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鼻内给药到脑的技巧

鼻内给药到脑的技巧鼻内给药是一种将药物通过鼻子直接送达到大脑的技术,其优点包括快速、准确和无需手术。
下面是一些关于鼻内给药到脑的技巧:1. 选择合适的药物:鼻内给药对于一些药物特别有效,特别是那些通过胃肠道消化、肝脏代谢或无法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
确保选择适合鼻内给药的药物。
2. 使用喷雾器或滴剂:喷雾器或滴剂是常用的鼻内给药设备,可将药物直接喷入鼻腔。
这种方法有效、方便且易于控制药物剂量。
3. 配合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对于鼻内给药至关重要。
倾斜头部,将药物喷入鼻腔,并保持5-10分钟,以确保药物能够被吸收和传递到大脑。
4. 控制药物剂量: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对于鼻内给药非常重要。
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并使用适当的剂量器进行药物给予。
5. 保持鼻腔清洁:在给药前确保鼻腔干净,可以通过清洗鼻腔或使用盐水溶液清洁来减少鼻腔的粘膜阻力,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6. 考虑药物吸收辅助剂:一些药物吸收辅助剂可以提高鼻内给药的吸收效率,例如苯乙醇、辣椒素等。
确保在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下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鼻内给药是一种专业技术,需要在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下进行。
鼻内给药是一种将药物通过鼻腔直接送达脑部的方法,可以避开胃肠道消化和肝脏代谢,快速且有效地达到脑部。
以下是一些鼻内给药到脑的技巧:1. 选择适合的药物形式:常用的鼻内给药形式包括喷雾剂、滴剂和凝胶。
选择药物形式时要考虑药物溶解度和黏附性,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吸附在鼻黏膜上。
2. 清洁鼻腔:在给药前,确保鼻腔清洁,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使用鼻腔清洁器。
清洁鼻腔可以清除黏液和杂质,提高药物吸收。
3. 正确的给药姿势:一般来说,鼻内给药时需要将头部稍微仰起,使药液能够顺利进入鼻腔。
喷雾剂需要将喷嘴插入鼻孔,滴剂和凝胶则可以直接滴入鼻孔。
4. 间隔呼吸:在给药后,尽量保持鼻孔不呼吸,避免气流排出药物。
可以在给药后喉咙闭上几秒钟,以确保药物被鼻黏膜吸收。
5. 避免揉搓鼻腔:给药后避免揉搓鼻腔,以免干扰药物吸收。
神经毒素与鼻腔给药入脑途径的相关研究

因此 ,本文 主要 从 N T鼻腔给药 直接人脑途 径 的机制 ,中药 透黏膜 吸收促进剂在鼻腔 给药研究 中的作用 以及 鼻腔给药对 N T药效的影响等三个方 面作简要综述 ,为 N T的研究及临床
应用提供参 考。
再通过骨板上 的筛孔进入 C N S 。多数小分子 是通 过嗅黏膜 上 皮通路吸收人脑 ,此通路一般较 嗅神经通路 的吸收迅速。蛋 白多肽类大分子药物 一般是通 过细胞间隙扩散或沿嗅神经元 的胞外转运至 C N S 及脑组织相关部位 [ 。 目前 国内外 研究 表 明,通 过 载药 系统鼻腔 吸 收入脑 主 要 有两条 通 路 …] : 直 接通 路 ( 鼻 一脑 通路 ) ,即药 物绕 过
B B B直接 吸收 入脑 ,主要有 嗅黏 膜上 皮通路 和 嗅神经通 路
1 鼻腔给药入脑途径 的机制
1 . 1 鼻腔 给药 直接 人脑 途 径 人 的鼻 腔可 以分为 3 个区 :
前 庭 区 、呼吸 区和 嗅觉 区。药 物经 鼻腔 给药后 可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腔 的
呼吸 区和 嗅觉 区被 吸 收入脑 [ 。其 中 ,呼 吸 区是 相对 分子 质 量 较低 的亲脂 性 药物 被 吸收 进入 中枢神 经 系统 ( c e n t r a l
直 至死亡 …。研究 表明 ,N T的中枢作 用部位 为下丘脑 、尾
膜 上皮 途径 : 药物 经 嗅黏膜 上皮 、嗅神 经元受 体细 胞 以外 的其他 区域 ,借助 胞饮 或扩散 作用 ,进入 支持 细胞 或腺 细 胞, 也 可穿过细胞间隙进入细胞 间液 。转运 至基膜 的药物分
子 紧靠 固有层 中的轴突 ,在神经元周 围细胞 内转运 至脑脊液 ( c e r e b r o s p i n a l f l u i d ,C S F) ,或者穿过 固有层 ,进 入嗅神经柬
经鼻给药防治脑血管病的机理及给药剂型研究进展

1 经 鼻给 药与 血脑 屏 障
血脑屏障的存在 限制 了中枢神经药 物开发 ,超过9 %的 8 候 选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 。 有研究表 明[ 种作用 于脑部 5 将3
2 喷 雾剂 喷雾 剂吸收快 、 物利用度 高 , 十分广 泛。 . 1 生 应用 它不含抛射剂 ,仅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喷于患处 。喷雾 给药 时 , 液沉 积在鼻腔 的前部 , 药 以小滴分散 , 除速 率 比纤毛 其清 运动慢 , 时还逆 向转运 , 有 局部刺激小 。采用 喷雾剂经鼻 给药
重要 , 选择恰 当的剂 型有 助于药物发挥作用 , 中药 经鼻 给药 是 防治脑血管病的重点难点问题。
给药能使得某些药物透过血脑屏 障发挥作用 ,同时具有生 物 利用度高 、 吸收快 、 给药方便等优点 。因此 , 新制剂 的研 究
成为热点 ,因其能有效透过血脑屏 障亦成 为中西 医临床 防治 脑 血管病的新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经鼻 给药 防治 脑血 管病 的 机理及给药剂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 经鼻 给 药 的药物 剂型研 究
目前经 鼻给药在 防治脑血管病 中已得到一定 的运用 , 并
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 , 到了一些研究成果 。 还存在一 些亟 得 但 待解决的问题 : 经鼻给药治疗脑血管 的疗效机制是什么? ① 是 经鼻腔给药 , 开B B 避 B 充分发挥疗效 , 还是具有更多 的治疗作 用。② 经鼻给药 防治脑血管病如何选 择药物 , 如何选择剂型。
的应用研究 较多 , 如孙 寒静等 [ 过测定川 芎嗪在 大 鼠脑 中 9 通 的药动学参数 , 认为 芎冰 喷雾剂经鼻腔给药后即达峰浓度 , 可 发挥即时疗 效 , 缓解脑 缺血症状 ; 除迅速 , 清 药后 3h 脑组织 ,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鼻腔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一种新型给药方法。
因其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且无创、患者能实现自我给药、依从性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 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鼻为清窍,鼻与五脏六腑及经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鼻与心肺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难经》说“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
而李东垣认为:“心主五臭,舍于鼻。
”[1]。
《理瀹骈文》云:“纳鼻而传十二经,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运……鼻为任督会合处……脏腑气血的变化,均可反应于鼻。
”基于鼻与全身的密切联系,药物可经鼻到达十二经脉,经五官九窍吸收后能够作用于经络血脉、五脏六腑。
中医古籍中关于鼻腔给药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记载颇多,常见的是急症的治疗。
《五十二病方》就有用鲜产鱼和盐等外敷治疗螟病鼻断的记载,《内经》记载了取嚏缓解呃逆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都有鼻腔给药治疗卒死的记载,唐宋时期的鼻腔给药治疗范围则更加广泛,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尸厥、惊风等。
在我国民族医药中鼻腔给药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千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百万拳》等有鼻泻疗法相关记载[2]。
回族医药古籍《回回药方》有治疗中风病的滴鼻方[3]。
瑶医用鼻腔给药治疗疟疾、牙关紧闭、鼻疔、鼻出血等[4]。
2 现代研究鼻腔给药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
鼻腔给药有以下几种途径进入机体:通过嗅黏膜上皮进入大脑;沿神经元轴突运输进入嗅球;直接从鼻黏膜进入体循环及淋巴系统;经三叉神经直接进入大脑[5-6]。
鼻腔的生理特性。
一般成年人鼻腔总的黏膜表面积约为150~160cm2[7-8]。
其中呼吸区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含微绒毛的假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而且上皮下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药物从鼻腔毛细血管迅速进入体循环,跳过首过效应,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9-11]。
经鼻腔给药的纳米颗粒及其治疗脑部疾病的进展

Han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生物医学, 2021, 11(2), 69-7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hjbmhttps:///10.12677/hjbm.2021.112010经鼻腔给药的纳米颗粒及其治疗脑部疾病的进展邓爱林*,柯腾飞,罗玥媛,保莎莎,廖承德#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1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24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9日摘要血脑屏障是人脑的一种重要功能性屏障,也是药物治疗脑部疾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鼻腔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脑部给药方式,联合纳米颗粒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进入脑内的药物浓度,从而改善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章将对适用于经鼻腔给药的纳米颗粒,用于治疗脑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鼻腔给药,脑部疾病,脂质纳米颗粒,纳米乳液,壳聚糖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Administered through NasalCavity and Its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Brain DiseasesAilin Deng*, Tengfei Ke, Yueyuan Luo, Shasha Bao, Chengde Liao#Department of Radiology, Yunnan Cancer Hospital/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Received: Mar. 10th, 2021; accepted: Mar. 24th, 2021; published: Apr. 19th, 2021AbstractBlood-brain barrier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barrier of human brai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poor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on brain diseases. Nasal administration, as a non-invasive *第一作者。
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吴红兵,胡凯莉,蒋新国*摘要:目的阐述药物经鼻入脑吸收特点、经鼻入脑转运通路,以及增加直接入脑转运的方法。
方法依据近些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药物经鼻直接向脑部递送的方法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选择性增加药物或制剂在鼻腔(嗅)黏膜上的分布或滞留时间是提高药物直接入脑量的前提,提高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有:制成前体药物,处方中加入吸收促进剂,改变剂型,凝集素介导转运以及由噬菌体展示技术选得的鼻腔入脑(特异)肽介导转运;还包括离子透入法、超声透入疗法、电转运和特殊给药装置,来增加药物在嗅黏膜的沉积和入脑转运。
新型鼻腔递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将为脑部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广阔前景。
关键词:鼻腔,直接入脑转运,嗅黏膜,脑部疾病中图分类号:R94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鼻腔不仅可向脑内转运金属离子[1-3]、病毒[4,5],而且能够递送小分子药物[6-8]、蛋白多肽药物[9]以及转染基因[10, 11]。
通常,药物或外源性物质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速度和程度,除了与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入脑部位由微血管或脉络丛构成的特有解剖学屏障,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FB)和鼻-脑屏障(Nose-brain barrier, NBB)等的限制。
血-脑屏障阻碍了绝大部分药物的入脑转运,而经鼻给药可能较口服等给药途径的吸收和起效更迅速,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或常规给药途径下脑内浓度极低药物的疗效发挥提供了基金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07CB935800)作者简介:吴红兵,男,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蒋新国,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el/Fax: (021) 54237381 E-mail:****************.cn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_杨莉

及其附加剂的纤毛毒性。
关键词: 鼻腔给药; 酶抑制剂; 吸收促进剂; 生物黏附剂; 血脑屏障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2494( 2006) 22- 1685- 04
对于无注射 条件、尤 其是不 便口 服或 注射的 药物, 鼻 腔 给药 ( nasal drug delivery, NDD) 是一种 有效的给 药途径。 鼻 腔黏膜水解酶的活性比胃肠道低, 降 低了高分子 化合物如 多 肽、激素 、疫 苗等的 降解; 避免了 口服药 物的肝 脏首关 效应, 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肝的损害; 使用 方便, 不良反应 较小, 有 较好的依从性。因此, 鼻腔给药系统 已成为制剂 领域的一 个 研究热点。
鼻腔给药的 有效 性与 鼻腔的 解剖 结构密 切相 关。鼻 中 隔将鼻腔分 为左右两个腔, 鼻 黏膜总 面积约 为 150 cm2 , 鼻 黏 液的平均 pH 值为 515~ 61 5[ 3] 。根据功能及组织 结构的不 同 将鼻腔分为 3 个区域, 鼻 前庭、嗅区 和呼 吸区。 鼻前 庭几 乎 无吸收功能 ; 呼吸区 是鼻 腔中最 大的 部分, 其 黏膜富 含毛 细 血管, 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 嗅区位于上鼻甲, 面积约 10 cm2, 紧贴筛板之下, 药物 可由 此吸收 进入 脑脊 液, 从 而进 入 中枢神经系统。经鼻腔给药的药物转运途径见图 1[ 4] 。
[20] LEE P J, LANGER R, SHASTRI V P1 Novel microemulsion enhancer
formulation delivery of hydrophil ic and hydrophobic drugs [ J]1 Pharm
Res, 2003, 20(2) : 26422691
尼莫地平鼻腔给药的脑内递药特性研究

药学研究熹臻鬟东东型至臻臻臻臻豢至至歪黧曼黧熬;|黧篓星篓羹篓墨杰W至。
歪rld歪H杰eⅢalt蕊h D至i g东es羞t M至e歪di委ca臻l P至er壶i o至di c至a歪l臻东;鼻内窥镜下二次泪囊造瘘术王杜云【中圈分类号】R24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4—0192—01’【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二次泪囊造瘘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对27倒(27眼)慢性泪炎己行泪鼻腔吻合术后重新闭塞不通的患者进行鼻内窥镜下的泪鼻腔再次造瘘术.结果:随访6个月。
25例(25眼)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鼻腔造瘘口通畅,2例(2眼)阻塞.结论:鼻内窥镜下二次泪囊造瘘术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而且具有损伤小,方法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关键词】鼻内镜;二次泪t追瘿术;慢性泪囊炎鼻内窥镜技术与鼻眼相关外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外科治疗泪囊炎术后复发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即在鼻内窥镜下经鼻内行二次泪鼻腔造瘘术.我科自2003年7月~2007年5月以该术式治疗27例慢性泪囊炎术后复发患者.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全部病历资料来源于2003年7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慢性泪囊炎己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重新阻塞不通的患者,共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14眼);年龄最大73岁,最小19岁,复发时间最长11年,时间最短3个月.均排外泪点及泪小管疾病,术前鼻内镜检查钩突肥大2例,鼻中隔偏曲3例,中鼻甲肥大5例.术前泪囊C T检查,了解泪囊情况.1.2手术方法:在o。
内窥镜引导下,先处理鼻腔,鼻窦疾病。
行鼻腔内表面麻醉及鼻丘粘膜下浸润麻醉.钩突肥大者先做钩突切除术;有中鼻甲肥大者,先做中鼻甲前端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然后采用枪状镊鼻内定位造瘘口,在定点前0.5cm用锐弯刀一边切开己闭锁的造瘘口,一边让助手行术眼的泪道冲洗,在冲洗液的引导下,有利于更准确地切开和扩大吻合1:3,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组织,尽量扩大切1:3后,用银夹固定翻开的泪囊粘膜.术后每天用庆大霉索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冲洗泪道共1周.1.3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8~10周后术腔逐渐上皮化,27例(27眼)患者随访半年,25例(25眼)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鼻腔造瘘口通畅,但2例(2眼)泪道阻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吴红兵,胡凯莉,蒋新国*摘要:目的阐述药物经鼻入脑吸收特点、经鼻入脑转运通路,以及增加直接入脑转运的方法。
方法依据近些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药物经鼻直接向脑部递送的方法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选择性增加药物或制剂在鼻腔(嗅)黏膜上的分布或滞留时间是提高药物直接入脑量的前提,提高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有:制成前体药物,处方中加入吸收促进剂,改变剂型,凝集素介导转运以及由噬菌体展示技术选得的鼻腔入脑(特异)肽介导转运;还包括离子透入法、超声透入疗法、电转运和特殊给药装置,来增加药物在嗅黏膜的沉积和入脑转运。
新型鼻腔递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将为脑部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广阔前景。
关键词:鼻腔,直接入脑转运,嗅黏膜,脑部疾病中图分类号:R94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鼻腔不仅可向脑内转运金属离子[1-3]、病毒[4,5],而且能够递送小分子药物[6-8]、蛋白多肽药物[9]以及转染基因[10, 11]。
通常,药物或外源性物质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速度和程度,除了与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入脑部位由微血管或脉络丛构成的特有解剖学屏障,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FB)和鼻-脑屏障(Nose-brain barrier, NBB)等的限制。
血-脑屏障阻碍了绝大部分药物的入脑转运,而经鼻给药可能较口服等给药途径的吸收和起效更迅速,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或常规给药途径下脑内浓度极低药物的疗效发挥提供了基金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07CB935800)作者简介:吴红兵,男,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蒋新国,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el/Fax: (021) 54237381 E-mail:****************.cn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鼻腔给药是中国中医的一种古老给药方式,早在汉代(公元150年),张仲景就采用“薤捣汁,灌鼻中”的方法,发挥开窍回苏的急救作用;《中国药典》也收载“通关散”,将细辛等三味中药经鼻给药治疗中风、昏厥[12]。
此外,包括降钙素、血管活性肠肽、褪黑激素[13]和胰岛素等多肽药物[14]也成功实现了经鼻入脑转运。
近二十多年来,鼻腔给药作为非侵入性脑内递药途径取得了迅速发展,因其安全、有效、患者易于自主用药等优点而成为脑内靶向递药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此本文综述了药物经鼻吸收特点、经鼻入脑转运通路,以及增加药物经鼻入脑量的方法。
1 鼻腔的解剖生理和吸收特点鼻腔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内面覆以黏膜。
根据功能及组织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鼻前庭、呼吸部和嗅部[15](Fig 1. A, B 和C)。
与CNS递药相关的主要是嗅部的嗅黏膜,人类的嗅黏膜位于鼻腔顶部,含有嗅细胞,该细胞是一种双极神经元,一端与外环境相通,另一端在固有层内形成嗅神经,嗅神经穿过筛骨筛板进入CNS的嗅球;另外,围绕嗅神经束的间质液又与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相通,药物通过此间质液经CSF 进入CNS。
呼吸部黏膜富含毛细血管,血流丰富,是鼻腔中最大的部分,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系统,其中仅有部分随后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CNS。
而鼻前庭几乎无吸收功能。
正是由于嗅黏膜与脑存在直接转运通路,才赋予了鼻腔给药途径独具的脑内递药特性。
图1 人鼻腔宏观分区(A)鼻前庭,(B)呼吸部和(C)嗅部;以及嗅部解剖结构Fig 1. Macro-view of the human nasal cavity (A) vestibular, (B) respiratory, and (C) olfactory region; and the anatomy of olfactory region.2 经鼻入脑转运通路尽管有证据表明药物经鼻给药可在几分钟内到达CNS,但关于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入脑转运的通路仍不是十分明确。
目前认为主要有4条途径[16] (Fig 2):①嗅神经通路:物质经胞饮、内吞或简单扩散进入嗅细胞的轴突,经轴浆流动在嗅神经元细胞体内转运至嗅球,进一步到达嗅脑。
此通路特点为吸收缓慢,最快需1~2小时,有的可长达24小时。
②嗅黏膜上皮通路(或嗅通路):物质吸收进入嗅上皮的支持细胞和腺体,或穿过细胞间隙进入细胞间液,在到达固有层时,经嗅神经束周围间隙转运进入脑脊液。
此通路的特点为起效较嗅神经通路快,通常几分钟内即可起效。
③血液循环通路:物质经毛细血管或血流丰富的呼吸部黏膜吸收,或通过嗅区的固有层而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BBB进入CSF或脑组织。
④三叉神经通路:Thorne等[17]通过鼻腔给予125I-IGF-1,在三叉神经检测到的125I-IGF-1浓度是嗅球处药物浓度的10倍,证实在某些情况下,三叉神经可能是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主要通路。
Schaefer等[18]研究发现在嗅系统(包括嗅上皮、嗅神经和嗅球)内部存在三叉神经肽能纤维,嗅系统和三叉神经系统除了解剖学上存在各自主要通路外,彼此还具有类似的功能,在中枢和外周都存在嗅系统—三叉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
因此,药物很可能以一种和/或多种的神经通路转运机制进入CSF和嗅球。
图2 药物经鼻入脑和脑脊液的可能途径(注:箭头粗细表示药物经此途径转运的可能性大小)Fig 2. Possible routes of nasal cavity to brain and CS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dividual arrows indicates the likelihood of drugs actually exploiting this route of transport.)3 提高药物经鼻入脑量的方法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速度和程度受药物理化性质(如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和解离度等),药物剂型,黏膜上的酶代谢屏障和动物种属等诸多因素影响(具体内容省略),通常经鼻腔途径直接递送入脑的药量不足给药剂量的1%。
提高药物经鼻入脑的关键是增加药物及其制剂在鼻腔嗅黏膜部位的浓集和滞留时间,从而增加药物通过嗅黏膜吸收入脑。
近年来,已报道较多提高药物经鼻入脑转运的方法,如:制成前体药物[19, 20],改变药物剂型[21, 22],加入吸收促进剂或酶抑制剂[23, 24],凝集素介导转运[25-27]和由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的鼻腔入脑(特异)肽介导转运[28]等;另外还包括离子透入法、超声透入疗法[29]、电转运和给药装置(如Optinose TM,DirectHaler TM, and Vianase TM)[30, 31]。
来增加药物在嗅黏膜的沉积和入CNS转运。
3.1 制成前体药物药物的分子量和亲脂性是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关键理化因素,快速吸收主要决定于药物的脂溶性,慢吸收则主要受分子量影响。
前药策略旨在对母体药物进行结构改造,改变其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对经鼻给药的CNS治疗药物的前药合成也取得了新发展[19],Kao等[32]合成了系列左旋多巴烷基酯水溶性前体药物,并经大鼠鼻腔给药,结果发现左旋多巴丁酯经鼻吸收入CSF效果显著优于母药,且测得CSF中的药量也显著高于静注给药。
前药改造是提高药物经鼻给药入脑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3.2改变药物剂型显然,药物的有效入脑吸收与可使药物沉积于嗅黏膜、延长滞留时间和在局部高扩散浓度的鼻用制剂和装置密切相关。
那些静注给药很难透过BBB的药物,将其制成一定剂型后鼻腔给药,既可保护药物不受酶代谢或外排,又可能提高药物的入脑转运。
Dalpiaz等[21]将环戊腺苷(N-cyclopentyladenosine, CPA)包裹于甘露醇-磷脂微球和壳聚糖微球后大鼠鼻腔给药,并与CPA混悬剂鼻腔给药比较。
结果显示,相比于CPA混悬剂,CPA微球制剂极显著地增加了药物经鼻转运入脑量,且壳聚糖微球与甘露醇-磷脂微球制剂的AUC CSF/AUC Blood比值达10倍之多,黏膜粘附性壳聚糖微球给药后60 min内CSF中药物浓度竟高于甘露醇-磷脂微球制剂3个数量级,迅速促进了药物的直接转运入脑,这可能与壳聚糖材料自身具有的黏膜粘着性和可开启紧密连接特性有关。
3.3 加入吸收促进剂或酶抑制剂促吸收渗透剂,如表面活性剂、β-环糊精、胆酸盐、磷脂和溶血磷脂等能显著增加药物跨鼻黏膜吸收进入CNS的效果[23];酶抑制剂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尤其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因此均能提高经鼻入脑的药量。
Gwak 等[24]比较了酶抑制剂和吸收促进剂添加与否对亮氨酸-脑啡肽鼻腔给药对小鼠的镇痛效果,结果加酶抑制剂组和吸收促进剂组小鼠扭体的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4倍和2倍,具有极好的镇痛效果,并且持续镇痛时间显著延长。
谢英等[33]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大鼠鼻腔给药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考察处方中加入酶抑制剂杆菌肽对NGF脑摄取的影响。
结果表明,NGF合用杆菌肽组约有80%的NGF以完整的分子形式入脑,而NGF组的脑内药物浓度很低。
酶抑制剂对NGF的保护作用为其脑摄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但是,吸收促进剂对鼻纤毛的毒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3.4 凝集素介导转运组织化学研究发现,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存在多种糖基,其中N-乙酰氨葡萄糖、L-岩藻糖等在嗅黏膜上的表达显著高于呼吸部黏膜[34, 35];这些糖基可分别与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fflutinin, WGA)和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 I, UEA I)特异性结合,将信号传导到细胞内,诱导细胞的胞吞和转运[36]。
高小玲等[25-27]根据上述生理特性分别制备了凝集素修饰PEG-PLA纳米粒,利用凝集素与嗅黏膜上糖基的特异性结合,增加纳米粒在大鼠嗅黏膜的富集和入脑转运。
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WGA修饰纳米粒经鼻给药后,测得嗅球、大脑和小脑中VIP的数量分别是VIP溶液经鼻给药的5.66,6.61和7.74倍,相比普通纳米粒组,入脑量也有显著性提高。
药效学试验结果显示,载VIP-WGA-PLA 纳米粒可显著改善痴呆模型鼠的空间记忆行为。
该项研究为有效提高药物经鼻入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5叶酸介导转运叶酸及其衍生物单独或与其它药物的复合物均可直接经鼻腔吸收进入CNS,叶酸与胆碱酯酶抑制剂或乙酰胆碱酯酶连接物鼻腔给药后能够快速起效阻止或治疗阿耳茨海默病和中风[37],但叶酸介导的经鼻入脑转运机理目前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