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事故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典型案例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典型案例

与土有关的典型工程案例一、与土或土体有关的强度问题1.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由于地基强度破坏发生整体滑动,是建筑物失稳的典型例子。

(1)概况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平面呈矩形,长59.44 m,宽23.47 m。

高31.0m。

容积36368 m3。

谷仓为圆筒仓,每排13个圆筒仓,共5排65个圆筒仓组成。

谷仓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基,厚61cm,基础埋深3.66m。

谷仓于1911年开始施工,1913年秋完工。

谷仓自重20000t,相当于装满谷物后满载总重量的42 5% 。

1913年9月起往谷仓装谷物,仔细地装载,使谷物均匀分布、10月当谷仓装了31822m3谷物时,发现1小时内垂直沉降达30.5cm。

结构物向西倾斜,并在24小时间谷仓倾倒,倾斜度离垂线达26o53ˊ。

谷仓西端下沉7.32m,东端上抬加拿大谷仓地基滑动而倾倒端下沉7 32m,东端上抬1.52m。

1913年10月18日谷仓倾倒后,上部钢筋混凝土筒仓艰如盘石,仅有极少的表面裂缝。

(2)事故原因1913年春事故发生的预兆:当冬季大雪融化,附近由石碴组成高为9 14m的铁路路堤面的粘土下沉1m左右迫使路堤两边的地面成波浪形。

处理这事故,通过打几百根长为18.3m的木桩,穿过石碴,形成一个台面,用以铺设铁轨。

谷仓的地基土事先未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邻近结构物基槽开挖试验结果,计算承载力为352kPa,应用到这个仓库。

谷仓的场地位于冰川湖的盆地中,地基中存在冰河沉积的粘土层,厚12.2m.粘土层上面是更近代沉积层,厚3.0m。

粘土层下面为固结良好的冰川下冰碛层,厚3.0 m.。

这层土支承了这地区很多更重的结构物。

1952年从不扰动的粘土试样测得:粘土层的平均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加从40%到约60%;无侧限抗压强度qu从118.4kPa减少至70.0kPa平均为100.0kPa;平均液限wl =105%,塑限wp=35%,塑性指数Ip=70。

试验表明这层粘土是高胶体高塑性的。

施工事故典型案例

施工事故典型案例

施工事故典型案例一、“豆腐渣”地基的悲剧。

话说有这么一个建筑工程,那施工队啊,可能是想偷工减料,觉得地基嘛,差不多就行。

他们在打地基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的深度和质量标准来做。

就像搭积木,你底下的基础都不牢固,那上面能稳吗?结果呢,这楼盖到一半的时候,地基就开始下沉了。

就像一个人站在软泥巴上,脚慢慢陷进去一样。

那些建筑工人在上面干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坐摇摇椅,今天这儿歪一点,明天那儿斜一点。

“轰”的一声,还没盖好的大楼就像个喝醉了酒的大汉,东倒西歪地倒了下去。

这一倒啊,可不仅仅是浪费了那些建筑材料,还好几个工人受了伤呢。

这就是典型的地基没做好引发的大事故,真可谓是“一基不稳,全盘皆输”啊。

二、高空坠落的“飞人”有个工地啊,安全措施做得那叫一个差劲儿。

在高层施工的时候,那些脚手架就像个脆弱的蜘蛛网,摇摇晃晃的。

有个工人大哥,在上面干活的时候,脚下的板子突然松动了。

他就像个没系安全带的杂技演员,一下子就从高空掉了下去。

当时啊,周围的工友们都吓傻了,只听到“啊”的一声惨叫。

幸运的是,他掉在了下面一堆沙子上,虽然保住了命,但是腿也骨折了,腰也受伤了,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

你说这要是有个结实的防护栏,或者他系上安全带,能有这事儿吗?这就告诉我们,在高空作业的时候,安全防护可不能马虎,不然真的会变成“空中飞人”,而且是悲剧版的。

三、塔吊的“疯狂旋转”在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上,有个塔吊就像个巨人一样矗立在那里。

可是呢,这个塔吊的操作员可有点不靠谱。

他那天可能是没睡醒,或者是操作的时候走神了。

在吊运建筑材料的时候,他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来。

正常情况下,塔吊应该稳稳地把材料从一个地方吊运到另一个地方。

结果他这么一乱操作,那塔吊就像发了疯一样,开始疯狂地旋转起来。

那些吊着的钢筋就像挥舞的大棒槌,到处乱甩。

下面的工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逃窜。

有个跑得慢的工人,被甩过来的钢筋给砸到了肩膀,疼得他龇牙咧嘴的。

这塔吊啊,要是不好好操作,那可就是个大祸害,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工地上横冲直撞。

地基质量事故处理案例

地基质量事故处理案例

地基质量事故处理案例概述地基质量事故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施工或建筑物使用期间,由于地基质量不合格或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件。

这些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本文将以几个真实的地基质量事故案例为例,介绍它们的处理过程和教训。

案例一:地铁工程地基沉降事故案例描述该案发生在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项目中。

在施工过程中,地铁工程的地基出现了严重的沉降,导致相邻建筑物的倾斜和破坏。

事故发生后,施工方立即停工并启动救援和处理工作。

处理过程1.安全评估:施工方首先对事故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没有人员受到进一步的威胁。

随后,他们与当地政府和专业机构合作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结构评估。

2.事故调查:施工方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团队,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

他们发现,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地质勘测不够完善,导致施工在不稳定的地基上进行。

此外,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使用了不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

3.救援和修复:施工方立即开始救援工作,并与受影响的建筑物业主进行沟通。

他们采取了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并逐步修复地基问题。

4.法律责任:受影响的业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施工方承担损失。

最后,施工方与业主达成和解协议,并对受影响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修复和补偿。

教训和启示1.地基质量是地下工程的关键,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测和结构评估,确保施工在稳定的地基上进行。

2.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地基的沉降和承载能力,及时采取补偿措施,防止地基沉降进一步发展。

3.在地基质量事故发生时,及时停工并启动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与受影响的业主保持沟通,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受损建筑物,减轻损失,并与业主达成和解协议,避免进一步纠纷。

案例二:土地开挖导致地面塌陷事故案例描述该案发生在一个正在进行土地开挖的工地上。

在土地开挖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地面塌陷,导致一辆施工车辆被埋,一名工人被困。

事故发生后,施工方和救援队伍立即展开了抢救工作。

2 地基基础事故解析

2 地基基础事故解析



事故 处理 措施

1.在沉降大的东侧压入20m左右长的 桩共36根,以减少地基沉降 2.在沉降小的西侧采用钻孔抽水和 掏土,以加大沉降施工中严格控制 沉降速率 3.设置21根保护桩

青海某厂一座水塔50M3,水箱,塔架与基 础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7—19所示, 在水塔建成后发现向南倾斜20.4cm,向东 倾斜9.45cm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地基与基础事故

房屋 倾斜 事故
南京某楼长15.4m,宽13.3m,高17m, 建筑面积1100m2,砖混结构,条形 基础,基底下有2-3m厚的大片石垫 层,在建成后发现房屋向东倾斜。


事故 原因 分析
1.建筑地区属长江漫滩,有厚20m左 右的软粘土层,承载力低,压缩性 高 2.地基开挖后,基底有低洼水塘, 用大片石回填处理,因施工质量问 题,形成东侧垫层厚而沉降大,西 侧垫层薄而沉降小,因而导致建筑 物倾斜。


4 事 故 处 理 4.1 设置降水系统
由于基坑基础开挖到底,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十 分清除,降水系统采用两阶分层封闭降水。一阶采用 轻型 塑料管井系统,一阶为真空射流轻型井点系统。 轻型塑料管井为∮25mm硬质塑料花管、包塑料纱及纱 布;采用150型钻机成孔下管,管外滤料为粗砂,抽水 泵采用1.0~1.5英寸微型潜水电泵,井距8.0m、井深 11.5m,主要抽降上部粉砂层水。由于地下水流场已经 形成,加之是雨季施工,降水效果不十分理想,砾石 层仍有水流出但水量很小,采用盲沟和局部小井点处 理;而上部真空射流井点系统抽降粉砂层水比较成功。 4.2 固坡、清基 降水对边坡土体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又采取放 缓边坡、做好坡面截水等措施。边坡下部结核层及膨 胀土部分采用块石挡墙,墙前设反滤层导水入井。清 基采用边清边换砂的办法,换砂可以起到压重和滤层 作用,有可以减少膨胀对基础的影响。换砂的厚度视 清除厚度而定,一般要求不小于20cm,以完全消除扰 动部分和控制基底高程为准。水塔 倾斜 事故事故 原因 分析

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

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

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一、引言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意外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会给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会给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严重影响,给相关方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教训,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建筑工地高处坠落事故在某建筑工地上,一名工人在高处作业时失足坠落,导致严重受伤。

经过调查,发现该事故的原因是施工现场没有搭建安全的脚手架和安全网,同时工人也没有配备防坠落设备,并且未经过相关的安全培训。

2. 案例二:地基基础施工事故在某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对土壤力学性质不了解,导致在施工中使用了错误的基础设计方案。

结果在工程验收时发现地基出现明显的沉降和变形,需要重新进行地基处理,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案例教训1. 加强安全管理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安全管理不到位。

应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搭建安全保护措施,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2. 提高工人技能案例一的事故中,发现工人缺乏安全培训,也没有配备防坠落设备。

因此,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3. 强化质量监控案例二的事故是由于对土壤力学性质了解不足导致的,说明工程质量监控不到位。

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和材料的监测,确保施工的合理性和质量,对预防施工质量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训总结与启示通过对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教训与启示:1. 安全第一,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

2. 提高工人技能培训,加强对施工技术和操作规范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人安全意识。

3. 加强质量监控,对施工材料和工程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施工的合理性和质量。

4. 学习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

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

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一,案例(1); 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严重倾斜——苏州市虎丘塔l.工程事故概况:虎丘塔位于苏州市西北虎丘公园山顶,原名云岩寺塔,落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

全塔七层,高47.5m。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壁、回廊与塔心三部分组成。

虎丘塔全部砖砌,外型完全模仿楼阁式木塔,每层都有八个壶门,拐角处的砖特制成圆弧形,十分美观,在建筑艺术上是一个创造。

中外游人不绝。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此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6月虎丘塔现场调查,当时由于全塔向东北方向严重倾斜,不仅塔顶离中心线已达2.31m,而且底层塔身发生不少裂缝,成为危险建筑而封闭、停止开放。

仔细观察塔身的裂缝,发现一个规律,塔身的东北方向为垂直裂缝,塔身的西南面却是水平裂缝。

虎丘塔倾斜全景(1980年6月)虎丘塔Ⅰ-Ⅰ地质剖面图2.事故原因分析经勘察,虎丘山是由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形成,为坚硬的凝灰岩和晶屑流纹岩。

山顶岩面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虎丘塔地基为人工地基,由大块石组成,块石最大粒径达1000mm。

人工块石填土层厚1-2m,西南薄,东北厚。

下为粉质粘土,呈可塑至软塑状态,也是西南薄,东北厚。

底部即为风化岩石和基岩。

塔底层直径13.66m范围内,覆盖层厚度西南为2.8m,东北为5.8m,厚度相差3.0m,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根本原因。

此外,南方多暴雨,源源雨水渗入地基块石填土层,冲走块石之间的细粒土,形成很多空洞,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重要原因。

在十年“文革”期间,无人管理,树叶堵塞虎丘塔周围排水沟,大量雨水下渗,加剧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及塔身安全。

从虎丘塔结构设计上看有很大缺点,没有做扩大的基础,砖砌塔身垂直向下砌八皮砖,即埋深0.5m,直接置于上述块石填土人工地基上。

估算塔重63000kN,则地基单位面积压力高达435kPa,超过了地基承载力。

塔倾斜后,使东北部位应力集中,超过砖体抗压强度而压裂。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1、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

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事故分析
2.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2.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
失效。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

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某项目软土地基桩基事故分析及处理

某项目软土地基桩基事故分析及处理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一种新型的原位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土体强度和变 形性质。该方法通过静力贯入过程中测量的孔隙水压力和静力触探阻力等参数, 对土体的工程性质进行评估。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孔压静力触探的贯入机理及其 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孔压静力触探贯入机理
孔压静力触探贯入机理
二、事故原因分析
2、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设计时,桩基设计人员未充分考虑到软土地基的特 点,未能合理选用适合于软土地基的桩基类型和参数。
二、事故原因分析
3、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不严格, 如桩孔深度、混凝土浇注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导致桩基质量受到影响。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在某市一项住宅楼项目中,由于对软土地基的性质认识不足,加之设计、施 工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桩基事故的发生。以下是对事故原因的具体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地质勘察不准确:在项目前期,对地基土质的勘察不够深入,导致设计人 员无法全面了解软土地基的分布情况、承载能力及地下水位等重要信息。
三、事故处理措施
8、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以降低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事故处理措施
9、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桩基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勘察不准确、设 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控制不严等因素。因此,在处理此类事故时,应全面考虑并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通过重新进行地质勘察、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引入实时监测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应加强管理 和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基础事故案例分析Analysis of Failur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孙宏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
2009年4月
•土力学90年
目录
•渗透破坏——十亿美元付之东流•地下水渗流问题
•结构上浮事故
•地基强度破坏
•不均匀沉降
•桩基工程事故
•消失的新楼
十亿美元付之东流
地下水渗流问题
•基坑渗流
h
cr
i i ≤
结构上浮事故
•结构上浮
•水浮力
γ
h水浮力
w
•原理分析
土的抗剪强度
•抗剪强度、抗剪强度参数•总应力指标
•有效应力指标
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c 粘聚力(曾用名:凝聚力)
φ内摩擦角
抗剪强度:τ= c +σ·tanφ
试验方法:
直剪试验:
•快剪(c q ,φq )
•固结快剪(c cq ,φcq )
•慢剪(c s ,φs )三轴压缩试验:•UU (c UU ,φUU )•CU (c CU ,φCU ;c’,φ’)
•CD (c CD ,φCD )
•地基强度
•地基强度
重要概念:
–地基强度
–地基承载力
–地基沉降变形
地基强度破坏
•地基液化强度失效
•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σ= σ’+ u
推导:σ’=σ-u
Transcona谷仓地基破坏事故
•Transcona谷仓
•Transcona谷仓
•水泥筒仓
•比萨斜塔
思考:地基强度问题?地基沉降问题?
1173年9月8日动工
至1178年在建至第4层中部,高度约29m 时,因塔明显倾斜而停工
94年后,于1272年复工,经6年时间,建完第7层,高48m
再次停工中断82年
于1360年再复工
1370年竣工,全塔共8层,高度为55m 。

约200年建造过程
Types of Settl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