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工资 6岁萌娃痴迷化学知识 浙大教授都被问得头疼

合集下载

科普达人的秘密武器

科普达人的秘密武器

科普达人的秘密武器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0年第6期默默/ 整理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科普方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另类”科普群体开始涌现,他们或借助新媒体,或开设课程、成立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科技奥秘,传递科学之美。

“肯德基爷爷”:借助短视频平台61岁的英籍教授戴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9年前,他“抛弃”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投入化学科普事业,每年奔赴全国20多个城市、80多所学校演示化学实验。

尽管自称“老外”,但在中国工作、生活23年的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

从2018年2月起,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戴博士实验室”,发布科普短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超过1 500万。

做实验、讲段子、录视频、开直播……戴伟成了“网红”教师。

因为视频里他总是戴着一副护目镜,穿着一身白大褂,留着大胡子,常被小朋友们叫做“肯德基爷爷”。

“大象牙膏”“法老之蛇”“化学红绿灯”“火星四射”,别看这些实验在镜头前只有几分钟,背后却要付出几十倍的时间:搬仪器,洗设备,准备道具,清扫实验室……戴伟常常累得满身是汗。

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坚信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除了在App上讲解化学知识,戴伟还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使自己的科普足迹越来越广。

他认为,中国化学缺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后继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为中国培养下一代化学家。

职业科普人:写专栏、开课程自2016年6月成为一名职业科普人以来,卓克通过音频专栏和课程向公众普及科学思维方法,改变着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卓克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但他真正对大众科普感兴趣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就读期间。

博洛尼亚大学始建于108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至今的大学,现代天文学创始人哥白尼、“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等都曾在此任教。

穿行在校园千年的殿堂与回廊间,卓克仿佛能听到那些科学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在对自己私语。

诺奖得主对话浙大学子:年龄不仅仅是时间概念

诺奖得主对话浙大学子:年龄不仅仅是时间概念

诺奖得主对话浙大学子:年龄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佚名【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40)004【总页数】1页(P426)【正文语种】中文今年4月28日晚,近千位浙江大学师生的目光聚集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者之一海因里希·罗勒(Heinrich Rohrer)博士身上,聆听他《从爱因斯坦到纳米技术!》的演讲。

中科院院士、浙大材料系教授张泽主持了“对话大师”环节,在整整1个小时的互动中,罗勒博士充满睿智与妙趣横生的回答让浙大学子为之折服,深受启发。

海因里希·罗勒1933年出生于瑞士,大学毕业后加入新成立的IBM苏黎世实验室,主要从事Kondo问题和反铁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转向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工作。

1981年,与他的同事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

利用STM,他们在硅单晶表面直接观察到周期性排列的硅原子阵列,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看到个别的原子。

在STM的基础上,人类陆续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等近20种相关的科学仪器。

所有这些发明为科学家们探索纳米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强有力的现代工具,促进了国际纳米科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由于STM的开创性影响,罗勒与他的同事被授予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海因里希·罗勒说,年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年龄是你思考问题处于激发状态的时间,和知识的积累。

“但知识有时候也会有麻烦,当你的导师和你说‘这不行’的时候,倒有可能真的是一个研究的机会。

在你证明一个事情不可能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他说,科学探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可以参照,而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用尽所有的办法去解决,就可能有新发现。

他希望大家在科研的过程中,“思考要像一个理论家,动手要像一个工程师。

”。

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34期“使用自来水,需要缴纳费用,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尽可能节约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史煜昆坐在床铺上,看着同学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有的同学说:“你的想法不现实。

”有的同学说:“用高速流动的空气代替水来把手洗干净。

”史煜昆问道:“用空气代替水洗手,能否把手洗干净?”根据同学的猜测,用空气应该能够把手洗干净。

史煜昆觉得这想法非常新颖,发誓要将同学的想法变成现实。

史煜昆便利用课余时间,联系到浙江大学多个专业的6个同学,迅速组成创新团队,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实验室里,极力追求遥远的梦想。

在研究洗手过程中水的作用时,团队发现只有少部分水用于溶解手上的污渍,而绝大部分的水都用于冲走污渍。

他们认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节水潜力,可以用其他洁净的流体来代替水冲走污渍,譬如可以流动的空气。

团队里的7个成员都是本科生,要将看似荒诞的创意坚持下来,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并非容易的事。

7名成员需要自学专业知识,他们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与研发中。

他们首先通过雾化原理,将空气与水混合起来。

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高速气流,这让他们觉得相当吃力。

如果要获得高速气流,首先要把空气压缩,开始团队想到的是空气压缩机,只是不仅成本较高、噪音很大,而且还需要另外消耗能源。

经过10个月的不断尝试,他们终于将最初的设想变成能够运行的空气洗手装置。

当使用者站在洗手装置前的移动踏板上时,踏板会由于人体重力而下沉,通过滑轮组牵引,就使活塞向上压缩空气,从而获得高速气流,令水龙头喷出雾状水滴,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

实验室测算,在保证相同清洗程度的前提下,用空气洗手装置洗手,能够节省90%的用水量,而且没有产生其他能耗。

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基于美国国家工程院提出的21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挑战而召开。

全球将近800名科学、工程和产业界领袖以及学生代表,就如伺通过工程科技解决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重大挑战展开了交流。

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

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

“怪叔叔”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1968年生人,1986年师范毕业,入小学教书,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小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配上轻轻的声音、商量的语气……俞正强不符合人们脑海里教师的标准像,更不像许多人心目中说一不二的威严校长。

可就是这么个人,公开课上得久负盛名,上课上成了“险绝异类”、“独孤求败”。

他把数学书的目录和语文书的目录拿来比较,上出了“目录”课,学生学习后明白了目录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他以“鸡兔同笼”这一民间数学趣题为依托,上出了数学欣赏课,学生学习后懂得了欣赏并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当然,他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课……就是他的怪,让学生特别喜欢。

也许,您已经对他耳熟能详,不仅听过他的课,还读过他的文章;也许,您压根不知道他是谁。

这都没关系,小编相信,只要读完本期内容,听听几位老师对他叽叽喳喳的议论,再看看小编为您进行的揭秘,你一定会和小编一样,对这位小学数学教学界的“怪蜀黍”佩服得不得了。

就先从他的“种子课”说起吧!俞正强上的种子课,到底是啥?圝圝李老师王老师陈老师插播:大家都说,近年来,俞正强老师在研究“种子课”,在《人民教育》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好多这方面的文章,还出了专著,可谁能闹明白到底什么是种子课呢?圝圝小编来解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数学老师们习惯于把课按知识属性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等;又或者按教学要求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同时,一节小学数学课通常是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

俞正强另辟蹊径,把课分为了“种子课”和“生长课”。

他的这种分法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分类而分类。

他说,这种分法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像弃掉一般)来描述对“树”的态度。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弊端

老校长刘道玉:中国之大竟容不下一点风骨和教育的理想什么他要辞掉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武大当校长?为什么他被中组部内定为团中央书记却无意留连?为什么他被推荐为武汉市市长时要极力推却?1988年李铁映让他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为什么他要婉拒?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邀请他去当校长,为什么他也不去?为什么教育的官员,武汉大学的官僚都要联手封杀刘道玉?为什么老校长办学不成,连在武大的演讲也要被封杀?我们国家对教育家就是这样的吗?我们只需要奴才吗?官僚教育何时才能走向末日?一个“理想主义教育家”不懂刘道玉的人,也许是因为没他这份经历。

洒墨刘道玉作者:石破来源:南风窗日期:2010-01-19 浏览:212“我现在是个残疾人。

”77岁的刘道玉在自家客厅里对记者说。

“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

”他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

“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很多人对刘道玉很好奇,对他的经历执迷,对他的思想也不省其意:为什么他要辞掉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武大当校长?为什么他被中组部内定为团中央书记却无意留连?为什么他被推荐为武汉市市长时要极力推却?1988年李铁映让他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为什么他要婉拒?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邀请他去当校长,为什么他也不去?一个“理想主义教育家”不懂刘道玉的人,也许是因为没他这份经历。

刘道玉的一生,在升腾和跌落间跳来跳去,兔起鹘落。

1961年,国家高教部准备向苏联派出120多名留学生。

当时我国内有三年困难、外临中苏交恶,120多名留学生最后只派出了一名,就是刘道玉。

然而,在苏联留学一年半后,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与中苏论战,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回国。

眼看到手的“副博士”学位飞了,但他却变身光荣的“反修战士”,受到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隆重接见,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万人欢迎大会,陈毅副总理请他吃川菜,周总理建议他去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却又被刘道玉婉拒,而执意要回武大“报效母校”。

浙大教授谈优莎娜您的健康您的选择

浙大教授谈优莎娜您的健康您的选择

浙大教授谈优莎娜您的健康您的选择无与伦比,与众不同,解读USANA细胞营养品。

那么,USANA的历史我就不讲了,大家都应该非常的清楚。

但如何去解读他,如何去认识他,他确实是一个难题。

包括我们的会员,很多时候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确实是有时候不太讲得好。

那么,我们这堂课呢就是把大家能够深刻的去领会。

抓住重点去认识USANA,这是我们今天讲课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呢,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六个概念。

就是我今天讲的基本的概念。

我们把这六个概念理解了,那你就把USANA认识了。

哦,这就是USANA。

第一个概念叫FDA,第二个概念叫GMP,第三个概念叫USP,第四个概念叫PDR,第五个概念叫NSF,第六个概念叫UNPA。

那么这六个英文输写字母,我们都要把握。

我们都要理解,他到底是什么含义。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FDA就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食品药物管理局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已有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

GMP在美国,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在美国的标准不管你只要你吃东西都要按照GMP的标准来生产。

都要按照GMP的标准来生产,对,都要符合GMP的标准。

但是,在美国他是分开的。

一个叫食品GMP,一个叫药品GMP。

那么在美国营养品我们所说的保健品他是属于食品的范畴。

但是,USANA他是主动的遵循严格的要求。

按照药品的GMP 来进行生产的。

并且,作为品质保证计划的根据。

那么这个标准就规范了他每一个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包括他的设备。

包括他的设计。

每一修原料的规格管制、供应商的资格认证、产品等等,这是全部都要符合药品GMP的标准。

那么也就是USANA他是以非处方药的产品规范在制造食品级的营养品。

这么一个概念。

那么,这个概念怎么去理解他呢,那我们就讲恰当的例子吧。

那比如食品的标准,那就是跟麦当劳,汉堡包,披萨店里的披萨饼。

比深刻的披萨饼他们是一样的标准。

也就是说我们做汉堡包,我们做披萨饼要盐、我们要水,我们要面粉、我们要糖、OK。

樊登老师演讲稿

樊登老师演讲稿

知识爆炸时代如何终身成长樊登我也讲过好几本关于跑步的书,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怎么跑的好,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已经跑到跟腱断裂了,然后有人跑马拉松三个小时以内,但是我始终没有通过跑步改善我的身体。

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我以前跑步不减肥,跑完了还吃很多,所以我就觉得跑步可能不太适合我,我觉得通过跑步改变不了我的身体,我以为是基因的问题,我尽量通过少食解决,所以经常一天不吃饭或者怎么样,很糟糕。

直到有一天我讲了一本书叫做《运动改造大脑》,讲完之后有一个全国非常有名的教练来找我,他说他的很多朋友都推荐那本书给他听,他一听,完了,樊老师对跑步的理解有问题。

我们在那本书里面讲到了一个小孩子要把心率达到80%,最高心率的80%,这样可以让你的心血管变得有力,他说这个观点没错,但是只适合于年轻人,只适合于20岁以下的状态,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我们就需要更科学的跑法。

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跑步不减肥吗?你知道不学习有多吃亏吗?真的你不学就不知道,你完全不知道。

我们以前跑步怎么跑?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觉得跑步还要学吗?跑步不就是跑就好了,然后累了就跑慢一点,有劲就跑快一点。

但是这样跑步对身体并没有好处,甚至会让你的身体受伤。

那个教练给我拿出一副图,拿出他们监测个跑步的图,有两条这样的曲线,这两条什么曲线呢?他说上面的曲线是消耗糖份的曲线,下面的曲线是消耗脂肪的曲线。

然后你会发现当这个人跑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消耗糖份的数字大增,全都是糖。

然后消耗脂肪的曲线变平,没有了,不消耗脂肪了。

原来我们跑步的不同阶段有时候消耗糖,有时候消耗脂肪。

消耗糖是什么感觉?就是头晕、恶心、胸闷、气短、上不来气。

我以前为什么坚持不下来,就是因为我每次都竭尽全力跑到耗糖份的时候。

而且当你身体不断消耗糖份的开关打开以后,你的脂肪达不到任何的燃烧和锻炼,导致的结果是跑完立刻就饿,跑完立刻低血糖。

我有一次去爬山,去河南的云台山,爬的有点猛一下子就头晕、恶心,我觉得完了我的身体怎么会变成这样?原因是你消耗的全是你体内的糖份,而这些糖份消耗以后,你只需要大吃一顿。

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著作

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著作

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著作示例文章篇一:《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著作》嘿,你知道吗?在中医的知识海洋里,有好多超有趣又超级厉害的东西呢。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关于头痛分类的那些事儿,特别是在哪本著作里把头痛分成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

我呀,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叫小明。

有一次,他头疼得厉害,就像有个小恶魔在他脑袋里敲鼓一样。

他跑去看医生,医生就跟他说起了中医里对头痛的认识。

这可把我给好奇坏了。

我就想啊,这头痛还能怎么分类呢?后来我就开始到处打听,问家里的长辈,问学校的老师。

就像一个小侦探在寻找宝藏一样。

我家爷爷就跟我说,在中医的好多著作里都有对疾病详细的研究呢。

他说呀,中医看待头痛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不是只知道头疼了就吃片药那么回事儿。

我又去问我们的语文老师,老师虽然不是专门教中医的,但是她懂得很多知识。

她告诉我说,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里,《医宗金鉴》就对头痛有着很系统的分类。

《医宗金鉴》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医学宝藏的大箱子。

在这个大箱子里,关于头痛的知识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外感头痛呢,就好像是外面的敌人入侵了我们的身体,然后在脑袋这个“小城堡”里捣乱。

比如说,就像一阵寒风突然吹进了屋子,让我们觉得冷得头疼,这就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

而内伤头痛呢,就像是我们身体里面自己出了问题,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气血不顺畅啦,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水堵住了,不能好好地流淌,这时候就可能会引起头痛。

我把这些告诉小明的时候,他眼睛睁得大大的,说:“哇,原来头痛还有这么多讲究啊!”我就特别得意,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专家似的。

再说说我的邻居李奶奶吧,她也经常头疼。

有一次我就跟她讲起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区别。

她就说:“哎呀,小娃娃,你咋懂得这么多呢?”我就笑着说:“李奶奶,我这都是学习来的呀。

”我就跟她讲,如果是外感头痛,可能是因为像风啊、寒啊、暑啊这些外界的因素,就像调皮的小鬼在捣乱。

而内伤头痛呢,可能是身体里的脏腑功能出了问题,就像家里的电器坏了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大教授工资6岁萌娃痴迷化学知识浙大教授都被问得头

袁莱维,背后是他妈妈给他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下次,下次再给你细讲。

”浙大化学系分析测试平台主任何巧红老师,轻吐一口气,终于挂掉这通已经讲了20多分钟的电话。

这是她去年下半年偶然结识的“学生”打来的。

电话那头,一个娃娃音,一直在抛问题:“硼酸为什么写成H3BO3?是不是存在超氯酸……”
“去年10月,这个孩子来我们实验平台参观,一个人在电镜旁边看了很长时间……”何老师口中的“小孩”,叫袁莱维,今年6岁半,在京杭幼儿园读大班。

何老师在大学教了30年,还是“头一次碰到懂这么多化学的小朋友”,就把这棵好苗子推荐给了学军中学拔尖创新办公室副主任、金牌教练姚琪老师。

去年年底起,袁莱维啃起了《无机化学》,每半个月就去学军找北大毕业、年轻的竞赛教练黄老师,一边讨论一边学习。

而这个想当化学家的小朋友,家庭背景里找不出一点跟化学的关系,父母大学毕业,但学的都是文科,如今妈妈是全职太太,父亲做点纸张小生意,两人读书时的化学成绩都不怎么样。

那小维的化学基因哪里来的?妈妈说“不知道”,他自己给了个答案:“我是基因突变了。


小小化学家吃饭要讲碳水和脂肪
走进浙江少儿图书馆二楼阅览室,没多久,我就感到头晕了——
这是采访前我就猜想到的,他只会跟你聊感兴趣的化学。

一堂天马行空的化学课开始了,讲课的是袁莱维,他的教材是《基础有机化学》,如今自己学到第十四章;听课的是1985年出生的我,文科生一枚。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甲酸开始讲,甲乙丙酸为什么能互溶?”
我自然答不上来。

小袁老师自问自答:“因为它们都有羧酸基。


“再来看看杂环吧。


我心里叫苦不迭。

袁莱维的妈妈毛伟佳给我解了围:“袁莱维,你看书看了大半小时了,眼睛休息一会儿。


这中场休息也是必需。

袁莱维看书多,年后已经戴上了眼镜。

一问,300度+散光。

当袁莱维进入看书模式的时候,他在一个平行世界里:他需要纸和笔,做的笔记对大部分人来讲是密码——不是化学分子式就是结构式。

就算旁人在一边聊天,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袁莱维现在最喜欢的科学家是霍金。

“霍金研究的太空宇宙是宏观世界;他喜欢的化学更多的是微观世界,但是两者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化学?”
“因为好玩。


“你觉得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万物的基础。


袁莱维对化学的这种理解,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身高115cm,体重38斤的小小伙子,在同龄孩子中算瘦小。

“吃饭的时候,你跟他说多吃点,听不进去的。

”跟袁莱维交流,你最好跟他讲他喜欢的化学,“你今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补充量够不够?”妈妈毛伟佳说。

甜甜小暖男独闯浙大实验室
袁莱维“突变”的苗头,出现在2017年6月。

那时候,毛伟佳给儿子买了一本《儿童科学大百科》,袁莱维很快就背出了最喜欢的一页“元素周期表”。

母子俩之后去了趟浙江图书馆,他自己选了两本书——《化学元素综论》《基础有机化学》。

书借来以后,袁莱维自己看,不懂就问妈妈,妈妈哪里懂,只好硬着头皮上网查。

直到有一天招架不住,毛伟佳决定带儿子去浙大化学系看看,“我也不知道该找什么人,就想着带他先来感受一下气氛。


母子两个一路找,先找到图书馆。

眼尖的袁莱维一眼看到图书馆里的两个模型:一个DNA,一个C-60(碳60)。

再依照地图,他很快找到了化学楼的位置。

安静的实验室里,袁莱维自己走进去,有礼貌地跟实验室的小姐姐作自我介绍,表达他对化学的兴趣,以及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比如,预测元素周期表中119号、120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聊着聊着,刚好被路过的何巧红看见,还瞥到了袁莱维带来的看化学书时写下的笔记。

今年春节前,为了感谢何老师,袁莱维又去了趟玉泉校区。

当时何老师不在,袁莱维留下一张字条:何老师您好!我是您介绍到学军中学姚老师那去学化学的那个小朋友。

快放假和过年了,我来看看您,但是您不在,我想跟您说,我现在在跟学军的黄山老师学化学,非常开心,也非常非常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所以我要把我喜欢的棒棒糖分享给您。

甜甜的让您开
心,谢谢!
是不是被甜到?袁莱维的社交水平不止有暖男的一面。

前几天,知道自己要接受采访,袁莱维决定理个发。

他之前在爸爸老家嘉兴理过一次,13元,他记住了。

“杭州家附近的理发店,都要20块钱剪个头,他嫌贵。

”毛伟佳说,小朋友连跑5家店后,就换了个策略——他走进最后一家,跟老板娘说:“我在嘉兴剪个头只要13块。


老板娘坚持了一下,杭州剪头没有这个价格的。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