。
30
(3)人体的能量代谢率 A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强度(主要因素);
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计算13?本篇重要名词和概念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正常比例散热室外热湿作用城市热岛导热对流对流换热辐射辐射换热温度场热流强度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建筑节能吸热指数建筑耗热量指标体型系数窗墙比热桥室外综合温度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露点温度蒸汽渗透内部冷凝冷凝界面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遮阳遮阳系数倒铺屋面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正常比例散热室外热湿作用城市热岛导热对流对流换热辐射辐射换热温度场热流强度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建筑节能吸热指数建筑耗热量指标体型系数窗墙比热桥室外综合温度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露点温度蒸汽渗透内部冷凝冷凝界面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遮阳遮阳系数倒铺屋面14本篇典型作业题p211115p40212224p66673138p774143p116545515第一章室内外热气候1室内热气候室内热气候
建筑物理之传热原理1

(
Ri
Re)
注意: R :平均热阻 F0: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1、F2、F3…: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个传热面积 R0.1、R0.2、 R0.3 …:各个传热部位的传热阻
R0=Ri+R+Re
Ri 、Re :内表面换热、外表面换热阻 φ :修正系数,
(三)封闭空气层的热阻 建筑设计中常用封闭空气层作为围护结构
上
式 联
q
1
ti te d
1
ti te ti te Ri R Re R0
立:
i
e
q—通过平壁的传热量 w/m2
R0—平壁的总传热阻
R0—平壁的总传热阻,表示热量丛平壁一侧 传到另一侧是所受到的总阻力 ( m2K / w)
q
ti te R0
K 0(ti
te )
K0—平壁的传热系数
1 2 3
λ1
d1
q ——通过平壁的导热量w/m2
e ——平壁外表面的温度℃
θe te
λ2 λ3 d2 d3
三、外表面的散热
θe >te ,外表面把热量以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给室
外的空气
qe e (e te )
qe e (e te ) e ec er
qe ——外表面的散热量,w/m2 e ——外表面的热转移系数,w/(m2K)
的保温层。 空气层中的传热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主要是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封闭空气层的热阻取决于间层 两个界面上的边界层厚度和界 面之间的辐射换热强度。
与间层厚度不成正比例关系
在有限空间内的对流换热强度与间层的厚度、
间层的设置方向和形状、间层的密闭性等因素
有关。
建筑物理(热工学)_建筑防热PPT演示课件

25
层内气流组织方式
26
通风隔热屋顶设计原则
a.屋面外表面应刷白或浅色; b.通风空气间层的高度在 200-240mm 之间为宜; c.应在通风屋面的进出口间造成一个压差,以增加间层内的空气 流动速度; d.太长的通风间层要避免; e.通风间层内空气流动方向应与该建筑物所在地的夏季主导风向 一致,以获得较大的通风量; f.当通风屋面带有保温材料时,应该将保温材料布置在下层屋面; g.通风屋面这重结构不适用于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的地区。
ae
(
I
ae
s
te
e )
ae (tsa e )
将室外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的作用综合起来, 等效于室外综合温度的作用:
tsa
I s
ae
te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13
室外综合温度
广州市某建筑平屋顶的表面状况实测值;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所占比例相当大;
室外综合温度以24小时为周期波动。
3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通过屋顶、墙、地 面和窗的导热
室内各表面间 辐射换热
通过敞开的门和 窗的对流换热
室内的内热源 (电器、人体)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被 室内墙面和地面吸收
4
建筑保温的途径
建筑体形; 建筑物朝向和间距; 防风; 防潮; 围护结构保温;
5
建筑体形
6
建筑体形
体形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 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 的体积的比值。 体形系数越大,散热量越大。 一般控制在0.3以下。 体形系数与建筑物横截面形 状和层数有关。
9
建筑防热的途径
围护结构隔热; 窗口遮阳; 自然通风;
10
层内气流组织方式
26
通风隔热屋顶设计原则
a.屋面外表面应刷白或浅色; b.通风空气间层的高度在 200-240mm 之间为宜; c.应在通风屋面的进出口间造成一个压差,以增加间层内的空气 流动速度; d.太长的通风间层要避免; e.通风间层内空气流动方向应与该建筑物所在地的夏季主导风向 一致,以获得较大的通风量; f.当通风屋面带有保温材料时,应该将保温材料布置在下层屋面; g.通风屋面这重结构不适用于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的地区。
ae
(
I
ae
s
te
e )
ae (tsa e )
将室外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的作用综合起来, 等效于室外综合温度的作用:
tsa
I s
ae
te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
13
室外综合温度
广州市某建筑平屋顶的表面状况实测值;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所占比例相当大;
室外综合温度以24小时为周期波动。
3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通过屋顶、墙、地 面和窗的导热
室内各表面间 辐射换热
通过敞开的门和 窗的对流换热
室内的内热源 (电器、人体)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被 室内墙面和地面吸收
4
建筑保温的途径
建筑体形; 建筑物朝向和间距; 防风; 防潮; 围护结构保温;
5
建筑体形
6
建筑体形
体形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 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 的体积的比值。 体形系数越大,散热量越大。 一般控制在0.3以下。 体形系数与建筑物横截面形 状和层数有关。
9
建筑防热的途径
围护结构隔热; 窗口遮阳; 自然通风;
10
《建筑物理》PPT课件

1 + d2/ μ2 + d3/ μ3 +… ,例4-1 。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4·2
围护结构的防潮
• 防止和控制表面结露:表面温度;相对湿度;露点;通风除湿。
•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合理布置材料层的相对位置;设置隔气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 气沟道;冷侧设置密闭空气层。图4-12、图4-13 。
第一篇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2 建筑保温与节能计算
• 建筑保温与节能主要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权衡判断的依据,也是评价采暖建筑节能设计的一 个重要指标。
•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耗热量qH · T,总建筑面积、围护结构临空总面积或外 表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qINF;单位建 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qI · H
t 。 • 太阳辐射等效温度或当量温度: s = ρS· I /αe
• 隔热设计标准: θ t i,max ≤ e,max
•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θi + Aif,例25、例2-6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第三章 建筑保温与节能
基本内容: 1、建筑保温设计要求、依据和构造 2、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分析 3、保温构造类型和特点 4、保温材料的分类 5、被动式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 热惰性指标D 计算: D=D1+D2+D3+…= R1 · S1 + R2 · S2 + R3 · S3 +…
• 围护结构性质:薄层结构D<1.0、厚层结构D≥1.0 ,例2-4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4 建筑隔热设计控制指标计算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4·2
围护结构的防潮
• 防止和控制表面结露:表面温度;相对湿度;露点;通风除湿。
•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合理布置材料层的相对位置;设置隔气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 气沟道;冷侧设置密闭空气层。图4-12、图4-13 。
第一篇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2 建筑保温与节能计算
• 建筑保温与节能主要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权衡判断的依据,也是评价采暖建筑节能设计的一 个重要指标。
•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耗热量qH · T,总建筑面积、围护结构临空总面积或外 表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qINF;单位建 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qI · H
t 。 • 太阳辐射等效温度或当量温度: s = ρS· I /αe
• 隔热设计标准: θ t i,max ≤ e,max
•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θi + Aif,例25、例2-6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第三章 建筑保温与节能
基本内容: 1、建筑保温设计要求、依据和构造 2、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分析 3、保温构造类型和特点 4、保温材料的分类 5、被动式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 热惰性指标D 计算: D=D1+D2+D3+…= R1 · S1 + R2 · S2 + R3 · S3 +…
• 围护结构性质:薄层结构D<1.0、厚层结构D≥1.0 ,例2-4
第一篇
建筑热工 学
• 2·4 建筑隔热设计控制指标计算
建筑物理-建筑光学

➢ 例:100W白炽灯的光通量为1250 lm ➢ 36W T8荧光灯的光通量为2500 lm
发光强度 I
➢ 发光强度:表示光源光通量的空间密度
定义:光源在某一方向的发光强度定义为光源在这方 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和距离无关)。
单位:坎德拉(candela, cd)
I d d
d
dS r2
物体具有一定亮度是在视网膜上成像以引起视觉感觉的基本条件。
实验表明人眼能感觉到物体存在一个最低亮度阈 ;视觉可以忍 受的亮度上限约为100sb,超过这一数值,视网膜就会因辐射过强而 受到损伤。
3)视野
视野,指当头和眼睛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视野范围(图): ①双眼视野在垂直方向的角度约130 。 ,水平方向约180。。 ②单眼视野较小一些,约占总视野中的120 。范围。 ③视线周围1-5 。内物体能在视网膜中心成像,清晰度最高,这部分叫
亮度和照度有何区别?照了不一定亮! 照度相同
反光材料,亮度高
吸光材料,亮度低
23
几个光度量关系示意图
光度学中的4个基本量
第三节 材料的光学性质
▪ 光在同一介质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介质变化时将发生反射、吸收
和透射现象(图),其中反射光和透射光人眼可见。
▪ 为做好采光和照明设计,还需了解光通量经介质反射和
1)均匀扩散材料
定义: 均匀扩散材料将入射光线均 匀地向四面八方反射或透射,从各个 角度看,其亮度完全相同,看不见光 源形象.
材料: 反射: 氧化镁,石膏,粉刷
透射: 乳白玻璃,半透明塑料
2)定向扩散材料
定义: 定向扩散材料具有定向和扩散两种性质.它在定向 反射(透射)方向,具有最大亮度,而在其 他方向也有一定 亮度.
发光强度 I
➢ 发光强度:表示光源光通量的空间密度
定义:光源在某一方向的发光强度定义为光源在这方 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和距离无关)。
单位:坎德拉(candela, cd)
I d d
d
dS r2
物体具有一定亮度是在视网膜上成像以引起视觉感觉的基本条件。
实验表明人眼能感觉到物体存在一个最低亮度阈 ;视觉可以忍 受的亮度上限约为100sb,超过这一数值,视网膜就会因辐射过强而 受到损伤。
3)视野
视野,指当头和眼睛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视野范围(图): ①双眼视野在垂直方向的角度约130 。 ,水平方向约180。。 ②单眼视野较小一些,约占总视野中的120 。范围。 ③视线周围1-5 。内物体能在视网膜中心成像,清晰度最高,这部分叫
亮度和照度有何区别?照了不一定亮! 照度相同
反光材料,亮度高
吸光材料,亮度低
23
几个光度量关系示意图
光度学中的4个基本量
第三节 材料的光学性质
▪ 光在同一介质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介质变化时将发生反射、吸收
和透射现象(图),其中反射光和透射光人眼可见。
▪ 为做好采光和照明设计,还需了解光通量经介质反射和
1)均匀扩散材料
定义: 均匀扩散材料将入射光线均 匀地向四面八方反射或透射,从各个 角度看,其亮度完全相同,看不见光 源形象.
材料: 反射: 氧化镁,石膏,粉刷
透射: 乳白玻璃,半透明塑料
2)定向扩散材料
定义: 定向扩散材料具有定向和扩散两种性质.它在定向 反射(透射)方向,具有最大亮度,而在其 他方向也有一定 亮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Pi
PjiH1
j 0
1
H
Pi
0
PPie
Pe
H j 从室内一侧算起
j1 由第一层至第m-1层的
m m2,3,42,3,4,nn
蒸汽渗透阻之和。
m1 m1
1
12
H
5.2.2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
围护结构的内部冷凝,危害 是很大的,而且是一种看不 见的隐患。
判别围护结构内部是否会出 现冷凝现象,可按以下步骤 进行:
的两侧存在着水蒸气分压力差时,水蒸气分子就 会从分压力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分压力低的 一侧渗透扩散或迁移,这种传湿现象叫蒸气渗透。
如果结构设计不当,蒸汽通过围护结构时,会在 材料孔隙中凝结成水或冻结成冰,使结构内部冷 凝受潮。
1
8
蒸气渗透过程的计算
蒸气渗透过程的计算中,围护结构内外的水 蒸气分压力及其室内外温度可视为稳定状态。 要计算的量:
(1)根据室内外空气的温 湿度(t和 ),确定水蒸气
分压力Pi和Pe,然后求各层 的水蒸气分压力,并作出P 分布线。
= Pi、e / Ps 100%
m1
Hj
Pm
Pi
j1
H0
Pi Pe
1 m 2,3,4,n
13
m 1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
(2)根据室内外空气温度 t i 和 t e ,确定各层的温度, 按附录2确定相应的饱和水 蒸气分压力”Ps”,并作出 Ps的分布线。 3)根据“P”线和“Ps”线 相交与否来判断围护结构内 部是否出现冷凝现象。不相 交说明内部不会产生冷凝, 如相交,则内部有冷凝。
5.3.1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及防止
冬季,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度经常低于 内空气温度,当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 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内表面凝 结。
1
3
空气湿度和结构防潮
在建筑中要尽量避免空气水蒸气凝结:
一是避免在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产生结露。
二是防止在围护结构内部因蒸气渗透而产生凝结受 潮。这一点对结构最为不利。
1
4
5.1 材料的吸湿
材料的吸湿:把一块干的 材料置于湿空气中,材料 会从空气中逐步吸收水蒸 气而受潮,这种现象称为 材料的吸湿。
10
b)蒸气渗透阻H0
围护结构的总渗透阻H0按下式确定:
H0
H1
H2
H3
d1
1
d2
2
d3
3
式中:μm为任一分层材料的蒸气渗透系数,表明 材料透过蒸气的能力。即1m厚物体,两侧水蒸气分
压力差为1pa,单位时间(1小时)内通过1m2面积渗
透的水蒸气量。
材料的空隙率大,蒸气渗透系数就大。材料的蒸气 渗透系数值可以查附表1
1
16
围护结构采暖期内冷凝量的计算
根据“冷凝界面”的冷凝强度的量和当地采暖期的天 数:
求采暖期内总的冷凝量;
c,0 g/m2
求采暖期内保温层材料湿度的增量;
c,0 24c Zh
当地采暖期的延 续时间,day。
24c Zh 1000di i
100
0 0
保温层厚度及保温 材料的密度
1
17
5.3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第五讲:外围护结构的湿状况
空气湿度和围护结构防潮 Zhang-xiuxin
1
1
本讲的主要内容:
一是围护结构的受潮
5.1 材料的吸湿 5.2 外围护结构中的水分迁移
(蒸气渗透) 5.3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二是围护结构的防潮 5.3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1
2
舒适的热环境要求空气中必须 有适量的水蒸气
c
1 2
pA ps,c H 0,i
ps,c pB H 0,e
pA 分压力较高一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Pa;
pB 分压力较低一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ps,c 冷凝界面出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Ho,i 在冷凝界面蒸汽流入一侧的蒸汽渗透阻
H0,e 在冷凝界面蒸汽流出一侧的蒸汽渗透阻
但是,空气的湿状况也对外围护结构产生负影响:
1:材料受潮后,导热系数将增大,保温能力就 降低。
2:湿度过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将会降低,对结 构产生破坏性的变形。有机材料还会腐朽,从而 降低结构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
3:材料受潮,对房间的卫生情况也有影响。潮 湿的材料有利于繁殖霉菌和微生物,这些菌类会 散布到空气中和物品上,危害人体健康,使物品 变质。
1
11
c)围护结构内任一层面的 水蒸气压力 Pm
围护结构内外表面的水蒸气
分压力可以近似看作与室内 外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相等。
围护结构内任一层内界面上
m1
的水蒸气分压力计算公式:
Hj
公式从室内一侧算起
Pm
Pi
j1
H0
Pi Pe
m1 m1
m 2,3,4,n
Hj H j
m 1
Pm
1
14
经判别围护结构内部有冷凝时,一般发生在“冷
凝界面”,即渗透阻小的材料和渗透阻大的材料的 交接面。在此界面处,水蒸气不易通过,会出现冷 凝现象。如保温材料与其外侧密实材料交界处。
1
15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
当“冷凝界面”处有冷凝时,该界 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已达到该界面 温度下的饱和态为Ps,c ,根据“冷 凝界面”两侧的蒸气渗透强度之 差,可计算出界面处的冷凝量:
1
6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空气的相对湿度:
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下,空气中实 际的水蒸气分压力与该温度下饱和 水蒸气分压力之比
φ=p/ps×100%
相对湿度达到100%,即空气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对应的的温度,称为“ 露点温度”
1
7
5.2 外围护结构中的水分迁移 (蒸气渗透)
5.2.1 围护结构的蒸气渗透: 当室内外空气中的含湿量不等,也就是围护结构
材料的吸湿特性与空气的 相对湿度有关系,可用材 料的等温吸湿曲线表示
材料的吸湿湿度在相对湿 度相同的条件下,随温度 的降低而增加。
材料的吸湿湿度
1
5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在一定的气压和温度条件下,空气 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有一饱和值 ,超过这个值,水蒸气就开始凝结
,变为液态水。
与饱和含湿量对应的蒸汽分 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值随空气 温度的不同而改变。
a)蒸气渗透量(ω)
b)蒸气渗透阻 H0 c)围护结构内任一层面的水蒸气压力 Pm
1
9
a)蒸气渗透强度ω
蒸气渗透量---蒸气渗透 强度(ω),ω即为单 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 围护结构的水蒸气渗透 量。它与室内外的水蒸
气分压力差成正比,与 渗透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成反比。
1 H0
pi
p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