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静电整理分析
纺织品抗静电整理分析

羊毛 锦纶 粘胶纤维 棉 丝 麻 醋酯纤维 维纶 涤纶 腈纶 氯纶 丙纶 乙纶 氟纶
+
-
前后两种纤维材料相互摩擦时,前者带正 电荷,后者带负电荷。
什么季节衣服容易产生静电?什么面料易 起静电?
各种纺织纤维材料在相互摩擦和接触中,虽然都能产生电荷,且 形成的最大带电量接近相等,但不同纤维却表现出不同的静电现象,因 而产生不同的静电能力。例如,棉、羊毛、蚕丝织物在加工和服用中几 乎不会感到有带电现象;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在服用中表现出较强的 电击和静电火花及静电沾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各种纤维的表面电阻有 大小,产生静电荷以后的静电排放差异较大。
•静电的产生机理(双电层分离理论)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表面的自由电子可通过 相互接触的物体界面相互不断流通。对电子的优良导体来 说,当两物体分离时,多余的电子就通过连接点逸散而消 失;而对电子的不良导体来说,则电子逸散力低,电荷难 以逸散消失而聚集积累产生静电。
部分纤维材料与金属材料摩擦时所产生的带电序列:
表征材料和制品静电性能的主要参数:
电阻率、泄漏电阻、电荷面密度及半衰期、摩擦带电电压及半衰期等。
纺织材料静电性能的评价
电阻类指标(体积比电阻、质量比电阻、表面比电阻、泄漏电阻、极间 等效电阻等),静电电压及其半衰期、电荷面密度等指标,以及吸灰试 验、张帆试验、吸附金属片试验等简易测试方法得到的低精度指标。
抗静电、导电纤维及纺织品
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
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 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 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 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
物质
分子
原子
纺织材料抗静电r整理的难题破解自有良策

纺织材料抗静电r整理的难题破解自有良策李平舟【期刊名称】《网印工业》【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9页(P26-34)【作者】李平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纺织工业大量采用合成纤维作为原料,纺织产品的品种日益增多,但是纺织品材料静电现象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难题。
合成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穿性、免烫快干。
但合成纤维的疏水性、绝缘性,使其在纺织加工和服装穿着过程中产生带电现象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因此,纺织材料的静电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纺织材料静电产生的机理原因及危害众所周知,在人们的身边静电无处不在,2000-4000伏左右的静电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无害的。
然而电子元件却会因为仅仅几伏的微小静电而损坏。
据估计有8%-33%的产品损坏是由于静电造成的。
防静电服装可防止电子元件损坏,并且在操作易燃气体和液体时,有预防起火或爆炸的功能。
一旦静电未能控制,可能会造成一系列损失,特别是在半导体及电子产品行业,造成产品损坏和设备故障,需将产品返修,导致损耗工时。
因此解决静电问题迫在眉睫。
产生静电的机理有多种解释:如纺织材料静电主要是由于表面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纺织材料是电的不良导体,具有很高的比电阻,纤维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摩擦、牵伸、压缩、剥离及电场感应和热风干燥等因素的作用而易于产生静电。
特别是随着合成纤维在纺织上生产和应用的越来越多,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所固有的高绝缘性和憎水性,使之极易产生,积累静电。
又如纺织材料在生产加工和穿着使用中,由于摩擦、接触分离或受其他因素的作用产生静电荷,回潮率普遍较低的合成纤维制品的电荷积聚现象更加显著。
当电荷的积聚速度大于散失速度时会不断增加带电量,如果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散失,就会给生产或使用带来困难。
如果这些静电荷不能通过各种途径迅速散失,就会在材料和加工机械上逐渐积累、增加;基于静电的力学效应和放电效应,静电荷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引发各种障碍和危害。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到家居中的床上用品、窗帘,再到工业领域中的特殊织物等。
然而,你是否曾在干燥的季节里,经历过脱衣服时的“噼里啪啦”静电火花,或者被衣物吸附的灰尘和毛发所困扰?这些现象都与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密切相关。
一、静电现象在纺织品中的产生要理解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首先得明白静电是如何在纺织品中产生的。
当两种不同的材料相互摩擦时,电子会从一种材料转移到另一种材料上,导致一种材料带正电,另一种带负电。
在纺织品中,这种摩擦通常发生在纤维之间,或者纤维与人体、其他物体接触的过程中。
例如,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在摩擦时更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而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相对来说不太容易产生静电,但在干燥的环境下仍有可能出现静电问题。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静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干燥的空气缺乏水分,无法有效地传导电荷,使得静电更容易积累。
相反,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电荷能够通过空气中的水分迅速消散,减少静电现象的发生。
二、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重要性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舒适度,还在一些特殊领域具有关键意义。
在医疗领域,静电可能会干扰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例如,在手术室中,静电火花可能引发爆炸,或者导致敏感的电子医疗设备出现故障。
在电子工业中,静电会吸附灰尘和微小颗粒,对电子产品的生产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工人穿着的防静电工作服能够有效地防止静电对精密电子元件的损害。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具备良好抗静电性能的纺织品能带来更舒适的穿着体验。
不会出现衣物贴在身上、吸附灰尘和毛发等令人烦恼的情况,同时也能减少静电对皮肤的刺激。
三、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准确评估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科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表面电阻率是常用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纺织品表面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一般来说,表面电阻率越低,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越好。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分析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分析在现代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穿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从工业用布到医疗用品,纺织品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使用场景中,纺织品的静电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安全隐患。
因此,对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研究和应用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静电产生的原理及对纺织品的影响要了解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首先需要明白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当两种不同的材料相互接触和分离时,电子会在它们之间转移,导致一种材料带正电,另一种带负电。
在纺织品中,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纤维与纤维、纤维与人体或纤维与其他物体的摩擦过程中。
静电对纺织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穿着方面,带有静电的衣物容易吸附灰尘和杂物,让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脱衣服时可能会产生火花和电击感。
在工业生产中,静电可能会导致纺织品的加工过程出现问题,如纱线缠绕、织物起皱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如易燃易爆环境中,静电放电甚至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二、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准确评估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科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包括表面电阻率、体积电阻率和半衰期。
表面电阻率是指纺织品表面单位面积的电阻值,通常用于衡量表面静电的消散能力。
体积电阻率则是指纺织品内部单位体积的电阻值,反映了整体的导电性能。
半衰期是指纺织品在受到静电作用后,静电电压衰减到初始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说明抗静电性能越好。
此外,还有摩擦带电电压、电荷面密度等指标也常用于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评价。
三、提高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方法为了提高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纺织纤维中添加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可以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类。
暂时性抗静电剂通常通过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来发挥作用,但这种效果会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永久性抗静电剂则可以通过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或共混改性等方式,使其具有持久的抗静电性能。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与市场应用分析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与市场应用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从工业材料到医疗用品。
然而,你是否曾在干燥的季节里,遭遇过衣物静电“噼里啪啦”的困扰,或者在某些特殊工作环境中,因为静电导致的安全隐患而感到担忧?这时候,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简单来说,抗静电性能就是指纺织品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静电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摩擦、分离等过程中,物体表面的电荷不平衡所导致的。
当纺织品中的纤维材料缺乏良好的导电性能时,静电就容易积聚起来,从而给我们带来各种不便甚至危险。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呢?纤维的种类是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天然纤维中的棉和麻,相对来说抗静电性能较好,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增加导电性,减少静电的产生。
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通常抗静电性能较差,因为它们的吸湿性低,容易产生静电。
除了纤维种类,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后整理工艺也会对抗静电性能产生影响。
紧密的组织结构能够减少摩擦,从而降低静电的产生。
而后整理工艺中,通过添加抗静电剂、进行导电涂层处理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接下来,我们看看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在市场上有哪些应用。
在服装领域,尤其是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服,如电子厂、石化厂等,抗静电性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工作服需要能够防止静电火花引发的爆炸等危险事故,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在医疗领域,抗静电的纺织品可以用于制作手术服、病房用品等,避免静电对医疗设备和病人造成干扰。
在家居用品方面,抗静电的窗帘、地毯等能够减少灰尘吸附,保持室内清洁。
在汽车内饰中,抗静电的座椅面料可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抗静电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目前抗静电纺织品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抗静电性能的持久性是一个问题。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从工业用布到医疗领域的特殊织物。
然而,你是否曾在干燥的季节里,遭遇过脱衣时的静电“噼里啪啦”,或者被静电吸附的头发搞得心烦意乱?这些现象都与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息息相关。
静电现象在纺织品中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摩擦和分离过程中电荷的转移和积累。
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纺织品相互摩擦时,电子会从一种材料转移到另一种材料,导致一方带正电,另一方带负电。
这些积累的电荷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静电放电的形式释放出来,给我们带来种种不便,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那么,如何衡量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呢?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法和指标来确定。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摩擦带电电压法、电荷面密度法、半衰期法等。
摩擦带电电压法是通过测量纺织品在摩擦后产生的电压来评估其带电情况;电荷面密度法则是测量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半衰期法是观察纺织品上电荷衰减到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这些测试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评估依据。
影响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因素众多。
首先,纤维的种类起着关键作用。
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相对来说抗静电性能较好,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够将水分吸附在纤维表面,形成导电层,从而减少电荷的积累。
而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由于其吸湿性差,容易产生静电。
其次,纺织工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织物的组织结构、紧密度、纱线的捻度等都会改变纺织品与外界的摩擦和接触情况,进而影响静电的产生和消散。
此外,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等也不容忽视。
在干燥的环境中,静电问题往往更加突出,而增加湿度则有助于提高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为了提高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纤维或织物中添加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可以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暂时性抗静电剂通常通过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来发挥作用,但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其效果会逐渐减弱。
永久性抗静电剂则能够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或形成永久性的导电通道,具有更持久的抗静电效果。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研究

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研究与应用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从工业用布到医疗领域的特殊材料。
然而,你是否曾经在干燥的季节里,穿上一件毛衣后被静电“电”到,或者在整理床铺时听到噼里啪啦的静电声响?这些都是纺织品静电问题的常见表现。
静电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和困扰,在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中,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以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品产生静电的原因要理解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首先需要明白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当两种不同的材料相互接触和分离时,电子会在它们之间转移,导致一种材料带有正电荷,另一种带有负电荷。
纺织品通常由纤维组成,而纤维与其他物体(如人体皮肤、塑料、金属等)的摩擦是产生静电的主要原因之一。
纤维的种类和特性也对静电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例如,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比天然纤维(如棉、羊毛等)更容易产生静电。
这是因为合成纤维的导电性较差,电荷难以迅速消散。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湿度低、温度低等也会增加静电产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二、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准确评估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科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表面电阻率、半衰期和摩擦带电电压。
表面电阻率是衡量材料表面导电能力的指标。
电阻率越低,表明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抗静电性能也就越强。
一般来说,当表面电阻率小于 10^11 欧姆时,纺织品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能。
半衰期是指纺织品上的静电电压衰减到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越短,说明静电消散得越快,抗静电性能越好。
摩擦带电电压则是通过模拟纺织品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压来评价其抗静电性能。
电压越低,抗静电性能越佳。
三、提高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方法为了减少纺织品静电带来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提高抗静电性能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纤维改性、后整理处理和混纺三种。
纤维改性是从源头上解决静电问题的方法之一。
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研究及应用探索

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研究及应用探索引言静电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纺织品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抗静电性能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研究进行探索,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
1. 静电的基本原理静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带电不平衡引起的现象。
当物体表面带正电荷过多或带负电荷过多时,就会发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与摩擦、摩擦电荷的传递以及电荷的积累密切相关。
在纺织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纤维的摩擦和电荷的传递,容易产生静电现象。
2. 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研究方法2.1 表面电阻法2.1.1 原理表面电阻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纺织品表面电阻来评估纺织品的导电能力,从而判断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2.1.2 实验步骤1.准备纺织品样品和表面电阻计。
2.将纺织品样品固定在实验台上。
3.将电极与纺织品样品的表面接触。
4.打开电阻计,测量纺织品样品的表面电阻。
5.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2.2 电荷消散法2.2.1 原理电荷消散法是另一种用于评价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纺织品中电荷的变化情况来评估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2.2.2 实验步骤1.准备纺织品样品和电荷计。
2.将纺织品样品悬挂起来,保证与地面的绝缘。
3.将电荷计与纺织品样品的表面接触。
4.打开电荷计,测量纺织品样品的电荷变化情况。
5.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 纺织品抗静电性能的提升方法3.1 增加纺织品的导电性能3.1.1 添加导电纤维在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比例的导电纤维,如金属纤维、导电纺织品,以提高纺织品的导电能力,从而增强其抗静电性能。
3.1.2 改善纤维的导电性能通过改变纤维的表面形态和成分,如表面涂覆导电剂、改变纤维的导电层等,可以改善纤维的导电性能,提高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
3.2 增加纺织品的导电区域3.2.1 印花导电技术通过采用印花导电技术,可以在纺织品上形成导电图案,增加纺织品的导电区域,提高纺织品的导电能力,从而增强其抗静电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暂时性抗静电整理中,应用较广的是表面活性剂类化合物。抗静电
剂的选用,若按离子型来分则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
(1)阴离子型抗静电剂:包括烷基磺酸盐、烷基磷酸酯盐,其中烷 基磺酸盐的抗静电效果良好。国产抗静电剂SP、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
盐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等均属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特别是抗静电剂
部分纤维材料与金属材料摩擦时所产生的带电序列:
羊毛 锦纶 粘胶纤维 棉 丝 麻 醋酯纤维 维纶 涤纶 腈纶 氯纶 丙纶 乙纶 氟纶
+
前后两种纤维材料相互摩擦时,前者带正 电荷,后者带负电荷。 什么季节衣服容易产生静电?什么面料易 起静电?
-
各种纺织纤维材料在相互摩擦和接触中,虽然都能产生电荷,且 形成的最大带电量接近相等,但不同纤维却表现出不同的静电现象,因 而产生不同的静电能力。例如,棉、羊毛、蚕丝织物在加工和服用中几 乎不会感到有带电现象;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在服用中表现出较强的 电击和静电火花及静电沾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各种纤维的表面电阻有 大小,产生静电荷以后的静电排放差异较大。 由于水具有相当高的导电性,所以只要吸收少量的水就能明显地改 善聚合物材料的导电性。纤维材料的电阻和吸湿率关系很大,即表现为 随着纤维的回潮率的增加,表面电荷降低。若增加涤纶的吸湿性,必定 导致其导电性的剧增,从而使积累和产生的电荷迅速逸散,抑制静电产 生。提高纤维材料的吸湿能力,改善导电性能,减少静电现象。一般来 说,纤维吸湿性越好,导电性越强;纤维吸湿性越差,导电性越弱。此 外,若在纤维中导入导电性纤维或物质,则其导电性同样提高,抑制静 电产生。
抗静电、导电纤维及纺织品
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 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 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 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 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
物质
分子
原子
?
一、静电的危害
普通化学纤维的比电阻一般大于1014 Ω·cm 。 •在穿着过程中,衣服与人体皮肤等摩擦所 带电压可达数千甚至数万伏。 •在某种条件下,静电放电的小火花
使其导电性增加,从而防止带电,属暂时性抗静电整理。很多化合 物都具有抗静电作用,最简单的如甘油、三乙醇胺等吸湿剂,以及
吸湿性较强的氯化锂、醋酸钾等无机盐类。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也是良好的抗静电剂。这类化合物易溶于水,具有较强的吸湿性, 即使在较低的相对湿度下,也能和外界环境形成溶液平衡,保持吸
湿作用。但是经水洗就失去抗静电能力,所以整理效果不耐久。
1、分子组成和原子结构 (供电子、受电子能力强 弱)
—NH2> —OH> —COOH> —OCH3> —OC2H5> —COOCH3 > —Cl
2、环境条件 (湿度、温度) 3、摩擦状态
三、静电的消除
(一)纺织材料抗静电原理
接触产生
静电产生的两种方式 静电诱导产生
本质均为电荷转移
因此,抗静电就是指抗静电织物能够将电荷转移效应减到最小,防 止静电的聚集,减少与制品的摩擦或接触,从而达到抗静电的目的。
(3)非离子型抗静电剂:包括聚乙二醇、烷基酚的环氧乙烷加成物,
高级脂肪酸酰胺的环氧乙烷加成物等。如国产抗静电剂FSK系列、抗静电 整理剂G及进口的Permalose T 等。其中,抗静电整理剂G和Permalose T
等都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二醇缩聚而成的缩聚物,与涤纶的
化学结构相似,因而与涤纶有较好的相容性,并具有较高的牢度和耐洗性, 能在涤纶织物表面形成亲水性薄膜,增加了纤维的吸湿性,降低了纤维表
SP系烷基磷酸酯钾盐,可赋予涤纶织物优良的抗静电性能。 (2)阳离子型抗静电剂:脂肪族的季铵盐衍生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阳离子抗静电剂。该类抗静电剂的活性离子带有正电电性,既是抗静电剂又是柔软 剂,并且有一定的耐洗性。季铵盐类抗静电剂抗静电能力较强,可达到良 好的抗静电性,如抗静电剂SN、抗静电剂TM等。
(3)影响人体健康
血压升高、钙流失、皮肤过敏
(4)影响纺纱织造产品质量
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
(5)影响染整加工过程 易发生于哪些工序?
轻薄织物吸附于导布辊,操作工易遭电击,影响产品质量
•静电的产生机理(双电层分离理论)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表面的自由电子可通过 相互接触的物体界面相互不断流通。对电子的优良导体来 说,当两物体分离时,多余的电子就通过连接点逸散而消 失;而对电子的不良导体来说,则电子逸散力低,电荷难 以逸散消失而聚集积累产生静电。
2.耐久性抗静电整理 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是含有离子性和吸湿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或者聚 合物通过交联作用在纤维表面形成不溶性聚合物的导电层。整理剂的吸湿性 越高,导电能力越强,耐洗性降低,所以应该保持整理剂有适当的吸湿性, 降低在水中的溶胀和溶解能力。 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也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化合物, 在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是非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整理剂。而阳离子型抗静电剂 整理效果较非离子型好,但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溶液性能稳定,应用方便,树 脂同溶性能好,特别是聚醚酯类嵌段共聚物在聚酯纤维织物上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 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工艺主要是在纤维上形成含有离子型或吸湿基团的网 状交联聚合物,因而,往往采用轧-烘-焙工艺。整理剂如CAS、G树脂、 Permalose TG等均为聚醚酯结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可与涤纶的聚酯链发生共晶而固着在纤维上。
面的电阻,故可收到抗静电效果。
(4)两性型抗静电剂:主要是脂肪烃基咪唑啉衍生物,它兼有良好的 柔软性,如AM-A等。
纤维纺丝和纺织用油剂多用非耐久性抗静电剂。地毯等装饰织物应用
非耐久性阳离子性抗静电剂整理,效果也较好。
不同湿度下的表面电阻值:
相对湿度/% 涤纶未经抗静电处理 涤纶经非耐久性抗静电处理 腈纶未经抗静电处理 腈纶经非耐久性抗静电处理 25 >1013 1011~1012 >1013 1010~1011 45 >1013 1010~1011 >1013 109~1010 65 >1013 109~1010 >1013 108~109
?
(二)抗静电常用方法
1、提高纤维亲水性 2、电荷中和法 3、静电逸散法 (不同材料、不同电荷的整理剂) (类似避雷针、导走电荷)
四、抗静电纺织品
(一)抗静电整理剂整理
1.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暂时性抗静电整理) 常用的抗静电整理方法是在织物上添加抗静电剂,也就是将亲
水性物质施加于纤维表面,以提高织物的亲水性,赋予织物吸湿性,
•带电体分类
•非带电体 •低带电体 •带电体 •高带电体 •超高带电体
•表面电阻R(Ω) 108以下 10 ~ 10
8 11
1011 ~ 1013 1013 ~ 1015 1015以上
(1)影响服装的穿着性能
织物与织物、织物与皮肤、织物与污物、刺痒感、电击不适感
(2)引发意外事故
汽油桶、医院的乙醚麻醉室、工厂粉尘、使降落伞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