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趋势研究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趋势研究

3、敏捷战略与动态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敏捷的响应能力和动态能力 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敏捷战略强调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应具备快速 响应、灵活调整和持续改进的能力。而动态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应具备动态整 合、重构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这些理论对于企业的战略管 理有以下启示:
2、战略管理理论的实际效果和 影响因素
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 析,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同时, 通过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调整,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战略目 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实际应用中,战略管理理论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变化、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等。
2、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 究方法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 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心 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此 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来, 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和 瓶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理论正朝着更为复杂、精 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战略管理提供了更多新 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当前战略管理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 实际情况、提高战略制定的可操作性和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等。
感谢观看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 未来展望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时间:2006-1-4 10:55:27 来源:中国企业战略网作者:才子阅读2800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0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 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此理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多元化的发展的高潮,但经典的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其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只运用该理论己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 WO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的议价力量。

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资源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首次出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一次浪潮:战略管理的起源和兴起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安索夫、安德鲁斯和钱德勒。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SWOT分析、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效率和外部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以及实施这些计划的有效措施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次浪潮:战略管理的反思和创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拉哈拉德、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

他们对第一次浪潮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分析和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战略实施等。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开始企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在这些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企业开始意识到,要获得长期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竞争地位,还需要考虑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的集成和升华进入21世纪,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巴尼、戴维·贝赞可和克里斯·祖克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企业能力、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和战略转型等。

这些理论观点将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了企业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的成功。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更加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和互动。

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积极塑造和影响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 2 O世纪 9 0 年代中期 ,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 开 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 。 现阶段西 方企 业战 略管 理理论 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新
理论。
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 、企业 目 标 的建 立 、基本 发展方 针和 竞争 战略 的制定 等。学术界关于企业 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狭
企业 里 就不存在 战略管 理。按 照广义 的概 念, 企业 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 想 ,即从 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 ,是一种战 略性思维的运用 , 强调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 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 , 而不是就事论事的片
断式思路。 ( 二) 企业 战略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程。
二 、企业 战略管 理理论 的研究现状
战略 管理是将 企业 日常业务 决策 同长期 计 划 决策 相结合 而形成 的一 系列经 营管 理业 务。
个层层深化的过程 。 存在奠基、鼎盛 、反 思 、重振等几个清晰的 、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的研究阶段 , 这些阶段共 同构成 了战略管理 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 。 企业战略管理理 论 的发展 , 可 以分为四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这一 阶段主要形成三种
1 .顾客让 渡价值 中心理论 。菲利普 ・ 科特勒把顾 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 博诺 认 为传统 的竞争 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 。 以顾 客价值为 中心 的战略逻辑 扩展和超越
了传统战略理论 的内容 , 这时的顾客价值就
正 进行的管理 。 斯坦纳在 1 9 8 2 年 出版 的《 管 理政策与战略》中指出 , 企业战略管理是确

企 业战 略管理作 为一 门学科诞 生理理 论 的新发
展。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旨在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介绍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企业战略问题,如企业竞争失败、市场份额下降等。

他们开始研究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企业战略的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审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战略。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演变出多个流派,包括定位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能力理论等。

这些流派都强调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定位理论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技术、品牌、渠道等,并通过这些资源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核心能力,并不断加强这些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人员。

例如,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实施来监督和评估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而基层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此外,战略管理理论还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研发等。

在这些领域中,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战略,如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战略等,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业务发展需求。

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在整个 80 年代 ,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 1980) 、 《竞争优势》(1985) 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强
烈的影响 ,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 。波特认为 ,在 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 ,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 用 ,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 ( Posi2 tion) ,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 。根据这一观点 ,波特提 出如下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 :首先 ,分析有吸引力 的行业区割的各种竞争力量 ,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 争力量模型 ;然后识别 、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 割的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 、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 战略 ;最后 ,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上述过程是以这样的 认识为基础的 ,即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 素 ,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②。但是 80 年代末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以后 ,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 定性的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 益下降 ,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 以持续 ,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 的过程中落伍 。事实也表明 ( Rumelt ,1991) ,行业内公 司之间的利润水平就象行业之间的利润水平那样 ,存 在着很大差异 。在这种严重的挑战面前 ,企业战略管 理的理论出现了两大新趋势 : 一是竞争优势理论重点 开始转 向 以 资 源 为 基 础 的 竞 争 优 势 观 ( Resource \ |
表的专著《铸造永存 : 愿景型企业的成功特性》为主进 行讨论 。在这本书里 ,作者认为 ,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 使命不变 ,同时又使经营目标 、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 环境是企 业 不 断 自 我 革 新 并 取 得 长 期 优 秀 业 绩 的 原 因 ,而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 ( Company’s Vision) 则是成功的关键 。具体来说 ,该理论的要点如下 :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理论
因此在50年代,理论界对营销战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 营销组合和目标市场定位分别进行了重点研究。
1、营销战略理论的发展——六十年代
企业战略有四个层次: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 层战略和操作层战略。
3、企业战略的层次和分类 —公司层战略
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 指导和控制整个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组织竞争范围和部门(业务)间资源分配的决策是 公司层战略的核心内容。
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层战略的重要类型, 多元化战略又可以细分为低层次多元化战略、中等 程度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和高层次多元化战 略(不相关多元化);而国际化战略根据全球一体 化要求和当地反应灵敏程度可以细分为三种,
每一种战略都有五大要素:(1)组织战略意图;(2) 目标和目的;(3)资源配置:各业务、产品市场、职 能部门及其活动之间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分配;(4)确 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5)确定跨部门、跨业务 之间协同效应的潜在来源。
4、企业战略理论的总结二
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第三层职能战略中的一种,市场营销战略 是服务于第一层公司战略的,是实现公司战 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 剧,市场营销战略在现代公司战略中的地位 越来越突出,最终成为公司战略的中心环节 和核心部分。
企业制度出现后,制定企业战略逐渐成为企 业家的重要职责。1938年美国社会系统学 派巴纳德(C.I.Barnard)在《经理的职 能》一书中,在企业各种要素的分析中产生 了“战略”因素的构想,并认为管理工作的 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绩效,强调企业组织与环 境相适应。
1、理论发展简史:现代
企业战略研究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期间, 形成了战略构造中的基本学派——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其代表人物为安德鲁斯;同时产生的还有 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其代表人物为安索 夫。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及研究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及研究趋势
夫 ( sf) 研 究 多 元 化 经 营 企 业 的 基 础 上 , An o 在 提
产业 的竞 争 状况 和竞 争 结 构 。产 业 内部 的竞 争 状态 取决 于五 种 基 本 竞 争力 量 , 进 入 威 胁 、 即 替 代 威 胁 、 有 竞 争 对 手 之 间 的 竞 争 、 方 议 价 能 现 买 力 和 供 方 议 价 能 力 。 这 五 种 竞 争 的 共 同 作 用 力
多 地 被 应 用 到 了 战 略 研 究 , 而 形 成 了 一 个 新 的 从
用 , 忽视 了企 业 自身 的特 质 与能 力 。另 外 , 而 波 特的基 本竞 争 战 略 的成 功 使 他 转 向思 考 多 业 务 公 司 的 战 略 问题 , 据 公 司 对 业 务 单 位 的 影 响 程 根 度 不 同 分 为 四类 战 略 : 合 管 理 、特 认 为 企 业 成 功 是 两 个 因 素 的 函
的 基 础 , 使 一 些 企 业 进 入 一 些 利 润 很 高 但 缺 乏 诱
经 验 或 与 自身 竞 争 优 势 毫 不 相 关 的 产 业 , 行 无 进 关 联 的 多 元 化 经 营 。 R me 1 9 ) 指 出 产 业 u h( 9 1 则 内 利 润 差 异 甚 至 比 产 业 间 差 异 还 大 ,a osn Jcbe
决 定 了 竞 争 的 强 度 和 最 终 利 润 能 力 。 在 一 定 时
出了 “ 略 四要 素 ” , 为 战 略 的构 成 要 素应 战 说 认 包 括产 品与市 场 范 围、 长 向量 、 同效 果 和竞 增 协 争 优 势 。 由 此 , 略 管 理 理 论 的 研 究 逐 渐 由单 纯 战
过多 强调 了 外 部 环 境 , 分 突 出 了 市 场 力 的作 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背景、演变的历程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着重研究经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的演变分析。

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 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 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更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 适应战略 经典战略 竞争战略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之一。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战略管理面向于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企业最高管理层能够有效地实施适应环境的战略、重视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

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石军伟,2002) 。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 。

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

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

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

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 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 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 万健坚,2002) 。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

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

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

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

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 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 hole) 理论。

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

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一、战略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上看,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科学管理先驱的论述之中,但是,明确提出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70年代中期开始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

为了弄清战略管理的演变过程,首先要了解战略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之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掠夺,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从1945年到197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有2119亿美元,翻了两翻多,在这种稳定有利的经济环境中,美国公司的成长速度普遍加快,许多企业逐步发展为跨国公司,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高通货膨胀率先遍及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

面对这种充满危机的经营环境,许多美国公司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经营陷入困境,成本上升,库存增加,利润下降,亏损惊人,大批工厂倒闭,现实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只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对未来发展的策划;只满足职能领域的有效管理,不关心制订,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总战略。

企业就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稳定的成长,甚至在风浪中翻船。

在这种情况下,战略管理开始摆到企业管理人员面前。

二、如上所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加剧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从实践上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计划与控制阶段20世纪初,计划与控制管理制度开始出现。

科学管理创始人泰勒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法约尔提出,计划与控制都属于管理的重要职能,在此阶段,财务预算成为重要的计划与控制手段,企业内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分别制定年度预算计划。

(二)长期计划阶段长期计划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重点是预测企业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长期计划。

它的基本假定是:过去的情况,必将延续到将来。

(三)战略计划阶段: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战略计划成为公司生死攸关的大事,并取代了长期计划职能,战略正式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企业战略计划的核心,在于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和冲突。

在战略计划阶段,一些公司根据企业的使命、竞争力、执行整体计划和控制下属单位能力等特征,将下属的经营事业部该组为综合的经营单位。

许多大公司专门建立了战略计划部门。

(四)在战略计划阶段,由于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机械地看待战略计划过程,过分强调定量分析的作用;有的只注重制定战略计划,忽视了对战略的评估与实施工作,造成一些公司战略计划或缺少弹性,或流于形式,成为玩弄数字的游戏,丧失了战略计划应有的成效。

1973年能源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克服上述弊端,不少公司开始强化对企业战略的评估与实施,并且随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修改、调整原有战略,或者制定新的经营战略,从而开创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新阶段。

战略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企业战略决策者为了应付外来的习惯做法,转向制定、评价和实施战略并重,在实施战略计划上下功夫,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实施战略性管理。

战略管理还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战略管理具有“预应”性质:通过制定、实施创造性的战略,它能够主动影响环境的变化,迎接环境的挑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更加动荡不安。

贸易摩擦、能源短缺、债务危机、股票下跌、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样复杂的经营环境条件下,推行战略管理便成为美国企业适应形势、突破困境、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据调查,到80年代中期,95%以上的美国大企业都推行了战略管理;经营比较成功的中小企业也结合自己特点实行战略管理。

三、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在世界各国广泛地推行和研究后,被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

当前战略管理研究重新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思想,强调“整体分析”与“个案论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视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相互作用,强调对“优秀战略”的研究。

其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是日本伊丹敬之。

他认为,优秀战略是“适应战略”,即要求“战略内容与战略环境之间形成‘适应’关系。

具体来说,战略要与环境、资源和组织三个因素相适应。

环境是企业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顾客与竞争三个变量;而资源和组织则是企业的内部因素。

因此,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适应关系,企业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

〈一〉、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 ; 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